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在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监测中发现,除伴有心绞痛或相关症状的心肌缺血外,还有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存在.SMI与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及猝死存在着因果关系[1].本文从165例冠心病患者DCG监测中选出有心肌缺血76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冠心病SMI的DCG及其发生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 在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发现,除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外,还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存在。SMI患者比有症状者预后更差,猝死发生率更高。因此,SMI的临床意义更大。现将我院一组冠心病患者经动态心电图监测到心肌缺血的有关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从99例临床明确诊断冠心病患者(WHO标准)的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中选出记录到心肌缺血表现的68例进行分析,每例病人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均有1次以上一过性ST段压低。68例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近年来冠心病防治的重点之一,由于发作隐匿,易被患者忽视,不少冠心病患者发病或猝死前可毫无症状,故SMI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动态心电图(DCG)是检测SMI重要方法之一,对评估SMI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尽管心肌缺血的监测方法很多,但在临床实践中DCG是最常用的监测方法,有无创、方便、准确等优点.本文通过对10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探讨SMI患者DCG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监测心肌缺血,特别是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近几年冠心病患者(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DCG和临床资料。结果:一组确诊冠心病129例,动态心电图检出SMI占71%,而一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患者130例,动态心电图记录252次缺血发作,其中SMI占29%,此外还有一组117例,老年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的统计中,SMI发作达90.6%。3组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及ST段下降临床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心肌缺血的发作及发作时伴发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时间分布规律,均以6:00~9:00之间高峰;而无症状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结论:DCG对SMI检出率高,有助于对冠心病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5.
许宏兵  徐国军 《河北医学》2000,6(12):1118-1119
动态心电图(DCG)不仅可监测心绞痛发作时的ST段的变化,亦可监测无症状心肌缺血(SMI)ST段的变化.临床上,SMI为冠心病(CHD)患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本文对59例CHD患者进行DCG监测,以进一步认识SMI的发作规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检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DCG监测103例冠心病患者。结果:缺血性ST段改变793阵,SMI 556阵(70.11%),有症状者237阵(29.89%),SMI发作高峰在6:00~12:00。结论:DCG是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有效检查方法,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发生机制及十二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诊断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入选的163例患者行DCG检查,根据诊断标准并结合患者日常生活记录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89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共出现心肌缺血发作506阵次,大多数在6:00~10:00发作.结论 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应用DCG监测无症状心肌缺血,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廉洁  朱红  李丹萍  谢祝映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7):2314-231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监测心肌缺血,特别是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组)的DCG和临床资料。结果:静态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85例(30.5%),DCG检出心肌缺血180例(64.4%);SMI检出率为67.8%,有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为29.9%;两组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及ST段下降幅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心肌缺血的发作及发作时伴发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时间分布规律,均以6:00~12:00时为多见,以0:00~6:00时最为少见;无症状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结论:DCG对SMI检出率高,有助于对老年冠心病的病情评估和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9.
麦惠珊 《海南医学》2006,17(9):68-68,49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近年来已受到临床关注,目前诊断仍依据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期内有缺血型ST段变化,结合被检者生活日志有无症状来判断.由于SMI存在一定的隐蔽性,临床难以诊断与治疗.本文对已明确冠心病和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患者DCG及其它资料完整,又符合缺血型ST段诊断标准[1]45例作为分析对象,探讨SMI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晓敏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1):1440-1440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指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而没有缺血性胸痛或与心肌缺血有关的客观症状,又称隐形冠心病,是造成猝死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随着动态心电图(DCG)的临床应用,SMI检出率明显增高。笔者对60例冠心病患者24hDCG监测,旨在探讨SMI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发生机制及DCG对SMI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90 例拟诊冠心病患者均进行24 h DCG及冠脉造影检查,分析DCG在SMI及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90 例患者行 DCG检查诊断为无症状SMI患者55例,24 h内发作157次;有症状SMI患者9例,24 h内发作45次. DCG诊断无症状SMI组与有症状SMI组患者的ST段压低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无症状SMI组的持续时间>1 min的患者比例为69.09%,显著高于有症状SMI组的33.33%(P<0.05). DCG诊断 SMI灵敏度为82.26%、特异度为85.71%、误诊率为14.29%、漏诊率为17.74%. 结论 DCG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较高临床价值,可以作为一种简易、无创的诊断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动态心电图(DCG)监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8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DCG监测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结果 共监测出ST段压低发作805.82阵次,347.31(43.1%)阵次发生于上午6时~12时,仅73.33(9.0%)阵次发生于夜间0时至次日晨6时;ST段压低幅度为1~3 mm,下移幅度越大,SMI发作持续时间越长;发作与心率呈一定相关关系,监测出伴发各种心律失常62例.结论 DCG能及时发现老年无症状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SMI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为早期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赵佩珠  马战 《现代医学》2002,30(5):313-313
近年来,国内外对冠心病(CHD)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给以广泛研究。动态心电图(D0G)是监测CHD心肌缺血、估价心肌缺血进展情况及评价疗效的一项简便、准确、实时、可重复的无创性检查技术^[1]。现将我院经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70例冠心病患者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动态心电图(DCG)监测规律.方法 应用12导联DCG对183例临床确诊CHD患者进行24 h监测并分析其缺血性ST段的发作阵次及规律.结果 总共检出缺血性ST-T改变806阵次,其中613阵次(76.1%)为SMI.613阵次SMI中,477阵次(77.8%)发生于6:00-22:00,396阵次(64.6%)与体力活动、情绪紧张有关.结论 DCG对SMI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可判明心肌缺血的诱发因素,对SMI病情的判断及早期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琼  王侠  江薇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326-32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检测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阈(MI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DCG记录124例冠心病患者MIT值,MIT变异度、每次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和ST段最大位移(STm)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124例中共检出次心肌缺血(SMI)960次,93.5%在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夜间MIT值较低,但缺血时间ST段压低程度明显重于昼间(P<0.05)。结论:DCG是临床上检测SMI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临床评估SMI的预后及给药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云飞  郭和娟 《医学文选》2001,20(5):622-623
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是指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而无心绞痛或等同症状。 SMI以心肌损失与心绞痛有相同意义 ,造成心肌梗死不次于有症状的心肌缺血。因无症状 ,往往不能引起患者和医生的警觉 ,以至延误诊治 ,甚至发生猝死。本文收集动态心电图 (DCG)诊断为 SMI45例 ,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5例患者均为本院 1998年 2月~ 2 0 0 1年2月门诊及住院病人 ,临床心电图符合 WHO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 34例、女 11例 ,年龄 40~ 78岁。1.2 方法 采用美国搏利屋 770 0型 2 4h动态心是图仪 ,3通道 CM1、CM5、AVF…  相似文献   

17.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又称为无痛性心肌缺血、隐匿性心肌缺血,是指没有临床症状,但存在心肌缺血的客观事实,容易被患者和医生忽视。24h动态心电图是临床上诊断SMI的重要方法,对评估SMI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对150例患者进行24hHolter监测,探讨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1月~2009年12月门诊和住院的患者1 50  相似文献   

18.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SMI)因表现隐匿 ,部分病人预后差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40例冠心病患者 ,进行 2 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 ,以探讨冠心病患者 SMI的特点和发生规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从近年来 ,我院采用 2 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冠心病患者中 ,选择有发作性 ST段缺血压低者 40例。其中男 35例 ,女 5例 ,年龄 43~ 74岁 ,平均 61 .2岁。1 .2 检测方法 采用美国 circadian便携式双通道磁带记录仪 ,进行 2 4 h心电图监测记录。在监测记录时由患者详细记录 1 d内的工作、生活、情绪变化及症状。将 2 4 h心电图…  相似文献   

19.
董春华 《海南医学》2005,16(3):19-2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DCG),检测60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心率变异性,每次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和S-T段最大移位,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 共检出516次心肌缺血,93.8%在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心肌缺血幅度与症状呈正相关,而与心率变异性(HRV)呈负相关。夜间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ST段压低幅度明显重于白昼。结论 SMI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应和有症状心肌缺血同样给予足够重视,应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6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兰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159-160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DCG监测。结果49例有529阵次缺血发作,其中38例(占77.6%)为无症状心肌缺血,上午6:00-12:00SMI的发作频率最高(57.8%)。结论SMI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动态心电图能及早检出SMI的存在,因而具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