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剂量CT仿真结肠镜结合增强扫描(CTVC)及大便潜血检测(fecal occult blood test,FOBT)诊断结直肠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60例结肠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行CTVC及FOBT,分析低剂量CTVC、FOBT的临床效果。结果病理学结果显示,160例结直肠占位性病变中,93例为结直肠癌、67例为良性病变。结肠镜阳性检出78例、阴性检出54例,常规CT检出91例、阴性检出58例,低剂量CTVC阳性检出91例、阴性检出58例,结肠镜、常规CT、CTVC与病理学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682、0.857、0.857;此外,低剂量CTVC组同常规剂量组比较,其放射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放射剂量(ED)均显著下降。FOBT阳性检出84例、阴性检出66例,与病理学结果的Kappa值为0.874。低剂量、FOBT的曲线下面积(ACU)、特异度分别为0.922、0.944、0.978、0.683,2者联合的ACU、特异度为0.987、0.989。结论FOBI辅助低剂量CTVC能够提高对结肠癌的诊断效果,且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CT虚拟结肠镜(CTVC)应用临床以来,在结直肠癌(CRC)的诊断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较短的检查时间、较低的辐射剂量和高质量的成像使其成为CRC的早期筛查手段。笔者主要对CTVC在CRC早期筛查方面的进展和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第3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Turbo Flash)冠状动脉CT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接受第3代双源CCTA检查的患者1003例,其中有70例患者在CCTA检查后30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计算有效辐射剂量。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CTA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CCTA与CAG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分级的一致性采用Kappa值并进行U检验。结果(1) 图像质量:右冠状动脉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为0,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为0,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为0.04% (3/835)。(2)准确性评价:基于节段水平分析,Force 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7.0% (289/298)、特异度为98.3% (706/718)、阳性预测值为96.0% (289/301)、阴性预测值为98.7% (706/715);基于血管分析,灵敏度为97.5% (159/163)、特异度为85.1% (40/47)、阳性预测值为95.8% (159/166)、阴性预测值为90.9% (40/44);基于患者分析,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CCTA与CAG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部位高度一致(U=2.4,P=0.008)。(3)辐射剂量:有效辐射剂量为(1.17±0.29)mSv。结论第3代双源CT Turbo Flash模式可以在自然呼吸、无心率干预下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成功率高,图像质量佳,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高,有效辐射剂量低。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在结肠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仿真肠镜在结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iemens Somatom 64层螺旋CT对83例患者行一次屏气全结肠容积扫描,并利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以获取CT仿真肠镜(CTVC),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阴影成像(SSD)和透明显示(Raysum)图像,并结合原始横断面等图像进行分析,并与结肠镜或术后病理对照。结果:CTVC检出14例结肠镜确诊为正常结肠中的13例,1例误诊为结肠息肉。CTVC检出37例结直肠癌中的34例,敏感度为91.89%,特异度为92.86%,假阳性率为7.14%,假阴性率为8.11%。CTVC检出21例42枚结直肠息肉中38枚,敏感度为90.48%,特异度为92.86%,假阳性率为7.14%,假阴性率为9.52%。还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2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节段性肠炎1例,子宫内膜异位1例,肠梗阻5例。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镜对结直肠病变的诊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为临床提供比纤维结肠镜更丰富的信息,很有必要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在结直肠癌的检测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方法常规结肠镜检查后,对58例疑为结直肠癌的患者行仰卧和俯卧位CT仿真内镜检查,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价CT仿真内镜TNM分期的准确率。结果 5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发现65个结直肠癌病灶,CT结肠镜对肿瘤、淋巴结、转移的TNM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8%(55/58)、79.3%(45/58)、100%(9/9)。CT仿真内镜和常规结肠镜对肿瘤的敏感度均为100%。结论 CT仿真内镜是检测结直肠癌和对其进行术前分期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成像中,双源CT的大螺距Flash模式、双能模式(DECT)、传统128层螺旋CT模式(128-CT)及64层CT(64-CT)扫描模式下,图像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异。资料与方法临床拟诊为肺动脉栓塞的167例患者中,先从Flash模式的患者中随机选出20例,计算体重指数和平均年龄,以此为标准,选出体重指数和年龄匹配的其他3组不同检查模式患者,每组20例。由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5级评分及信噪比(SNR)比较,并比较各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结果 Flash组CTDIvol、DLP和ED分别为(3.72±0.74)m Gy、(137.5±28.7)m Gy·cm、(2.34±0.41)m Sv,DECT组分别为(5.31±1.21)m Gy、(181.6±34.5)m Gy·cm、(3.24±0.57)m Sv,128-CT组分别为(5.66±1.47)m Gy、(198.7±42.1)m Gy·cm、(3.58±0.63)m Sv,64-CT组分别为(6.75±1.68)m Gy、(231.5±54.2)m Gy·cm、(4.21±0.89)m Sv。4种方法对肺动脉不同部位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和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种扫描方式得到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双源CT的大螺距Flash模式辐射剂量最小,DECT和128-CT模式辐射剂量无明显差别,64-CT模式辐射剂量最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第2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Flash spiral)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接受第2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的1077例患者中,入选采用Flash spiral模式扫描并于30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CA)患者共73例,以CCA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CTCA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一致性采用Kappa值进行U检验;评价冠状动脉各段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73例患者共显示冠状动脉925节段.(1)准确性评价:基于节段水平分析,敏感度为93.2% (164/176),特异性96.4% (722/749),阳性预测值为85.9%( 164/191),阴性预测值为98.4%( 722/734).基于血管分析,敏感度为98.4%( 123/125),特异度为87.4%( 83/95),阳性预测值为91.1% (123/135),阴性预测值为97.6% (83/85).基于患者分析,敏感度为100%(44/44),特异度为89.7% (26/29),阳性预测值为93.6% (44/47),阴性预测值为100% (26/26).CTC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分级与CCA高度一致.(2)图像质量:1例患者体质量指数较大,回旋支远段显影差,远端血管不可评估;2例患者由于心率变异性较大,右冠状动脉近中段有运动伪影,其余患者图像质量均较好.(3)辐射剂量: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1.14 ±0.10) mSv.结论 大螺距双源CT Flash spiral模式CTC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高,图像质量好,运动伪影小,有效辐射剂量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超声检查和18F-FDG PET/CT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术前超声检查和PET/CT检查对比,评价其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超声检查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78.8%、61.0%、71.0%、71.9%、69.4%(χ^2=4.742,P=0.029);PET/CT检查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53.8%、78.0%、64.5%、75.7%、57.1%(χ^2=3.882,P=0.049)。超声检查和PET/CT检查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0.659。结论超声检查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敏感度和准确性,且因其简便、分辨率高、无辐射等优势,较18F-FDG PET/CT检查更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们采用CT仿真结肠镜(CTVC)诊断老年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11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老年结直肠癌11例中,男7例,女4例;年龄69~81岁,平均73岁.其中降结肠癌4例,低位直肠癌4例,乙状结肠癌3例. 1.2方法检查前2~3天禁食,给予肠外营养支...  相似文献   

10.
CT结肠造影术四种后处理方法检查结直肠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目的 比较研究CT结肠造影术4种后处理方法检查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螺旋CT机对64例结直肠癌病例行容积扫描,在工作站应用4种后处理方法获取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pormation,MPR)、CT仿真结肠镜(CT virtual colonoscopy,CTVC)、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和透明显示(Raysum)图像。分结直肠癌环肠周侵犯程度、长度和分型3方面比较分析所得结果。病变均经手术和(或)常规结肠镜(conventional colonoscopy,CC)活检病理证实。结果 MPR、CTVC、SSD和Raysum对结直肠癌环周侵犯程度的判断正确率分别为100.0%、82.8%、79.7%和79.7%,MPR与CTVC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对肿块分型的判断正确率分别为81.3%、76.6%、95.3%和100.0%,CTVC与SSD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对肿块分型的判断正确率分别为81.3%、92.2%、71.9%和71.9%,CTVC与SSD之间亦有统计学差异。MPR能准确判断肿块环肠周的程度;Raysum能比SSD更可靠地显示肿块的长度,判断较准确;CTVC有助于肿块分型的判断。结论 MPR、CTVC、SSD和Raysum检查结直肠癌各有优缺点,4种后处理方法的结合能更全面显示肿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75例结直肠癌病人在接受常规MR及DWI检查后均接受肿瘤切除术,对照术后病理结果,确定区域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测量淋巴结及原发肿瘤的ADC值,比较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淋巴结的ADC值及rADC值(淋巴结/原发肿瘤)对鉴别诊断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价值。结果转移性淋巴结60个,非转移性淋巴结126个。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分别为(0.79±0.12)×10-3mm2/s和(0.98±0.23)×10-3mm2/s(P<0.01);转移性淋巴结的rADC值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0.91±0.14︰1.2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淋巴结ADC值的ROC曲线的AUC为0.776,阈值1.11×10-3mm2/s,敏感度为61.9%,特异度为88.0%;rADC值的AUC为0.883,阈值为1.03,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90%。结论 DWI对诊断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价值,用rADC值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高于ADC值。  相似文献   

12.
CT仿真结肠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CT仿真结肠镜 (CTvirtualcolonoscopy ,CTVC)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应用螺旋CT对 10 2例患者行容积扫描 ,包括结、直肠癌 6 4例 ,结、直肠息肉 2 6例 ,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各 3例 ,脂肪瘤 2例 ,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脾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结肠、类癌和子宫内膜异位各 1例 ,憩室 7个病灶。除憩室外 ,均经手术和 /或常规结肠镜 (conventionalcolonoscopy ,CC)检查活检病理证实。在工作站应用Navigator软件获取CTVC图像。结果 CTVC能够显示 >4.0mm的癌结节和溃疡、>3.4mm的息肉 ,癌肿分型判断正确率为 92 .2 % ;结合原始横轴面、2D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arreformation ,MPR)、表面遮盖显示(shadedsurfacedisplay ,SSD)和透明显示 (Raysum)图像 ,有助于病变定位、定性。结论 CTVC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可为结、直肠病变的检查开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CT仿真结肠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仿真结肠镜(CTVC)诊断结肠疾病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用螺旋CT对33例结肠疾病患者进行CTVC检查,并与纤维结肠镜、钡灌肠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CTVC能显示正常或异常粘膜纹,显示病变形态和范围与纤维结肠镜、钡灌肠所见类似,并能从梗阻远端观察病变情况.结论CTVC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可作为纤维结肠镜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用GE宝石螺旋CT的ASIR技术,在成人肝检查的扫描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宝石螺旋CT,选取100例肝扫描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50例,采用普通滤波反投影法,即FBP法扫描;B组50例,采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法,即ASiR法扫描。对比分析两组检查的图像可诊断率及辐射剂量。结果 A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88±0.14)分,B组为(4.90±0.13)分,两组影像可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射线剂量为(7.72±1.82)m Sv,B组为(2.68±0.68)m Sv,两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宝石螺旋CT肝检查成像中,应用ASIR技术相对于普通螺旋扫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60%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使用0.04m Sv极低剂量CT联用自适应性迭代重建的(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算法成像技术,实现3岁以内婴幼儿胸部及气道疾病的诊断筛查。方法选取三岁以下的临床怀疑气道畸形,气道狭窄,血管环等大气道病变行增强CT检查的患儿共22例。平扫运用80k V,4m As极低剂量扫描作为实验组。实质期使用常规辐射剂量100k V,噪声指数为12的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扫描图像作为对照组。将实验组原始图像分别重建为层厚5mm的滤波反投影(FBP)、40%权重的ASIR、100%权重的ASIR共六组图像,对照组重建为层厚5mm的40%权重的ASIR图像。比较同一患者平扫与静脉期放射剂量及主观、客观图像质量,主观图像质量评价由两位医师应用1~4分制评价(4分最好,3分合格)图像总体噪声、大气道显示情况及肺内病变显示情况。客观噪声测量左心室最大层面内的左心室内、背部均匀的肌肉、脂肪、降主动脉及肺野,并计算优化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使用秩和检验评价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结果的差异,配对方差分析评价客观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有效剂量为(0.04±0.01)m Sv,对照组辐射有效剂量(0.55±0.13)m Sv。层厚5mm的FBP、40%ASIR、100%ASIR及对照组主观图像评分分别为1.71±0.68,2.01±0.76,2.59±0.99,3.59±0.50;大气道的主观评分分别为2.32±0.56,2.89±0.39,3.82±0.39,3.89±0.32。左心室噪声值分别为38.72±7.36,31.55±7.15,21.00±5.15,7.83±1.20。运用100%权重的ASIR,图像噪声降低明显,主观评分上升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客观评分、主观评分依然差异明显(P0.05),图像不能满足胸部病变的诊断要求,但完全能显示肺部病变的位置、范围、边缘,以及纵隔的形态异常情况,达到定位定量的诊断要求。而对于大气道的显示主观评分均可满足诊断要求,100%ASIR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达到了常规CT的诊断水平。放射剂量方面和常规胸部正侧位胸片剂量相仿。结论婴幼儿胸部CT使用极低剂量(0.04m Sv)扫描方案,有效降低了辐射剂量,可做为气道疾病的低剂量筛查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数字化断层融合技术(DTS)与数字X射线摄影(DR)、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在骨骼系统影像学诊断中X射线辐射剂量的差异,分析3种检查方法在骨骼系统影像学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间在本院同时行DR、DTS、CT骨骼系统检查的100名患者资料,对比DR、DTS、CT之间的X射线辐射剂量,以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由2名专家评价3种检查方法的图像,对评价结果进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结果 DR、DTS、CT组的吸收剂量与有效剂量平均值分别为[(1.9±1.8)mGy、(0.03±0.03) mSv)]、[(3.5±1.5)mGy、(0.05±0.02) mSv)]、[(397.7±106.0)mGy·cm、(5.60±1.50) mSv].3种检查方法的吸收剂量和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7、1377,P<0.05).采用LSD检验分析CT与DR、DTS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阅片者A、B对DR、DTS、CT检出病灶可信度评价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0.035、0.966±0.018、0.974±0.015和0.852±0.038、0.951±0.021、0.959±0.019,对其进行Z检验,DR与DT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与C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DR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33,P<0.05).结论 DTS的辐射剂量只有CT的1%左右,其在骨骼系统的图像质量可以与CT相当.如有DR检查诊断不明确或有疑似病变的患者,推荐首选DTS进一步检查,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正摘要 CT 结肠镜不能明确区分结直肠良性和恶变前息肉。目的对于一组结直肠癌中等风险的无症状筛查样本,利用机器学习鉴别在 CT 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的结直肠良性和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CT扫描后碘图中碘浓度及碘图CT值(Overlay值)在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0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双源双能量CT扫描,分别将双能量动、静脉期增强扫描图像调入双能后处理软件“Liver VNC”,测量局域淋巴结实性部分的动、静脉两期的CT强化值、碘浓度及Overlay值.采用独立样本f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共检出105枚局域淋巴结,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56枚,反应性增生49枚.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动、静脉期强化CT值分别为(32.67±11.99)、(38.30±14.65)、(35.48±13.55)和(37.08±15.57)HU;碘浓度分别为(1.58±0.81)、(3.17±1.07)、(1.85±0.90)和(3.56±1.38) mg/mL;Overlay值分别为(35.41±14.66)、(59.58±21.20)、(41.19±14.74)和(65.52±21.46) HU.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之间动静脉期碘含量及Overlay值及动脉期强化C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强化CT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动静脉碘浓度诊断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最高(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73.2%,AUC为0.895).结论:动脉期碘浓度结直肠癌转移淋巴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影像鉴别诊断价值优于动、静脉期的于Overlay值及强化CT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Flash模式冠状动脉成像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及左心室功能评估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PCI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DSCT Flash模式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DSCT Flash模式与CAG检查方法评估ISR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辐射剂量、造影剂用量和图像质量的差异,比较DSCT Flash模式与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的左心室功能参数并分析相关性。结果以CAG诊断结果为对照,DSCT Flash模式诊断ISR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5%、84.6%、93.5%、96.4%、81.1%。DSCT Flash模式的辐射剂量和造影剂用量低于CAG检查(P<0.05)。两种检测方式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R患者近、远端管腔CT密度差值显著高于支架内通畅患者(P<0.05)。DSCT Flash模式检测的收缩末期容积(ESV)、舒张末期容积(EDV)、每搏输出量(SV)和射血分数(EF)与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SCT Flash模式检测的ESV、EDV、SV和EF与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通过DSCT Flash模式冠状动脉成像在评价PCI术后ISR及左心室功能上均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泌尿系结石螺旋CT低辐射量扫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素涵  孔曙兵  陈浩  余开湖   《放射学实践》2012,27(5):536-539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泌尿系结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5例临床怀疑泌尿系结石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为3组:标准剂量组、低剂量组1和低剂量组2,标准剂量组采用120kV,180mA,螺距0.938进行扫描;低剂量组1和低剂量组2分别采用管电流120mA、80mA进行扫描,其它扫描条件与标准剂量组相同。记录每次扫描的放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由两位具有10年以上CT工作经验的医师进行影像诊断和图像质量评估,计算标准剂量和低剂量CT检查诊断泌尿系结石的敏感度、诊断符合率和阳性预测值。对所有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并测量其客观噪声值。结果:两个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比较,CT剂量指数分别减少29.7%和55.5%,低剂量组1、2对泌尿系结石诊断的敏感度均为93.8%,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0%和95.5%,阳性预测值分别88.2%和100%,与标准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图像质量方面,尽管剂量降低后图像噪声有所增加,但所有图像质量仍符合诊断要求。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能满足泌尿系结石的诊断要求,大大降低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