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中,经绕动脉行对侧冠状动脉造影定位导丝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11例经股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CTO,且病变远端有对侧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在导引导管及导丝到位后,穿刺桡动脉,在对侧冠状动脉放置造影导管,在操纵导丝通过病变处时借助桡动脉造影使靶血管远端显影,判断导丝是否在靶血管腔中。结果:10例成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1例失效,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进行对侧血管造影,通过侧支循环使CTO远端显影,判断导丝位置是有效安全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135 cm扩张微导管(corsair导管,Asahi Intec Co,Japan)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经桡动脉正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入选了本中心2010年6月至2014年2月81例经桡动脉途径应用135 cm扩张微导管进行正向导引钢丝技术治疗的CTO病变患者,分析正向CTO-PCI成功率、扩张微导管通过闭塞病变成功率、球囊导管通过闭塞病变情况及导引钢丝通过闭塞病变情况,并观察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81例应用135 cm扩张微导管经桡动脉正向介入治疗的患者中,66例患者正向导引钢丝通过CTO病变,65例患者正向CTO-PCI成功,成功率为80.2%;另有8例成功进行逆向导引钢丝介入治疗,总体PCI成功率90.1%。66例正向导引钢丝通过闭塞病变后,135 cm扩张微导管成功通过闭塞病变56例(84.8%);扩张微导管通过闭塞病变后,球囊导管的使用数量为1.3个,显著低于扩张微导管未通过闭塞病变患者。66例正向导引钢丝通过闭塞病变的患者中,应用Fielder XT导引钢丝34例(51.5%)。住院期间随访未见扩张微导管嵌顿、折断、头端受损、血管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无严重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应用扩张微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正向CTO-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以简化介入治疗操作步骤,减少球囊导管等器械的使用,提高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治疗效果.方法 STEMI患者174例,行急诊PCI治疗,其中经股动脉途径36例,桡动脉途径138例.分析近期疗效.结果 术中本组左主干病变2例,前降支87例、中间支1例、回旋支17例、右冠状动脉67例,心电图改变不明显的3例中,造影证实病变血管为回旋支2例,对角支1例.174例中,1例左主干病变选择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1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1例前壁心肌梗死,造影证实为第一对角支开口病变,血栓已自溶,共171例拟行介入治疗,失败6例,即刻手术成功率为96.49%.174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4例(2.3%),余急诊PCI手术成功患者住院期间未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和(或)靶病变重建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 急诊PCI治疗STEMI成功率高,病死率低,效果较好,桡动脉途径可考虑作为急诊PCI手术的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冠状动脉闭塞(CTO)患者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可行性和影响因素。方法 136例CTO患者,术前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总结靶病变导丝通过率、PCI治疗即刻成功率、手术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术中及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和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36例患者人均CTO病变1.2处,人均置入支架1.3个。闭塞处导丝通过率为89%,PCI即刻成功率为80.9%,手术时间1~5 h,平均2.3 h。术后心绞痛发作显著减少(术前心绞痛均在Ⅱ级及以上,而术后Ⅱ级及以上心绞痛仅占36.3%),心功能明显改善(术前LVEF 0.43±0.08,术后3、6、12个月分别为0.48±0.09、0.53±0.11和0.55±0.10),术中或住院期间无死亡患者,未发生不可救治的严重并发症。结论CTO患者成功PCI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且随着术者技术的成熟和器材改进,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与术者经验、患者全身情况、冠状动脉闭塞时间及闭寒病变的部位及特征、介入器械和手术技巧的合理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与介入途径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长闭塞时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6月入院行冠脉造影检查发现有CTO病变并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358例患者。分组标准:病变闭塞时间≤12个月组(135例),病变闭塞时间>12个月组(223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PCI结果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病变闭塞时间≤12个月比较,闭塞时间>12个月组的CTO患者老年患者(≥60岁)、糖尿病患者比例高(P<0.01),女性患者、高血压患者比例也高于闭塞时间≤12个月组(P<0.05)。闭塞时间>12个月组的CTO病变绝对性闭塞比例高(P<0.01),刀切状病变、长度≥15 mm或并发桥状侧支循环形成的CTO比例也均高于闭塞时间≤12个月组(均P<0.05)。两组病变和病例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1% vs 95%, 93% vs 97%)。两组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期间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无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MACE发生率1年随访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CI治疗闭塞时间较长的CTO病变也可获得较高的成功率和较好的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行PCI的患者1011例,分为桡动脉组(355例)和股动脉组(656例),分析比较2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7% vs 99.2%,P0.05)。2组患者1、2和3支病变行PCI时,手术和透视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患者复杂病变和慢性闭塞病变行PCI时,手术和透视时间明显延长,穿刺局部血肿明显降低(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和股动脉途径行PCI疗效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并发症少,复杂病变和慢性闭塞病变行PCI时选择经股动脉途径优于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7.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选择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经桡动脉造影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后即刻采取经桡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17例(桡动脉组),与同期经股动脉途径造影后即刻PCI者(股动脉组,共409例)进行比较,分析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心绞痛复发、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4.0%,与股动脉组(97.6%)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桡动脉组造影显示明显病变(管腔狭窄程度≥70%)的血管数量累计为210支,其中182支作为靶血管进行了成功的PCI,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6.7%,低于股动脉组(93.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且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的所占的比例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平均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股动脉组。随访PCI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具有可行性。但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途径PCI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65例患者72处 CTO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和PCI的疗效。结果:CTO病变 PCI成功率为91.67%(66/72);CTO病变闭塞时间>12个月者 PCI成功率显著低于3~12个月者(81.48%比97.78%),闭塞长度>15mm的 CTO病变 PCI成功率显著低于闭塞长度≤15mm者(78.26%比97.96%);断端呈刀切状的 CTO病变 PCI 成功率显著低于鼠尾状者(71.43%比96.55%),P 均<0.05;PCI失败有6处,其中4处因导丝未能通过病变,2处因球囊未能通过病变;介入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7.69%,住院期间均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术后心绞痛症状缓解率为90.16%。结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与病变特征、CTO病变闭塞时间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急诊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97例冠心病患者男性66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76.44±6.20)岁。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结果:93例患者均取得穿刺和介入治疗成功。1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改行股动脉穿刺,3例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但头臂干迂曲、升主动脉扩张,在造影后改行股动脉途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术(PCI)成功。扩张病变血管包括右冠状动脉32支,前降支52支,回旋支13支。97例患者靶血管植入支架共221个。21例患者术中须更换导引导管。术后股动脉穿刺局部较大血肿2例,桡动脉闭塞2例,前臂皮下淤血2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前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233例.共有靶血管251支,闭塞时间(20±10)个月。226例(226/251,96.9%)的237处靶病变(237/251,94.4%)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共植入冠状动脉支架266枚。因导丝不能通过CTO病变未成功7例:造影提示病变类型均为旁路侧支血管丰富型或多处长的弯曲病变,其中2例闭塞时间有5年以上,另5例未开通患者中有2例因心功能不全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而终止操作。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心绞痛症状缓解率85.4%,心功能改善率79.6%,5年生存率88.9%。结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关键在于熟练的操作技术、合理的器材选择及仔细评估病人和动脉闭塞病变状况;开通闭塞动脉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桥血管闭塞患者自身冠状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 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135例CABG后,再次出现心绞痛且1支或2支桥血管闭塞患者入选.患者CABG后至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间为4~89(平均33.8±23.5)个月.移植血管共318支,闭塞146支,其中左内乳动脉(LIMA)闭塞29支(29/128),占22.7%,大隐静脉桥闭塞117支(117/188),占62.2%.自身靶血管146支,靶病变158处,均为B2或C型病变,其中在45例患者有47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47/158),占29.7%.结果 对135例患者共158处自身冠状动脉靶病变进行PCI,其中对45例患者的47处CTO进行了PCI,共置入310枚药物洗脱支架(DES),未置入裸支架.总病例成功率为96.3%(130/135),病变成功率为96.8%(153/158).术后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再狭窄率5.6%(5/89),靶血管重建率5.4%(7/130),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2%(8/130).结论 对CABG后桥血管闭塞患者自身冠状动脉行PCI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 目的 分析我院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此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CTO病变行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01月至12月住院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并行PCI治疗的患者232例,按年龄分组,对比分析老年组[年龄≥60岁,平均(66.6±5.4岁]108例及中青年组[年龄<60岁,平均(51.3±6.3)岁]124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特点、闭塞血管开通率、围术期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 老年组患者冠心病家族史比例低于中青年组,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中青年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闭塞病变血管支数及部位、平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应用导丝数量及球囊数量、支架植入数、闭塞病变开通率、随访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CTO病变行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和中青年CTO患者相当,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 老年冠心病患者CTO病变的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86例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并发症及其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06至2007-06实施PCI治疗的1 849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和PCI结果,总结PCI术中和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结果.结果1 849例接受PCI的CTO患者中共86例发生了院内并发症(4.7%),包括术中冠状动脉穿孔7例,迟发心包穿孔及心包填塞3例,较大边支闭塞40例,桥侧支急性关闭引起心绞痛7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3例,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5例,球囊导管杆部断裂1例,因急性肺水肿中止手术1例;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行再次PCI 4例,迷走神经反射4例,股动脉穿刺局部假性动脉瘤和较大血肿(>5 cm×5 cm)分别为2例和6例.8例较大边支闭塞患者术中未处理成功,术后经药物治疗后好转出院,其余并发症均被成功处理.术后死亡3例,均为高龄的PCI失败者,死因为猝死、合并脑梗塞及造影剂肾病致肾功能不全各1例.结论CTO患者行PCI治疗术中及术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经过及时恰当治疗绝大多数并发症可以治愈.PCI对CTO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血运重建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疗效。 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6例CT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分析PCI成功率、双侧造影有效率、微导管使用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经桡动脉行PCI治疗,PCI成功率为72.73%(48/66);使用微导管成功率较未使用者高,双侧造影成功率较非双侧造影高(P<0.05);经桡动脉行PCI治疗术后3、6、12个月LVEF呈逐渐上升趋势,较术前升高(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6.06%(4/66)。 结论对CTO患者采取经桡动脉PCI治疗成功率高,术中采用微导管及双侧造影可明显提高成功率,还可有效改善心功能,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方法 STEMI病人84例,通过"绿色通道"行急诊PCI治疗,其中经股动脉途径16例,桡动脉途径68例,并分析近期疗效。结果本组左主干病变2例,前降支47例,中间支1例,回旋支17例,右冠状动脉37例,84例均行介入治疗,PCI成功80例,成功率95.24%,PCI失败4例(4.76%)。84例病人住院期间死亡4例(4.76%),其他急诊PCI手术成功病人住院期间未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和(或)靶病变重建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构建"绿色通道",急诊PCI治疗老年人急性STEMI成功率高,病死率低,效果较好,桡动脉途径可考虑作为急诊PCI手术的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影响介入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6例经PCI治疗的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TO患者行PCI治疗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CTO患者PCI的成功率为80%。术中并发症7.7%,分别是冠状动脉穿孔8例,心包压塞5例,支架血栓形成4例,严重心律失常(房扑、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22例,手术相关心绞痛6例。影响PCI治疗成功的患者自身因素有年龄(P=0.034)、高血压史(P=0.041)、糖尿病史(P=0.032)、发病至治疗的时间(P=0.008);病变相关因素有冠脉闭塞部位(P0.05)、冠脉分支迂曲程度(P=0.015)、闭塞血管远端缺如(P=0.044)及合并钙化(P=0.007)。结论:CTO患者进行PCI治疗的效果良好。患者的个人病史、病变特点及治疗是否及时是决定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在起源于左冠状窦的右冠状动脉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1例患者起源于左冠状窦的右冠状动脉存在狭窄或闭塞病变,均采用右侧桡动脉穿刺,选择JL 3.5或JL 4.0指引导管行右冠状动脉PCI,根据病变情况必要时应用双导丝技术或5进6子母导管技术增加指引导管同轴性和支撑力。慢性闭塞病变常规应用微导管增加指引导丝支撑力,以便于更换导丝。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 11例患者中,3例为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8例为严重狭窄病变,同时合并左冠状动脉病变。所有患者均使用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经桡动脉成功完成右冠状动脉PCI,7例应用JL 3.5指引导管,4例应用JL 4.0指引导管。2例在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基础上应用5进6子母导管,其中包括1例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4例应用双导丝技术增加支撑力。3例慢性闭塞病变在微导管支持下均成功行PCI,其中1例先应用双导丝技术、后5进6子母导管增强支撑力。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共置入支架19枚,每例右冠状动脉置入支架1~3(1.7±0.7)枚,置入支架长度为18~99(44.1±23.8)mm。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冠状动脉穿孔、栓塞或夹层等并发症,手术成功率100%。住院期间无心脏压塞及支架血栓等并发症。术后临床随访6~12个月,无死亡及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病变,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可以选择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行PCI,支撑力不够时,可辅以其他增加支撑力的技术,如微导管技术、双导丝技术、子母导管技术等完成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对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力衰竭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仅单支开放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4年9月至2013年12月因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力衰竭入院并接受PCI的患者中,27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三支血管严重病变,其中两支血管呈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单支开放的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狭窄、但无明显钙化弯曲。对27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仅单支开放的患者行PCI,观察PCI造影和临床成功率,院内临床症状、术前及术后1周血浆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及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 PCI即刻造影及临床成功率均为27例(100%)。术后胸闷气短症状改善为27例(100%),NYHA心功能分级由Ⅳ级提高到Ⅲ级有22例(81.5%)。术前与术后1周血浆BNP[(2699.6±1104.7)pg/ml比(737.0±261.7)pg/ml,P〈0.05]、LVEF[(26.89±5.70)%比(36±3.41)%,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生对比剂肾病1例(3.7%),经床旁血液透析48 h后肾功能恢复。院内及30 d随访,未发生MACE。结论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力衰竭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在两支血管CTO未开通情况下,对严重狭窄但无明显钙化弯曲的单支开放冠状动脉病变行PCI成功率高,短期观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老年女性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PCI、年龄≥75岁的老年女性患者332例,按手术入径方式分为桡动脉组184例和股动脉组14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75%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比较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临床疗效。结果 332例患者中有96例接受PCI,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3支病变比率分别为39.7%和47.4%,分叉病变比率分别为60.3%和52.6%。与桡动脉组比较,股动脉组患者手术时间长,外周血管损伤明显增多(P0.05),术后观察时间及卧床时间明显延长,假性动脉瘤、下肢静脉血栓例数明显增多,穿刺动脉闭塞明显减少(P0.05)。结论老年女性患者自身病情复杂,选择桡动脉途径行PCI可以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近期治疗风险小,病死率低,可取得较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CTO并行PCI治疗的患者232例,按年龄分组,对比分析老年组108例,年龄≥60岁,平均(66.6±5.4)岁,中青年组124例,年龄60岁,平均(51.3±6.3)岁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特点、闭塞血管开通率、围术期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老年组患者冠心病家族史比例低于中青年组,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中青年组高(P0.05)。但2组患者的闭塞病变血管支数及部位、平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应用导丝数量及球囊数量、支架植入数、闭塞病变开通率、随访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CTO病变行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中青年CTO患者比较无差异,但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