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采用Cr、V微合金化技术开发了抗拉强度≥1180 MPa的SWRH82B钢Φ14~15 mm盘条(/%:0.79~0.82C,0.15~0.35Si,0.60~0.90Mn,≤0.025P,≤0.006S,≤0.015As,0.26~0.32Cr,0.04~0.07V)。水钢用100 t转炉-LF精炼-160 mm×160 mm连铸(结晶器带电磁搅拌)-铸坯缓冷-高速线材轧制-Stellmor风冷的工艺流程生产的SWRH82B钢Φ14~15 mm盘条组织的索氏体化率达到了95%。盘条的抗拉强度为1 180~1 270 MPa,断面收缩率为27.0%~37.5%。盘条满足大规格高强度矿用钢绞线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采用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SWRH82B钢(/%:0.80C,0.84Mn,0.22Si,0.013P,0.008S,0.32Cr)的相变点和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通过金相显微镜、SEM、TEM及力学性能测试分析了冷却速度(1~25℃/s)对SWRH82B线材相变组织、珠光体片层间距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冷却速度为8~10℃/s;通过150 mm×150 mm SWRH82B钢铸坯轧成Φ13 mm盘条后风冷4组Z1~Z13辊道速度(0.8~1.25 m/s,1.0~1.45 m/s,1.05~1.50 m/s,1.10~1.55 m/s)和冷却速度(8.9,9.5,10.4,11.2℃/s)进行了生产试验,得出在斯泰尔摩风冷线上的获得最佳冷却速度8~10℃/s首段辊道速度应为0.8~1.0 m/s,可达到用户要求的指标:时效后抗拉强度≥1130MPa和断面收缩率≥30%,索氏体率≥80%,表面脱碳深度≤1.5%D(D-线材直径)。  相似文献   

3.
控冷模式对SWRH 82B盘条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来珠  张弛  华蔚  吕卫东 《钢铁》2004,39(12):56-59
在高速线材轧机上对连铸坯进行了成品直径为12.5mm的SWRH 82B盘条轧制的工业性试验。在STELMOR生产线上研究了2种吐丝温度(820℃和880℃)和5种冷却风量模式对盘条组织和抗拉强度、断面收缩率的影响。确定了吐丝温度880℃及能够获得1100MPa以上的抗拉强度,又避免马氏体形成(面积百分数小于0.05%)的最佳冷却模式。  相似文献   

4.
胎圈钢丝用线材连续冷却转变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HERMECMASTOR-Z热加工模拟试验机和金相、硬度检测方法,对胎圈钢丝用线材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组织与力学性能变化的规律和特征进行研究,建立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在10~20℃/s时,线材的索氏体组织超过90%。根据试验结果制定合适的控制冷却工艺,生产的SWRH82A盘条珠光体片间距为0.10~0.15μm,索氏体组织约占95%,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塑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对宣钢SWRH82B盘条的CCT曲线进行测量绘制,采用金相法进行验证,研究了冷却速度对SWRH82B组织相变的影响。结合宣钢设备现状,确定适用于宣钢Φ12.5 mm规格的SWRH82B盘条生产的控冷工艺为相变前冷速控制为7~10℃/s为宜。  相似文献   

6.
通过热膨胀试验测定了82B试验钢的临界转变温度并绘制静态CCT曲线;研究了冷却制度对82B盘条金相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相变时大的过冷度,可以减小片层间距,提高索氏体化率,得到强度和伸长率更好的盘条。因此须增加相变前的冷速(不低于8℃/s),控制相变过程中温度的稳定(560~640℃),控制相变后冷速不进入马氏体转变区间。经过工艺调整,盘条的索氏体化率从88%提高到90%以上,珠光体片间距控制在150 nm以下。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钢绞线用SWRH82B盘条的金相组织和性能,采用了3种不同冷却速度的控冷工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是部分风机开口度为100%,盘条金相组织为索氏体+少量珠光体,综合力学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8.
综合分析高强度预应力钢绞线盘条的质量控制因素,讨论SWRH82B的化学成分、轧后控冷工艺、金相组织以及索氏体片间距等对盘条强度的影响,为SWRH82B盘条化学成分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手工定量金相的方法,测出SWRH82B盘条的索氏体含量,并利用SEM对其拉伸断口进行了观察.分析认为SWRH82B盘条索氏体含量偏低是造成其抗拉强度Rm偏低的主要原因,索氏体含量每增加1%,Rm约增加20MPa.由于非金属夹杂物的有效截面积远小于盘条的有效截面积,较大颗粒的非金属夹杂物对Rm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洪树利 《鞍钢技术》2011,(2):56-58,62
对帘线钢盘条索氏体片层间距控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生产实践研究。根据理论分析确定了控制索氏体片层间距所需的盘条相变过程的转变温度;通过测定帘线钢的相变过程连续冷却曲线,确定了盘条吐丝后冷却速度。在生产实践中采用了增加风机风量的方法,增加了盘条相变过程的冷却速度,保证了盘条相变温度,使盘条索氏体片层间距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为了满足出口用户的要求,进行了高碳钢盘条SWRH82BCr的生产试制。介绍了该盘条的试制过程,对采用200mm×200mm连铸坯直接轧制的盘条实物质量进行了检验,给出了试制结果。针对首次试制的盘条中心网状碳化物级别、中心马氏体级别偏高的问题,进行了斯太尔摩风机风量的调整,稳定了盘条的出厂性能。试制结果表明:该钢种试制工艺路线合理,优化后的高线斯太尔摩控冷工艺得到固化,盘条的中心网状碳化物、中心马氏体级别均不大于0.77级,索氏体体积分数不小于90%,断面收缩率不小于42.5%。  相似文献   

12.
王贵容  薛正良 《特殊钢》2005,26(5):44-47
湘钢采用铁水预处理-80t顶底复吹转炉-90 t LF-150 mm ×150 mm方坯连铸机-高速线材轧机成功开发出Φ11~13mm的预应力钢丝和钢绞线用钢SWRH82B(%:0.79~0.83C,0.70~0.80Mn,0.17~0.22Cr,≤0.020S,≤0.025P)盘条。实践表明,中间包钢水过热度控制在15~25(30)℃,拉坯速度2.6~2.9m/min,拉坯速度波动值≤0.2m/min,二冷水量1.95~2.10L/kg,可使铸坯中心碳偏析比(铸坯中心碳含量/钢水碳含量)≤1.04,盘条索氏体率≥85%,实际拉拔和捻股过程中104m的断丝率≤1次。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了Q345D级钢(%:0.18C、0.41Si、1.34Mn、0.05Nb、0.08V、0.024A1)Φ280 mm锻材淬-回火处理和正火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经890℃空冷200 s,水冷+570℃回火后的钢抗拉强度Rm≥630MPa,屈服强度Re≥455 MPa, -20℃冲击功AKV 28~40 J;910℃空冷正火后Rm≥575 MPa, Re≥390 MPa, -20℃ AKV42~59 J,均满足舵杆产品对力学性能的要求;淬-回火工件距表面30 mm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粒状贝氏体,中心组织为珠光体+少量粒状贝氏体,正火处理后工件表面与心部均为珠光体+铁素体组织。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S690钢管(/%:0.15C,0.25Si,1.32Mn,0.012P,0.005S,0.20Cr,0.04Al,0.08V)0.01~30℃/s冷却速率下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并研究了890~970℃淬火,600~690℃回火对其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690钢管相变点Ac3为828℃,Ac1为753℃,Ms为395℃,临界冷却速率为13℃/s,存在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4个相变区;选择910~930℃淬火,钢管的组织较细小均匀,平均晶粒尺寸13.9μm,具有较高的硬度,HRC值42.5;在615~675℃回火,钢管可得到均匀的回火索氏体组织,其综合力学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5.
通过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X80管线钢(%:0.05C、0.17Si、1.78Mn、0.40Mo、0.08Nb、0.03V、0.03Ti)18 mm板经1100℃,1 s-1,40%变形,再以5℃/s冷至850℃,1 s-1,40%变形,并以1~40℃/s冷却至室温后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同时研究了冷却速度对组织和HV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冷却速度提高晶粒细化,针状铁素体比例增加,同时HV硬度提高。为得到较佳的组织,热变形后钢的冷却速度应≥15℃/s。  相似文献   

16.
通过Gleeble-3800热模拟机将高碳合金钢75Cr1(/%:0.75C,0.27Si,0.85Mn,0.010P,0.003S,0.60Cr)在1090℃以15 s-1进行第1道次25%压缩变形,以20℃/s冷却至880℃,20 s-1进行第2道次25%压缩变形,再分别以0.05~45℃/s不同冷速冷却至室温,得出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和冷却速率对该钢相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变临界Ac1和Ac3分别为730℃和773℃;冷速低于1℃/s时钢的组织主要为先共析铁素体和细小珠光体,冷速在1~10℃/s时钢的组织为珠光体和贝氏体,冷速高于10℃/s时组织中会出现马氏体,马氏体会随着冷速的增加逐渐增多,当冷速大于18℃/s时,钢的组织以马氏体为主,含有极少量的贝氏体。  相似文献   

17.
利用膨胀法在DIL805A型淬火膨胀仪对高温轴承钢M50(/%:0.82C,4.25Cr,4.17Mo,1.03V)开展了临界点测定及冷却速度0.02~40℃/s的连续冷却转变试验,并绘制了静态CCT曲线,结合室温下的显微组织以及维氏硬度分析,系统研究了冷却速率及奥氏体化温度(1 000℃和1 120℃)对高温轴承钢M50组织转变以及静态CCT曲线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轴承钢M50的临界点不受奥氏体化温度影响,Ac1与Accm温度分别为808℃和852℃;珠光体转变的临界冷速为0.05℃/s,奥氏体化温度的提高促进了马氏体转变起始温度的降低以及贝氏体转变区间在静态CCT曲线上的右移,并且显著提升了高温轴承钢M50在较低冷却速率条件下的室温硬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