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体外反搏用于脑梗塞的临床治疗已得到广泛注意,但作为其理论基础的血流动力学研究依然停留在动物试验阶段。本文在反搏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颈动脉系统三个时相的血流进行了测量,发现反搏使颈内动脉血流量增加1.42ml(22.0%),舒张期血流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369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分别进行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药物治疗(A组,n=179)或单纯药物治疗(B组,n=190)。治疗行视力、眼底荧光造影、血流动力学等检查。结果 A组患者经治疗后,视力、眼底、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改善(P<0.05),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血流动力学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血流动力学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比较18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压、心脏指数、中心静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并观察预后,比较死亡组与成活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期间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明显(P<0.05),死亡3例(16.67%),死亡组与成活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期间血流动力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治疗期间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1前言 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原中山医科大学郑振声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在总结国内外体外反搏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的一项无创伤性心血管辅助循环装置。其主要差异是摒弃了既往体外反搏装置的上肢气囊而增加了一套臀部气囊,使体外反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更加显著。因此,临床上的“体外反搏”,实际上就是“增强型体外反搏”的简称。  相似文献   

5.
体外反搏治疗14例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浏阳市人民医院鲁方旗体外反搏是通过提高动脉舒张压而增加冠脉血流量,同时显著增加心肌供氧量,但在提高动脉舒张压的同时伴有右房压、肺动脉压及肺毛楔压的增加。我们对1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者加用...  相似文献   

6.
体外反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永安  罗玉凤  冯毅  刘仁毅 《临床荟萃》1999,14(22):1030-1031
体外反搏(ECP)是一机械性辅助循环装置,除用于冠心病治疗外,临床上也广泛应用于脑、肾、眼、耳科等部分疾病。ECP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报道较多,但结果不完全一致。现报道一组采用无创性心阻抗法测ECP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体外反搏患者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47.88岁,最小29岁,最大62岁。其中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19例,其余分别为脑栓塞、突发性耳聋、视网膜动脉栓塞等疾病11例。1.2 方法患者仰卧于反搏床上,WFB-V型反搏机。每天反搏1次,每次1小时,4周为1疗程。首次与末次反搏时,采用心阻抗四电极法于反搏前、中、后各测一次心阻抗。疗程中,不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体外反搏治疗心脑血管病反搏前后对比分析,设冠心病组、脑血栓组与正常对照组各20例。结果表明:心脑血管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表现在甲皱微循环的常见改变有管袢直径变小,管袢内血流缓慢、分节和管袢周围出血管等;表现在球结膜微循环的改变有微血管血流聚集,血流断线样状和微血管周围渗出等。这些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的差异。经体外反搏治疗后,微循环障碍得到明显的改善或消失。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超声及其对外反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14次健康中老年人椎动脉超声及94次椎-基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体外反搏时椎动脉血流的测定。获得了椎动脉及其血流的正常值,试析了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硬化和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超声诊断要点。笔者发现外反搏可使椎动脉血流增加0.35ml(15.7%)、舒张期峰速增加0.14m/s(46.7%);从而为之提供了血流动力学依据,证明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院从1986年至今,对00多例患者在体外反搏治疗中,根据体外反搏的机理,灵活运用临床心理学,扩大了体外反搏的适应证,提高了体外反搏的疗效. 一、体外反搏治疗前患者的心理状况与心理护理:体外反搏治疗前了解、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变化规律,正确诱导患者的心理转化,是体外反搏治疗成功的关键,也是提高体外反搏疗效的基础。体外反搏前病人能否很快达到心理适应,与病人的患病经历有关,据此可分三种类型,一是以往接受过治疗,且疗效较好的病人;或密切接触经过反搏治疗的患者;此类病人有接受到治疗并可治愈的真实感觉,再次接受反搏治疗可能有良好的、较快的心  相似文献   

10.
观察17例脑梗塞患者,体外反搏前后脑局部血流断层显像(脑SPECT的改变,14例有效,3例无效,有效率为82.4%P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制体外主动脉球囊反搏对各年龄组动脉血压和颈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从而了解其对心、脑血管血流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人60人,年龄30-71岁,按年龄分为3个组:30~49岁组(A组),50~59岁组(B组)和60岁以上组(C组),在静卧、清醒状态下,以自制的体外主动脉球囊反搏仪进行腹部主动脉球囊反搏,监测反搏前、中、后上肢动脉血压,以经颅多普勒检测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 上肢动脉血压:收缩压(SBP):各组均未出现显著变化。舒张压(DBP):A组无显著变化;B组在反搏中较反搏前有明显升高(P〈0.05),反搏后很快恢复;C组在反搏中和反搏后1、3min时与反搏前比较变化显著(P〈0.05),反搏后5min统计学差异消失。颈内动脉血流速度:A组未出现明显变化;B组在反搏中有明显升高(P〈0.05),反搏后1min仍较反搏前快(P〈0.05),但比反搏过程中已明显减慢,反搏后3、5min已明显低于反搏中的流速(P〈0.05);C组:反搏中和反搏后1、3min较反搏前血流速度明显加快(P〈0.05)。反搏后5min与反搏中比较已明显下降(P〈0.05),仍高于反搏前。A、B、C三组均未出现皮肤及软组织损伤或淤血,也未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未见反搏部位远端静脉回流障碍征象。结论 体外主动脉球囊反搏对各年龄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对收缩压均无明显影响,舒张压和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反应随年龄增长逐渐明显,恢复逐渐减慢。单向加压式腹部主动脉体外反搏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或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者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24例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6例溶栓治疗均成功.7例死亡,其中3例发生泵衰竭而死亡,4例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而死亡,存活率为76.7%.结论 IABP对血流动力学状态有明显改善,减少心肌梗死再发生率,为PCI治疗赢得时间,有益于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与传统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比较,探讨Tei指数评价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6例冠心病患者接受EECP治疗,分别于第一次反搏前、第一次反搏后即刻、第二次反搏前、治疗一周后及治疗二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Tei指数、二尖瓣血流频谱舒张早期和晚期血流峰值速度之比(E/A)、等容舒张时间(IVRT)、肺静脉血流频谱收缩波和舒张波峰值速度之比(S/D)及反向波峰值速度(ARW)。结果第一次反搏后即刻较第一次反搏前比较E/A、S/D明显增大,ARW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二次反搏前、治疗一周后、两周后较第一次反搏前比较E/A、S/D逐渐增大,仅治疗两周后与第一次反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RW逐渐减小,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IVRT变化与ARW相同,但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治疗后Tei指数逐渐减低,除第一次反搏后即刻与第一次反搏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Tei指数可简便、敏感地评价心脏整体功能,且不受心脏前后负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肾血流和肾动脉血流病变。体外反搏对高血压的治疗作用已肯定。我们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该病患者治疗前后肾动脉血流动态检测,发现体外作者单位:400050重庆建设医院超声科反搏能明显改变肾动脉血流量。选择高血压病患者65人。除外心血管和...  相似文献   

15.
正成人心脏手术后,难治性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在0.5%~1.5%[1]。左心功能障碍的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况,但一部分患者仅依靠IABP支持仍然不能维持满意的血流动力学。有文献[2]报道对于这部分患者加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 ECMO)来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我院2015年5月联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出一种改良的以胸骨按压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并验证该复苏方法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方法和材料:5只健康杂种犬通过右心室起搏导管电极诱颤,室颤后4min内无任何干预,4min后开始进行心肺复苏。通过自身对照,比较辅以增强型体外反搏和吸气阻力阀的主动按压放松心肺复苏术(AEI-CPR)和辅以吸气阻力阀的主动按压放松心肺复苏术(AI-CPR)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并分t=210ms、255ms、300ms和345ms四个时相探讨辅以增强型体外反搏和吸气阻力阀的主动按压放松心肺复苏术的体外反搏最佳时相。结果:与AI-CPR相比,AEI-CPR使主动脉舒张压从(21.295±1.514)mmHg升高到(35.933±1.981)mmHg,P=0.048;右房舒张压从(4.281±0.983)mmHg升高到(10.568±1.598)mmHg,P=0.041;CPP从(18.289±3.625)mmHg升高到(29.753±4.035)mmHg,P=0.041;ETCO2从(12.902±5.213)mmHg升高到(16.694±4.102)mmHg,P〈0.05。体外反搏的最佳充气时相在255ms,此时CPP最大。结论:实验结果初步表明辅以增强型体外反搏和吸气阻力阀的主动按压放松心肺复苏术(AEI-CPR)能提高主动脉舒张压、CPP和ETCO2,改善心肌灌注;最佳的反搏时相在胸部按压后期。  相似文献   

17.
我院体外反搏治疗各种疾病80例,共1120例次。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0例,男44例,女6例。年龄48—79岁。眼、耳部疾患30例。冠心病是心身疾病。因此,在体外反搏治疗过程中,我们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及认真做好每项操作外,还重视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目地是使患者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体外反搏治疗。提高、巩固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近、远期疗效。一、体外反搏治疗前的心理护理体外反搏是近十年来开展的新技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新方法。本组患者绝大多数是在职干部、离休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因此,在治疗前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如: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原理?这种治疗有无副作用及痛苦?针对这些主动介绍体  相似文献   

18.
王肖群 《全科护理》2011,9(21):1892-1893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观察和治疗护理。[方法]用T-ECT/TI型增强型体外反搏器治疗冠心病病人198例,每日1次,每次45 min,12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或2个疗程。[结果]体外反搏能提高动脉舒张压,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器官组织缺血,提高冠心病病人治疗依从性,反搏期间病人无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对治疗冠心病效果良好,治疗时的护理和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是体外反搏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体外反搏并发心律失常24例分析王天慈体外反搏时诱发心律失常很少报道。我院274例用体外反搏治疗的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24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986年3月~1994年5月应用体外反搏治疗274例患者,其中24例在反搏中出现心律失常,发生率8.8%...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观察和治疗护理.[方法]用T-ECT/TI型增强型体外反搏器治疗冠心病病人198例,每日1次,每次45 min,12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或2个疗程.[结果]体外反搏能提高动脉舒张压,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器官组织缺血,提高冠心病病人治疗依从性,反搏期间病人无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对治疗冠心病效果良好,治疗时的护理和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是体外反搏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