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阵发性房颤首次射频消融治疗对左房大小的影响。方法5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阵法性房颤患者,在EnsiteVelocity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结果术中肺静脉隔离率100%。术后32例成功维持窦律(维持窦律组),18例复发(复发组)。维持窦律组左房从38.3mm降至34.2mm,与射频消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组左房从38.6min升至39.1mm,但与射频消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治疗能明确逆转左房重构。  相似文献   

2.
不能忽视心房颤动的右房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8年,Haissaguerre等发现,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冲动可以导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而这些异位兴奋灶95%以上位于肺静脉内。此后,肺静脉-左房在房颤发生机制中的地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目前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几种主要术式: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环肺静脉消融和心腔内超声引导的肺静脉前庭消融都是针对肺静脉-左房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射频消融电学隔离双上肺静脉口成功治疗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 1例。电学隔离法有如下几个优点 :①以环型肺静脉 (PV)标测电极导管精确地显示整个环型管壁的电活动及靶点位置 ,引导靶肺静脉的电学隔离。②消融终点不仅要求自发或诱发的房性早搏 /房颤消失 ,而且要求消除靶肺静脉口所有的PV电位 ,它在窦性心律下或起搏冠状窦远端下即可消融和判断终点 (靶肺静脉电学隔离 ) ,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而且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③在肺静脉开口部 (或近端 )消融 ,较少出现PV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消融右肺静脉脂肪垫对心房及右上肺静脉电生理特性及房颤诱发的影响。方法犬18只分别在颈部迷走神经未刺激和刺激的情况下,观察射频消融肺静脉脂肪垫前后心房不同部位及右上肺静脉有效不应期、房颤诱发率及房颤诱发窗口的变化。结果在刺激迷走神经的情况下,与消融前相比,消融后高位右心房有效不应期延长(P<0.05),其余部位有效不应期无显著差异,消融后高位右心房房颤诱发率降低(P<0.01),房颤诱发窗口变窄(P<0.05),左心房(P<0.01)及右上肺静脉(P<0.01)房颤诱发率升高,诱发窗口增宽。同时,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度增加(P<0.01)。结论消融右肺静脉脂肪垫使高位右心房房颤诱发率降低及房颤诱发窗口变窄,却使左房、右上肺静脉房颤诱发率升高及房颤诱发窗口增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低电压与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16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女性76例,年龄(62±11岁)],窦性心律下行左心房高密度(≥100点)标测,之后行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在肺静脉隔离20min后给予异丙肾上腺素+腺苷三磷酸(0.2mg/kg),观察肺静脉传导恢复与否以及是否存在肺静脉外局灶触发的房颤,并对传导恢复的肺静脉以及肺静脉外局灶再次消融,直至激发试验阴性。本组患者均不进行基质改良。低电压的定义为CARTO消融导管记录的心肌局部双极电图振幅<0.5mV。结果42例(25.0%)患者的左心房存在低电压区,主要位于左心房前壁(22例,52.4%),与女性和左房直径增大相关。所有患者均完成肺静脉电隔离。随访(23±12)个月,35例患者复发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其中左房低电压者14例(14/42,33.3%),非低电压者21例(21/126,16.7%,P=0.028)。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存在低电压区增加肺静脉电隔离术后的复发率,其形成可能与性别和左房直径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压力感应导管(SmartTouch?导管)联合 Visitag软件技术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进行导管消融术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28例,按手术顺序分为研究组(术中使用SmartTouch?导管联合 Visitag技术,65例)和对照组(术中使用普通盐水灌注TC消融导管63例),记录环肺静脉不同区域导管与心房壁的接触压力大小、逐点消融每点消融时间、肺静脉单圈隔离率、肺静脉-左房传导恢复率、总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量、术中并发症和1年复发率。结果 本研究所有患者术中肺静脉前庭隔离率均达100%。研究组肺静脉前庭单圈隔离率72.3%,肺静脉-左房传导恢复率3.1%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手术时间两组比较(136.3±20.2min vs 124.8±24.6 min);X 线曝光时间两组比较(12.4±2.8min vs 14.3±4.1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 房颤复发率(6.1% vs 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1例并发症,研究组术后出现短暂性失语,对照组术后发生动静脉瘘,但这2例并发症与导管消融操作无关。结论 SmartTouch?导管联合 Visitag 技术进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高肺静脉前庭的单圈隔离率,降低肺静脉-左房传导恢复率。  相似文献   

7.
实施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探求射频消融辅助药物治疗,预防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心房颤动(AF)或永久性AF患者的作用。137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消融组)或单独抗心律失常治疗(对照组)。在消融组中,对患者实施腔静脉-三尖瓣和左下肺静脉(PV)-二尖瓣峡部消融+环PV消融。  相似文献   

8.
心肌纤维化与心房颤动(房颤)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电解剖标测系统显示的左房低电压提示左房纤维化.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左房低电压可显著增加房颤术后的复发风险.研究显示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肺静脉隔离附加左房低电压区消融是否更有效存在争议;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肺静脉隔离附加左房低电压区消融可显著降低房颤的复发风险.此外,左房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arto 3系统指导下,其对于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有效性及优势性所在;方法利用Carto 3系统构建左房三维电解剖模型,在Carto 3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结果在本研究中,6例患者采用Lasso导管运用Carto3快速解剖建模方式构建左房模型,20例患者采用消融电极(MAP)重建左房模型。左房建模时间为12.8±3.3分钟,所有患者均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运用Carto3快速解剖建模方式可建立媲美CT的高精度解剖模型,CARTO 3系统的导管实时可视化功能可提供心腔内精确的电极位置,保证导管可及时准确的到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LSI指数在房颤高功率短时导管消融中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指导意义。 方法 入选2019年7月-2020年12月共46例拟行首次导管消融的阵发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30W常规消融组(A组,n=22)和45W高功率消融组(B组,n=24),采用Ensite三维标测系统引导,在LSI指数指导下(前壁LSI=5.5,后壁LSI=4.5)行双侧肺静脉电隔离术。 结果 1、LSI量化消融在肺静脉PVI位点中的分布,A组与B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贴靠压力在肺静脉PVI位点中的分布,A组贴靠压力>B组贴靠压力,以两侧肺静脉后壁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病人的92个肺静脉隔离圈的观察中,A组单圈隔离率为84%(n=35);B组单圈隔离率为93.7%(n=45)(P<0.05);两组整体手术即时成功率均为100%。B组与A组相比,有较短的单点消融时间、总PVI隔离时间、左房操作时间、总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消融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SI指数在房颤高功率短时导管消融中可能是高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患者二次消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复发率,而其复发的特点目前仍然不清,本文对房颤消融复发患者二次消融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共442例房颤消融治疗患者中,29例消融后复发的患者[男性19例,年龄(56±11)岁],本文患者复发时间〉6个月。对这些复发患者进行二次导管消融治疗。分析和对比初次与二次消融的电生理特点。结果29例房颤患者(20例为阵发性房颤,9例为持续性房颤)复发时间6—33(11.3±5.3)个月,所有患者初次消融后均服用3个月抗心律失常药。在复发的29例患者中,(1)3例初次消融术采用单纯靶肺静脉电隔离,二次消融发现1例出现非消融肺静脉触发灶,予以补充消融;另2例发现原靶肺静脉均有传导恢复,予以所有肺静脉经验性电隔离。(2)12例初次消融策略为所有肺静脉(48根)经验性电隔离,二次消融时发现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肺静脉传导恢复(36根),8例再次所有肺静脉节段电隔离(其中1例发现上腔静脉起源予以针对性电隔离);4例患者采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同侧肺静脉环形电隔离。(3)12例患者初次消融策略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同侧肺静脉环形电隔离,二次消融时重复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1例患者术中发现左心房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并成功消融,2例患者术中出现左心房不典型心房扑动(房扑)成功消融。二次消融术后随访(15±10)个月,5例患者出现房颤复发(阵发性房颤1例,持续性房颤4例;成功率82.8%),1例患者出现严重左肺静脉狭窄。结论对于房颤进行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治疗,其复发患者以肺静脉传导恢复为复发的主要原因。单纯进行靶肺静脉消融的部分患者,其他肺静脉的触发灶对于复发起着重要的作用。部分复发患者与非肺静脉起源的触发灶相关。复发的房颤患者,再次导管消融治疗可以达到较高的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5例有明显症状、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重建左房和肺静脉前庭,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CPVA),消融终点为同侧肺静脉电隔离。结果中肺静脉隔离率为100%,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有23例患者保持窦性心律。在消融后3个月行心超检查,成功维持窦律者左房从38.6mm降至34.5mm;未成功维持窦律者左房从38.4mm升至42.8mm,有统计学意义:射频消融前后各组病人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有良好的疗效和可靠的安全性,成功维持窦性心律患者扩大的左心房回缩,而不能维持窦性心律者左房进一步扩大,房颤的导管消融对心脏的收缩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CPVI)术中,标测消融导管近远端激动间距(ABLp-d AI)是否有助于定位初始环状消融线上的左房-肺静脉电位传导缝隙(gap)。方法 5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EnSite NavX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同侧肺静脉前庭的线性消融和gap补充消融以达全部肺静脉电隔离。回顾分析窦性心律下两侧环线上178个补充消融点的局部心内电图,根据术中补充消融结果,将其分为有效组(gap)与无效组(非gap),比较两组间ABLp-d AI有无差异。结果有效组ABLp-d AI明显短于无效组[(28.75±19.74)ms vs(43.39±23.62)ms,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BLp-d AI的曲线下面积是0.924,对于定位gap的最佳诊断阈值为25 ms,其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价值和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88.2%、87.3%,、78.1%、92.9%。结论 CPVI术中,标测ABLp-d AI有助于准确定位初始环状消融线上的gap,提高阵发性房颤消融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源于肺静脉口部的房性心动过速P‘波形态和射频消融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4例源于肺静脉口部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P‘波形态和射频消融治疗。4例房速患者心电图Ⅱ、Ⅲ、aVF和V1导联上P’波均呈正向:1例左上肺静肺口部房速I和aVL导联的P‘波为负向,另3例右上肺静脉口部房速上述两导联的P‘波则为正向或双向。4例患者均消融成功,3例患者中被误诊为右房房速并在右房内消融。结果表明P’波形态对判定房速的起源部位有一定意义,源于肺静脉口部房速的射频消融方法和效果与左房  相似文献   

15.
实验研究表明冷冻消融直接隔离肺静脉以及从左房组织隔离肺静脉,安全有效,不会出现肺静脉狭窄及血栓形成。临床研究亦表明,冷冻消融可减少潜在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隔离肺静脉对控制大多数阵发性心房颤动是有效的,但该手术操作时间长,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较高。冷冻球囊导管可能克服此缺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发生机制和再次消融治疗结果。方法采用Lasso导管和电解剖(Carto)标测,对135例房颤患者行环同侧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术。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以上的102例患者中,33例患者仍有ATa发作。其中20例接受再次消融治疗。再次消融术均采用单Lasso导管标测,Carto指导下点状消融肺静脉与心房的传导点(gap),或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左心房。消融成功终点为双侧肺静脉电隔离。结果Lasso导管标测表明,20例患者均存在心房与肺静脉(A—PVP)的电传导,一侧和双侧A—PVP传导分别为8例和12例。再次消融,18例患者达到肺静脉电隔离(其中10例为局部补点式消融,余8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另2例患者的左侧或双侧肺静脉未能电隔离。平均随访(5.5±5.3)个月,18例术中达到消融终点的患者,仅1例仍有阵发性房颤。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后,存在或恢复左心房与肺静脉的电传导是导致ATa发生的主要原因。再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术与7字线消融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科在EnSite三维指导下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136例患者(阵发性房颤组93例,持续性房颤组4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其房颤类型和消融术式分为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者(45例),阵发性房颤7字线消融者(48例),持续性房颤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者(18例),持续性房颤7字线消融者(25例),比较两术式对患者左心房直径、消融成功率、并发症情况、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结果:通过12个月的随访,两术式在治疗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的成功率和并发症上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对于阵发性房颤组,两术式均能有效减小左心房直径(P<0.01)。在手术时间上,7字线消融者明显短于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者时间(P<0.01),但两术式X线曝光时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在房颤治疗中,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消融者与7字线消融者均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与较好的安全性,能有效逆转阵发性房颤中左心房重构。  相似文献   

18.
实验研究表明冷冻消融直接隔离肺静脉以及从左房组织隔离肺静脉,安全有效,不会出现肺静脉狭窄及血栓形成。临床研究亦表明,冷冻消融可减少潜在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隔离肺静脉对控制大多数阵发性心房颤动是有效的,但该手术操作时间长,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较高。冷冻球囊导管可能克服此缺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分析肺静脉节段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方法心房颤动40例,其中阵发性30例、持续性10例,年龄26~75(60±10)岁,行肺静脉节段性消融。结果达到消融终点(4根肺静脉均完全隔离)27例,完成3根肺静脉隔离9例,完成2根肺静脉隔离4例。手术操作时间(200±37)min;x线曝光时间(55±10)min。手术相关并发症9例(9/40,22.5%),其中急性心包填塞2例(2/40,5.0%);肺静脉狭窄5例(5/40,12.5%)(其中有症状1例,无症状4例);严重迷走神经反应2例(2/40,5.0%)。二次消融2例,手术成功,未复发。随访1~4年,总成功率为(30/40,75%)。结论经导管治疗心房颤动有效及相对安全;消融效果与左心房内径,心房颤动发作病史,是否持续性,肺静脉是否被完全隔离有关,术者通过学习曲线将能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使用可调弯韒(Agilis NxT鞘)的经验。方法 15例房颤患者采用Agilis NxT鞘进行导管消融。阵发性房颤11例,持续性房颤4例。穿刺房间隔,双侧肺静脉造影后,在EnSite VelocityTMv.3.0指导下构建左房几何模型,先行双侧肺静脉电学隔离,持续性房颤或阵发性房颤合并典型心房扑动患者继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而后持续性房颤患者电复律,在窦性心律下行左房高密度标测,若有低电压区或碎裂电位,继续行基质改良。结果 15例均完成4根肺静脉电学隔离。持续性房颤中,4例完成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复律后在窦性心律下行左房高密度标测2例后壁有低电压区,遂完成两侧消融圈后壁线消融;2例右下肺静脉前庭双电位与碎裂电位,行基质改良。阵发性房颤患者中,2例合并典型心房扑动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1例合并冠状窦口房性心动过速消融。右、左肺静脉隔离时间分别为(20.9±5.7)min、(19.2±7.1)min。没有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5.2±1.6)个月,1(6.7%)例3月后有房颤发作。结论在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使用Agilis NxT鞘,能便利消融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