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李波 《四川医学》2011,32(4):475-477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可疑真菌感染儿童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清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比较其与真菌培养法的差异。结果 46例可疑深部真菌感染儿童,真菌培养法20例阳性,阳性率为43.5%;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28例,阳性率60.9%,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8.0000,P=0.0047)。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86.46±23.68)pg/ml,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38.24±19.35)pg/ml,20例健康对照组两法均为阴性,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117.8,P=0.0000),而且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清(1-3)-β-D-葡聚糖浓度亦明显高于深部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t=-5.5375,P=0.0000)。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BG)在老年肺癌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老年肺癌合并感染患者65例,根据诊断分3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20例( A组)、混合性肺部感染(真菌+细菌)22例(B组)、细菌性肺部感染23例(C组),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D组)。 A、B、C组患者于入院第1、3天采集静脉血,A、B组患者于抗真菌治疗第3、7、10、14、17、21、24天采集静脉血,D组采集静脉血1次,检测和分析各组的BG浓度。结果 A组和B组患者中感染白假丝酵母菌26例(61.91%);IPFI感染组( A组、B组)的BG含量均显著高于非IPFI感染组和健康组(C组、D组)(P<0.01);双份血浆标本BG试验阳性在A组和B组患者中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均较单份血浆标本 BG试验阳性下降,但其特异性及B组患者中的阳性预测值则有所升高。与治疗前比较,A组治疗第10、14、17、21、24天血浆的BG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B组治疗第14、17、21、24天血浆的BG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血浆BG检测对于老年肺癌IPFI患者具有早期、快速诊断和动态监测治疗效果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花木蓝Indigofera kirilowii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液-液萃取、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谱、质谱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花木蓝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以下化合物:3,4-二-O-(3-硝基丙酰基)-D-吡喃葡萄糖α-和β-端基异构体约3:1的混合物(Ⅰ和Ⅱ)、ononin(7-hydroxy-4’-methoxyisoflavone-7-O-β-D-glucopyranoside,Ⅲ)和6-O-(3-硝基丙酰基)-D-吡喃葡萄糖α-和β-端基异构体约1:1的混合物(Ⅳ和Ⅴ)。结论化合物Ⅰ和Ⅱ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Ⅲ为首次从木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Ⅳ和Ⅴ为首次从花木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的中间体(S)-(+)-(2-噻吩乙胺基)(2-氯苯基)乙酸甲酯的合成。方法以(S)-邻氯苯甘氨酸甲酯的酒石酸盐、噻吩乙醇对甲苯磺酸酯等为原料,经中和、亲核取代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考察溶剂、缚酸剂、原料比对产率的影响。结果目标化合物经。H—NMR,^13C—NMR确证化学结构,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为原料比(氨基酸酯:磺酸酯)为2:1、溶剂为乙腈、缚酸剂为磷酸氢二钾,产率达到80%,纯度高达99%。结论本研究为(S)-(+)-2-噻吩乙胺基-2-氯苯基乙酸甲酯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较为合理的工艺路线,也为氯吡格雷生产提供了合格的原料。  相似文献   

5.
用生物化学法及荧光法测定了成年人、老年人的红细胞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及胞浆游离Ca2+。结果显示:老年前期组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均显著低于成年人组(P<0.05),而胞浆游离Ca2+浓度明显高于成年人组(P<0.05)。老年组的两个ATP酶活性均较老年前期组低,胞浆游离Ca2+浓度高于老年前期组。上述三个指标的随龄性变化以老年前期组最明显,特别是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肾病综合征患者检测血浆中细菌内毒素和(1,3)-β-D-葡聚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住院的肾病综合征患者42例,检测患者血浆中的细菌内毒素,并分析其与肌酐及尿素的相关性,分析(1,3)-β-D-葡聚糖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真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内毒素与尿素及肌酐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928,P〈0.01;r=0.989,P〈0.01)。随着内毒素的升高,肾功能逐渐下降,(1,3)-β-D-葡聚糖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真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3%、93.75%,远远高于其他两种诊断方法。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1,3)-β-D-葡聚糖和细菌内毒素的检测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高血糖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红细胞膜(Ca2+-Mg2+)-Arp酶的影响,采用改良的Hanahan和Luthra法测定了红细胞膜(Ca2+-Mg2+)-ATP酶活性。结果表明,NIDDM患者红细胞膜(Ca2+-Mg2+)-ATP酶活性降低,且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及红细胞变形指数呈负相关,后者与红细胞内Ca2+浓度呈正相关。说明(Ca2+-Mg2+)-ATP酶活性下降时,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可能与患者红细胞膜蛋白的过度糖化及细胞内Ca2+浓度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1,4-二(3-溴丙酰基)哌嗪是一种烷化剂类抗血液病药,据文献报道,它对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明显治疗作用,但毒性亦较大。此实验的目的是在合成1,4-二(3-溴丙酰基)哌嗪的基础上,继续合成其衍生物,并进行抗癌活性对比实验,以期获得低毒高效的药用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用“一步法”由(+)-伪麻黄碱向(-)-麻黄碱的转化 。方法:加入等摩尔量的乙肝作催进剂,以冰醋酸为溶剂,回流反应1.5-4h。结果:(+)-的麻黄碱以80%-85%的产率转化为(-)-麻黄碱。结论 本方法步骤少,操作简单,时间短,转化率高,后处理简便,成本低,易于工业在生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研究神经节苷脂GM3(简称GM3)对部分纯化的人红细胞膜Ca2+-ATP酶的作用和对完整兔红细胞浆[Ca2+]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性GM3对Ca2+-ATP酶的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双相调节即浓度为1~6.5μmol/L时抑制酶活性,浓度大于6.5μmol/L时激活酶活性;GM3不影响钙调素(CaM)对酶的激活;CM3对兔红细胞浆[Ca2+]也呈浓度依赖性双相调节即在GM3浓度低于69μmol/L时[Ca2+]有不同程度升高,浓度大于60μmol/L时则降低[Ca2+]。  相似文献   

11.
汪艳  沈翠芬  夏森林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7):122-124+128
目的探讨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早期诊断ICU肺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入住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108例怀疑为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根据出院时临床诊断分为IFI组(42例)和非IFI组(66例),使用G试验检测两组患者入院当天的真菌(1,3)-β-D-葡聚糖浓度,并与传统的真菌培养方法比较。结果 IFI组G试验值为(78.7±32.1)pg/mL,明显高于非IFI组(9.6±4.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FI组患者中,G试验阳性率高达81.0%,高于真菌培养检验方法(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G试验诊断IFI的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92.4%、阳性预测值为87.1%、阴性预测值为88.4%,而真菌培养方法的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80.3%、阳性预测值为68.3%、阴性预测值为79.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具有快速、准确、简易等特点,在ICU肺IFI早期诊断中具有较突出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应用反相HPLC方法测定了大鼠心肌Ca2+,Mg2+-ATPase活力。高效液相色谱条件:Waters-480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C-18高效反相色谱柱,流动相为0.0667mol/LKH2PO4/K2HPO4缓冲液(pH5.92),流速1.5ml/min,柱压3000Pa,检测波长254nm。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测定血糖浓度的新方法,该法基于在GOD存在下葡萄糖被氧化产生等量双氧水,又在Fe3+,CNS-存在下双氧水氧化还原型罗丹明B生色,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对光的吸收,从而确定血糖浓度。方法的线性范围为血糖浓度0~220mmol·L-1,灵敏度为血糖浓度0.55mmol·L-1,变异系数为4.1%,回收率为98.3%。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克隆酪氨酸酶基因(tyr),构建pcDNA3.1( )-tyr真核表达重组体,并导人NIH3T3细胞表达。【方法】用RT-PCR法从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中克隆tyr全长cDNA片段,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其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 )的T7启动子下游,并用脂质体法导入NIH3T3细胞,RT-PCR,酪氨酸酶活性测定及多巴染色法检测tyr的表达。【结果】成功克隆1.74kb的全长tyr cDNA片段,经测序证实与GenBank所报道的序列完全一致,tyr准确克隆人pcDNA3.1( )的多克隆位点,RT-PCR及酪氨酸酶活性测定等方法检测到转染了重组体的NIH3T3细胞中有tyr的表达。【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pcDNA3.1( )-tyr真核表达重组体,并成功导入NTH3T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并发真菌感染的患者日益增多,如果不及时诊断并给予有效地治疗,可导致病情迁延甚至死亡。(1→3)-β-D-葡聚糖抗原的检测,是目前诊断真菌感染的常用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与传统的真菌培养相比,可快速得到结果,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85%以上。虽然(1→3)-β-D-葡聚糖抗原的检测也有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但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改进可能具有抗流感病毒活性的化合物4-乙酰氨基-3-(3-戊氧基)苯甲酸的合成方法。方法以间羟基苯甲酸为原料,经酯化、硝化、催化氢化、烷基化、酰化及水解6步反应制备4-乙酰氨基-3-(3-戊氧基)苯甲酸。结果甲酯化收率86.9%;硝化反应采用硝酸/乙酸酐混酸作硝化试剂,收率23.5%;硝基还原用质量分数5%钯-碳作催化剂催化氢化,收率95.8%;烷基化反应中先使酚羟基与氢化钠成盐,然后再与3-溴戊烷反应,收率44.4%;酰化反应用DMAP作催化剂,采用向碎冰上倾倒反应液使产物析出的后处理方法,收率82.8%;酯水解中改用丙酮做溶剂,反应时间由15h缩短至4h,收率86.8%。各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NMR确证。结论改进的反应条件缩短了反应时间,简化了后处理步骤,为今后该类流感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反映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修饰程度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BARS)及荧光物质含量为指标,研究了芦丁、槲皮素对已受到Fe ̄(2+)和Cu ̄(2+)氧化修饰LDL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槲皮素、芦丁对已受到Fe ̄(2+)氧化修饰LDL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芦丁优于槲皮素;而对已受到Cu ̄(2+)氧化修饰的LDL,槲皮素显示了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芦丁只具有轻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金属铜配合物Cu(Ⅱ)1-羟基-3-(2-环氧基)吨酮(Cu-HOX)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测定Cu—HOX对卵巢癌细胞3AO、食管鳞癌细胞ECA109、肺癌细胞GLC-82、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3AO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Cu-HOX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3AO、ECA109、GLC-82、SGC-7901细胞生长,作用72h的半抑制浓度(IC50)依次为8.0、〉50、6.7和9.0μg/mL,其中以Cu-HOX和卡铂对3AO细胞IC50的比值最小,说明Cu—HOX对3AO的敏感性明显强于卡铂。作用24、48、72hCu—HOX呈浓度、时间依赖性的抑制3AO细胞生长,作用明显强于卡铂。3.125-25μg/mL使3AO细胞S期增加而G1期减少,引起细胞凋亡。结论Cu—HOX在体外具有抗肿瘤作用,其中对3AO细胞的敏感性最高,其机理为阻止细胞于S期和诱导细胞调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N-(噻唑-2-基)-[1-(4-氯苄基)吲哚-3-基]草酰胺的合成方法,探讨抗肿瘤活性。【方法】以吲哚为原料,经3步反应合成了新的吲哚草酰胺化合物,结构经质谱及核磁共振谱证实。用MM法评价它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合成了N-(噻唑-2-基)-[1-(4-氯苄基)吲哚-3-基]草酰胺及其衍生物。前者对HeLa的半数抑制率IC50为1-20μmol,SKOV3为6.55μmol;其衍生物对HeLa的半数抑制率IC50为3.65μmol,SKOV3为4.87μmol。【结论】N-(噻唑-2-基).[1-(4-氯苄基)吲哚-3-基]草酰胺及其衍生物均具有强效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2-(3-羧基-1-丙酰氨基)2-脱氧-D-葡萄糖(COPADG)对食管癌裸鼠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建立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OPADG组、氟尿嘧啶组(5-FU)和联合组(CF).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体重、肿瘤质量和肿瘤体积大小,计算抑瘤率,检测外周血细胞(PBC)和.结果:COPADG组、CF组和5-FU组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抑制率分别为54.16%、73.91%、38.78%.5-FU组和CF组PBC均减少、ALT和IAST上升,与对照组、COPADG组比较有显著性差昴(P<0.05),CF组较轻微,与5-FU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和COPADG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OPADG有抑制食管癌裸鼠肿瘤生长的作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