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心肺复苏对远期脑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肺复苏(CPR)技术的提高,脑复苏已成为当今急救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使存活者恢复智力和体力是CPR的最终目的,但经CPR长期存活患儿远期脑功能状态观察较少,目前未见报道。本文对CPR存活出院患儿进行了随访,旨在探讨脑功能障碍与心肺复苏措施的关系,提高小儿心肺复苏水平。  相似文献   

2.
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特点与儿科高级生命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56年首次除颤器的应用,到1960年Kouwenhoveu等公布胸外按压是恢复心跳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现代心肺复苏(CPR)技术开始形成,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对CPR技术标准化,1974年制定CPR指南,多次修订再版,最新CPR指南于2005年公布,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CPR指南。一、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院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观察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发生的281例心肺复苏病例进行单因素分析,以自主循环恢复﹥20 min 作为近期复苏成功标准,分析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281例患儿中,男∶女为1.34∶1,年龄1~191个月,其中自主循环恢复﹥20 min 共129例(45.9%),出院存活20例(8.8%)。性别、年龄、体重、呼吸心跳骤停(cardiopulmonary arrest,CPA)发生时间、CPA 初始心电图、pH 值、乳酸水平对心肺复苏预后无明显影响。基础疾病、CPA 发生地点、CPR 组织人员、通气方式、CPR 总时间、初期复苏时使用肾上腺素的次数、使用碳酸氢钠及血糖情况对复苏成功率有影响。结论目前 CPR 成功率及出院存活率仍较低。呼吸系统疾病成功率相对较高。CPR 时间﹥20 min、需要使用碳酸氢钠以及初期复苏中使用肾上腺素大于3次是影响 CPR 成功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急救医学发展迅速,尤其CPR(心肺复苏)已倡用国际CPR-ABc步骤。但基层医院小儿CPR成功率不高,存在若干问题,现分述如下。一、对小儿CPR-ABC步骤的侧重点认识不足小儿与成人CPR步骤虽然相同,但复苏重点与操技术差别在于引起心搏骤停的病因不同,小儿主要是窒息,而成人主要是室颤。常过份强调心脏复苏,却忽略人工呼吸。Safar指出在小儿CPR时,AB步骤对防止心搏骤停极为重要。小儿心搏骤停前多有长期低氧血症,一旦出现光脉则CPR效果极差,因此及早采取A与B步骤是复苏成功的关键[1]。一些基层医师却很少施行人工…  相似文献   

5.
小儿心肺复苏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莹 《临床儿科杂志》2005,23(6):339-341
现代心肺复苏术(CPR)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发展,1958年美国Safar教授和他的同事创立了口对口复苏技术,2年后Kowenhoven等证实胸外心脏按压救治措施能维持生命,以后将这些技术相结合即形成了现代基础心肺复苏术。196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起召开了第一届全美复苏会议,将CPR技术标准化,1992年将CPR标准改称为指南。1983年AHA和美国儿科协会(AAP)联合举行会议,确立了儿科CPR的指南。2000年AHA发起组织多次国际会议,根据所获得的科学证据在1997年基础上作了较大的修改,产生了国际化的新指南。现将小儿CPR新指南作较大修改的内容,尤其是药物、设备、复苏技术等方面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后内环境的变化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肺复苏(CPR)后的内环境变化是由于呼吸、心跳停止造成全身器官缺氧缺血和复苏后循环重新建立,各缺血器官血流恢复,进而发生再灌注损伤所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及时治疗由此继发的严重代谢紊乱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尤其是及时进行脑复苏,是获得CPR真正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们发现传统的平板仰卧胸外按压术(ECCM)进行心肺复苏(CPR)时,复苏成功率很低,即使正确有效的ECCM,也只能使心输出量达正常的25~30%。1988年6月~1990年10月,我们采用改良ECCM进行新生儿CPR,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小儿心肺复苏中的几个问题:附24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报道儿科急诊室243例心肺复苏(CPR)结果112例(46%)心跳恢复并送入住院。门诊心跳停止组CPR成功率高于院前停跳组(DOA);新生儿组和1~5mo婴儿组复苏成功率高于>5mo小儿组;气管内插管组高于未插管组。入院病儿最终治愈好转出院14例。结果表明:复苏时气管插管和正确使用肾上腺素是提高CPR成功率的有效措施。加强对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抢救有重要意义,提出了DOA病儿的抢救指征。  相似文献   

9.
脑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观点已将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发展为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将早期紧急复苏,后期脑复苏及其后长期重点监护(Intensive Care)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复苏成功率。认识脑复苏的意义,完善脑复苏措施与技术,是目前急救领域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发生心跳呼吸骤停(CRA)住院儿童复苏后存活率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U发生CRA患儿的临床及心肺复苏(CPR)、复苏后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近期和远期存活率的预测因素.结果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烟台毓璜顶医院PICU发生CRA并接受CPR的87例患儿中,43例恢复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为48.3%,24 h存活31例(35.6%);存活出院19例(2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病、合并症以及发生骤停类型、气管插管、有效复苏时问、应用肾上腺素的剂量、复苏后24 h内体温、复苏后6 h血糖值、复苏后合并症均影响复苏后24 h存活率和出院存活率;Logistic回归分析示原发病、复苏时间为24 h存活率的预测因素;原发病、复苏时间、复苏后24 h体温为出院存活率的预测因素.结论 住院患儿发生CRA后近期、远期存活率均低,原发病及合并症、CPR质量以及复苏后管理均影响存活率,其中原发病、复苏时间为近期存活率预测因素,原发病、复苏时间、复苏后24 h体温为远期存活率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停搏患者经心肺复苏(CPR)后,保护脑组织、防止脑细胞损伤、促进脑功能恢复成为脑复苏的关键因素.成功的CPR目标除恢复自主血液循环外,还包括保护或恢复完整的脑功能.许多研究已尝试对发生心脏骤停的昏迷患者进行脑功能的恢复.临床研究显示,亚低温对CPR后的成人神经系统功能有改善作用[1].虽然采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已有30~40年的历史,但儿童大样本亚低温治疗心脏停搏的随机对照试验依然较少.  相似文献   

12.
脑复苏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心肺复苏(CPR)的总存活率<10%,且多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复苏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脑复苏失败。脑复苏指脑组织受缺氧缺血损害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减轻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措施。一、脑组织特点脑组织有100亿个神经元细胞,相互之间以树突、轴突连结。成人脑质量仅占体质量的2%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约10%的新生儿需要帮助其建立有效通气,而仅有0.1%的新生儿需要心肺复苏(CPR)或复苏药物的干预,其中以早产儿居多。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在一个具备训练有素复苏队伍的Ⅲ级医疗中心,仅有0.6%的新生儿在复苏中需用肾上腺素。  相似文献   

14.
聚焦《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与心血管急救(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ECC)指南》已于2005年12月在《循环》杂志刊登。新指南含12个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流程。如何改进、简化复苏培训和提高复苏成功率是新指南重点关注的问题。有效不间断胸外按压的重要意义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围绕这一核心,新指南对《2000年指南》的许多问题作了改进和更新,现将与儿科有关内容作一综合介绍。必须指出,儿科对CPR的研究远不及成人,很多见解与方法引自成人的研究结果,如心脏按压与通气比、除颤以…  相似文献   

15.
儿科急诊心肺复苏特点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小儿院外呼吸或心跳停止(或呼吸、心跳停止)的病因、临床特征及影响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儿科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率及改善预后寻找可行方法。方法对急诊创伤中心(EDTC)2001年3月至2007年3月急诊心肺复苏(CPR)患儿的临床资料、心肺复苏原因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有199例患儿在EDTC进行CPR。就诊时呼吸停止84例(42.21%),出院时存活54例(64.29%);心跳停止115例(57.79%),急诊CPR后恢复自主循环(ROSC)38例(33.04%),出院时存活9例(7.83%);呼吸停止与心跳停止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2,P=0.000)。呼吸停止或心跳停止时157例(78.89%)有现场目击者,其中137例目击者为家长(87.26%),42例(21.11%)无目击者;有目击者予院前CPR20例(12.74%);有目击者与无目击者最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45)。意外伤害性疾病(58例,29.15%)是导致小儿急诊CPR的首要原因,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49例,24.62%)和严重感染性疾病(32例,16.08%)。院前救护车转运52例(26.13%)。结论小儿院外呼吸或心跳停止者病死率高,尤其是院外心跳停止者;意外伤害是儿童期急诊CPR的最常见原因,家长是儿童呼吸或心跳停止最常见的目击者;要提高儿科急诊CPR成功率,需要加强监护人对儿童的监护意识,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同时需要对监护人普及儿科急救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第一时间救护患儿的能力,从而改善院外呼吸或心跳停止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医院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发生及结局,并分析需要CPR患儿的预后,以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 应用Utstein模式登记表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需要CPR且年龄>28 d的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以自主循环恢复(returning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 24 h为近期预后(复苏成功)的评价标准,对于出院患儿,在出院后6个月应用小儿脑功能类别量表进行脑功能评价.结果 需要CPR患儿共36例,其中ROSC> 24 h共15例,占需要CPR患儿的41.7%,存活至出院共7例,占需要CPR患儿的19.4%.单因素分析ROSC> 24 h组患儿在起始心脏节律、是否需要除颤及合并基础疾病方面与ROSC< 24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C >24h组起始心脏节律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在CPR中如需要进行除颤则预后欠佳,基础疾病为心脏病患儿预后不佳;对出院患儿随访除1例失访外,4例患儿脑功能评分在2级以下,4级及5级各1例.结论 我院院内CPR成功率与发达国家报道类似,起始节律、是否需要除颤及合并基础疾病影响近期预后,CPR患儿能够存活则神经系统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儿科院外心跳停止(OHCA)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急诊创伤中心(EDTC)收治的OHCA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年龄、性别、转运工具、有无目击者、是否现场给予心肺复苏(CPR)、OHCA发生地点、OHCA可能原因及治疗等].结果 9年中共收治221例OHCA患儿,男女之比为1.15:1,经急诊抢救恢复自主循环(ROSC)77例(34.84%),出院时存活21例(9.50%).OHCA发生时有目击者、现场给予CPR、初始复苏时使用.肾上腺素使用次数、OHCA发生场所、救护车转运是急诊复苏成功的良好预测指标.初始复苏时肾上腺素使用次数、目击者现场CPR及OHCA发生地点是OHCA患儿最终存活的独立预测因子.意外伤害性疾病(69/221,31.22%)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46/221,20.82%)是儿科OHCA主要原因.小于1岁年龄组是儿科OHCA的最好发年龄段(145/221,65.61%).结论 儿科OHCA患者存活率低,预后差,加强意外伤害预防、早期目击者CPR,能减少DHCA的发生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钙离子对于心肌收缩是不可缺少的。心肌收缩力与细胞内可利用钙直接相关。去除心肌灌注液中钙离子可引起心肌电机械收缩脱偶联(EMD)。这是心肺复苏(CPR)应用钙剂的科学基础。然而,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支持CPR应用钙剂的依据是有限的。五十年代以前的早期研究倾向于应用钙剂来恢复心脏收缩功能,但通常是应用于氯化钾引起的心跳骤停,且当时还没有现代的CPR技术。在狗缺氧引起的EMD模型中,Redding等(1968)观察到钙剂有利于复苏,但结果未达统计意义水平。最近,采用狗室颤引起的EMD模型研究结果不支持应用钙剂。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约10%的新生儿需要帮助其建立有效通气,而仅有0.1%的新生儿需要心肺复苏(CPR)或复苏药物的干预,其中以早产儿居多。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在一个具备训练有素复苏队伍的Ⅲ级医疗中心,仅有0.6%的新生儿在复苏中需用肾上腺素。该研究指出,在复苏过程中需用肾上腺素的新生儿其死亡率高达41%,且近期会发生神经系统疾病(57%缺氧缺血性脑病和癫疒间)。延长胸外按压及使用肾上腺素10min后仍无生命体征的新生儿死亡率高达83%,而存活者约93%留有中到重度后遗症。在产房内实施胸外按压和(或)联合药物复苏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使学者开始思考:是否要为新生儿CPR制定胸外按压及药物应用的最佳方案。因无法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儿科院外心跳停止(OHCA)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急诊创伤中心(EDTC)收治的OHCA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年龄、性别、转运工具、有无目击者、是否现场给予心肺复苏(CPR)、OHCA发生地点、OHCA可能原因及治疗等].结果 9年中共收治221例OHCA患儿,男女之比为1.15:1,经急诊抢救恢复自主循环(ROSC)77例(34.84%),出院时存活21例(9.50%).OHCA发生时有目击者、现场给予CPR、初始复苏时使用.肾上腺素使用次数、OHCA发生场所、救护车转运是急诊复苏成功的良好预测指标.初始复苏时肾上腺素使用次数、目击者现场CPR及OHCA发生地点是OHCA患儿最终存活的独立预测因子.意外伤害性疾病(69/221,31.22%)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46/221,20.82%)是儿科OHCA主要原因.小于1岁年龄组是儿科OHCA的最好发年龄段(145/221,65.61%).结论 儿科OHCA患者存活率低,预后差,加强意外伤害预防、早期目击者CPR,能减少DHCA的发生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