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分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科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分娩,并于产后6~8周回院复查的产妇108例,其中经阴道分娩52例,选择性剖宫产32例,产程中转剖宫产24例。分析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结果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阴道压力异常、肌纤维肌力下降、盘底肌疲劳度异常及盆底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的产妇中,不同分娩前BMI的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及产程中转剖宫产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阴道前壁脱垂发生率、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POP-Q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盆底肌力异常发生率与产妇分娩方式无明显关系,但剖宫产可降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产前体质指数(BMI)是导致产妇Ⅰ类肌纤维损伤的危险因素,建议在妊娠期间注意体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俯卧位分娩对分娩结局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7年大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孕妇200例,采用随机数字盲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孕妇采取俯卧位分娩,对照组孕妇采用传统的平卧位分娩,两组孕妇均按现行产程标准进行管理,观察俯卧位分娩对分娩结局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研究组自然分娩98例,中转剖宫产2例,对照组自然分娩77例,中转剖宫产23例(P<0. 05);初产妇中研究组第一、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分别为(317. 41±76. 51) min、(37. 50±16. 09) min、(365. 03±78. 54) min,短于对照组的(402. 62±198. 63) min、(51. 42±31. 37) min、(464. 32±209. 5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产妇中对照组第一、第二产程及总产程分别为(316. 47±208. 18) min、(21. 82±15. 30) min、(349. 18±217. 12) min,研究组分别为(259. 13±79. 71) min、(18. 74±9. 05) min、(289. 57±80. 8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初产妇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分别降低48例、46例,对照组分别降低64例、6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产妇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降低的例数、两组产妇产后尿失禁、尿潴留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俯卧位分娩,可降低剖宫产率,初产妇产程时间缩短,且盆底肌力优于常规体位组,未增加母儿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6月进行产后42 d门诊复查的271例产妇,随机抽取行阴道分娩的82例为对照组,行剖宫产的82例为观察组。两组研究对象复查时均进行常规妇科检查、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同时进行盆底肌力测量,并比较两组的压力性尿失禁、不同程度盆腔器官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发生率以及盆底肌纤维肌力。结果观察组产后的压力性尿失禁、不同程度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的Ⅰ类肌纤维肌力0~3级、Ⅱ类肌纤维肌力0~3级所占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剖宫产可以降低产后早期POP及盆底肌力异常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但远期影响目前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对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影响,为初产妇分娩镇痛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义乌天祥医疗东方医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符合条件的300例阴道分娩初产妇,将其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50例。对照组不予以镇痛处理,研究组予以椎管内阻滞镇痛。两组产妇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种产妇各产程时间、会阴侧切、裂伤及中转剖宫产指标。采用Oxford盆底肌力评分量表测定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评分、采用阴道肌力表对盆底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肌力进行测评,对上述指标行组间比较。两组产妇产后3个月内进行盆底肌力损伤、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等PFD评估及严重程度分级并行组间比较。结果①研究组产妇产程时间、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率及中转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②研究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Oxford评分、盆底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肌力较对照组产妇高(P<0.05);③研究组术后3个月盆底肌力损伤率及PFD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④研究组术后3个月SUI率低于对照组,SUI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⑤研究组产妇POP率低于对照组,且严重程度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管内阻滞用于阴道分娩镇痛可提高产妇分娩效率,保护产道,有效保护盆底结构、肌力等,降低产后PFD的发生率,对促进产妇产时及产后健康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第二产程时间对分娩镇痛辅助自然分娩的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于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进行分娩镇痛辅助自然分娩的168例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根据第二产程时间分为产程正常组(122例)和产程延长组(46例),比较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发生率、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发生率与分级、盆底肌阴道压力、盆底肌力损伤和盆底肌肉疲劳度。应用线性相关分析产妇盆底肌阴道压力与第二产程时间的相关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产程正常组产妇SUI和POP的发生率(5. 74%、6. 56%)低于产程延长组(15. 22%、19. 57%),产程延长组的盆底肌阴道压力低于产程正常组,肌力损伤的比例和盆底肌肉疲劳度高于产程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产妇I类和II类盆底肌阴道压力与第二产程时间呈负相关(P 0. 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新生儿体重和第二产程时间是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第二产程延长可降低产妇盆底肌阴道压力,加重盆底肌纤维损伤和疲劳度,增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爱力减痛分娩法联合分娩线路图在初产妇分娩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梧州市工人医院收治的400例初产妇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及指导,观察组应用爱力减痛分娩法联合分娩线路图护理产程。观察两组产妇的焦虑和抑郁评分、疼痛程度、各产程时间及分娩方式。结果分娩前,两组初产妇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分娩后,两组初产妇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在第一产程潜伏期和活跃期,观察组初产妇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 05)。在第二产程,对照组初产妇疼痛评分略高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初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 05)。两组初产妇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初产妇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产钳助产率和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 05)。结论爱力减痛分娩法联合分娩线路图护理可有效改善初产妇的紧张情绪、减轻分娩疼痛、缩短产程时间、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初产妇产后无干预状态下盆底功能自然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5月于长春市妇产医院妇科门诊复查的初产妇10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的40例已婚未孕妇女作为对照组。记录基线参数如年龄、身高、体质指数(BMI)、职业、孕次及新生儿体质量等,产后6~12周的Ⅰ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分析在无干预状态下影响盆底功能自然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产后第6周、第12周,阴道分娩组的Ⅰ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剖宫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剖宫产组的Ⅰ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在无盆底康复治疗等干预措施下,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后12周较产后6周,Ⅰ和Ⅱ类纤维肌肌力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产后阴道前壁膨出的发生率为18. 0%(18/100),阴道后壁膨出的发生率为15. 0%(15/1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新生儿体质量与产后阴道前、后壁膨出发生相关(P0. 05),但患者年龄、分娩方式、产后时间、孕次、职业与产后阴道前、后壁膨出发生无关(P0. 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孕前BMI、新生儿体质量均是影响产后阴道前、后壁膨出发生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任何分娩方式产后均会出现明显的盆底功能障碍,经阴道分娩更为明显。孕前BMI、新生儿体质量是影响产后阴道前、后壁膨出的最危险因素,对存在产前高BMI、高新生儿体质量的产妇,应尽早行盆底康复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产后42 d)盆底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产后42 d于烟台毓璜顶医院进行盆底功能检查的242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是否采取椎管内分娩镇痛,将其分为研究组(n=121,采取椎管内分娩镇痛)和对照组(n=121,未采取分娩镇痛措施)。采用成组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对2组初产妇产后42 d盆底三维超声检查与盆底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结果,以及膀胱脱垂、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SUI)与产后尿滁留(PUR)发生率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2组初产妇身高与分娩时体重、人体质量指数(BMI)、年龄、孕龄及第二产程时间、胎儿出生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①研究组初产妇PUR发生率为13.2%(16/121),高于对照组的5.8%(7/121),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2,P=0.049)。2组初产妇产后早期不同程度膀胱脱垂、子宫脱垂构成比及SUI发生率等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初产妇盆底三维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最大Valsalva动作时尿道内口打开、肛门括约肌不完整发生率,膀胱后壁最低点、宫颈外口最低点、直肠壶腹部下缘距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肛提肌裂孔面积与膀胱颈移动度等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初产妇盆底sEMG检测结果显示,前静息阶段盆底肌肌电平均值、快速收缩阶段盆底肌肌电最大值及紧张收缩阶段、耐力收缩阶段与后静息阶段盆底肌肌电平均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阴道分娩初产妇采取椎管内分娩镇痛,除导致产后早期PUR发生风险增高外,膀胱脱垂、子宫脱垂、SUI及盆底肌损伤发生风险并未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联合分娩辅助措施对初产妇阴道试产疼痛及分娩结局的影响,为减少自然分娩的疼痛、促进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减轻焦虑情绪、减少产后出血的分娩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2月杭州市中医院西妇科收治的120例进行阴道分娩试产初产妇的临床资料,60例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采用传统分娩助产的初产妇为对照组,60例2016年7月-2018年2月收治的采用自由体位联合分娩辅助措施的初产妇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最终分娩方式、产程进展、产程疼痛、焦虑情绪等。结果观察组产妇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产妇,活跃期时间、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短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产妇分娩镇痛效果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产妇,产后2 h阴道出血少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产妇焦虑、恐惧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自由体位联合分娩辅助措施能够减少自然分娩产妇的分娩疼痛,促进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减轻焦虑情绪,减少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产后PF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锻炼治疗,研究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综合肌力分级情况、盆底检查结果、性生活水平以及盆底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分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盆底综合肌力分级、性生活水平、POP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子宫脱垂、尿失禁、阴道壁膨出、腰骶痛、会阴伤口疼痛等发生率(0、1.7%、1.7%、3.3%、0)均低于对照组(8.3%、11.7%、11.7%、13.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PFD,有利于恢复产妇盆底综合肌力,提高产妇性生活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近期盆底肌力以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3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单胎足月阴道分娩初产妇140例,排除泌尿系感染、阴道炎症、慢性咳嗽;自愿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产后盆底康复室进行盆底肌力测评及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盆底肌力的改变情况,比较治疗前后张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子宫脱垂的发生情况。结果产后盆底肌力按照Ortiz分级法,共6级(0~5级),产后早期在盆底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行生物反馈电刺激后肌力明显增强,治疗前产妇盆底肌力为0. 887±0. 72,治疗后产妇盆底肌力为2. 636±0. 88,产妇盆底肌力平均提高1. 749个等级,治疗后盆底肌力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诊断为张力性尿失禁95例,阴道壁膨出48例,子宫脱垂30例,经过治疗后诊断为张力性尿失禁患者仅35例,阴道壁膨出33例,子宫脱垂的患者8例,两者比较治疗后张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子宫脱垂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产后早期在盆底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阴道分娩后盆底肌力,对防治张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及子宫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足月、单胎、产后42~60d复查的初产妇171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79例)和阴道分娩组(92例),分别进行问卷调查、POP-Q评分及检测盆底肌肉的肌力、疲劳度、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并比较产后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发生情况.结果 阴道分娩组产后盆腔脏器脱垂率和尿失禁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34.8%(32/92)比15.2%(12/79)、9.8%(9/92)比1.3%(1/79),P< 0.05].剖宫产组Ⅰ类肌纤维的肌力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3.17±0.84)级比(2.45±0.72)级,P< 0.05].结论 阴道分娩对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大于剖宫产,产后早期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娩球联合自控式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初产妇NRS评分、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7月在该院分娩的196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8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分娩球镇痛。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前、镇痛10 min和30 min后NRS评分,临产时胎方位衔接情况,生产方式,产程,产妇失血量及新生儿出生1 min、5 min 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镇痛10 min及30 min后的NRS疼痛评分、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第一产程及总产程均低于对照组,枕前位、枕横位衔接率、自然分娩率及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产妇镇痛前的NRS评分、分娩过程失血量及新生儿出生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在自控式硬膜外镇痛的基础上联合分娩球镇痛可有效降低初产妇的NRS评分、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而对出血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盆腔脏器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系统,对不同方式分娩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功能评价的差异。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分娩单胎、足月、头先露活产儿的2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将采取择期剖宫产分娩的100例初产妇,纳入观察组;而采取阴道分娩的100例初产妇,纳入对照组。对2组初产妇均按照《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2014)》标准进行管理,并采取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2组初产妇均在孕前排除生殖道畸形、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底功能障碍(PFD),孕期无严重内、外科并发症。于产后42 d左右,对2组初产妇SUI发生率,POP-Q评分系统中的9项指标: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分度,以及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等进行检测。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初产妇POP-Q评分系统中的9项指标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2组初产妇产后近期SUI发生率及Ⅰ~Ⅲ度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2组初产妇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构成比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 结果①2组初产妇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主要产科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年龄、孕前人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值、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与对照组初产妇的POP-Q评分系统测定结果显示:gh(生殖道裂隙),长度分别为(2.8±0.4)cm与(3.0±0.6)cm,pb(会阴体)长度分别为(3.6±0.3)cm与(3.5±0.3)cm,tvl(阴道总长度)分别为(8.4±0.6)cm与(7.4±3.9)cm,Aa点(阴道前壁中线距离处女膜3 cm处)分别位于(-2.0±0.8)cm与(-1.3±0.8)cm处,Ba点(阴道前壁脱出距离处女膜最远处)分别位于(-2.1±0.8)cm与(-1.4±0.7)cm处,Bp点(阴道后壁脱出距离处女膜最远处)分别位于(-2.9±0.4)cm与(-2.7±0.5)cm处,上述测定结果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74,P=0.006;t=2.537,P=0.019;t=-2.534,P=0.012;t=-6.187,P<0.001;t=-6.585,P<0.001;t=-3.123,P=0.002);而Ap点(阴道后壁中线距离处女膜3 cm处)、C点(阴道前穹窿或阴道残端距离处女膜处)、D点(阴道后穹窿距离处女膜处)的测定结果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初产妇Ⅰ~Ⅲ度阴道前壁脱垂发生率为21.0%(21/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8.0%(98/100);Ⅰ~Ⅲ度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为13.0%(13/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0%(26/100);2组Ⅰ~Ⅲ度阴道前壁、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46,P<0.001;χ2=5.383,P=0.016)。2组Ⅰ~Ⅲ度子宫脱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2组初产妇产后近期SUI发生率及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取择期剖宫产分娩和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产后近期SUI发生率、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和子宫脱垂分度比较无差异。但是,POP-Q评分系统评价结果显示,阴道分娩可能成为产后PF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分娩早期使用自控硬膜外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红星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3):1755-1756
目的:探讨分娩早期使用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96例分娩早期行硬膜外镇痛健康、单胎头位、足月临产初产妇为实验组。另选择同期108例条件相似、未行任何镇痛措施的自然临产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程、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情况、产后出血率,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等的差异。结果:①实验组第一产程潜伏期、活跃期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分娩方式比较:实验组剖宫产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缩宫素使用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控硬膜外镇痛用于分娩早期,能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增加缩宫素使用率。本研究认为对于进入产程精神高度紧张的孕妇,分娩早期给予分娩镇痛对于有效降低剖宫产率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建议:在产房人员相对充足,分娩早期实施一对一全程陪伴,严格、积极的产程管理下实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及相关因素对女性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PFD)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6~10周进行复查的产妇1706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621例,阴道分娩组1085例。通过问卷调查及盆底肌力检测了解产后盆底功能及产科因素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影响。结果 (1)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力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产后SUI、POP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阴道分娩组为62.67%,选择性剖宫产组为58.62%(P0.05);II类肌纤维肌力的异常率阴道分娩组为60.00%,选择性剖宫产为56.52%(P0.05);不同分娩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SUI阴道分娩组14.01%,剖宫产组5.96%;盆腔脱垂阴道分娩组0度43.04%、I度49.03%、II度7.93%,选择性剖宫产组0度63.76%、I度34.30%、II度1.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因素的分析显示,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与盆底肌力受损、产后SUI、POP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妊娠和分娩是PPFD的高危因素,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产次、新生儿出生体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该院接收的110例足月妊娠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8例)和研究组(52例)。对照组产妇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自控镇痛,研究组产妇采用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产妇各产程所需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结局、新生儿出生后身体状况、镇痛及镇静效果、产妇不良反应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产妇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结局(出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p H值、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指标及新生儿呼吸频率)及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镇痛30 min后,研究组产妇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且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给予初产妇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处理,操作简单,具有较好的镇痛及镇静效果,且不干扰产程进展,对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结局影响较小,可作为椎管内分娩镇痛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用系统思想探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系统思想探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2005年8月~11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采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并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21例为研究组,同期未采取任何分娩镇痛技术的广州市内其他3家医院阴道分娩的初产妇97例为对照组,两组第1产程末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第3产程末和产后7d抽肘静脉血进行雌二醇(E2)、孕酮(P)、催乳素(PRL)检测,产后3d和产后7d分别进行EPDS评分。结果两组间比较:第1产程末SAS评分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第3产程末和产后7dE2、P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研究组E2、P明显高于对照组;PRL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组内比较:不同时间段E2、P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PRL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产后3d、7dEPDS评分和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比较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是降低产后抑郁症的生物-心理-社会学效应,减少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二次妊娠产妇盆底肌再次损伤的高危因素,为其早期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浙江萧山医院分娩生产的530例产妇进行研究,其中初产妇339例,经产妇191例,将经产妇作为观察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检测方法在产后50 d检查其盆底功能,分析二次妊娠产妇盆底肌再次损伤的高危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产后早期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28. 80%)明显高于对照组(15. 93%),且盆底肌力0级的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的产妇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妊娠产妇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与孕前体质指数BMI (P=0. 017)、分娩方式(P=0. 015)以及二次生产时间间隔(P=0. 006)相关,二次妊娠产妇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与分娩方式(P=0. 021)、孕周(P=0. 004)相关;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18. 5 kg/m~2(OR=1. 456,95%CI 1. 163~3. 862)和BMI≥28. 0 kg/m~2(OR=2. 036,95%CI 1. 184~6. 038)、二次生产时间间隔≤3年(OR=2. 147,95%CI 1. 240~3. 589)会明显增加二次妊娠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受损风险;孕周≥40周(OR=2. 348,95%CI 1. 135~5. 567)会明显增加二次妊娠产妇Ⅱ类肌纤维肌力受损风险;阴道分娩会显著增加二次妊娠产妇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受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二次妊娠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再次损伤率较高,且其损伤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应加强二次妊娠产妇妊娠期和围生期的健康宣教,产后尽早开展和重视盆底检查及康复,以减少PFD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康复治疗前后的产后妇女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脏器脱垂(POP)和盆底肌肉收缩强度的变化,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就诊的初产妇236例,分为阴道分娩组170例,剖宫产组66例。于产后6周进行盆底功能检测,测定盆底肌力以及POP-Q数值,确定其存在盆底功能障碍,之后遵循自愿原则进行10~15次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盆底功能检测。由专人询问及填写治疗前后的SUI问卷调查表,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SUI和PO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肌纤维肌力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均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有影响,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更差,各种PFD症状明显,而经过盆底康复治疗后,PFD症状明显减少,患者盆底功能改善,说明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具有防治作用,不同分娩方式的影响无差别,疗效与盆底功能障碍程度、患者依从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