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并对疾病的管理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急诊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05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影响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或相关疾病、年龄分布、血小板减少程度等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05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造血系统良性疾病67人,占总人数63.8%;造血系统恶性疾病患者7人,占总人数(6.7%),非造血系统疾病患者共31人,占总人数29.5%。同时,无论造血系统疾病或非造血系统疾病,在疾病初诊时外周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数值分布比例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血小板减少与多种病因或疾病相关,患者年龄分布广泛,出血倾向与血小板减少程度相关。临床对疾病进行诊断前应完善各类实验室检查及体格检查以便全面的诊断疾病,避免发生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减退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是因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疾病。有效地鉴别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诊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共55例病历资料,进行资料的分析、比较.结果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主要原因是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42例(76.34%),其次为妊娠高血压疾病(包括先兆子痫)8例(14.55%),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5.45%),免疫系统疾病2例(3.45%).结论 轻度血小板减少无需治疗,中重度血小板减少治疗以原发病为重点,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4.
王德文 《当代医学》2013,(27):49-50
目的分析重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急性重症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用丙种球蛋白及激素治疗均有效。自身免疫性疾病8例,用激素治疗有效。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5例,通常会转化为其他疾病,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通常用激素治疗无效,需根据特定疾病对因处理。非化疗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2例,停药后上升。结论引起急性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较多,要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用手工白膜法采集的浓缩血小板 930U分别应用于血小板生成减少所致疾病、急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及其它疾病等共 135例 ,总有效率 5 3 .33 % ,输注反应率 14 .81%。并对白膜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产生输注反应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红 《医学综述》2012,18(1):99-101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是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占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60%~70%。此病与其他妊娠期引起血小板较少的疾病不同,一般不会对母婴造成不良影响。该病诊断需排除其他在妊娠期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现就此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处理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萍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5):2096-2096
血小板减少是指血小板的质和量发生异常,以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为特点的疾病。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和妊娠并发症引起,重度血小板减少可出现临床出血倾向,尤其在分娩、手术及麻醉过程中可导致出血、感染、胎儿窘迫和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严重威胁母儿生命。因此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此种疾病可减少母儿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是产科常见的妊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的常见病因有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血小板减少及妊娠伴发血小板减少.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对孕产妇及胎儿、新生儿的潜在危险性很大,易引起产后出血,孕产妇内脏出血,严重的如脑出血,胎儿血小板减少,胎儿及新生儿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9.
由于妊娠期女性体内生理环境发生较为剧烈的变化,易导致孕妇在该时期内易罹患诸多内科疾病,其中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较为常见。该病是以出血、贫血和继发感染为特点的疾病,重度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妊娠不良结局如流产、早产,增加产妇剖宫产率及孕产妇、围生儿预后不良的风险。引起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众多。不同原因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其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大有不同。血小板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可区分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类型。针对不同病因、不同血小板减少程度的患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围分娩期应用激素治疗可有助于血小板水平的提高。对于妊娠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10.
王海燕  王华  耿少怡 《中外医疗》2016,(18):193-195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于自身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减少、生存时间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发育障碍以及广泛性皮肤、黏膜以及内脏出血等症状,在患儿的各个年龄周期内均可能发生,严重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耿少怡教授从事小儿血液病治疗30多年,对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治疗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耿教授认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致病机制主要是由于热盛动血、迫血妄行,再加之患者脾肾亏虚以及外邪侵入而诱发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本研究就耿少怡教授治疗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经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血管性疾病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H)是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子,尽管其致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是随着资料的累积和研究的深入HCH与血管性疾病的关系将得到进一步阐明,这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对血管性疾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以了解HCH引起的血管性疾病及其机制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2.
马慧芳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0):1167-1170
目的:阐明B7/CD28家族刺激分子在蒙古族儿童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对蒙古族儿童川崎病患者和用IVIG后ICOS和CTLA-4mRNA表达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川崎病组CTLA-4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ICOS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显著(P〈0.05)。川崎病IVIG治疗组ICOS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CTLA-4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B7/CD28家族成员中的活化及抑制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可以探讨川崎病的发病机制,而且可能为它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进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儿童的身体健康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儿脑性瘫痪 (脑瘫 )早期诊断中CT的作用。方法 对 94例小儿脑瘫头颅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4例中 67例头颅CT阳性 ,CT异常率 71.2 8% ,其中脑萎缩最常见 (3 2 .98% )。临床类型中痉挛型最多见 (5 7.45 % )。不同年龄组中 ,年龄越小 ,CT异常率越高。结论 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帮助寻找病因及定位 ,还可为判断本病的预后提供依据 ,在脑瘫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CT在脑性瘫痪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05例小儿脑瘫头颅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5例中75例头颅CT阳性,CT异常率71.43%,其中脑萎缩最常见(3.38%);临床类型中痉挛型最多见(59.05%)。不同年龄组中,年龄越小,CT异常率越高。结论:CT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帮助寻找病因及定位,还可为判断本病的预后提供依据,在脑瘫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Sixty-eight sudden cardiac deaths (10.6%) in 642 autopsied cas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were studied. The incidence was highest in ischemic heart disease (29.6%). Cardiac arrest was the most frequent direct cause of death in ischemic heart disease with or withou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Embolism was an important immediate cause of sudden death in theumatic heart disease,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nfectious endocarditi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对103例疑诊冠心病(CHD)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34例为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为冠心病组。对两组患者的血脂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比较,并对冠心病组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双支及以上病变组进行血脂结果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P<0.05)。结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致冠状动脉病变形成中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脂血症是当今社会常见病、多发疾病之一,是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慢性病,其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痰湿既是代谢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在高脂血症的发病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145例高脂血症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的调查,显示了痰湿体质占其主导地位,并针对痰湿体质给予相应调治。  相似文献   

18.
抗血栓治疗是心血管治疗的关键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抗血栓治疗在冠心病、肺栓塞、心房颤动等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现况进行探讨,总结不同抗血栓药物以及不同治疗方式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Fas系统与部分凋亡相关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as系统作为调节人体凋亡的重要因子,在众多凋亡相关性疾病,如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心力衰竭、移植排斥反应、肿瘤等中均起重要作用。Fas系统可以与疾病之间相互影响,Fas系统功能正常时,可使异常细胞凋亡;Fas系统功能异常时,异常细胞可以逃避免疫监视得以存活并形成疾病,进一步影响Fas系统的稳定。研究表明,Fas系统的变化不仅可以判断人体疾病的状态,而且对于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患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轴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脂变化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239例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与冠心病病情联系密切的血脂治疗靶。结果TG-HDLc轴异常为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主要表现,并且与病情的发展关系密切。结论调节冠心病患者血脂TG-HDLc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