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穴位皮肤电刺激治疗脊髓性肌痉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袁毓  严尚诚 《中华医学杂志》1993,73(10):593-595
将皮肤电极置于脊髓性肌痉挛患者的合谷/鱼际穴及足三里/承山穴表面进行电刺激,观察比较低频(2Hz)和高频(100HZ)刺激的治疗效果,以寻找一种衫有效和持久的解痉方法。结果:(1)穴位高频电刺激30分钟具有明显的即时解痉效果,而低频刺激解痉效果不佳;(2)每日2次,个月即可获得持续的解痉效果。上述结果提示皮肤电刺激的频率对治疗效果起决定性作用,其疗效需长期应用高频电刺激来维持。作用分析,穴位高频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采用正中神经电刺激结合穴位刺激的方法对重症脑功能障碍患儿在促醒方面的治疗作用.方法 58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28) 和治疗组(n=30),实施同样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28例患者为对照组,30例加用双侧内关穴和郄门穴进行正中神经电刺激的患者为治疗组.采用修订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lasgow)评价其治疗后对重症脑功能障碍所致的意识障碍方面的促醒作用.结果 正中神经电刺激结合穴位刺激的方法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相比,Glasgow评分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对重症脑功能障碍患儿采用穴位正中神经电刺激的方法可大大提高促醒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3.
正中神经电刺激是一种周围神经电刺激治疗技术,应用历史虽不长,但在昏迷促醒上有明显优势,国内外有大量正中神经电刺激促醒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正中神经电刺激(MNS)对创伤性脑损伤昏迷的促醒、正中神经电刺激的参数以及其他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韩济生教授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自1965年起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经过30余年的潜心研究,阐明了针刺穴位引起镇痛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证明针刺可促进神经系统分泌5-羟色胺、内啡肽等镇痛物质。发现改变电刺激穴位的频率可引起释放特定的神经肽。针刺效果的优劣取决于镇痛和抗镇痛两类物质的多寡和相对平衡。并据此原理设计制造出具有镇痛、解痉效果的神经刺激仪,还可用于海洛因成瘾的治疗。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5.
以电刺激Wistar大鼠尾-嘶叫法测痛,对比肌肉注射和“足三里”穴位注射槲皮素的镇痛作用。结果表明,与肌肉注射相比,穴位注射槲皮素出现镇痛作用较快较强较持久。结扎穴位的腓深神经和静脉后,穴位注射槲皮素的镇痛作用推迟、减弱.去除外周交感神经,穴位注射槲皮素镇痛作用全部消失。结果提示,穴位注射槲皮素镇痛作用与穴位局部的神经支配和血液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瘀调神针法联合神经电刺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4例。治疗组采取通瘀调神针法联合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取穴位注射治疗,均治疗1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生活质量评分(SF-36)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3%,对照组为76.9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瘀调神针法联合神经电刺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明显提升疗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固定穴位中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康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固定穴位中频电刺激治疗,干预1个月后比较两组简易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E)评分、Holden步行能力(HFAC)分级、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FMA-LE、HFAC、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固定穴位中频电刺激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康复效果,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95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敷贴组(敷贴组)31例、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电刺激组)30例和穴位贴敷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组(联合组)34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估患者肢体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联合组Fugl-Meyer评分治疗前14.06±6.24分,治疗1个月47±11.30分,治疗3个月69.88±7.64分。3组患者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治疗3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联合组高于电刺激组,电刺激组高于敷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6.44±4.87分,治疗1个月39.56±11.44分,治疗3个月78.09±11.15分。3组患者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治疗3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联合组高于电刺激组,电刺激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出血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且优于单纯穴位贴敷及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  相似文献   

9.
穴位注射槲皮素镇痛作用途径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电刺激Wistar大鼠尾-嘶叫法测痛,对比肌肉注射和“足三里”穴位注射槲皮素的镇痛作用,结果表明,与肌肉注射相比,穴位注射槲皮素出现镇痛作用较快较强的持久,结扎穴位的腓深神经和Guo静脉后,穴位注射槲皮素的镇痛作用推迟,减弱,去除外周交感神经,穴位注射槲皮素镇痛作用全部消失,结果提示,穴位注射槲皮素镇痛作用与穴位局部的神经支配和血液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促苏醒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严重脑损伤昏迷患者 3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n =15 )和对照组 (n =15 )。对照组按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 7d ,每天刺激一次 ,每次 30min。并于第一次刺激前行首次SPECT显像 ,显像结束后立刻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 30min。刺激结束后在同一体位、同一条件下行第二次显像 ,用视觉分析和利用BFCR数学模型的半定量分析方法对刺激前、后病灶部位的rCBF进行分析和比较。刺激 1周后通过GCS评分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刺激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明显增多 ,持续刺激 1周后 ,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 4 .8分 ,对照组平均提高 2 .0分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对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有促苏醒作用 ;刺激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增高可能是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梁文锐 《广东医学》2012,33(2):260-262
目的观察对比左、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持续植物状态促醒治疗的疗效。方法将60例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均给予药物、高压氧、针灸和康复训练,另外左正中神经刺激组加用左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右正中神经电刺组加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评估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临床疗效评定、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临床评定、GCS评分、听觉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0 d后左、右正中神经电刺激组的临床评定评分、GCS评分、听觉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提高(P<0.05),右正中神经电刺激组较左正中神经电刺激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对持续植物状态有积极的促醒作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较左正中神经电刺激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正中神经电刺激颅脑损伤后昏迷病人神经递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神经递质的变化及可能促苏醒作用机制。方法严重颅脑损伤昏迷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每天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30min,持续电刺激7天后,两组治疗相同。刺激一周后通过GCS评分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伤后3月时的GCS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语言功能情况,并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刺激前和刺激结束后昏迷患者脑脊液中E、NE、DA、β-EP等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治疗组患者持续刺激一周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81±1.21)分,对照组GCS评分平均提高(1.99±0.64)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3个月时,治疗组患者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脑脊液中的β-EP下降速度较对照组快(P<0.05),治疗组脑脊液中DA、NE、E在神经电刺激前后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对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确有促苏醒作用,减少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刺激后脑脊液中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后病人可因偏瘫而发生下肢肌无力,同时可因病程的延长长期卧床及不活动或少活动而促使下肢肌无力加重,严重者可影响其多行能力.因此肌无力就成为限制脑卒中后偏瘫病人恢复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探讨其较为妥当的康复治疗方法,作者对下肢运动功能Ⅲ级以下、下肢肌力Ⅲ级以下者、下反运动功能Ⅳ级以上及下肢肌力Ⅳ级以上者分别采用刺激见四头肌收缩练习,股四头肌静力性渐进抗阻练习,同时配以足量的下肢促通技术,以促进患侧下肢的随意运动.结果使脑卒中后偏瘫病人的下肢肌力,编瘫步态和步行能力都有明显改善,说明本方法对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对卵巢低反应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9月~2012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30例卵巢低反应患者相关资料,均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统计分析患者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卵巢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和舒张末期流速之比(S/D)以及肾虚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清FSH、LH、E2、RI、PI、S/D以及。肾虚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从整体上调整卵巢低反应患者内分泌,改善卵巢动脉血流状况,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经皮穴位电刺激是在针灸和经皮神经电刺激的基础上,以经皮电极在靠近神经或与重叠神经的穴位上施加电流刺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无创便携、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特点。其可能通过平衡自主神经功能、改善胃肠动力、调节胃肠激素和神经递质分泌等机制发挥作用,并有望成为胃肠道疾病中更具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本文总结了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的起源及作用机制,并对其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弥可保穴位注射与肌肉注射治疗糖尿病神经病的疗效差别。方法60名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治疗3个疗程(30d)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弥可保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神经病变效果明显优于肌肉注射。结论弥可保针剂的足三里穴位注射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下肢肌无力的康复训练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后病人可因偏瘫而发生下肢肌无力,同时可因闰程的延长生长期卧床及不活动或少活动而促使下肢肌无力加重,严重者可影响其就行能力。因此肌无力或成为限制脑卒中后偏瘫病人恢复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探讨其较为妥当的康复治疗方法,作者对下肢运动功能Ⅲ级以下,下肢肌力Ⅲ级以下者,下肢运动功能Ⅳ级以上及下肢肌力Ⅳ级以上者分别采用刺激股四头肌收缩练习,股四头肌静力性渐进抗阻练习,同时配以足量的下肢促通技术,以促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方剑乔教授运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收集临床病例资料、记录方剑乔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方剑乔教授使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配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方法]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方剑乔教授认为肩周炎主要是由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在诊断上重视临床体格检查;治疗上使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配合局部阿是穴温针灸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止痛,疗效显著。[结论]方剑乔教授运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疗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显著,为治疗肩周炎提供了一种无创伤性、经济安全,操作简便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压氧及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苏醒作用.方法 将97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9)和对照组(n=48).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与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通过GCS评分和CT检查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8分,对照组平均提高2.0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T检查显示治疗组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明显增加.结论 高压氧与右正中神经电刺激综合治疗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有促苏醒作用,病灶局部脑血流量增加可能是高压氧与右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骶神经电刺激(Sacral nerve stimulation,SNS)治疗顽固性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例确诊为顽固性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行骶3孔神经电刺激治疗。结果 电刺激治疗8d后及拔除电极后第1、4、8周,B超测定剩余尿量完全消失,尿失禁、尿频、尿急、每次排尿量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正常。结论 骶神经电刺激能有效地治疗顽固性排尿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