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首次症状性脑出血(pICH)与脑小血管病(cSVD)的相关关系,以进一步理解脑微出血(CMBs)预测脑出血风险的重要性.方法 收集连续性pICH住院患者202例为研究组,及连续性非脑出血门诊患者234例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MR检查后,观察并分析CMBs的发病率、部位及分级,以及脑出血的部位、大小.并且对2组的相关cSVD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CMBs及脑出血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脑出血的大小与CMBs的数量/分级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脑出血组中检出140例(69.3 %)CMBs,而对照组中检出62例(26.5%).原发性脑出血的CMBs发病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0 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MBs是脑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调节OR值为8.363(95%CI 5.210~13.421).脑出血伴CMBs的血肿体积大小为(12.57±17.23) mL,脑出血不伴CMBs的血肿体积大小为(17.77±26.97) mL.脑出血体积大小与CMBs的数量呈负相关关系(rs=-0.176 9,P=0.011 8),与CMBs的分级亦呈负相关关系(rs=-0.118 5,P=0.155 7).结论 CMBs是原发性pICH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不同阶段及类型的cSVD相关.  相似文献   

2.
CJF型颅脑立体定向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笔者研究目的是评价CJF型颅脑立体定向系的临床应用,本组44例中颅脑活检21例,抽吸和/或引流23例,后者包括脑出血20例、颅咽管瘤2例、脑脓肿1例,应用CJF型颅脑立体定向系作此介入技术,常规作颅脑CT扫描,根据靶点所在CT扫描图像直接测算出靶点的X、Y、Z坐标,清楚标出靶点位置、穿刺脑针的行径和进针深度,确保脑针到达预定的靶点。本级活检正确率为85.7%,脑出血疗效为85.0%,其中40.0%  相似文献   

3.
脑静脉血栓螺旋CT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脑静脉螺旋CT(SCT)对脑静脉血栓(CVT)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0例l临床怀疑或随诊CVT的患者行脑静脉SCT检查,以原始图像为主结合各种重建图像,并与MRI、MRV、脑静脉DSA对照分析。结果脑静脉SCT对中至大的脑静脉(窦)显示率达90%-100%。20例中,确诊为CVT11例,急性期2例合并脑水肿1例,随诊亚急性和慢性血栓再通9例,另9例排除了CVT可能。结论脑静脉SCT是诊断脑静脉病变可靠、有效和快捷的检查方法,尤其对急性或慢性期CVT的诊断,CVT治疗后随诊,以及脑水肿、脑出血等脑实质并发症的显示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4.
活血化瘀早期治疗脑出血时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强  张玉汉  张韬  孟浩波  迎梅 《武警医学》2000,11(11):660-661
脑出血是常见病,临床上常采用止血、降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及对症治疗。我们对35例和30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维脑路通、脑血康早期活血化瘀治疗和脑出血常规治疗进行疗效和颅脑CT检查血肿吸收比较,探讨脑出血早期活血化瘀治疗时机。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65例脑出血患者为1996年1月~1999年12月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42~80岁,平均645岁。全部病例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入院时经颅脑CT检查确诊,并用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即出血量=长×宽×层数×π/6。随机分为2组:(1)…  相似文献   

5.
戚欣  李小刚 《西南军医》2016,(5):475-478
慢性脑小血管病(CSVD)是指一组病理过程影响小动脉、微动脉、小静脉和大脑毛细血管的疾病。腔隙性卒中作为脑小血管病的一种,它与复发性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及死亡率增加这些长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目前,脑出血仍然是溶栓治疗最具破坏性和不可预知性的并发症,而脑小血管病的存在是现在被公认为溶栓相关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腔隙性卒中患者溶栓疗效的文献和伴CSVD,如白质病变及脑微出血患者溶栓后脑出血发生风险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研究脑SPECT血流灌注显像对老年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3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脑SPECT血流灌注显像,并将SPECT结果与MRI、CT相比较。结果:脑梗塞患者96.1%有阳性发现,有些灌注减低灶较MRI,CT显示的范围大.可能由于包括了梗塞区及周围缺血半影区的缘故。对神经机能联系不能征象进行了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发作间期有61.9%阳性.病灶与发作期临床症状相符。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脑出血的阳性率分别为64.3%、80%.95.5%。结论:脑SPECT灌注显像为老年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分析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入住的220例经CT、MRI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出血组患者数79例,脑梗塞数141例。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异常率、脑出血部位与心电图异常分类情况、脑梗塞部位与心电图异常分类情况。结果(1)脑出血组79例患者中,心电图异常率为88.61%;脑梗塞组141例患者中,心电图异常率为84.09%;(2)脑出血部位为基底节、丘脑及脑干患者心电图异常率为97.96%,显著高于脑叶、小脑部位(73.33%)(P<0.05);(3)脑梗塞部位为基底节、丘脑及脑干患者心电图异常率为92.16%,显著高于脑叶、小脑部位(53.85%)( 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异常与脑出血及脑梗塞发病部位有关,且心电图对急性脑血管的临床诊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淀粉样血管病 (CAA)所致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复习文献结合临床 ,对我院 2年来收治的 18例CAA引起的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该病例的发现随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提高而增多 ,且随年龄增高而发病增加。 18例临床确诊患者 4例经病理证实。结论 临床上无明确脑血管病变基础的老年人 ,有精神症状、进行性智能减退、合并多发性、复发性脑叶出血的老年人可以诊断淀粉样血管病性脑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为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4例,并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下脑血肿清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总有效率、血肿清除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术中出血量(33.02±6.27)mL、手术时间(60.21±0.23)min、住院时间(14.21±1.33)天、住院费用(40568.25±1026.33元)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8.08%、血肿清除率96.1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脑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与线粒体脑肌病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文报告的4例与线粒体脑肌病(MEM)有关的脑出血患者(2男、2女,年龄都在40岁以内),旨在探讨脑卒中发病的年青化与线粒体脑肌病的相关性,所有病例均为MEM的MELAS型。方法 对患者肌活检标本进行电镜观察、Gomory组化染色、血乳酸测定及肌电图检测。结果 4例受检脑出血患者的肌活检标本均可见不整红边纤维(RRF),血乳酸检测值增高,线粒体形态异常。结论 提示部分年青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与MEM有关。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心脏功能改变或心电图变化,临床上称之为“脑心综合征”。为探索研究高海拔地区脑出血患者心电图改变情况,本文对我院(海拔2800m青藏高原)1994~1996年间32例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改变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评价NBCA栓塞治疗脑AVMs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36例脑AVMs患者(临床表现为脑出血14例,癫痫16例,其他6例),均经完整的血管造影检查、畸形血管的血管构筑学研究和Spetzler分级,在供血动脉选择性血管造影后注入NBCA,术后即刻行血管造景,半年后行MRI 评估栓塞的近、远期效果。结果: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闭塞范围大于90%为11例(30.5%),70% ̄90%为8例(22.2%),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卒中与脑心综合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虎 《西南军医》2008,10(3):29-30
目的探讨脑心综合征在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3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的心电图,心肌酶谱等进行动态观察,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心综合征在急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52.70%,出血性脑卒中的脑心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1),位于脑干、脑室、蛛网膜下腔的脑卒中明显高于位于脑叶、基底节区的卒中(P〈0.01)。脑心综合症的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肌酶谱异常率49.74%。合并脑心综合症死亡率(29.74%)明显高于未合并脑心综合征的卒中患者(11.43%)。结论脑心综合征的发生与脑卒中类型及部位有关,其预后较未合并脑心综合征的卒中患者差。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积极防治脑心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脑动脉硬化和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脑动脉硬化(Cerebralartheriosclerosis)是指脑部血管弥漫性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及小血管闭塞致使脑部血供减少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此病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其临床特点为进行性脑功能减退,并发脑梗塞、脑出血以及脑部弥漫性损害。...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出血,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临床多见自发性脑出血,其发病原因主要为血管动脉瘤或者高血压引起,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脑血管疾病,发病1年后生存率仅为38%,致残率为80%~9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并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情况及血清中心肌酶谱变化情况。方法:观察36例脑出血患者合并心脏改变情况及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的变化,于发病3d内进行检测,以后跟踪检测至病愈。取正常对照组观察同一时间的心脏发病情况及心肌酶谱变化情况。结果:脑出血患者心脏病发生率及心肌酶谱呈显著增高。结论:脑出血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病率较高,这对治疗指导及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系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高血压并发细小动脉硬化为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多数在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并存情况下发生。高血压脑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创伤大,时间长,术后水肿反应重,术后24h是颅内再次出血的高峰期,术后1周内为脑水肿高峰期[21。颅内高压是神经外科常见临床病理综合征。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是采用传感器和监护仪动态测定颅内压的一种方法,能够迅速、客观和准确诊断颅内压增高,是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手术时机、指导临床用药和评估预后的必备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经颅多普勒(TCD)对急性脑血管病脑血流动力学的检测。总异常率为89.7%。其结果表明TCD对急性脑血管病可提供可靠的血流动力学资料。能准确地检出脑血管狭窄,痉挛、闭塞及血管弹性等血管病变。对病变血管流域能准确的定位。对颅内高压和脑血管痉挛可做出正确诊断,可做为脑出血颅内高压及SAH合并脑血管痉挛准确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技术在脑囊虫病中的诊断、鉴别价值。方法将2009年4月~2013年4月就诊的60例疑为脑囊虫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其中46例行增强扫描,并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CT检查,60例患者中,共诊断出41例脑囊虫病,与病理诊断结果(脑囊虫病41例:实质型33例、脑室型3例、脑膜型1例、混合型4例)相比,CT诊断准确率为100%。其中,实质型33例(80.5%)、脑室型3例(7.3%)、脑膜型1例(2.4%)、混合型4例(9.8%)。结论在脑囊虫病的临床诊断中,CT检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典型病例,行常规平扫即可确诊,是临床诊断脑囊虫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脑出血为常见急症,其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和高血压引起的小动脉硬化,其次为动脉淀粉样变性。深部出血多见于高血压,脑叶出血常认为是由脑淀粉样血管病所致。此外,高血压也造成小动脉硬化,导致坏死性血管变性引发出血。刚果红淀粉样血管病是老年人脑出血的病因之一,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及时、尽早清除血肿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