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山市2018—202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全市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8—2022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统计学分析。结果:2018—2022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59起,发病1 362人,死亡8人,罹患率13.98%。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以6—8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167起(64.48%)。毒蘑菇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占总数的47.88%和75.00%。家庭、餐馆、学校和农村宴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家庭报告190起(73.36%),死亡8人(100%);农村宴席平均每起事件发病人数高于其他场所。食用毒蘑菇(99起)和有毒动植物(44起)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微生物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453例)居首。结论:2018—2022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夏季,家庭为主要暴发场所,毒蘑菇中毒是致死率最高的致病因素。应加强卫生监管,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野生菌及微生物食物中毒健康教育,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病数和死亡数,降低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0~2018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方法 对保山市2010~2018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 从时间、场所、致病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16起(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20起), 除1起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外, 其余均为食物中毒, 发病2677人, 死亡20人。6~8月为发病高峰, 报告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年的56.3%、41.3%、75.0%。毒蘑菇中毒报告起数及死亡人数最高, 分别占总数的49.5%、50.0%; 微生物性发病人数最高, 占总数的31.4%; 导致死亡病例主要为毒蘑菇、乌头碱, 占总数的75%。家庭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最多, 分别占总数的72.1%、51.7%、90.0%。农村宴席及学校平均每起事件的发病人数高于其它场所。 结论 加强对农村宴席及学校的监管, 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野生菌、附子(川乌、草乌)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健康教育, 可有效降低发病数及死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2018-2019年云南省食源性腹泻病例的沙门氏菌检出情况进行分析,为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8-2019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收集到的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且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就诊病例,通过采集患者粪便或肛拭子标本进行沙门菌检验。结果 2018-2019年云南省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共收集食源性腹泻病例8558例,沙门氏菌检出320例,检出率3.74%(320/8558)。3~6岁年龄组病例中沙门氏菌检出率(10.18%)最高,其次为≤3岁(6.50%)和6~13岁(4.63%)年龄组;托幼儿童检出率(9.40%)最高;6月份检出率(7.41%)最高;以糖果、巧克力、蜂蜜及其制品可疑食品暴露史检出率(6.67%)最高;血清型鉴定结果肠炎沙门氏菌总检出率(50.94%)最高。结论 肠炎沙门氏菌是云南省食源性腹泻病例的主要致病菌,应重点加强云南省食源性疾病致病微生物监测;3~6岁、≤3岁和6~13岁等儿童是食源性腹泻病例的高发人群,应加强重点人群特别是儿童食源性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近几年秦皇岛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6~2019年秦皇岛市1家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资料, 并采集粪便标本开展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和诺如病毒检测。结果 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718例, 男女比例为1:1.14, 以20~29岁年龄组病例最多(28.41%), 职业以家务及 待业为主(23.96%), 6~8月为高发期, 可疑暴露食品以水 产动物及 其制品所占比例最大(27.44%), 家庭是主要可疑进食场所。检出病原体187例, 总检出率26.04%, 其中副溶血性弧菌73例(10.17%)、诺如病毒65例(9.05%)、致泻大肠埃希氏菌25例(3.48%)、沙门氏菌24例(3.34%)。 结论 秦皇岛市食源性疾病主要 以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 病毒感染为主, 今后应加强健 康 宣传和主动监测, 有效降低 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预防和控制湖北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科学决策与依据。方法 收集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11—2020年湖北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数据,对发病时间、地区、原因食品、致病因子、引发原因等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湖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共报告506起,累计发病数4 503例,死亡46例,其中报告发生在家庭的264起,占总事件数的52.17%;病例997例,占总病例数22.14%;死亡44例,病死率为4.41%。7月是事件暴发的高发月份,报告事件数98起,占总事件数的37.12%(98/264)。在家庭发生事件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毒蘑菇(178起,67.42%),其次是不明原因(37起,14.02%),化学污染物(22起,8.33%),三者占总报告事件数的89.77%,占总死亡例数的88.64%(39/44)。结论 2011—2020年湖北省在家庭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致病因子为毒蘑菇,主要引发原因是误食误用,对大众的预防食源性疾病(特别是预防毒蘑菇)宣传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浙江省毒蘑菇中毒发生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蘑菇中毒的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浙江省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7年内共报告毒蘑菇中毒暴发事件42起,累计中毒病例192例,死亡13例,死亡例数占浙江省同期食源性疾病暴发总死亡例数的76.5%(13/17)。事件起数最多的是2016年,占总数的40.5%(17/42)。6~10月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中毒事件起数、发病例数分别占95.2%(40/42)和97.9%(188/192)。死亡例数均集中在6~8月。家庭是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 占总事件起数的83.3%(35/42)。事件起数在前3位的地市是杭州市、金华市、绍兴市,事件起数在前3位的县(市、区)是宁海县、桐庐县、嵊州市。病例症状以胃肠炎型为主,占总发病例数的72.4%(139/192)。发病潜伏期最短为18 min,最长为15 h,中位数为2 h。从两起严重脏器损害型事件的毒蘑菇中检测出鹅膏多肽。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浙江省造成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及高发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干预, 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2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17起,累计发病13 679人,死亡137人。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暴发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27.81%(255/917)和50.03%(6 844/13 679),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5.47%(76/137)。家庭和餐饮服务单位是主要发生场所,暴发事件起数分别占41.77%(383/917)和34.68%(318/917)。结论 微生物性因素是导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毒蘑菇是导致食源性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8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8年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 537起,累计发病41 750人,死亡135人。发生在家庭的食源性疾病暴发造成了80%的死亡病例,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25.13%和37.78%。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占29.28%。结论 家庭是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死亡病例的重要场所,尤其注意有地域特点的饮食习惯,比如采食野生蘑菇等。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我国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致病菌代谢产物(如米酵菌酸)引起的中毒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了解金华市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基本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更为准确、充分的科学依据。方法 对金华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哨点医院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4 095例,男女比例1.33∶1,以20~59岁年龄组为主(52.60%,2 154/4 095),职业以农民为主;采集粪便标本3 927份进行特定病原体检测,共检出致病菌120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55株、沙门菌46株、志贺菌18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株。2014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4 起,发病人数125人,以致病菌导致的感染性腹泻为主,5~8月为高发期,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结论 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反映金华市食源性疾病发生处于低水平,应重点加强监测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建议进一步扩大主动监测的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辽宁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及病原体分布,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收集辽宁省2014—2019年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患者粪便标本开展特定病原体检验,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19年辽宁省共报告171 219例食源性疾病病例,其中25~44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最多(33.38%,57 151/171 219);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65.35%,111 896/171 219);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致病菌,检出率为4.37%(867/19 845);可疑暴露食品主要包括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9.86%,33 002/166 211)、水果类及其制品(14.58%,24 239/166 211)和肉与肉制品(12.59%,20 929/166 211),加工或包装方式以散装(41.79%,70 941/169 743)为主,家庭是主要进食场所(70.65%,119 517/169 157);临床症状以消化系统症状(98.55%,168 735/171 219)为主,腹泻最多见。结论 辽宁省应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网络,避免缺报漏报,加大对重点高危人群的监测力度,针对海产品食用安全,尤其是在夏季、家庭中制作散装海产品时要注重选购、加工安全,加强食品安全健康教育,避免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吉林市哨点医院食源性沙门氏菌监测病例,为防控食源性疾病爆发提供参考依据;为缩短检出时间,利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技术对食源性沙门氏菌进行检测,并对其检测性能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吉林地区哨点医院食源性沙门氏菌病例的监测信息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哨点医院细菌分离培养检出的食源性沙门氏菌,采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方法进行检测; 结果 吉林地区食源性沙门氏菌在幼儿人群组检出率最高,疑似暴露食物主要是水果类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和混合食品等三类食品,疑似暴露食物以散装最多,疑似暴露食物购买地点主要是市场,检出的食源性沙门氏菌主要是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对照细菌分离培养,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检测结果与其高度一致(符合率达100%)。结论 加强吉林市食品安全卫生监督,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上转发光免疫层析可满足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2015—2019年贵阳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掌握本地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方法 按发病的时间、年龄、职业、发生场所、食品包装方式及地区分布等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贵阳市监测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4 335例。6—10月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占59.22%(2 567/4 335);婴幼儿和农民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年龄段主要集中在0~3岁和18~59岁,占71.79%(3 112/4 335);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67.14%(2 785/4 148),其次为餐饮服务机构。食品加工及包装方式以家庭自制居多,占48.29%(2 006/4 154);食品种类以混合食品占首位,占34.11%(1 417/4 154),其次为菌类及其制品25.16%(1 045/4 154)。贵阳市辖区内报告病例数排前3位是南明区、花溪区、云岩区,共占比50.77%(2 201/4 335)。结论 贵阳市食源性疾病高温季节高发,家庭和餐饮服务机构为高危场所,应进一步针对性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和健康宣传教育,可有效地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10—2013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为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3年保山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25起,除1起食源性寄生虫病外,均为食物中毒事件,发病439人,死亡4人;第二、三季度食源性疾病的发病起数和发病人数均最多;2011年来发病起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死亡人数无明显规律。结论为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监测与消费者食源性疾病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和原因食品等。方法 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401起,累计发病21 374人,死亡139人。已知病因事件中,毒蘑菇导致的事件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6.2%(794/1 717)和60.3%(79/131),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51.5%,7 861/15 250)。暴发的主要场所为家庭和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分别占50.9%(1 222/2 401)和43.8%(1 051/2 401),发病人数分别占22.6%(4 823/21 374)和68.9%(14 727/21 374);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蔬菜类和肉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1.1%(235/2 122)和10.5%(223/2 122),发病人数分别占14.5%(2 561/17 696)和15.6%(2 768/17 696)。结论 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毒蘑菇,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主要发生场所是家庭及餐饮服务场所,家庭误食毒蘑菇和对乌头加工不当(食用量或加热温度和时间)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5年甘肃省白银市食源性疾病监测人群诺如病毒检测结果,为科学制定诺如病毒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预测、预警及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在医院就诊的344例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进行问卷调查,采集粪便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GI和GII基因组。结果 2015年白银市报告的344例食源性疾病病例中,检出诺如病毒阳性病例78例,检出率为22.7%(78/344),其中诺如病毒GI基因组阳性5例,GII基因组阳性71例,GI/GII基因组混合感染2例;男性46例,女性32例;阳性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3岁,最小者仅3个月,平均年龄为20.3岁。结论 2015年白银市食源性疾病病例中,诺如病毒检出率较高,全年均流行,但流行季节主要在秋冬季,诺如病毒GII基因组为优势组,应加强公众科普宣传教育,提高诺如病毒监测检测能力,完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当前防控重点。方法对2010—2012年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浙江省共上报食源性疾病事件95起。以微生物类事件为主,占58.9%,其中又以副溶血性弧菌为最常见,占23.2%;5~9月为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月份,占66.1%,微生物类事件夏秋季发生更为频繁,在确定的中毒食物种类中,以肉与肉制品最多,且每个季度均较多,以副溶血性弧菌、非伤寒沙门菌污染为主;其次是水产品,在二、三季度较多,主要是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误食毒蕈、误将亚硝酸盐当成食盐等调味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仍有发生。结论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重点是肉与肉制品、水产品及亚硝酸盐的监管;落实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减少蕈类中毒发生;防控的重点场所为宾馆饭店、集体食堂,重点类型为副溶血性弧菌等常见微生物污染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我国历年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的食品类别、风险类型及风险因子数据统计和特征分析,开展重大活动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理论分级方法研究,为构建科学高效的预防控制体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整理我国2002—2017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数据,统计分析风险因子的发生可能性及风险结局的严重性,参考澳新风险评估方法评估重大活动中食品安全风险级别。结果 食源性疾病涉及高风险食品类别和发生占比主要是蔬菜及其制品(29%)、肉及肉制品(26%)、水产及其制品(17%)、粮食及其制品(10%)、菌类及其制品(8%)。微生物性中毒事件是引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主要因素,化学性中毒事件发生起数和致死人数逐年呈明显下降趋势,误食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是致死最主要因素。对34种风险因子的风险评估基本集中在极严重风险(E级)、高危险度(H级)和中危险度(M级)风险等级,占比分别为56%、21%、23%。细菌性事件风险大部分处于极严重风险水平(E级),病毒和真菌毒素处于高危险度风险水平(H级),寄生虫性处于中危险度风险(M级)。 除瘦肉精、组胺中毒外,发芽马铃薯、亚硝酸盐中毒、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属于极严重风险水平(E级)。 除瘦肉精、组胺和发芽马铃薯中毒外,亚硝酸盐中毒、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属于极严重风险水平(E级)。结论 重大活动中食源性疾病风险整体较高,建议相关部门结合风险食品和因子评估分级结果,在食品采购贮存、加热灭菌、交叉污染、人员健康等关键环节开展监测和防控,并立项制定食源性疾病风险分级及防控的相关标准,为监管或保障部门提供执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吉林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和分布,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 2010~2015年采集吉林市市售样品21类1212份,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分离和鉴定10种食源性致病菌。结果 检出致病菌株121株,总检出率为9.98%。致病菌检出率前3位食品类别分别是速冻米面制品(26/96,27.08%);乳与乳制品、婴幼儿配斱食品(23/101,22.77%);肉及肉制品(40/178, 22.47%)。检出致病菌前3位是蜡样芽胞杆菌(43/206, 20.87%)、副溶血性弧菌(6/77, 7.79%)、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2/643, 6.53%)。2010~2015年每年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8.56%、2.99%、6.55%、2.86%、1.83%、3.49%。结论 吉林市市售食品的现状不容乐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严重,致病菌检出率进高于同期本省及国内其他省市。建议长期注意其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风险,加强市售食品的监测和食品经营部门的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