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腹部神经源性肿瘤CT分析34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部神经源性肿瘤的CT特征,提高CT诊断能力,方法:分析34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神经源性肿瘤,其中神经鞘瘤16例,神经纤维瘤12例,节细胞神经瘤及神经母细胞瘤6例,良性18例,恶性16例,扫描方法以肿瘤为中心行CT平扫,28例增强扫描,层厚10mm。结果:腹部神经源性肿瘤大部分位于腹膜后及腹膜后脏器(23/34)占67.65%,其余11例来源于腹腔脏器和腹壁,良性神经源性瘤大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节细胞神经瘤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大多表现为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恶性肿瘤体积大,形态不规则,边缘欠光滑,密度不均匀,有的肿瘤中心液化坏死或相互融合或侵蚀周围组织,结论:腹部神经源性肿瘤如果与大神经干走行无关,定性诊断较困难,肿瘤大小和密度不是区分良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特性表现,肿瘤边缘不光滑,形态不规则,并对周围组织的侵蚀破坏才是诊断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胸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胸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 ,其中神经鞘瘤 8例 ,年龄 2 76 4岁 ,神经纤维瘤 4例 ,年龄 2 444岁 ,节细胞神经瘤 3例 ,年龄 82 0岁。结果 :15例中仅 3例有相关的临床症状 ,CT表现为边界清楚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较均匀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 ,神经鞘瘤 6例明显不均匀强化 ,2例中度结节状强化 ;神经纤维瘤和节细胞神经瘤呈轻度均匀强化。结论 :胸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发病年龄和CT表现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腹膜后神经鞘瘤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及良恶性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鞘瘤16例,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46岁;良性10例,恶性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大多数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腹膜后;肿瘤呈完全实性5例,完全囊性8例,囊实性3例。恶性病变较大而不规则。平扫3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16例强化均不规则。3例周围组织可见侵犯,1例可见椎体转移。结论:腹膜后间隙发生、有明显囊变、增强扫描呈斑片状渐进性强化应考虑神经鞘瘤,CT检查对本病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分类以及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文探讨腹膜后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血液动力学特征及其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43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31例经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注射流率2~3ml/s。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43个病例中神经鞘膜来源肿瘤28例(良性神经鞘瘤19例,恶性神经鞘瘤7例,神经纤维瘤2例);副神经节瘤9例(良性8例,恶性1例);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6例(节细胞神经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4例)。神经鞘膜来源肿瘤由低密度的细胞稀疏区和中等密度的细胞密集区构成,两种结构强化程度不同;神经鞘瘤多呈圆形,神经纤维瘤呈丛状或不规则形;良性肿瘤境界清楚,恶性神经鞘瘤境界不清,可见晕样结构和毛刺。副神经节瘤实体部分密度偏高,密度与腹主动脉相仿,变性明显,强化显著;良性和恶性难以鉴别。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富含水分,形态不规则,密度低;节细胞神经瘤密度较均匀,境界清楚,容易铸型并形成伪足样突起,强化轻微;神经母细胞瘤密度不均匀,境界不清,容易包绕血管和脏器,钙化显著,分叶明显,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影像表现介于节细胞神经瘤和神经母细胞瘤之间。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鞘膜来源肿瘤,副神经节瘤和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区别,结合肿瘤的病理基础,突出其根本征象并与其他征象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评价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增强螺旋CT扫描.结果:13例GIST发生在胃10例,十二指肠1例,肠系膜2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8例;多为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的肿块.良性GIST多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腹膜后神经鞘瘤CT、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腹膜后神经鞘瘤的CT、MRI表现及良恶性鉴别。方法 :本组经病理证实 13例 ,男 10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45 .0岁。 13例中良性 4例 ,恶性 9例。 11例进行了CT平扫 ,其中CT强化 4例 ;MRI扫描 4例。结果 :肿瘤多见于脊柱旁腹膜后区及侧盆间隙。肿瘤 12 / 13例质地不均匀 ,9/ 13例有明显囊变区 ,未见淋巴结转移。良性者较小 ,边缘光滑 ;恶性者较大 ,呈不规则结节状 ,3/ 9例平扫CT可见钙化 ,4/ 4例CT强化不规则 ,7/ 9例显示侵犯特征 ,3/ 9例术后复发 ,4/ 9例出现转移。结论 :腹膜后间隙发生 ,有明显囊变征象肿瘤应考虑本病诊断 ,影像学表现可鉴别肿瘤良恶性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在胸腔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1月期间病理确诊的14例胸腔肿瘤,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的18F-FDG符合线路及CT图像。记录病灶的病理类型、CT征象、符合线路图像病灶目测分级和病灶放射性摄取值与纵隔及肺本底的比值(T/M和T/L)。结果 8例神经源性肿瘤(神经纤维瘤2例,良性神经鞘瘤5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1例),6例间叶组织肿瘤(良性孤立性纤维瘤3例,恶性孤立性纤维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按照良恶性分组为良性组10例和恶性组4例。良性组与恶性组平均年龄及CT征象均无统计学差异。恶性组T/L及T/M明显高于良性组,并且有统计学差异(13. 31 vs 4. 91,P=0. 036;3. 12 vs1. 13,P=0. 002)。以目测分级高于纵隔诊断为恶性病变的准确率为85. 7%,敏感性100%,特异性80. 0%,2例假阳性病例均为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各1例)。神经源性肿瘤与间叶组织肿瘤CT表现及符合线路显像特征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鉴别胸腔肿瘤良恶性的准确率高,并且鉴别间叶组织肿瘤的良恶性准确率较神经源性肿瘤高,具有简便直观的优势,有利于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8.
缪亚军  马德忠   《放射学实践》2011,26(6):616-618
目的:探讨螺旋CT容积扫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在对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行螺旋CT容积扫描,结合MPR征象进行对比分析,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密度、形态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果:21例腹膜后肿瘤,良性17例,恶性4例.良性肿瘤大多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  相似文献   

9.
盆腔腹膜外间隙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盆腔腹膜外间隙神经源性肿瘤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腔腹膜外间隙神经源性肿瘤9例。9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神经鞘瘤3例(其中恶性1例),神经纤维瘤4例,神经母细胞瘤和节细胞性神经瘤各1例;肿瘤位于直肠腹膜外间隙6例,膀胱腹膜外间隙3例;CT表现为体积较大,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楚或局部不清楚,密度不均匀,内可见囊变区和钙化灶,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或瘤体不均匀强化。结论螺旋CT对盆腔腹膜外间隙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以加深对其认识,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总结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交感神经源性肿瘤5例,神经鞘膜来源肿瘤7例,副节瘤10例。结果 22例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均位于肾上腺区或沿交感神经链分布,其中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的节细胞神经瘤3例,神经母细胞瘤及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各1例;良性神经鞘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2例,嗜铬细胞瘤4例,良性副节瘤4例,恶性副节瘤肿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表现较具有特征性:平扫呈明显低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界尚光整,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或轻微强化;可见有较粗大无规则钙化及腹膜后大血管的包埋征象。副节瘤强化最显著,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具有特征性,神经鞘来源的肿瘤形态差异较大,强化程度介于前两者之间。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根据其好发部位、CT表现,结合患者发病年龄和临床资料,大多数在术前可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盆部原发肿瘤CT表现特征及其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盆部原发肿瘤CT增强表现特征,探讨产生各种影像表现的病理学和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学证实的盆部原发肿瘤CT增强表现,包括病灶大小、密度、边缘、强化特征,肿块所在的解剖部位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和间隙的关系等。结果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11例。肿块位于盆腹膜腔和腹膜外间隙各6例,盆腹膜腔和腹膜外间隙同时受累2例。CT增强表现为实质性8例,囊实性6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11例。肿块周围脂肪间隙清晰和受侵犯各7例。4例病灶内出现钙化,其中良性畸胎瘤2例,恶性畸胎瘤和类癌各1例。结论CT增强扫描能准确判断盆部原发肿瘤的解剖位置及其与邻近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对畸胎瘤能做出比较明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30例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以加深对其认识。资料与方法 30例均经病理证实。使用Siemens Plus 4A CT扫描仪。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1)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14例。位于肾上腺者19例,位于交感神经链上11例。(2)肿块不规则形14例。类圆形16例;边缘清楚25例,边缘模糊5例。(3)成神经细胞瘤和神经节成神经细胞瘤CT表现具有特征:平扫与肾脏呈等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均有较粗大无定形钙化伴有血管的包埋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其他病理类型的神经源性肿瘤CT表现的特征性没有前者明显。结论 大多数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可根据其CT表现、好发于肾上腺及沿椎旁交感神经链分布的特点,结合患者发病年龄和临床资料CT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3.
腮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估CT检查对腮腺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24例腮腺肿瘤CT表现,并同病理所见进行对照研究,采用双盲阅片评估CT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诊价值。结果:9例良性肿瘤,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者6例,密度不均、部分境界不清3例。15例恶性肿瘤,12例密度不均,边界模糊;3例密度较均,境界清楚。24例肿瘤的CT图像中均未见面神经显示。双盲阅片结果表明:CT对78.9%的腮腺肿块能正确定性(炎症、良或恶性肿瘤),但不能确认其组织学类型。结论:CT能鉴别大多数的良、恶性肿瘤,但不能确定其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提高该病的CT诊断率。方法: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肠系膜肿瘤,其中良性8例,恶性13例,分析其CT征象。结果:原发性肠系膜肿瘤多单发,体积较大,与肠管关系密切,多被肠管包绕,肿块常推压腹膜后脏器移位,但两者常有脂肪间隙存在,体积较大的肿瘤多密度不均匀,良性肠系膜肿瘤多数边缘光滑、形态规则,恶性肠系膜肿瘤多数边缘不光滑,常伴大片低密度坏死。结论:CT对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定位具有重要价值,对于良性及恶性肿瘤的鉴别亦有较大帮助,但不易明确其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15.
陈平有  陈文  仇俊华  徐霖   《放射学实践》2012,(5):516-519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诊断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为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Eighty-two localized fibrous tumors of the pleura (LFTP)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for the clinical, pathologic, and radiologic findings. Forty-four women and 38 men ranged in age from 17 to 78 years (mean, 54.7 years). Sixty-four benign LFTP ranged in size from 2 to 30 cm (mean, 13.2 cm), and 18 malignant tumors ranged from 3 to 23 cm (mean, 14.4 cm). Forty-eight patients (60%) presented with symptoms. Radiographs of 76 patients demonstrated solitary masses occupying or extending into the inferior hemithorax (79%). Computed tomography (CT) of 78 lesions demonstrated lobular masses (83%) that formed at least one acute angle (96%) or only acute angles (65%) with the adjacent pleura. Heterogeneous lesion attenuation was documented in 88% of enhanced and in 68% of unenhanced CT scans. Contrast enhancement was common (62% of cases).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ing of 18 lesions demonstrated heterogeneous signal intensity on both T1- and T2-weighted images (78% and 83%, respectively). Multiplanar MR imaging allowed visualization of the diaphragm and documentation of an intrathoracic mass in all cases. LFTP are solitary lobular heterogeneous masses that occur in symptomatic adults and often affect the inferior hemithorax. Malignant lesions are radiologically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ose with benign histologic characteristics. Radiographic and CT features characteristic of pleural location are typically absent.  相似文献   

17.
腮腺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腮腺良、恶性病变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腮腺病变的CT表现,其中良性肿瘤29例,恶性肿瘤13例,结核4例,慢性腮腺炎6例。结果52例中,48例表现为腮腺内或腮腺区肿块,良性肿瘤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占82.8%(24/29);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不清,占76.9%(10/13);腮腺结核表现为密度不均、边界较模糊的结节或肿物,并有结节样钙化和腮腺周围淋巴结肿大,病灶及肿大淋巴结均呈环形强化;4例弥漫性炎症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腮腺弥漫性肿大,密度增高;2例为局限炎症,呈形态不规则肿块状,边界不清。结论CT扫描对腮腺病变定位敏感性为100%,对各类腮腺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增强扫描可提高其定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