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野生型p53基因对HL-60细胞的作用机制,并检测p21的表达,探讨二者在白血病中的关系。方法: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野生型p53基因导入p53基因严重缺失的人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L-60中,用形态学,电镜,流式细胞仪,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p53对HL-60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及对p21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野生型p53基因能促进HL-60细胞凋亡及上调p21表达。结论:p21可能在p53促HL-60细胞凋亡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E4 F1野生型及缺失32~81位氨基酸的真核表达载体,检测其与p53的相互作用及对下游基因p53的调节。方法分别用普通PCR和重组PCR方法从乳腺文库中扩增E4F1野生型编码序列及缺失32~81位氨基酸的突变型序列,分别将其以正确相位构建到pXJ40-MYC载体中,得到重组质粒MYC-E4F1和MYC-E4F1(Δ32-81),分别转化大肠杆菌DH5α,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并转染293 T细胞, Western印迹检测蛋白的表达。将MYC-E4F1和MYC-E4F1(Δ32-81)质粒与FLAG-p53质粒共转染293T 细胞,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其相互作用,野生型及缺失突变型表达载体共转染骨肉瘤细胞U2OS,检测其对下游基因p53的调节。结果 E4F1重组质粒及其突变型构建成功,在293 T细胞中鉴定表达正确,野生型及突变型E4 F1均与p53存在相互作用,突变型的结合能力增强,野生型E4F1升高p21蛋白表达水平,而突变型不改变p21蛋白水平。结论成功构建E4F1野生型及缺失32~81位氨基酸的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二者都能与p53相互作用且突变型结合能力更强,野生型E4F1升高基因p53的靶基因p21的蛋白表达水平,而突变型不改变靶基因p21的蛋白水平。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E4 F1对p53的调节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辐射增强启动子调控的野生型-p53抑癌基因系统联合照射对人肿瘤细胞系HeLa和A549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 构建辐射增强启动子pE6(TATA)-p53,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射线剂量诱导下人肺腺癌A549细胞系和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中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筛选出最适的照射剂量;AnnexinV-FITC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系早期凋亡率;利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此系统对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在HeLa和A549细胞中,P53蛋白表达均受放射线诱导增高,且在6 Gy时辐射诱导活性最高;实验组质粒的细胞早期凋亡率与转染对照组质粒的细胞早期凋亡率相比有明显提高(F=11.018、10.736,P<0.05)。HeLa细胞和A549细胞的放射增敏比(SER)分别为2.56和2.36。结论 辐射增强启动子调控的p53基因系统具有显著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对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CRISPR/Cas9慢病毒系统在人结肠癌细胞( HCT116细胞)中建立稳定及永久性Apak敲除细胞系,检测Apak敲除后细胞部分生物学活性、p53活性和凋亡水平的变化。方法构建lentiCRISPR v2-sgRNA Apak敲除质粒,进行慢病毒包装,感染HCT116细胞,嘌罗霉素筛选出阳性克隆。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Apak蛋白水平,筛选得到Apak稳定敲除细胞系。分别通过报告基因实验、流式细胞术和克隆形成实验测定Apak稳定敲除细胞系中p53活性、细胞凋亡率和克隆形成能力。结果通过测序证明lentiCRISPR v2-sgRNA Apak敲除质粒正确,蛋白质免疫印迹证实Apak敲除细胞系中Apak表达缺失。在Apak敲除细胞系中p53的转录活性增强,Apak敲除细胞凋亡增加、克隆形成能力降低。结论获得Apak稳定敲除细胞系,便于后期Apak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辐射结合腺病毒(Ad CMV)载体介导的p53基因转导对不同p53状态的人黑色素瘤细胞系基因转移效率、凋亡和辐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复制缺陷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CMV-p53)介导入p53基因转导1Gy X射线预照射的黑色素瘤细胞系A375(wt p53)和WM983a(mu p53),RT-PCR检测mRNA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阻滞及外源性P53蛋白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克隆形成率测定辐射后细胞存活率。用携带报道基因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载体AdCMV-GFP作为对照。结果1Gy X射线照射可较高地增加AdCMV-p53对A375和WM983a细胞系的基因转导效率,转导的外源性野生型p53可在两种细胞中高效表达,并诱导细胞周期G1期阻滞;单纯转导p53对A375(wt p53)细胞无明显诱导凋亡和生长抑制效应,但可部分诱导WM983a(mu p53)细胞凋亡;而转导p53基因48h后给予X射线辐射,两种细胞的克隆存活率较其对照组均明显减低,外源性p53基因对WM983a(mu p53)细胞的辐射增敏作用较A375(wt p53)细胞明显。结论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过表达可增加黑色素瘤细胞系A375和WM983a的辐射敏感性,但对WM983a细胞系的辐射增敏作用高于A375细胞系。表明p53是基因治疗黑色素瘤较好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腺病毒介导p53基因(Adp53)转染对人胃癌细胞的凋亡效应和放射增敏作用。方法以重组腺病毒介导p53基因感染4种不同p53状况的人胃癌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53蛋白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用细胞集落形成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胃癌细胞感染Adp53后照射4Gy,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胃癌细胞种植肿瘤内注射Adp53后照射6Gy,以肿瘤相对体积增长曲线观察肿瘤抑制情况。结果1:100效靶比(MOI)Adp53产生细胞高转染率,以及p53基因在4种胃癌细胞中均高表达,并产生G2/M期阻滞、凋亡增加和细胞增殖抑制。如果以凋亡评价放射效应,Adp53转染对4Gy照射4种细胞的凋亡率比值为:W细胞3.0,M细胞3.6,neo细胞2.2,823细胞2.5。体内实验结果显示,Adp53对w细胞肿瘤6Gy照射的抑瘤率比值为1.41,而对M细胞肿瘤为1.91。结论腺病毒介导p53基因转染产生细胞凋亡并提高人胃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这种作用不依赖于细胞内在的p53状况。  相似文献   

7.
p16基因转染对胰腺癌细胞生长及辐射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p16基因转染对胰腺癌细胞生长辐射敏感性的作用。方法 将外源野生型p16基因连接到pCDNA3.1^+载体构建pCDNA3.16+ -p16重组质粒,利用Lipofectamine^TM介导转染胰腺癌JF305细胞,筛选阳性克隆。照射后,RT-PCR检测p16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和肿瘤细胞杀伤率。结果 转染p16基因的JF305细胞有外源p16基因的整合及表达,生长速度明显减少,对辐射的敏感性增强。结论 导入外源野生型p16基因可抑制胰腺癌细胞恶性增殖,提高胰腺癌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p53腺病毒重组体(AdCMV-p53)转染对p53缺失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腺病毒重组体(AdCMV—p53/GFP)转染经0、0.25、0.5、1.0、1.5、2.0Gyγ射线辐射的H1299(nullp53)和PC-3(nullp53)细胞,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外源性p53表达,用克隆形成法检测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结果辐射联合AdCMV-p53转染组p53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单纯辐射组、单纯AdCMV—p53转染组和辐射联合AdCMV—GFP转染组同种细胞p53阳性率(P〈0.05);AdCMV—p53转染不仅明显提高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而且与肿瘤细胞组织来源有关。结论p53腺病毒重组体转染对p53基因缺失肿瘤细胞低剂量辐射敏感性的增强作用与肿瘤细胞来源的组织器官和细胞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9.
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3(NS3)的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NS3和表达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的重组质粒pcDNA3.1(-)-X,分别瞬时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细胞,用免疫印记(Western blotting)方法鉴定病毒基因的表达。两个表达质粒分别及同时与报告质粒pCAT 3-promoter共转染HepG2细胞,检测报告基因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表达水平,酶的活性反映了表达的肝炎病毒蛋白对SV40病毒早期启动子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两个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NS3及pcDNA3.1(-)-X在HepG2细胞均以瞬时表达相应的肝炎病毒蛋白;单独共转染实验中pcDNA3.1(-)-NS3.1(-)-X组的CAT的表达分别是对照的3.6倍和4.4倍,两种质粒共同转染时酶的表达是对照的8.5倍;表达质粒对CAT酶表达的激活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研究表明,HepG2细胞中表达的HCV NS3蛋白和HBV X蛋白均具有反式激活SV40早期启动子的功能,并且两种蛋白的反式激活功能具有协同特性。本实验有助于解释HCV、HBV感染,尤其是共同感染的致病(癌)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Kruppel相关盒(KRAB)型锌指蛋白Apak对p53R175H的调节功能及机制.方法 报告基因检测Apak对p53R175H的活性调控,实时定量PCR检测Apak对p53R175H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水平的调控能力,Western印迹实验检测蛋白的表达.结果 Apak抑制p53175H的转录活性功能与抑制野生型p53(wtp53)的转录活性功能相比被大大减弱,Apak能够下调wtp53相关凋亡基因的水平,而在转染了p53R175H的细胞中,Apak的这种下调功能几乎丧失.结论 Apak对突变型p53R175H失去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p16和p53基因的联合应用对胆管癌细胞的作用,将重组体腺病毒p16、p53、p16联合p53转移到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对p16、p53基因的表达,细胞的生长抑制及机制进行了分析。RT-PCR显示在胆管癌QBC939细胞系中p16呈低表达,p53不表达,重组体腺病毒能介导p16和p53等外源基因在胆管癌QBC939细胞系中高效表达,两者联合应用能明显抑制QBC939细胞的生长和集落形成。流式细胞计数证实其能诱导,QBC939细胞发生明显半调并导致其发生G1期阻滞,本研究显示p16及p53基因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G1期阻滞在肿瘤的基因治疗方面发挥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胃二十指肠食管反流的大鼠诱癌过程中食管组织内p53,p16,p21等抑癌基因的mRNA表达,制作3种食管反流动物模型及对照组,术后均注射致癌剂,用原位杂交法检测术后20,26周时食管组织中p53,p16,p21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显示,各反流组食管上皮中p53的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强,其中十二指肠食管反流组(D组),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组(DG组)的表达较胃食管反流组(G组)更强,D组与DG组结果相似;D,DG组的p16,p21基因mRNA表达较C组减弱,而G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胃液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可改变抑癌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促进大鼠食管肿瘤的发生,其中十二指肠内容物的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3.
胃癌中MTS1/p16和p53蛋白表达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50例胃癌组织中p16蛋白和p53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增殖细胞核核原(PCNA)检测,计算细胞增殖指数(PI)。结果表明,50例胃镜组织中p16蛋白和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4%和60%。p16蛋白表达:高分化胃癌明显高于低分化胃癌(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明显低于阴性组(P<0.01),PI分组I级明显高于III、IV级 (P<0.01),存活期<3年者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PI分级I级明显低于III、IV级(P>0.05),存活期<3年患者明显高于>3年患者(P<0.05)。p16低表达与p53过表达之间未见明显相关(P>0.05)。结果提示p16蛋白低表达和p53蛋白过表达均有促进胃癌细胞增殖作用,且与胃癌细胞分化有关,可作为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法(PCR-SSCP)及HP尿素酶快速检测法,随机对4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9例胃溃疡、36例胃癌的胃粘膜活检标本进行了ras、p16、p53及HP检测,并对其在胃癌致癌机制中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ras及p53在胃癌标本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及浅表性胃炎(P<0.05);②p16在胃癌标本中的检出率远远低于基本正常胃粘膜及其他胃良性病变(P<0.05);③HP在胃癌标本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及浅表性胃炎(P<0.05);④ras和p53阳性表达的各种胃良、恶性疾病中的HP阳性检出率均高于p16阳性表达的各种胃良、恶性疾病中的HP阳性检出率(P<0.05)。提示ras、p53、p16和HP感染在胃癌致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有相互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100份大肠癌组织,用RT-PCR-SSCP检测P53基因CDNA突变;PAb1801单抗免疫组化检测P53基因蛋白搞表达并对大肠癌术对后病人作5年生存随访,比较上述2结果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100例大肠癌中,RT-PCR-SSCP显示51例大肠癌P53基因CDNA突变,PAb1801阳性率62%,P53基因CDNA突变和P53基因蛋白高表达与Dukes分期无关,P53基因CDNA突变与P53基因  相似文献   

16.
p38信号途径与胃癌细胞职霉素耐药相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p38MAPK信号转导途径在胃癌耐药机制中的意义。用免疫共沉淀法及Wwstern boltting实验分另研究阿霉素处理胃癌细胞SGC7901及癌细胞SGC7901/VCR细胞后,p38激酶活性及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阿霉素处理胃癌多药耐药SGC7901/VCR细胞15min后,p38MAPK活性增强,呈时间依赖性,而p38MAPK量无明显变化,提示肿化疗药物阿霉素可诱导肿瘤耐药细胞p38激酶活性降低,且可诱导非耐药细胞p38激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恶性间皮瘤组织中p16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恶性间皮瘤组织中的p16基因的表达.结果 80例恶性间皮瘤组织中p16基因阳性表达率35%,阴性表达率为6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16基因的阳性表达随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期升高而降低.p16基因阳性表达的恶性间皮瘤患者生存期明显大于阴性表达者(P<0.05).上皮型与肉瘤样型的p16基因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p16基因的表达与恶性间皮瘤的组织学类型有关,阴性表达是预后不良标志.  相似文献   

18.
探讨复方抗瘤冲剂对小鼠肉瘤180的作用及机制。通过体内实验,观察复方抗瘤冲剂对小鼠肉瘤180的抑瘤作用和免疫组化法检测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经复方抗瘤冲剂及其不同组合和CTX治疗10天后,对小鼠肉瘤180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20.31%、6.56%、12.5%、19.06%和30.3%。同时各组药物对p53和PCNA的表达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示复方抗瘤冲剂对小鼠肉瘤180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突变型p53和PC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肿瘤组织中p16基因异常甲基化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甲基化特异PCR技术 (MSP法 )检测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改变情况 ,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和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显示 ,13例标本 ( 40 .6% )呈p16甲基化阳性 ;DukesC、D期病人肿瘤组织中p16甲基化发生率 ( 63 % )明显高于DukesA、B期病人 ( 2 5 % ) ;在病理分期中 ,高、中分化癌中的p16甲基化阳性率( 3 0 % )低于低分化癌的阳性率 ( 10 0 % ) ;具淋巴结转移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的阳性率( 63 % )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的阳性率 ( 2 5 % )。研究表明 ,p16甲基化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呈一定相关性 ,p16甲基化有可能作为大肠癌病人诊断、判断预后的候选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内蒙地区砷暴露人群p16基因甲基化发生情况,从分子水平揭示砷化物的致癌机制.方法 分别在饮水型砷中毒流行区选取40例典型确诊地方性砷中毒患者、40名流行区非患者以及40名非流行区的正常人,作为本研究的病例组和2个对照组,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技术,测定各组人群血标本p16基因甲基化水平,并做χ2检验.结果 病例组、流行区对照组与非流行区对照组的p16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65.0%、47.5%和20.0%,且随砷中毒流行区的饮水砷暴露强度增加而增加,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 饮水型砷暴露与人群p16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