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南堡凹陷陆地是冀东油田目前勘探开发工作的主要地区,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进入“九五”以来,面对地质条件更为复杂的北堡,老爷庙地区,通过强化科技攻关,开展精细勘探,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益。本文根据冀东油田近年来的勘探实践,就开展复杂断块油田勘探问题提出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南堡凹陷陆地是冀东油田目前勘探开发工作的主要地区,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进入“九五”以来,面对地质条件更为复杂的北堡、老爷庙地区,通过强化科技攻关、开展精细勘探,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益。本文根据冀东油田近年来的勘探实践,就开展复杂断块油田勘探问题提出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3.
1.精细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石油集团从油田勘探开发的瓶颈问题入手,研究出一套较高勘探程度富油气凹陷的精细勘探方法,提出并实践了适合该区地质特点的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研究与管理模式。首次在南堡凹陷利用地震格架剖面开展地震相研究,填补了  相似文献   

4.
根据近期大民屯凹陷勘探中取得的新认识,从资源量、油田地质条件等方面分析了油田勘探的潜力,围绕"一个解剖,两个扩展,两个突破,三个准备"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下步勘探目标区.将对大民屯凹陷的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3年10项技术创新奖一等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西峰油田的发现及综合勘探技术。这个项目针对长6—8的勘探难度及石油地质特点,通过应用综合地质评价、地震砂体预测、测井精细解释及低渗透储层改造等技术,有效地指导了西峰油田的勘探。  2 .苏丹六区福北亿吨级油田的发现及Fula凹陷成藏规律研究。这个项目综合利用中国东部油区成熟勘探技术,对苏丹六区福拉凹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系统总结了Muglad盆地福拉凹陷的地质特征,提出福拉凹陷斜向走滑构造及调节带控油模式。  3.含聚抽油机井杆管偏磨治理技术研究。这个项目针对大庆油田聚驱后,大量抽油机井杆管严重偏磨、检泵周期缩…  相似文献   

6.
酒泉盆地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先隆后坳的勘探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酒泉盆地81年油气勘探历程,每个勘探阶段都有其主要思路、技术手段、重大发现及经验教训。酒泉盆地勘探实践表明,油气勘探要以地质理论和地质认识为引领,以勘探技术作为支撑。具体表现在:以二级含油气构造带勘探理论为指导,发现了一批背斜油藏;地质与工程紧密结合,形成青西油田适应性配套勘探技术,助力青西油田勘探取得突破;深化地质认识,三次转变勘探思路,建立营尔凹陷成藏模式,发现酒东油田;突出精细地质研究,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在老油区精细勘探,不断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石油集团科技十大进展 1.精细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南堡凹陷取得重大进展 从油田勘探开发的瓶颈问题入手,研完出了一套较高勘探程度富油气凹陷的精细勘探方法,提出并实践了适合探区地质特点的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研究与管理模式。首次在南堡凹陷利用地震格架剖面开展地震相研究,填补了该区以层序地层学格架为基础的沉积相研究的空白,对隐蔽油气藏预测和勘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首次在南堡凹陷开展了成藏动力学研究,查明该区古压力和流体势发育具有阶段性、波动性和渐进增强性特征,揭示了该区油气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指明了油气勘探方向;首次利用火山岩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分析钻井、地震、储量、产量等历史数据,总结勘探成果、勘探领域、石油地质理论,将北部湾盆地海域勘探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探索阶段(1960—1995年),钻井证实北部湾盆地具备良好的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明确了北部湾盆地的基本构造特征,划分了二级构造单元;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合作高潮,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奠定了良好基础。涠西南凹陷突破及滚动勘探阶段(1995—2010年),以涠洲12-1油田为代表一批油田的发现和成功评价,北部湾盆地海域累计探明石油储量突破1×108 t;面对涠西南凹陷满凹含油但油田规模较小的难题,提出滚动勘探战略,实现了储量升级和增加。乌石凹陷突破及新领域探索阶段(2010年至今),以乌石17-2油田为代表一批油田的发现和成功评价,证明乌石凹陷是北部湾盆地继涠西南凹陷之后又一被证实的富烃凹陷,开启了北部湾盆地勘探的新局面;同时对潜山油气藏等新领域积极探索,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秦南凹陷以往勘探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烃源条件的重新认识与类比研究,确认秦南凹陷是一个潜在的富烃凹陷。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勘探思路的创新,提出了由渤中富烃凹陷向秦南潜在富烃凹陷的勘探战略转移,积极开辟新区;基于改变传统目标研究做法,提出了寓目标预探于油藏评价的区域勘探策略。通过地质认识的完善和勘探思路的创新,先后在秦南凹陷东洼发现了秦皇岛29-2及29-2E大中型商业油气藏,实现了秦南凹陷油气勘探的突破,拉开了秦南新区的勘探序幕,大大拓宽了渤海油田勘探的后备战场,对推动类似凹陷的勘探突破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断块油田按其所处的构造背景,可划分出5种类型,即:简单背斜型、复杂背斜型、半背斜型、单斜型、断阶型.不同的类型,其勘探方法是不同的,本文以东濮凹陷文留构造为例,阐明复杂背斜型断块油田的特点并回顾了它的勘探历程,从中总结出了该类断块油田勘探经验和勘探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综合地震技术在深层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层勘探是中原油田的勘探重点与战略接替方向,深层地震勘探是其中的一个技术难点。为此,在东濮地区做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应用的技术包括:深层气地震采集技术、处理技术和解释技术。通过两年来的研究,在前8井获得了深层油气勘探的巨大突破,展示了前梨园洼陷深层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并扩大了杜桥白油气叠加连片的场面,拓宽了东濮凹陷深层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2.
南海西部海域油气地球物理勘探中地震处理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南海西部海域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该区经历了从浅海陆架到深海海域,由浅层到中深层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区带及目标的油气勘探活动。近几年随着加大中深层勘探及研究的力度,在地球物理勘探及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技术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根据南海西部海域不同盆地油气地质特点及所表征的地球物理信息(主要为地震反射特征),提出因地制宜,在用好传统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和方法的同时,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的勘探新领域中的新问题,不断创新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及方法,逐步完善配套一系列成熟的地震处理技术,为开创南海北部油气勘探新局面、建立“海上大庆”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已超过150年,油气勘探进展大致划分为油气苗找油气、圈闭找油气、油气系统理论找油气和非常规油气藏勘探4个阶段。非常规油气勘探是对常规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在经典油气地质理论认为不可能形成油气藏的禁区发现了大量连续分布的非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虽然需要采取特殊措施才能获得有效产能,但具有广泛连续的分布特征且资源潜力巨大,与常规油气藏的最大差异在于其运聚成藏不受浮力主导和圈闭控制。当前,非常规油气勘探在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包括非常规与常规油气藏的差异性表征困难、无统一分类方案、分布边界不清、无量化判别标准、关联性不明、尚未建立起联合成因模式等。全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为复杂地质条件下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新的理论指导,其研究内容涉及油气成藏全要素、形成演化全过程、资源分布全系列、预测评价全方位。基于全油气系统的学术思想,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项目课题的资助下,以油气门限控藏研究为切入点,重点剖析了中国6个代表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和松辽盆地)12 237口探井中80 762个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的钻探结果,并与北美地区已发现的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进行对比,结合全球1 186个盆地已探明的52 926个油气藏的差异性统计分析,在全油气系统定量评价研究中取得了4方面成果:1发现全油气系统内普遍存在3类10种油气门限,揭示其成因机制和控油气特征,提出了研究方法和判别标准;2建立了油气运聚门限联合控油气资源形成分布模式,提出了有效资源量预测评价新方法;3建立了动力场控油气藏分布模式,提出了有利成藏领域和成藏区带预测评价新技术;4建立了分布门限组合控藏模式,研发了有利成藏区带和钻探目标优选新技术。全油气系统定量评价方法在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成因分类、剩余资源预测、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成效展示了未来全油气系统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石油勘探开发的实际需求,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探讨并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机器学习在岩性识别、测井曲线重构、储集层参数预测等测井处理解释方面初步应用,并显现出巨大潜力;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初至波拾取、断层识别等地震处理解释方面应用已有成效;油藏工...  相似文献   

15.
回顾1954年至今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艰苦曲折的历程,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复杂性。20世纪50—60年代,在技术手段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勘探基本以地面地质调查和浅层勘探为主,发现了冷湖等十余个浅层油田;20世纪70—80年代,开展模拟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促使勘探向中深层和东部扩展,不仅发现亿吨级尕斯库勒油田,还揭开了盆地东部大气田勘探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勘探进入瓶颈期,主要依靠深化地质研究和精细评价增储上产;进入21世纪,勘探向多领域、多类型发展,逐步形成了青藏高原咸化湖盆油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实现了油气勘探持续突破和储量快速增长,整个勘探过程可归纳为浅层发现、深层突破、坚持探索和快速发展4个勘探阶段。重点剖析了昆北、英东、东坪—尖北、扎哈泉和英西5个油气田的勘探成功实例,科技理论的创新、勘探思路的转变和勘探技术的进步对勘探突破具有指导意义,以期对以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晋县凹陷近几年一直是华北油田勘探的主攻战场。本文总结了晋县凹陷非H2S油气勘探的历程,阐述了各勘探阶段内的勘探思路、针对不同地质问题所采取的不同方法、根据地质认识的不断突破而取得的勘探成果等。通过分析总结油气勘探中的几点经验认识,以期对今后的油气勘探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秦南凹陷秦皇岛29-2油气田原油来源及其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皇岛29-2油气田的发现是秦南凹陷首次重大勘探突破,其影响意义深远.通过对原油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发现,虽然该油气田凝析油、正常原油和稠油3类原油的物性变化较大,但其母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相同、具有同源的特征.以规则甾烷C2920S/(20S+20R)为约束条件,综合利用ααα20RC27/C29规则甾烷和原油碳同位素2种油源对比参数,证实该油气田原油来自沙三段烃源岩.进一步利用回归方程求得原油所对应烃源岩镜质组反射率为0.71% ~0.72%,与研究区钻井揭示的沙三段烃源岩的成熟度相当,表现出近源供烃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秦南凹陷内小型次洼已具备较大的生排烃能力,而与之相邻的烃源岩厚度更大、埋藏更深的秦南凹陷东洼周边勘探前景应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18.
风险勘探工程自2004年决策启动至今已实施16年,相继发现了克深、安岳和玛湖等数个大油气区,有力支撑了中国石油储量增长。回顾工程启动背景、决策管理流程、整体实施成效,以安岳海相大气田、克深大气田、玛湖大油田等重点风险勘探工程的成功案例为实例,分析了管理决策在理论技术创新、油气勘探突破发现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期对风险勘探工程未来发展有所启迪。风险勘探实施在于管理决策层的高瞻远瞩,敢冒地质风险、谋求勘探突破的决心。勘探立足新盆地、新区带、新层系和新类型“四新”领域优选目标,突出发现的战略性与规模性,实现了优质资源的超前准备和勘探重大突破。实施过程中制定了完备的科学管理流程与评价参数体系,为突破和发现奠定了良好基础。2005年以来,风险勘探工程累计实施探井350余口,100余口获工业油气流,在海相碳酸盐岩、深层—超深层、岩性地层油气藏与非常规油气等领域获16项战略突破、20项重要发现和18项重要苗头,创新、深化了油气地质理论认识、形成了相关领域勘探配套技术,培养了一批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及其他油公司风险勘探提供了借鉴。风险勘探工程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难度会加大,应坚持立足“四新”领域地质研究先行,地震准备到位,工程技术支撑,保证资金投入,相信会对油气储量长期稳定增长和保证国家油气供应安全发挥重大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白云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生储盖空间配置条件优越,是盆地内重要的勘探领域。自塔里木石油会战以来,下古生界白云岩领域投入了大量勘探工作,却未获得规模性发现。2010年前后,在塔中—巴楚地区稳定的储盖组合、古隆起成藏条件更好的认识基础上,转变勘探思路,锁定塔中继承性古隆起,应用三维地震评价技术,实施了中深1井;该井在寒武系盐下白云岩获得突破,揭开了寒武系白云岩勘探的新篇章。中深1井在中下寒武统发现两套油气层,一套位于中寒武统阿瓦塔格组,以低黏度、含蜡轻质原油为主;另一套位于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表现为干气气藏。中深1井的突破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意义重大,首次在盆地内发现内幕白云岩油气藏,证实了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具备规模成藏的石油地质条件,落实了一个分布面积近30×104km2的新的战略接替领域。同时,中深1井寒武系盐下油气藏的发现,表明寒武系烃源岩可能是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主要烃源岩,将对该盆地台盆区的勘探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莱州湾凹陷近两年获重大油气发现,主要位于古近系的沙三段和新近系的明下段。总体上莱州湾凹陷研究程度低.油气成藏规律认识尚不够深入。文中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含油气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莱州湾凹陷含油气系统地质要素,指出莱州湾凹陷存在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系统——沙三段含油气系统,该系统形成的关键时段为明化镇期。在含油气系统特征分析基础上,指出莱西斜坡带和莱北低凸起潜山带为该舍油气系统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