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纪红 《中外医疗》2012,31(20):11-12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提高用药依从性。方法对社区内老年高血压患者86例,建立社区高血压患者随访卡进行跟踪随访,分析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患者血压控制良好57例,占66.28%,血压控制欠佳29例,占33.72%;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因素认为血压已控制不需再服药(60.6%),忘记服药时间(61.0%),担心长期服药副作用(50.7%);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与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病程长短、年龄显著相关。结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相对较低,加强针对性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药物治疗对控制血压的重要性,从而提高用药依从率。  相似文献   

2.
王大鹏  张春梅  侯杰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6):179-179,181
目的:调查沈阳兴工街道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139例居住在沈阳兴工街道社区的高血压患者,入选者分别接受了"高血压药物治疗情况调查表"、"高血压病知识测试问卷"和"Morisy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问卷"调查。结果:139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掌握水平佳者71例(51.08%),掌握水平差者68例(48.92%)。掌握水平佳组"Morisy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问卷"中各项问题得分及依从性总分均明显高于掌握水平差的患者(均P〈0.01)。结论:疾病知识掌握水平是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广州市社区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自我效能现状,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为制定有效的社区高血压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市3个城市社区≥18岁的高血压患者576例,采用Morisky问卷及自我效能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区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好者占38.7%,依从性差者占61.3%,其中55.2%的患者有忘记服药的经历。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经济收入的患者,其服药依从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从性差的患者较依从性好的患者自我效能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依从性得分与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总分=-0.581,r促进因子=-0.575,r障碍因子=-0.504,P均<0.01)。结论广州市区社区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较低,自我效能水平与依从性呈正相关关系,建议加强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用药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背景 抑郁和孤独感是老年慢性病患者普遍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述情障碍患者因“情感表达不能”可能会加剧负性心理体验,但其关联机制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孤独感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述情障碍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2020年6-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合肥市4个社区(望湖城社区、逍遥津社区、三孝口社区、亳州路社区)的509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6,评估述情障碍或情感表达困难)、UCLA孤独感量表(评估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中文版患者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中文版PHQ-9,评估过去2周内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问卷调查。根据TAS-26得分将患者分为高述情障碍组(TAS-26得分≥平均分)、低述情障碍组(TAS-26得分<平均分)。采用IBM SPSS 19.0和Amo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回收问卷509份,回收有效问卷492份,有效回收率为96.7%。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文版PHQ-9得分≥10分的有59例,抑郁症状发生率为12.0%(59/492)。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TAS-26、UCLA孤独感量表、中文版PHQ-9得分分别为(71.8±8.3)、(36.6±8.5)、(6.0±3.2)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AS-26与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中文版PHQ-9得分呈正相关(P<0.01);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与中文版PHQ-9得分呈正相关(P<0.01)。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TAS-26得分的平均值为71.82分,TAS-26得分≥71.82分的患者共243例(高述情障碍组),TAS-26得分<71.82分的患者共259例(低述情障碍组)。高述情障碍组患者UCLA孤独感量表、中文版PHQ-9得分均高于低述情障碍组(P<0.05)。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述情障碍对抑郁有正向影响(β=0.25,P<0.01),述情障碍对孤独感有正向影响(β=0.68,P<0.01),孤独感对抑郁有正向影响(β=0.17,P<0.01)。孤独感在述情障碍和抑郁间的标准化间接效应为0.12,述情障碍对抑郁的标准化直接效应为0.2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2.43%。结论 述情障碍能加重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孤独感和抑郁水平,且孤独感在述情障碍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社区管理者应早期识别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孤独感情绪,积极处理述情障碍对孤独的影响,从而降低其抑郁水平。  相似文献   

5.
背景 遵医嘱服药是患者病情稳定和全面康复的基本保障,服药率是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质量的核心指标。了解本地区居家患者的药物治疗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对促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无锡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进一步提高患者服药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对无锡市12个街道/乡镇的1 285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服药依从性问卷(自行设计)、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及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共1 220例患者完成全部调查,有效应答率为94.9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无锡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服药依从率为75.33%(919/1 220),其中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服药依从率分别为78.56%(667/849)、75.49%(154/204)、69.57%(16/23)、47.06%(8/17)、35.71%(25/70)、85.96%(49/57)。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监护人关系、监护人对疾病认知、疾病诊断、病程、住院次数、是否参加社区健康讲座、家庭与精神专科医院距离、自知力与治疗态度评分、病耻感水平患者服药依从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监护人对疾病认知、疾病类型、病程、住院次数、是否参加健康讲座、家庭离精神专科医院距离、自知力与态度评分、病耻感水平9个因素为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无锡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待提高,增设精神卫生服务网点、重点关注精神发育迟滞及新发病患者、加强健康宣教、消除病耻感是提高服药依从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杨振  张会君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1):3949-3953
背景 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老年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多,因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其医疗事务的沟通决策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提前进行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医疗照护规划与需求表达十分必要。目的 调查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dvance care planning,ACP)实施偏好,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9年10月-2020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锦州市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280例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老年人死亡态度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ACP接受程度调查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影响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接受度的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271份,有效回收率为96.8%。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死亡态度总分为(73.42±12.96)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为(83.99±21.07)分,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接受度总分为(66.20±8.31)分。老年人死亡态度中逃离导向的死亡接受维度(r=-0.206,P<0.001)、死亡逃避维度(r=-0.260,P<0.001)与ACP接受度呈负相关,自然接受维度(r=0.303,P<0.001)与ACP接受度呈正相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0.361,P<0.001)与ACP接受度呈负相关。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P接受度=73.740+1.602×文化程度-0.234×逃离导向的死亡接受+0.673×自然接受-0.403×死亡逃避-0.14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论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接受程度整体呈中等偏上水平,死亡态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影响其ACP接受度的重要因素。社区医务工作者除向来诊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外,还应以口头沟通、宣传手册和海报等多种形式介绍ACP的相关知识,以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对ACP的整体认知;居委会及社会工作团体可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定期开展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讲座,使老年慢性病患者抱有积极的死亡态度及对临终关怀的有效理解,进而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对ACP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提高服药依从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入户调查,对社区1280例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262份。病人服药依从性良好411例,占32.57%;依从性差851例,占67.43%。其中274例(占21.71%)没有规律服药、随意增减药量或随意换药,不定期测量血压;409例(占32.41%)规律服药定期测量血压到正常后自行停药,有症状才又服药,出现服药—停药—服药循环;114例(占9.03%)自认为服药效果不好或擅自换药或服民间验方、使用降压手表等;54例(占4.28%)自认为年老血压高是正常规律,完全不服药。结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偏低,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服药依从性干预。  相似文献   

8.
背景 社区管理可促进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行为,有利于维持更好的健康状态。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社区管理对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国内外尚缺乏不同社区管理年限对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影响的研究。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情况,探究社区管理年限对2型糖尿病患者依从性行为的影响。方法 于2017年7-9月,选取2017-09-29前在上海市普陀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卡,并纳入社区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15 08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系统获取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信息、治疗情况和依从性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管理年限对糖尿病患者依从性行为的影响。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社区管理年限为(4.05±2.46)年,主要治疗方式是口服降糖药物(10 462例,69.34%),其中,12 156例(80.57%)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达标,7 621例(50.51%)患者体质指数(BMI)控制良好,5 855例(38.81%)患者腰围控制差(中心性肥胖),9 589例(63.55%)患者血压控制良好。2型糖尿病患者的服药依从率为95.55%(13 107/13 717),不同年龄、病程、治疗方式、BMI控制情况、社区管理年限的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控制率为87.19%(13 155/15 088),不同性别、年龄、病程、治疗方式、BMI控制情况、社区管理年限的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律运动率为47.45%(7 159/15 088),不同年龄、病程、社区管理年限的2型糖尿病患者规律运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年龄、病程、BMI和治疗方式后,中长期管理(1~4年)是规律运动行为〔OR=1.415,95%CI(1.225,1.637),P<0.05〕的促进因素;长期管理(>4年)是服药依从行为〔OR=2.925,95%CI(2.109,4.022),P<0.05〕、饮食控制行为〔OR=2.051,95%CI(1.689,2.481),P<0.05〕、规律运动行为〔OR=2.596,95%CI(2.239,3.016),P<0.05〕的促进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体依从性情况良好,但规律运动情况欠佳,建议社区管理加强对患者规律运动的指导;长期管理比短期管理更有助于培养糖尿病患者良好的依从性行为,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早将确诊患者纳入社区管理,并进行长期管理干预。  相似文献   

9.
背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进行Ⅰ期心脏康复的重要性已得到证实,但目前患者依从性不佳。因此,探究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可为提高患者依从性提供理论基础。 目的 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明确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作用路径,为提高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8—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脏康复中心收治的PCI患者为研究对象。在Ⅰ期心脏康复结束后,采用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治疗依从性问卷、冠心病健康信念问卷、患者健康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慢性病资源调查问卷、冠状动脉评分(Gensini评分)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验证健康信念、抑郁、焦虑、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慢性病资源利用与心脏康复依从性之间的相关性。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模型,构建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影响因素假设模型,通过极大似然法对模型进行不断拟合与修正。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443份,回收有效问卷43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0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健康信念(β=0.427)、抑郁(β=-0.057)、焦虑(β=-0.130)、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β=0.242)、慢性病资源利用(β=0.140)是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CI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评分与健康信念、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慢性病资源利用呈正相关(P<0.05),与抑郁、焦虑呈负相关(P<0.05)。利用健康信念、抑郁、焦虑、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慢性病资源构建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影响因素假设模型,且模型拟合良好:χ2/df=3.092<5,标准化残差均方根(RMSEA)=0.070<0.080,拟合优度指数(GFI)=0.981,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0.936,比较拟合指数(CFI)=0.992,赋范拟合指数(NFI)=0.989,均>0.9。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健康信念、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慢性病资源利用对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具有直接正向作用(β=0.395、0.277、0.152,P<0.01);健康信念、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通过慢性病资源利用对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产生间接正向作用(β=0.057、0.065,P<0.01);抑郁、焦虑对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具有直接负向作用(β=-0.055、-0.116,P<0.05)。 结论 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受众多因素影响,各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路径关系,健康信念、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慢性病资源利用对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具有直接正向作用;抑郁、焦虑对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具有直接负向作用;健康信念、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通过慢性病资源利用对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产生间接正向作用,也可通过作用于焦虑、抑郁对PC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依从性产生间接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瑶  林燕铭  郭恺  吴明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4):4398-4403
背景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促进患者有效控制血糖。定期按时服药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探究社区糖尿病健康管理服务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的 了解北京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糖尿病健康管理服务利用情况、服药依从性现状,分析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8年7-8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北京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型糖尿病患者1 218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编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情况、社区糖尿病管理服务利用情况、服药依从性情况(包括服药依从性量表和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服药意向问卷)3部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1 218份,回收有效问卷1 156份,有效回收率为94.91%。1 156例患者中,892例(77.16%)服药依从性为中等依从和高依从性(视为服药依从)。经检验,将面对面随访次数、糖尿病用药指导作为协变量纳入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优度指标近似残差均根(RMSEA)=0.041,拟合优度指标(CFI)=0.893,简约规范适配指标(PNFI)=0.639,临界样本数值(CN)=499,拟合结果良好。面对面随访、糖尿病用药指导分别通过影响对服药的态度(0.09)、主观规范(0.08)对服药依从行为产生间接效应,标化后的总效应为0.01(P=0.013)、0.01(P=0.011)。结论 社区医务人员提供的糖尿病健康管理服务可间接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接受用药指导可提高患者坚持服药的行为意向,面对面随访可增强患者坚持服药的信念,从而提高服药依从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国中老年农民工门诊服务利用和费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中老年农民工合理利用门诊服务提供政策依据。方法:使用二部模型,分析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全国28个省(直辖市)2 974名年龄≥45岁农民工2011~2012年基线数据。 结果:中老年农民工4周就诊率为13.7%(407/2 974),门诊费用均数为(400.3±56.7)元,中位数为138.0元。男性就诊率和就诊费用(14.6%,517.1元)高于女性(11.8%,230.8元),本地参保(15.6%,414.9元)高于异地参保(10.9%,84.2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经济水平高、家庭成员≥5人、本地参保、自评健康状况较差和中等以及患慢性病的男性在婚者就诊率较高;居住在东部地区、本地参保、自评健康状况较差和中等以及患慢性病的男性就诊费用较高。结论:解决异地参保门诊费用垫付和回乡报销制度的弊端,有利于改善农民工门诊服务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12.
马婧  徐爱军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8):3518-3522
目的 了解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农合医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保)的高血压患者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方法 利用2016年7—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开展的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试点监测数据,选取6个月连续监测到的高血压患者1 595例为研究对象。监测内容包括: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患病情况、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等。比较4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高血压患者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结果 1 595例高血压患者中,1 565例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为98.1%,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城乡居民医保者分别为896、88、467、114例。不同医保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就诊率、应就诊未就诊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保类型的高血压患者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保类型的高血压患者的门诊次均总费用、门诊次均自付费用、住院次均总费用、住院次均自付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保类型高血压患者门诊就诊机构选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城乡居民医保的高血压患者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比例分别为47.7%(299/627)、68.5%(37/54)、84.6%(154/182)、78.4%(2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保类型高血压患者住院机构选择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高,但未能实现全覆盖。参加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的高血压患者对门诊卫生服务的利用度较高,参加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医保的患者门诊服务利用度仍需要增强。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高血压患者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单纯性高血压的直接医疗费用和门诊费用对住院费用的替代影响,并据此对卫生政策制定者和高血压患者提出关于管理高血压的建议。方法: 使用中国北方某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的高血压患者2008年至2013年的报销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高血压患者的门诊费用以及根据就诊情况分成3组(单纯性高血压、高血压并发症、其他疾病)后单纯性高血压的直接医疗费用,进一步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运用固定效应两部模型分析门诊费用对住院费用的替代效应,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估算门诊次数和门诊报销费用对住院费用的具体替代影响。结果: 高血压患者2008年门诊次均费用为283.49元,2013年上升至370.93元;分成3组后,单纯性高血压患者2008年门诊次均费用为449.79元,2013年上升至582.53元;门诊总费用中,单纯性高血压的比例占45.73%;住院总费用中,单纯性高血压的比例占9.29%。通过固定效应两部模型计算边际效应,门诊次数的增加或者门诊报销费用的增加都能显著引起住院费用的减少,如2013年门诊次数增加1%,则门诊总费用增加647.89万元,住院费用减少3 986.51万元。门诊-住院费用替代比在2010年及以后稳定在5左右。结论: 卫生决策者和高血压患者应该重视门诊服务对住院服务的替代作用,尤其是针对单纯性高血压的患者,其主要直接医疗费用在门诊而不是住院。  相似文献   

14.
背景 海门区于2018年1月实施家庭医生按绩效支付(P4P)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激励家庭医生提高服务质量。目的 评价P4P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服药依从性、医疗服务利用及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 2019年3-6月,对南通市通州区和海门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从村卫生室管理的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名单中每隔10例抽取1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实施P4P管理模式的海门区为激励组(n=496),以常规管理的通州区为对照组(n=589),问卷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医疗服务利用、医疗费用、空腹血糖、服药依从性。采用负二项回归、Logistic回归和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分析门诊就诊次数、住院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教育程度、家庭年均收入、同时患慢性病种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励组的空腹血糖、过去1年门诊就诊次数、住院服务利用、医疗总费用低于常规组,激励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人口学特征和空腹血糖后,与常规组相比,激励组患者的门诊就诊次数降低了34.6%(IRR=0.654,P<0.05),药品费用增加了54.96%(eb-1=0.549 6,P<0.05),医疗总费用降低了34.43%(eb-1=-0.344 3,P<0.05)。进一步将患者按年龄分为<60、60~70、>70岁组后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组相比,激励组<60、>70岁糖尿病患者的门诊就诊次数分别降低了63.2%(IRR=0.368,P<0.05)和54.2%(IRR=0.458,P<0.05),>70岁的糖尿病患者住院服务利用率降低了48.0%(OR=0.520,P<0.05)。结论 P4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糖尿病患者的门诊服务的利用和>70岁老年人的住院服务利用,降低了年总医疗费。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海门区于2018年1月实施家庭医生按绩效支付(P4P)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激励家庭医生提高服务质量。目的 评价P4P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服药依从性、医疗服务利用及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 2019年3-6月,对南通市通州区和海门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从村卫生室管理的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名单中每隔10例抽取1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实施P4P管理模式的海门区为激励组(n=496),以常规管理的通州区为对照组(n=589),问卷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医疗服务利用、医疗费用、空腹血糖、服药依从性。采用负二项回归、Logistic回归和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分析门诊就诊次数、住院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教育程度、家庭年均收入、同时患慢性病种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励组的空腹血糖、过去1年门诊就诊次数、住院服务利用、医疗总费用低于常规组,激励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人口学特征和空腹血糖后,与常规组相比,激励组患者的门诊就诊次数降低了34.6%(IRR=0.654,P<0.05),药品费用增加了54.96%(eb-1=0.549 6,P<0.05),医疗总费用降低了34.43%(eb-1=-0.344 3,P<0.05)。进一步将患者按年龄分为<60、60~70、>70岁组后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组相比,激励组<60、>70岁糖尿病患者的门诊就诊次数分别降低了63.2%(IRR=0.368,P<0.05)和54.2%(IRR=0.458,P<0.05),>70岁的糖尿病患者住院服务利用率降低了48.0%(OR=0.520,P<0.05)。结论 P4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糖尿病患者的门诊服务的利用和>70岁老年人的住院服务利用,降低了年总医疗费。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基层卫生改革创新性措施对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的影响是政策制定、执行和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3年来开展的基层信息化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手段等基层卫生改革措施对糖尿病管理效果的影响,为改善基层糖尿病患者管理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按照立意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8年8-10月在我国东中西部3个省4个地市的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在管糖尿病患者658例。调查其社会人口学、健康行为及基层卫生改革措施接受情况,其中基层卫生改革措施指标包括:是否纳入门诊慢性病报销系统、是否签约家庭医生,以及分时段预约就诊、“互联网+”随访、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价、远程医疗、电子药盒提醒服务接受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为43.9%(289/65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地市、服药依从性、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是否接受过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价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能否得到控制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患者血糖控制率是未上过学患者的2.531倍〔95%CI(1.147,5.582)〕,昆山市患者血糖控制率是常州市患者的1.822倍〔95%CI(1.049,3.167)〕,按说明服药偶尔漏服、严格按医嘱服药患者血糖控制率分别是从不服药患者的3.363倍〔95%CI(1.314,8.610)〕和3.876倍〔95%CI(1.629,9.220)〕,签约家庭医生患者血糖控制率是未签约患者的2.466倍〔95%CI(1.523,3.991)〕,接受过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价患者血糖控制率是未接受过患者的2.334倍〔95%CI(1.363,3.999)〕。签约家庭医生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优于未签约患者,接受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价的比例高于未签约患者(P<0.05)。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互联网+”创新性技术应用等基层卫生改革措施已经在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初显效果,且二者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基层医务人员主导的信息化手段更易发挥作用,建议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高血压等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就诊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改善生命健康质量。目的 利用安德森模型,探讨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促进高血压患者积极有效地利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8-10月,利用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中江苏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调查数据,将调查对象中年龄≥15周岁、已确诊患有高血压的1 9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修正后的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框架,探究情景特征、人群特征和健康行为对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结果 高血压患者两周就诊率为18.69%(365/1 9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到达最近医疗机构花费时间〔6~10 min:OR=1.448,95%CI(1.045,2.005);≥11 min:OR=1.143,95%CI(0.814,1.606)〕、城乡分布〔OR=0.604,95%CI(0.449,0.813)〕、家庭人均年收入〔中等收入:OR=0.979,95%CI(0.674,1.421);高收入:OR=1.387,95%CI(1.049,1.832)〕、参保情况〔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OR=0.502,95%CI(0.200,1.26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OR=0.705,95%CI(0.529,0.938)〕、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一般:OR=0.469,95%CI(0.317,0.694);不严重:OR=0.519,95%CI(0.394,0.683)〕是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情景特征(医疗机构花费时间)和人群特征(城乡分布、家庭人均年收入、参保情况、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建议相关部门继续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着重关注老年和低收入高血压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加强高血压健康教育工作,增强高血压患者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18.
2017?2019年国家医保目录准入谈判有效缓解了高值创新药品的“看病贵”难题。但“重住院、轻门诊”医保现状使得谈判药品门诊实际报销水平较低,进而影响患者的健康福利。本文以97个谈判药品、337个统筹市为统计样本,实证分析门诊用药的医保报销情况,结果显示有40个品种在大部分统筹市(统筹市占比超过70%)的实际报销水平低于50%。进一步探究门诊待遇低的原因发现未纳入门诊特殊政策、或门诊特殊政策不完善是其主要原因。最后,本文基于国内各统筹市门诊补偿政策经验提出提高门诊保障待遇的建议与方案,认为各统筹市可通过实现门诊统筹、完善门诊特殊政策、探索创新支付等手段提高谈判药品门诊保障待遇,确保医保目录准入谈判结果落地工作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重庆市成功治疗的活动肺结核患者直接医疗费用及构成情况,为制定医保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从《结核病管理系统》中导出重庆市2019年新诊断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排除利福平耐药患者)病案,与2019年1月—2020年5月重庆市46家市/县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与住院诊疗记录、收费和报销等诊疗信息和费用结算信息进行匹配后,纳入该时间段治愈和完成疗程患者11 745例,以描述性分析其直接医疗费用及构成情况。结果 直接医疗费用共8 385.66万元,自费总费用占60.69%,每例患者直接医疗费用M(P25,P75)为4 517.00(2 143.95, 8 905.22)元、自费费用为2 989.12(1 305.58,5 700.14)元、医保报销费用为988.70(42.00,2 721.01)元;药品总费用占比最高(40.56%),城镇职工医保患者住院比例及各项费用较其他医保类型患者高(α'=0.008(0.05/6),均P<0.008)。全门诊和住院+门诊两种治疗方式每例患者直接医疗费用M(P25,P75)分别为2 806.88(1 621.75,4 746.12)元、10 860.60(7 543.95,16 393.56)元,医保总报销比例分别为16.78%和39.64%,城乡居民医保患者每例医保报销费用中位数高于其他类型(α'=0.008(0.05/6),均P<0.008);住院+门诊治疗方式下城镇职工医保患者每例医保报销费用中位数高于其他医保类型(α'=0.008(0.05/6),均P<0.008)。结论 重庆市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直接医疗费用较高,其中自费比例较高,医保报销比例和医疗救助比例低,药品占比较高(40.56%),治疗方式以全门诊治疗为主。应积极开展实行单病种付费医保政策,提高医保患者门诊报销比例和限额,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结核病诊疗管理。  相似文献   

20.
豆丽园  黄娟  叶森  郭理想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3):1671-1675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增快,老年人口增多,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增多,慢性病共存引起的治疗负担给患者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目的 了解我国社区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治疗负担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9-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市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社区的370例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为调查对象。运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慢性病共存治疗负担问卷进行调查。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治疗负担的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350份,有效回收率为94.6%。350例调查对象中,4例(1.1%)没有治疗负担,47例(13.4%)低度治疗负担,173例(49.4%)中度治疗负担,126例(36.0%)高度治疗负担。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慢性病数量、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分级是社区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治疗负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社区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治疗负担大部分处于中高度水平,治疗负担较重。应重点关注家庭收入低、慢性病数量多、CCI分级高、医保类型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国家应加大医保报销比例、范围,医务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轻老年慢性病共存患者的治疗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