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静脉用蔗糖铁治疗血透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静脉用蔗糖铁与口服琥珀酸亚铁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组和口服组,分别用静脉推注蔗糖铁和口服琥珀酸亚铁进行治疗8周。监测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数量(RBC)、血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口服组:HGB上升(10.2±1.3)g/L,RBC上升(1.1±0.24)×1012,HCT上升(3.6±0.67)%,SF上升(130.5±31.5)μg/L;静脉组:HGB上升(18.2±3.8)g/L,RBC上升(1.4±0.37)×1012,HCT上升(5.9±0.83)%,SF上升(421.6±64.8)μg/L。静脉组各项上升幅度与口服组上升幅度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静脉推注蔗糖铁较口服琥珀酸亚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黄卫民  邵云侠  张婧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0):1786-1787
目的探讨规律血液透析患者不同途径补铁后铁的情况及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60例稳定血透患者,每周透析时间大于等于12h。所有患者血红蛋白(Hb)〈90g/L,大于60g/L,Hct 18%-27%,血清铁蛋白小于300ng/L,转铁蛋白饱和度小于20%,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100U·kg^-1·周^-1。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口服组和静脉组),分别采用静脉输注蔗糖铁和琥珀酸亚铁口服,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清铁指标和红细胞相关指标。结果静脉补铁及口服补铁均可使Hb,Hct、SF和TSAT升高(P〈0.05),蔗糖铁组从上升幅度及上升速度明显优于琥珀酸亚铁组(P〈0.05)。结论纠正肾性贫血时静脉应用铁剂安全可靠,疗效优于口服铁剂,并且可以减少EPO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静脉用蔗糖铁与口服复方硫酸亚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39例患者根据经济能力分为静脉组和口服组。静脉组每次血透结束前半小时将100mg蔗糖铁稀释于50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周2次;口服组每日给予复方硫酸亚铁450mg。共治疗8周,监测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TRF)的变化。结果治疗前静脉组与口服组基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静脉组Hb由治疗前(67.43±10.87)g/L升至(104.67±6.79)g/L,P(0.05;SF由治疗前(75.29±13.79)μg/L。升至(453.90±84.94)μg/L,P〈0.05;TRF由治疗前(4.19±0.29)g/L降至(2.24±0.27)g/L,P〈0.01。治疗后静脉组Hb(104.67±6.79)g/L vs 口服组Hb(77.78±8.26)g/L,P〈0.01;治疗后静脉组SF(453.90±84.94)μg/L VS 口服组(98.17±10.73)μg/L,P〈0.05;治疗后静脉组TRF(2.24±0.27)g/L VS 口服组(3.54±0.45)g/L,P〈0.05。结论静脉注射蔗糖铁较口服复方硫酸亚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疗效更显著,更能改善患者的缺铁状况,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琥珀酸亚铁片治疗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6例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将采用琥珀酸亚铁片治疗的55例作为观察组,采用硫酸亚铁片治疗的51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红细胞计数(RBC)为(3.96±0.66)×1012/L,血红蛋白浓度(Hb)为(122.22±14.31)g/L,治疗总有效率为89.09%;对照组的RBC为(3.54±1.75)×1012/L,Hb为(110.24±13.34)g/L,治疗总有效率为74.51%;观察组的RBC、Hb和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琥珀酸亚铁片治疗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疗效确切,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静脉用铁剂蔗糖铁(森铁能)与口服琥珀酸亚铁(速力菲)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35例血透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组(19例)和口服组(16例)。静脉组:蔗糖铁100mg稀释于100ml生理盐水,每周使用1次,连续10次后,改为两周1次,共3月。口服组:琥珀酸亚铁200mg,每日3次,共3月。两组均使用EPO治疗,剂量为每周120~150U/kg,皮下或静脉应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贫血治疗的效果、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静脉组与口服组基础情况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Hb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1),静脉组Hb上升幅度、速度均高于口服组(P<0.001)。静脉组Hc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口服组无明显变化。两组Ret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两组SF治疗后明显升高(P<0.01),静脉组上升幅度较口服组明显(P<0.001)。静脉组TSAT治疗后明显上升(P<0.01),口服组上升不明显。两组治疗前后BUN、Scr、ALT、AST、ALP、TBIL、ALB等均无显著差异。CRP静脉组治疗后高于口服组,但其值在正常范围。静脉组无不良反应,口服组2例(12.5%)不良反应。结论静脉用蔗糖铁治疗肾性贫血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6.
蔗糖铁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敬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3):1795-1796
目的观察蔗糖铁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血液透析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静脉组和口服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等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Hb、Hct、SF、TSAT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静脉组的Hb为(98.6±3.5)g/L、Hct为(30.1±2.2)%、SF为(94.8±6.2)μmol/L、TSAr为(19.8±2.6)%,口服组分别为(80.1±3.4)g/L、(27.9±1.4)%、(12.9±3.6)μmol/L、(14.2±2.5)%,静脉组各项指标均较口服组升高明显(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亦无过敏反应发生。结论与口服补铁相比,蔗糖铁注射液治疗肾衰竭引起的肾性贫血疗效较好,可有效增加铁储备,是治疗。肾性贫血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蛋白琥珀酸铁治疗重度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00例重度贫血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依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0例。对照组接受多糖铁复合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蛋白琥珀酸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学指标[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铁代谢指标[血清铁(SI)、铁蛋白(SF)和总铁结合力(TIBC)]水平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前RBC、Hb、MCV、MCH、SI、SF、TIBC分别为(2.18±0.25)×1012/L、(82.65±7.82)g/L、(67.45±4.47)fl、(21.23±2.35)pg、(6.35±1.12)μmol/L、(5.68±1.29)μg/L、(80.45±8.72)μmol/L,治疗后分别为(3.69±0.32)×1012/L、(123.45±8.91)g/L、(73.61±4.82)fl、(24.57±2.80)pg、(16.37±1.72)μmol/L、(62.08±6.52)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补铁途径用于孕期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缺铁性贫血诊断的130例孕妇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治疗组静滴蔗糖铁100 mg,2次/周;对照组口服琥珀酸亚铁100 mg,3次/d。治疗8周后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Hb、RBC、HCT、SF及TSAT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用药后免疫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铁剂有改善孕期缺铁性贫血的作用,静脉给药途径优于口服,对患者健康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静脉应用蔗糖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收取本次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200例,时间为2015年10月18日至2017年12月26日,后对收取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静脉应用蔗糖铁治疗;对照组——口服应用琥珀酸亚铁治疗,对2组肝肾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BUN(26.53±1.02)mmol/L、SCr(926.58±14.03)μmol/L、ATL(29.46±1.33)U.L、ASTC(14.59±1.03)U.L显著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P值<0.05。观察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3.00%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间相比较,P <0.05。结论静脉应用蔗糖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效果十分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肾性贫血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低,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0.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静脉用氢氧化铁蔗糖复合物与口服琥珀酸亚铁治疗缺铁性贫血(ID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IDA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组和口服组,监测两种方法对纠正缺铁、改善贫血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静脉组Hb上升幅度及治愈率高于口服组,差异显著性(P<0.05)。静脉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口服组有5例发生胃肠道反应。结论蔗糖铁静脉补铁方式,临床疗效优于口服补铁,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在IDA患者中值得推荐应用。并可作为肠道吸收功能障碍患者、口服补铁失败患者的首选补铁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利舒康胶囊治疗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对其体内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 123例非透析CKD肾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补充铁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利舒康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氧自由基代谢指标[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肾性贫血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RBC、HGB、ReT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RBC(5.21±1.42)×1012/L、HGB(86.00±12.80)g/L、ReT(56.90±0.54)×109/L均高于对照组的(4.45±1.09)×1012/L、(79.00±13.10)g/L、(39.50±0.76)×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MDA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 SOD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DA、SOD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MDA(3.79±0.74)μmol/L低于对照组的(5.57±0.78)μmol/L,SOD(102.47±18.22)μU/L高于对照组的(91.29±17.41)μ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透析CKD肾性贫血以西药治疗多数可以纠正,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利舒康胶囊可一定程度清除氧自由基,维持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减少对组织脏器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静脉用蔗糖铁注射液与口服琥珀酸亚铁片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101例缺铁性贫血患者,根据补铁途径的不同,随机分为使用静脉用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组(简称静脉组)46例与使用口服琥珀酸亚铁片治疗组(简称口服组)56例。治疗8周后复查血常规及血清铁蛋白,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静脉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3.3%(42/45)与口服组87.5%(49/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的治愈率91.1%(41/45)比口服组62.5%(35/56)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4%(2/45)明显低于口服组19.6%(1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用蔗糖铁注射液补铁比口服琥珀酸亚铁片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应用静脉补铁纠正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静脉补铁组(静脉组)和口服补铁组(口服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3 000U/次,皮下注射,每周2次,口服叶酸片30 mg/d。在此基础上静脉补铁组给予蔗糖铁注射剂(森铁能),采用分次输入的方法;口服补铁组给予琥珀酸亚铁(速力菲)0.3克/次,3次/d。观察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RBC)、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并计算出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贫血均有改善,但静脉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口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贫血,通过静脉补铁较口服补铁能更好地纠正贫血,且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24例慢性肾衰竭(CRF)行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2例使用静脉铁剂(蔗糖铁,即森铁能)补充铁剂,12例口服铁剂(琥珀酸亚铁,即速力菲)补充铁剂,同时静脉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EPO)5000单位,以观察两种方法对纠正缺铁和改善贫血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口服琥珀酸亚铁治疗组,每次200mg,3次/d,连续8周;静脉注射蔗糖铁治疗组,每次100mg,每周2次,共8周。每2周复查血常规、血清铁,观察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以及静脉补铁后Hb、Hct、SF、TSAT的动态变化。结果口服补铁组临床有效率20%,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8/12,占77.7%),纠正缺铁的维持时间短。静脉补铁组有效率70.9%,不良反应少(胃肠道不良反应1/24,占0.05%;轻度肌肉痛1/24,占0.05%),纠正缺铁的维持时间长。结论 CRF贫血患者静脉补铁优于口服补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铁剂与口服铁剂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入选的60例肾性贫血患者以随机抽样法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在皮下注射基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基础上,分别采用静脉注射铁剂(静脉组)和口服铁剂(口服组)治疗。静脉组患者给予蔗糖铁静脉滴注,完成总量后,根据患者铁蛋白和血红蛋白(Hb)水平,定期给予100mg维持量。口服组患者口服琥珀酸亚铁200mg,1日3次。以铁剂治疗前后患者Hb和红细胞比容(Hct)的变化等衡量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Hh、Hct、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患者Hb、Hct改变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患者SF、TSAT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口服组(P〈0.01)。结论:静脉组比口服组疗效更好,对于慢性肾衰竭内生肌酐清除率为10~30ml/min的患者,在皮下注射EPO的基础上,联合静脉注射铁剂治疗肾性贫血比口服铁剂更具效果,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两种补铁方法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50例血透患者,分为口服组和静脉组.口服组口服琥珀酸亚铁(速力菲)0.2 g,3次/d,静脉组将100 mg蔗糖铁稀释于2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于血透时缓慢静脉注射,每周治疗2次,共应用10支,2组均应用5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复查血红蛋白(Hb)、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肝功能,比较2组治疗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Hb、Hct、SF及TSA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 2种补铁方案均有效,但静脉补铁血红蛋白上升速度及幅度明显高于口服补铁,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口服补铁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静脉用蔗糖铁和口服琥珀酸亚铁(速力菲)在肾性贫血患者维持性补铁治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对功能性缺铁的后续补铁途径、安全性和方法。方法:2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蔗糖铁组和速力菲组。蔗糖铁组14例,蔗糖铁100mg静脉推注每周一次;速力菲组14例,口服琥珀酸亚铁200mg每日3次。两组患者均联合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调整EPO用量。结果:治疗4周后,蔗糖铁组Hb、Hct明显高于速力菲组(P<0.05);治疗8周后,蔗糖铁组Hb、Hct、SF和TSAT均明显高于速力菲组(P<0.05);治疗12周后速力菲组SF和TSAT较前明显下降(P<0.05);而蔗糖铁组TSAT在维持性治疗12周后较前亦有所下降(P<0.05)。各组Ret与用药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速力菲组在治疗后期为了达到Hb和Hct目标值逐渐增加EPO用量,而蔗糖铁组在治疗过程中随着Hb和Hct的升高却减少了EPO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蔗糖铁组低于速力菲组(P<0.05)。结论:在血透患者贫血的维持性治疗中,静脉注射蔗糖铁较口服速力菲能更有效并安全地维持血透病人的Hb水平及相对稳定体内的铁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琥珀酸亚铁联合饮食干预治疗妊娠期铁缺乏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妊娠期铁缺乏患者分到观察组(n=55例)和对照组(n=55例),对照组患者仅予以饮食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琥珀酸亚铁联合饮食干预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SF)、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的SF、HCT、Hb比较,均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F、HCT、H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P <0.05。结论采用琥珀酸亚铁联合饮食干预治疗妊娠期铁缺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对改善母婴结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对妊娠期合并缺铁性贫血应用蛋白琥珀酸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选我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收诊的92例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给予对照组三维亚铁咀嚼片治疗,给予研究组蛋白琥珀酸铁治疗。治疗6周后评价疗效,于治疗前后对两组RBC、Hb、HCT、SF水平进行检测,并统计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38例,总有效率为82.61%(38/46),研究组总有效44例,总有效率为95.65%(44/46),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RBC、Hb、HCT、SF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RBC、Hb、HCT、SF水平均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确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蛋白琥珀酸铁治疗妊娠期合并缺铁性贫血,不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因子水平,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急性造血停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患者女,71岁。因“肝功能异常1年,乏力尿黄1周”,于2004年10月15日入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给予保肝、降酶、退黄、支持治疗,病情好转。入院时检查血象3系均正常:WBC9.30×109/L、N0.566;RBC3.54×1012/L,HGB127g/L;PLT131×109/L。B超示:脾不大。入院后2周(10月27日)发现双下肺炎症,即加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优普酮)4g,1次/12h抗感染治疗。4d后检测血常规:WBC4.27×109/L,RBC2.36×1012/L,HGB81g/L,PLT32×109/L。1周后复查:WBC3.10×109/L,RBC2.15×1012/L,HGB74g/L,PLT20×109/L。行骨穿检查,骨髓片检查示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