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接受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14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选取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73)和实验组(n=73),对照组常规给药治疗,不控制用药时间间隔,实验组给药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给药方案设计以及给药时间控制,比较两组患者给药间隔合理性、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63%,给药间隔合理性为93.15%,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为21.92%,实验组患者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为6.8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患者采用常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根据抗菌药物的不同类型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合理控制用药时间和给药间隔,从而提升临床用药合理性,促进治疗效果提升,减少不良用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丁苯酞联合丹参多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的疗效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丹参多酚组(n=55,丁苯酞联合丹参多酚治疗)和丁苯酞组(n=55,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治疗效果、中医症候积分、认知功能(MoCA评分)、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症候积分与血清TNF-α、NSE水平均降低(P<0.05),MoCA评分、血清IL-10水平均升高(P<0.05),且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丹参多酚治疗IS效果较显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降低机体炎症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哮喘-慢阻肺重叠征(ACOS)患者实施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与噻托溴铵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择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根据数字表法进行患者随机分组,包括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前者实施糖皮质激素吸入给药治疗,后者在激素治疗基础上给药噻托溴铵治疗,设定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和用药后不良反应为比较项。结果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在统计学内存在意义(P0.05)。结论 ACOS患者开展糖皮质及吸入联合噻托溴铵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受损肺功能,还可提升用药安全性,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故该种治疗方法值得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派力奥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5例)和观察组(n=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派力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对照组仅72%,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AL、PD、BOP、GI、PLI指标均优于用药前(P0.05),观察组用药后PD、AL指标优于对照组用药后(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采用派力奥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一定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干预(EM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发病-溶栓时间及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静脉溶栓救治的8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前是否启动EMS方式分为EMS组(启动EMS,n=36)和非EMS组(未启动EMS,n=44);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溶栓开始治疗时间(DNT)、发病至溶栓时间(OTN)、DNT达标率和溶栓疗效,并分析影响溶栓疗效的因素.结果:EMS组ODT、DNT、OTN短于非EMS组(P<0.05),DNT达标率及治疗1周溶栓有效率高于非EMS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IS患者NIHSS评分及启动EMS是影响溶栓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入院基线NIHSS评分、是否启动EMS、OTN均是AIS患者溶栓疗效的影响因素,启动EMS能明显缩短患者OTN,节约治疗时间,提高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在医院2015年7月到2016年9月期间诊治的应用抗菌药物患者中抽取64例作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分组,研究组(n=32)患者根据合理用药医学标准控制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对照组(n=32)则不进行给药时间间隔控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用药合理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用药合理率是93.75%,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是9.38%;对照组患者的用药合理率是75.00%,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1.25%;2组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加强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控制,可有效提升其临床合理用药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马迪 《当代医学》2021,27(18):9-11
目的 探讨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脑卒中患者静息心率及预后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于本院住院行康复治疗的180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使用美托洛尔治疗分为实验组(使用,n=78)和对照组(未使用,n=102).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独立生活活动能力,将出入院Barthel指数差值≥5分设为A组(n=85),差值<5分设为B组(n=95),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收集患者静息心率监测数据.结果 入院时、随访6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静息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入院心率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随访6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入院Barthel指数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院时与随访6个月后的静息心率是Barthel指数差值的独立影响因素,且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在控制高血压脑卒中患者静息心率方面效果明显,应用脂溶性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更加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5,(3):367-369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的预后,并探讨与不良结局相关的预测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登记研究的方法,对纳入的52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进行连续性随访。研究的初级终点指标是治疗后3月时的死亡/残疾(改良Rakin评分>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与预后独立相关的因素。结果:对52例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给予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治疗后3月时良好结局患者25例(48.1%),死亡/残疾27例(51.9%),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OR=0.56,95%CI(0.33,0.96)〕、有房颤病史〔OR=0.15,95%CI(0.03,0.87)〕、发病至溶栓给药时间>120min〔OR=7.59,95%CI(1.04,55.6)〕是静脉溶栓患者治疗后3月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房颤病史、发病至溶栓给药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接受ECMO治疗的25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根据撤机结果,分为成功组(n=18)与失败组(n=7);根据出院28 d存活,分为存活组(n=11)与死亡组(n=14).记录肌钙蛋白(T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胆红素(Bil)、肌酐等指标,分别比较组间不同指标的差异.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上述指标在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成功组患者的Tn 24 h、48 h差值及CK-MB 48 h差值均高于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Bil 24 h、48 h差值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Tn 24 h差值是撤机保护性因素(P=0.036);住院天数(P=0.045)和Bil 48 h差值(P=0.041)是28 d存活保护性因素.住院天数、Tn 24 h差值和Bil 24 h差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和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893、0.825、0.786和20.41、3.65、14.50.结论 Bil 24 h差值、住院时间和Tn 24 h差值对ECMO辅助治疗患者的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应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难治性癫痫患者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妥泰与丙戊酸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难治性癫痫患者依照不同给药方式分成甲组(n=50)和乙组(n=50),在对所有难治性癫痫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丙戊酸钠给药治疗的基础上,对乙组患者加施妥泰给药治疗。结果甲组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乙组相比,差异较大,对比有意义(P0.05),且乙组优于甲组;但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结论相较于实施丙戊酸钠,在难治性癫痫患者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妥泰与丙戊酸钠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能够在保证用药安全性的基础上,有效改善癫痫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和血浆中脂联素(APN,又称ADIPOQ)相关差异表达miR-371b-5p对脂肪细胞因子APN、Kruppel样因子4(KLF4)、白细胞介素6(IL-6)和单核细胞因子趋化蛋白1(MCP-1)分泌的影响,阐明miR-371b-5p在CAD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CAD (CAD组,n=34)和非CAD (non-CAD组,n=16)患者的EAT和血液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法检测2组患者EAT和血浆中miR-371b-5p的表达水平。将诱导成功的3T3-L1前体脂肪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miR-371b-5p过表达组(转染miR-371b-5p模拟物)和miR-371b-5p抑制剂组(转染miR-371b-5p抑制剂)。qRT-PCR法检测转染24 h后各组3T3-L1前脂肪细胞中APN、KLF4、IL-6和MCP-1 mRNA表达水平,并对miR-371b-5p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与non-CAD组比较,CAD组患者EAT和血浆中miR-371b-5p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iR-371b-5p过表达组3T3-L1前脂肪细胞中APN和KLF4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43,P=0.045),IL-6和MCP-1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37,P=0.041);miR-371b-5p抑制剂组3T3-L1前脂肪细胞中APN和KLF4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25,P=0.027),IL-6和MCP-1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39,P=0.041)。miR-371b-5p预测靶基因富集于多个生物学功能及过程,KEGG通路主要富集于脂肪细胞因子等信号通路;蛋白互作,miR-371b-5p预测靶基因APN、瘦素(LEP)和AKT1编码蛋白位于互作网络中核心位置。结论:CAD患者EAT中过表达miR-371b-5p转染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后可使细胞的抗炎因子表达水平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升高,miR-371b-5p有望成为CAD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阿替普酶(rt-PA)溶栓病人的预后影响因素,探讨溶栓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溶栓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急诊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87例,收集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跟踪随访并收集不同时间段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分别将溶栓前NIHSS评分减去溶栓后2周NIHSS评分,减分值ΔNIHSS<2为预后较差组(65例),ΔNIHSS≥2为预后较好组(122例);将溶栓前MRS评分减去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减分值ΔMRS差值<3为预后较差组(68例),ΔMRS≥3为预后较好组(119例),并分析溶栓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和可能发挥预测作用的指标。结果:ΔNIHSS评分预后差组的高血压和心房颤动人数比例高于ΔNIHSS评分预后较好组(P<0.01和P<0.05),ΔNIHSS评分预后差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水平高于ΔNIHSS评分预后较好组(P<0.01)。ΔMRS评分预后差组的心房颤动人数比例高于ΔMRS评分预后较好组(P<0.05),ΔMRS评分预后差组的白细胞、中性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敲除对阿尔茨海默病5×FAD转基因小鼠认知及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IL-6+/-小鼠与5×FAD小鼠杂交,构建5×FAD;IL-6-/-小鼠模型,并选用3、10月龄子代小鼠进行实验。采用行为学实验对小鼠的认知记忆功能进行分析;采用HE染色和β淀粉样蛋白(A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得到5×FAD;IL-6-/-模型小鼠(3月龄n=20,10月龄n=5)及5×FAD同窝对照小鼠(3月龄n=26,10月龄n=24),子代小鼠数量符合孟德尔定律。新物体识别实验结果显示,与同月龄5×FAD小鼠相比,3月龄5×FAD;IL-6-/-小鼠的探索指数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890,P=0.002)。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结果显示,与同月龄5×FAD小鼠相比,3月龄5×FAD;IL-6-/-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及穿台次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797,P=0.012;q=2.505,P=0.01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IL-6基因敲除显著减少3、10月龄5×FAD小鼠海马(q=13.490,P=0.002;q=45.680,P<0.001)及皮层(q=16.830,P=0.001;q=14.180,P=0.001)的Aβ沉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L-6基因敲除可明显改善阿尔茨海默病5×FAD模型小鼠的空间记忆能力,减少小鼠大脑Aβ沉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合并糖尿病人群的血糖变异性与神经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AIS合并糖尿病患者125例,记录基线状态下一般临床资料,并分别于入院及出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于出院1个月后随访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评估患者卒中后神经功能变化与残障情况。根据NIHSS评分是否上升分为非恶化组(79例)和恶化组(46例),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和血糖变异性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神经功能恶化的可能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血糖变异性指标对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基线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糖变异性参数相比,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 TIR)、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进行预后随访,探讨影响孕产妇DVT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产检并分娩的DVT孕产妇(n=37)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栓是否消失将其分为血栓完全消失组(n=13)和血栓机化残留组(n=24),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静脉血栓栓塞(VTE)危险因素评分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 血栓完全消失组D-二聚体为1 340.50(659.00,2 447.75)ng/mL,血栓机化残留组D-二聚体为3 105.00(1 709.50,6 146.0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VTE危险因素评分:血栓完全消失组为(3.31±1.11)分,血栓机化残留组为(4.96±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本次妊娠并发子痫前期例数:血栓完全消失组0例(0%),血栓机化残留组6例(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 结论 D-二聚体高浓度、 VTE危险因素高评分、并发子痫前期是孕产妇DVT患者血栓机化残留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71家医院3272例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静脉溶栓后24 h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出血表现定义为颅内出血转化。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533例)和未出血转化组(2739例),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心房颤动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结果: 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起病至溶栓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血糖水平、心房颤动患者比例高于未出血转化组(P < 0.05或P < 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独立相关(OR=2.527,95%CI:2.030~3.146,P < 0.01)。结论: 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发生风险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内分泌科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就诊的初诊T2DM患者371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urinary microalbumin to creatine ratio,UACR)分为3组,DN0组(UACR男性<2.5 mg/mmol,女性<3.5 mg/mmol)为无糖尿病肾病组215例;DN1组(男性2.5 mg/mmol≤UACR < 30 mg/mmol,女性3.5 mg/mmol≤UACR < 30 mg/mmol)为DN微量蛋白尿组128例;DN2组(UACR≥30 mg/mmol)为DN临床蛋白尿组28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HP感染与DN微量蛋白尿有关联(OR=1.77,95%CI:1.103~2.851),但未发现HP感染阳性与DN临床蛋白尿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诊2型糖尿病HP阳性者发生DN的风险是阴性者的2.52倍(OR=2.516,95%CI:1.305~4.849)。结论 初诊的T2DM患者HP感染与DN有关系,HP感染可以增加T2DM患者发生DN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定量CT测量的肥胖人群脂肪分布对代谢综合征及糖代谢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体质量指数(BMI)≥28的肥胖患者52例,依据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分为合并代谢综合征组(OB-MS组,n=32例)和单纯肥胖组(OB-NMS组,n=20例);根据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肥胖糖耐量正常组(OB-NGT组,n=17例)、肥胖糖耐量受损组(OB-IGT组,n=15例)及肥胖糖尿病组(OB-DM组,n=20例)。采用螺旋CT定量测定腰2、3、4、5椎体平面脂肪组织总面积及内脏脂肪面积,双侧腰大肌、后背肌肌肉及脂肪面积,肝脏、胰腺脂肪百分比,同时检测各项代谢生化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胰岛素分泌指数,比较各组不同指标的差异。 结果 OB-MS组内脏脂肪面积(t=3.37)及胰腺脂肪百分比(t=2.05)大于OB-NMS组(P<0.05)。糖耐量不同的肥胖患者,内脏脂肪面积(F=7.63)、肝脏(F=5.93)及胰头脂肪百分比(F=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OB-IGT组和OB-DM组内脏脂肪面积均大于OB-NGT组,OB-DM组肝脏及胰头脂肪百分比大于OB-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调整年龄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后,内脏脂肪面积(SB=-0.83,P=0.02)和胰头脂肪百分比(SB=-0.51,P=0.02)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MBCI)对数呈负相关。 结论 肥胖患者的内脏脂肪沉积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而内脏、肝脏及胰头脂肪沉积与肥胖患者糖代谢紊乱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为临床肥胖患者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的早期识别提供了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大黄素保护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方法:将20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0)、模型组(n=70)和大黄素组(n=70)。模型组和大黄素组大鼠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黄素组大鼠在建模前30 min给予大黄素腹腔注射。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各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皮质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各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中Cleaved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ERK1/2和磷酸化-ERK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障碍和脑梗死灶;大黄素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均明显低于模型组(t=8.331,t=3.538,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降低(t=9.507,P<0.05),缺血侧脑组织皮质细胞凋亡率降低(t=57.593,P<0.05),缺血侧脑组织中Cleavedcaspase-3、Bax和p-ERK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t=4.088,t=4.463,t=10.659,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t=5.035,P<0.05)。结论:大黄素可能通过抑制ERK1/2信号通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发挥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多学科联合诊治头颈部非横纹肌肉瘤软组织肉瘤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近期疗效,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 将2012年10月至2018年2月期间本中心收治的头颈部非横纹肌肉瘤软组织肉瘤病例连续纳入研究。治疗采用包括手术、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及局部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在内的多学科联合诊治模式;局部放疗方式的选择包括外放疗、质子治疗及125I粒子植入治疗。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 本中心收治的11例头颈部非横纹肌肉瘤软组织肉瘤患儿,年龄1.1~12岁,中位年龄5.6岁,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病理类型包括:恶性横纹肌样瘤3例,滑膜肉瘤2例,婴儿型纤维肉瘤2例,孤立型纤维肉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伴有CIC-DUX4易位的小圆细胞肉瘤1例,未分类的小圆细胞肉瘤1例。2例婴儿型纤维肉瘤患儿行ETV6-NTRK3融合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2例滑膜肉瘤患儿SYT-SSX融合基因均为阳性。肿瘤直径≥5 cm者6例,<5 cm者5例;6例患儿无区域淋巴结转移,5例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者3例,余8例患儿不存在远处转移,其中2例患儿为肺转移,1例患儿为骨、骨髓、胰腺及多发淋巴结转移。5例患儿行手术治疗,6例患儿仅行活检。全部患儿均接受化疗。3例患儿行外放疗,4例患儿未放疗,4例患儿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随诊时间10~78个月,中位随诊时间19个月。治疗后8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例死亡,1例治疗中发生肺转移仍在治疗中。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本组患儿预计平均生存时间为(64.7±6.9)个月(95%CI:51.1~78.2)。1年总生存率及无事件生存率均为(88.9±10.5)%。结论 手术联合化疗及放疗是头颈部非横纹肌肉瘤软组织肉瘤患儿的有效治疗措施,近期疗效较理想,但仍需进一步随诊观察。远处转移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