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Mn2 增强磁共振扫描对活体大鼠视觉传导通路及皮层投射的显示以及眼球玻璃体内Mn2 的浓度对跨节转运的影响。方法6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只,一组左侧眼球玻璃体内注射0.8mmol/LMnCl22μl,一组左侧眼球玻璃体内注射1.6mmol/LMnCl22μl,用1.5T超导磁共振扫描,观察视觉传导通路的显示;一周后6只大鼠右侧外侧膝状体注射1mmol/LMnCl21μl,观察视觉皮层的定位。结果眼球玻璃体内注射不同浓度MnCl210h后行磁共振扫描,完整地显示了活体大鼠的视觉传导通路从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至外侧膝状体和上丘的走行,但均没有观察到从外侧膝状体向视皮层的投射;而在外侧膝状体注射1mmol/LMnCl24h后可以看到视皮层的明显强化。结论大鼠眼玻璃体和外侧膝状体注射Mn2 后,清晰的显示增强的视觉传导从视神经至外侧膝状体和上丘的走行,以及外侧膝状体向大脑皮层的投射,视觉传导束路和视觉皮层投射的定位与三维坐标图谱的解剖定位一致;眼球玻璃体内Mn2 的浓度对跨节转运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BOLD-fMRI)技术评估丹参注射液对大鼠对比剂肾病(CIN)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丹参组和对照组进行BOLD-fMRI,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前、后连续注射丹参注射液及生理盐水7天(每天1次);于注射对比剂前、注射后20 min、24 h、48 h、72 h和7天点每组各取5只大鼠行BOLD-fMRI扫描,测量大鼠肾脏外髓部R2*值,后取大鼠肾脏行病理检查,评价外髓部肾小管损伤情况,分析和比较两组R2*值及病理损伤变化过程和差异,评价R2*值与病理损伤相关性。结果 两组大鼠外髓部R2*值于注射对比剂后20 min均增高,随后对照组先回落后复升高,丹参组持续回落;注射对比剂前及注射后20 min和48 h丹参组R2*值高于对照组(P均<0.05),注射后72 h和7天丹参组R2*值低于对照组(P均<0.05)。病理结果表明两组大鼠注射对比剂后20 min外髓部肾小管均出现损伤,注射后7天对照组病理损伤评分达最高,丹参组恢复至注射前水平;注射对比剂后20 min丹参组病理损伤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 h~7天丹参组病理损伤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除24 h外,余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肾脏外髓部R2*值与肾小管损伤病理损伤评分呈正相关(右肾:r=0.58,左肾:r=0.52,左右肾合计:r=0.56;P均<0.001)。结论 丹参注射液对CIN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其效果可通过3.0T BOLD-fMRI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活体视神经损伤不同时期Mn2 增强磁共振影像表现,为活体状态下研究神经损伤的形态学改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视神经组、视神经损伤24h组和视神经损伤2周组,每组6只。分别在左侧眼球的玻璃体内注入浓度为0.8mmol/L的MnCl22μl,24h后用1.5T磁共振仪进行扫描。结果正常视神经显示了完整的走行,同时可以看到视觉传导通路的中继核团外侧膝状体和前丘的明显强化;视神经损伤24h后,可见视神经的强化信号弥散,外侧膝状体和前丘的MnCl2最大增强信号及SNR(信噪比)降低;视神经损伤2周组,视神经走行显示不全,外侧膝状体和前丘的MnCl2最大增强信号明显减低及SNR的明显降低。三组在外侧膝状体和前丘Mn2 最大增强信号及SNR的两两比较上均有显著性的差异(P<0.001)。结论Mn2 增强磁共振成像能够很好地评价视神经不同损伤时期的形态学改变,是活体状态下研究神经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备载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聚乙二醇(PEG)-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超声微泡造影剂(CNTF-PEG-PLGA),观察其联合超声对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双乳化法制备CNTF-PEG-PLGA,并检测其基本特性。随机选取SD大鼠145只(双眼兼用),将其分为7组,采用视神经钳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治疗后应用荧光金(FG)逆行标记法比较各组大鼠RGCs存活数;视网膜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视网膜的形态结构改变,评价载药微泡及联合超声的安全性;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GAP-43的表达情况。结果 CNTF-PEG-PLGA微泡平均粒径(312.5±57.35)nm,包封率62.35%,载药量0.298 μg/mg,体外释放28天时微泡释放率达93.60%。FG标记RGCs示,在每个观察时间点G组平均RGCs计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各损伤组(P<0.05),但仍低于A组(P<0.05);G组GAP-43表达可持续到伤后4周,且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视网膜组织病理切片示玻璃体腔注射微泡后视网膜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现象。结论 载睫状神经营养因子PEG-PLGA微泡联合超声可增强药物对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液再灌注对大鼠缺血肝脏MR T1WI信号的影响。方法 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A、B组,A组于阻断肝右叶血供3 h后放开阻断,肝右叶血液重新灌注;B组结扎肝右叶血供。术后对所有大鼠经尾静脉注射0.1 ml 0.5%依文思蓝,24 h后行MR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T2W、DWI,对两组大鼠结扎区域肝组织T1值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 A组再灌注肝叶在T1WI呈等或低信号,B组坏死肝叶在T1WI呈稍高信号,两组肝叶T2WI和DWI均呈高信号;A组所测T1值高于B组(P<0.01)。结论 血液再灌注可改变大鼠肝脏缺血坏死后MR T1WI信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动物模型,利用磁共振灌注成像探讨氨基胍(AG)在手术性脑损伤(SBI)后抗脑水肿的作用及其是否存在剂量依赖性。方法 选取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80只,建立大鼠SBI模型。建模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60只)及对照组(20只)。治疗组平均分为3个亚组,分别于术后以75、150、300 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AG;对照组则以5 ml/kg体质量腹腔注射5%二甲基亚砜(DMSO)生理盐水。对所有大鼠均于建模后24 h进行磁共振灌注成像,测量脑水肿区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及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150 mg/kg体质量AG治疗亚组rCBV及rCBF明显增高,MTT明显缩短(P均<0.05)。而75 mg/kg体质量及300 mg/kg体质量AG治疗亚组与对照组rCBV、rCBF及M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磁共振灌注成像可观察AG在大鼠SBI后抗脑水肿的作用。AG治疗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四维CT灌注(4D-CTP)技术研究不同比例肝切除(PH)术后大鼠残肝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将144只SD大鼠随机分入假手术(sham)组及50%、60%、70%、80% PH组,每组24只,余24只做补充实验。术后1 h、1、3和7天,sham组和手术组各取6只大鼠行4D-CTP检查,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之后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共21只大鼠符合小肝综合征(SFSS)表现,70% PH组1只,80% PH组20只。各PH组PVP、TLP均于术后1 h达峰值,术后1天下降,术后3、7天趋于稳定;50%、60% PH组HAP、HPI术后1 h、1天降低,3天和7天略增高;70%、80% PH组HAP术后1 h最高,术后1、3、7天逐渐下降,HPI于术后1 h显著降低,术后1天进一步轻度降低,术后3、7天稍增高。术后1 h,80% PH组PVP、TLP高于50%、60% PH组和sham组(P均<0.05),HPI低于sham组(P<0.05);术后1天,80% PH组PVP、TLP高于sham组(P均<0.05),HPI低于sham组(P<0.05);术后3、7天各组PVP、TLP、HPI、HAP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4D-CTP技术可定量分析大鼠PH术后残肝血流动力学变化,有效区分肝动脉、门静脉血流灌注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口服锰MR对比剂主要成分四水合二氯化锰对大鼠胆管梗阻的造影效果,并与钆喷酸葡胺进行比较。方法 将32只SD大鼠分为4组,分别给予不同处理:组1,造模+四水合二氯化锰灌胃;组2,造模+钆喷酸葡胺注射;组3,假手术+四水合二氯化锰灌胃;组4,假手术+钆喷酸葡胺注射。对组1、组3灌胃之前和之后12、24、48 h行T1W扫描。组2、组4先行平扫T1W及钆喷酸葡胺增强T1W扫描,24 h后再行T1W平扫。结果 假手术组(组3、组4)四水合二氯化锰灌胃24 h后肝脏信号强度基本恢复到造影前水平,造模组(组1、组2)四水合二氯化锰灌胃后延迟MRI中肝脏信号均显著增强,其中24 h信号强度达峰值;注射钆喷酸葡胺立即增强扫描,假手术组和造模组肝脏信号均强化,24 h后信号均恢复正常。结论 四水合二氯化锰灌胃对大鼠肝脏的增强效果优于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四水合二氯化锰灌胃后24 h是MR诊断大鼠胆管梗阻的最佳时间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创伤性脑损伤(TBI)早期创伤灶周围区的DTI和1H-MRS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创伤组16只、对照组8只。创伤组制作大鼠液压冲击脑皮质损伤动物模型,于两组模型制作后1、3、5 h行DTI和1H-MRS扫描,分别测量伤侧病灶周围区及健侧半球对应部位的DTI参数ADC值、FA值和1H-MRS参数N-乙酰天门冬氨(NAA)/肌酸(Cr)、胆碱类化合物(Cho)/Cr和乳酸(Lac)/Cr,对照组测量双侧大脑半球相应部位各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创伤组伤后1、3、5h创伤侧病灶周围区与健侧对应部位比较,ADC值均降低、FA值均升高(P均<0.05);NAA/Cr均降低、Lac/Cr均升高(P均<0.05),Cho/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创伤灶周围区伤后3h较1h的ADC值降低(P<0.001)、FA值升高(P=0.002),伤后5 h较3 h的ADC值升高(P=0.005)、FA值降低(P=0.012)。对照组双侧大脑半球各时间点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鼠脑皮质局灶性损伤后1~5h创伤灶周围区存在微观结构及代谢变化,创伤灶周围区的继发性脑损伤于伤后1h已发生,而伤后3h可能有所加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巨噬细胞MRI在检测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及对照组,对模型组通过球囊拉伤联合高脂饲料建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对两组动物行MR扫描,检测静脉注射葡聚糖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DCIONP)对比剂前及注射后45 min、24 h、48 h、72 h、96 h和120 h 血管壁信号强度(SI)及信号强度变化值(ΔSI)。之后处死动物,病理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模型组斑块注射DCIONP后45 min SI升至最高,48 h开始低于注射前水平,96 h降至最低;对照组管壁于注射DCIONP后45 min均匀强化,24 h后SI基本恢复至注射前水平,其后SI无明显变化。两组间各时间点Δ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理结果表明血管壁信号衰减区与斑块内铁蓝染区及巨噬细胞分布相符。结论 巨噬细胞MRI可检测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大鼠小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及其蠕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 Wistar大鼠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制备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 N)、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h后再灌注 1h( I/ R1)、2 h( I/ R2 )和 4 h( I/ R4 )以及再灌注 2 h后复合内毒素 2 h( I/ RL)共 5个组。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或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 ( DAO)、D 乳酸、D 木糖水平及肠蠕动 ,同时进行小肠普通光镜检查。结果  I/ R1、I/ R4和 I/ RL组血浆 DAO活性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小肠组织 DAO在 I/ R2和 I/ RL 组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从 N、I/ R1、I/ R2、I/ R4到 I/ RL,各组血浆 DAO和小肠 DAO的相关分析可见呈高度负相关( r= 0 .90 9,P<0 .0 0 1) ;I/ R 1、I/ R 2和 I/ RL组血浆 D乳酸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与 N组比较各组肠传输速度显著加快 ( P均 <0 .0 5 ) ;I/ R 1和 I/ RL组血中 D木糖浓度较 N组高 ,3h后仍高于 N组 ;血 DAO浓度与血 D乳酸浓度变化相关 ( r=0 .5 5 9,P<0 .0 5 )。结论 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的屏障、吸收、通透和蠕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时再次加速或加重了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和传输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胡国忠  何存弘  邱凤梅 《疾病监测》2011,26(12):993-996,1003
目的 为掌握浙江省岱山县海岛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和主要疾病死亡原因,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岱山县1986 -1988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期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进行编码,以2000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比进行死亡率标化.结果 岱山县两个...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卒中负担国。随着卒中医疗质量的进步,我国卒中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卒中发生率仍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中国在卒中教育、研究和护理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影响力的学术成就,对中国卒中医疗质量提升、溶栓及新的治疗方法探索、中国卒中建设发展等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展望了中国卒中管理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照云  杨雨强  李汝昌 《疾病监测》2011,26(7):560-561,585
目的 了解云南省祥云县当地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制定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分析祥云县死因登记报告系统中导出的2010年数据信息,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祥云县2010年共报告死亡2759例,报告年平均死亡率为6.02,男性1648例,年死亡率为7.05,女性1111例,年死亡率为4.94。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1.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死亡2001例,占总死亡例数的72.53%;前4位死因顺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恶性肿瘤,共死亡2384例,占总死亡例数86.41%。 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17.
张玉龙  张一英 《疾病监测》2011,26(6):491-495
目的 了解上海市嘉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伤害发生状况,为伤害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上海市嘉定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伤害监测点医院,对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9月30 日到医院门诊就诊并被诊断为伤害的首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结果 共报告伤害病例17 391例,男女性别比为2.27 ∶ 1;伤害病例以15~39岁年龄组最多(50.55%);本区户籍占44.67%,外地户籍占55.33%;7月发生的伤害人数最多(12.12%),发生时间多在08:11-16:37;以非故意伤害和轻度伤害为主;前5位伤害发生原因是物体/器具的机械性作用(66.28%)、跌倒/坠落(22.07%)、非机动车交通事故(6.47%)、机动车交通事故(1.86%)、烫伤(1.59%)。 结论 物体/器具的机械性作用、跌倒/坠落、交通事故为优先防治的伤害种类,应重视外来人口的伤害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抗Hp治疗的效果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454例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Hp的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Hp治疗方案1、4C-UBT结果等,分析其感染率及治疗效果。对调查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未抗Hp的患者中14C-UBT阳性率为53.7%,经抗Hp的患者中14C-UBT的阳性率为25.9%(P〈0.001)。在70例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中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和阿莫西林。14例(20%)患者经过2次或2次以上抗Hp治疗,治疗方案以含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三联治疗为主。4周后随访,77.1%患者14C-UBT转阴,其中19例患者在8周以后复查,其阳性率较低(15.8%)。7例四联治疗患者Hp全部根除。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4C-UBT的结果与抗Hp的次数和处方医师是否是消化科医师显著相关(P〈0.05)。29.6%的患者有不良反应。结论:常用的抗Hp治疗方案的有效率在77.1%左右,含铋剂的四联治疗方案有较高的根除率;患者的再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湖南省霍乱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监测人群中霍乱病例和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体及食物,以便尽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方法 全省范围开展腹泻患者及外环境、食品监测,选择重点地区开展甲鱼霍乱弧菌污染状况专项监测.结果 2006年湖南省共登记腹泻患者111 526例,检测霍乱弧菌89 661例,检测率为80.39%,检出阳性4例,均为0139群霍乱弧菌感染;检测环境和食品样44 533份,其中水体35 113份,全部为阴性,水产品5377份,阳性16份,阳性率为0.30%,阳性标本为甲鱼和牛蛙,其他食品4043份,均为阴性;甲鱼专项监测2323份,检出阳性33份,阳性率为1.42%;霍乱毒素基因检测34株菌,20株为产毒株,占58.80%;药敏试验28株菌,均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100%敏感,对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为92.86%.结论 甲鱼、牛蛙等水产品是湖南省发生霍乱的主要因素,应加强水产品的监测和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源型高碘地区水碘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我国水源型高碘地区水中碘的存在形态。 方法 采集部分高碘地区的水样,采用碘-淀粉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离子体质谱法鉴别水中碘的形态和测定水碘含量。 结果 在172份水样中,161份以碘离子(混含少量的碘分子)形态存在,10份以碘酸根和碘离子混合形态存在,1份以单纯的碘酸根形态存在。 结论 我国高碘地区存在碘离子和碘酸根两种形态的高碘水源,碘离子是主要存在形态,其次是碘离子和碘酸根共存形态,单纯的碘酸根形态较少。在碘离子和碘酸根共存的水源中,碘酸根为主要形态。尚未发现以高碘酸根形态存在的水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