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色小镇的建设扭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阀门。为科学、合理地开发特色小镇,文章通过Arc GSI空间分析工具,对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形态、均衡程度和集聚特征进行定量表征,并进一步剖析其成因,归纳特色小镇旅游开发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特色小镇空间总体分布类型为凝聚型;(2)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在江浙沪地区形成高度密集区,在京津冀、珠三角以及四川、重庆、云南等地接壤处形成了次级密集区;(3)地形因素、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和市场要素是旅游开发的关键影响因子,皆是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的成因。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整合市场资源、把握创新灵魂,才能进一步实现特色小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公园绿地可有效引导居住空间、影响住房价格,公园绿地与房价的空间关系,尤其是公园绿地的尺度差异规律仍有待揭示。借助空间自相关方法,以苏州中心城区街道(镇)为研究单元,深入分析了6种不同尺度公园绿地与住房价格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表明:公园绿地与房产价格空间分布总体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局部空间中2~10hm2公园绿地与房价空间关系尤为密切,集聚效应突出;受尺度、规模及空间分布的影响,局部空间格局中,随着公园绿地尺度增大,与房价整体呈现出"冷点集聚-冷点和热点集聚-热点集聚-分异-不显著"的变化趋势。进一步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居住空间、生态空间协调发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特色小镇建设持续升温,如何在"千城一面"的小镇中创造特色和空间活力成为问题导向。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除了产业、文化底蕴方面的支持,小镇的空间形态、街区尺度同样重要。街区尺度的合理性影响着空间的布局,进而影响人类的亲切感和归属感。文章以银川市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特色小镇为例,基于"时间与空间知觉"理论,试图通过对街区尺度进行研究。基于调研数据,分析了游客对"街区尺度"的心理空间认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于街区尺度的优化策略,探讨人性化适宜尺度的街区形态及设施布局的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4.
商业聚集及其影响要素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对其客观规律进行研讨应是商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但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仍十分欠缺。以我国中部中心城市长沙为例,运用GWR模型对零售商业空间集聚影响要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剖析。研究表明:①长沙市仍保持"市级-区域性-社区级"的商业空间结构,不同城市空间要素对零售商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强弱与正负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并总体呈现"中心-外围"结构;②市级商业中心受人流量、地铁建设、商务办公、名胜景点等要素影响较大,对区域性商业中心呈现积极影响的因素依次为人流量>居住>商务办公>地铁>学校,社区级商业中心的推动因素主要为公交与居住空间;③地铁与公交站点对商业集聚性的影响存在空间互补性。  相似文献   

5.
凡来  张大玉 《中国园林》2022,38(10):56-61
以华北地区823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各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的依赖性,选取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地形因素、气候因素、生态因素、交通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文化因素和城市因素作为自变量,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交互作用探测和空间异质性探讨,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定量依据。结果显示:1)华北地区传统村落呈现“多核集聚”的分布特征,并沿太行山脉呈“线状”集中分布,其Moran’s I结果显示华北地区传统村落存在高度空间自相关性;2)各影响因素的两两交互配合共同影响传统村落的集中度;3)平均海拔、年均气温、人口密度、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度和大城市集中度5个因素对华北地区传统村落分布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6.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特殊的集聚人口和产业的空间,在城乡一体化、新兴产业孵化、优化城市格局等方面,展现了巨大的价值.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路径之一。本文通过对惠东县平海镇特色小镇建设为例,探究分析如何进行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7.
特色小镇是浙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探索和新尝试.经过两年的实践,特色小镇在扩大产业投资、集聚高端要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特色小镇群与城镇空间结构、宏观产业格局的总体关系亟待审视.杭州市域省市两级特色小镇群(44个)是浙江特色小镇群的典型样本,通过实地调研和部门座谈,梳理杭州特色小镇的现状概况,并从空间、产业以及规划三个方面总结发展特征,旨在为其他省市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参考与经验.  相似文献   

8.
基于微观的企业专利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从网格视角分析苏州市企业知识产权的集聚情况及其背后的行业因素,并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指数,分析不同专利密度斑块的聚集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苏州市专利集中区域分布在老城区姑苏区周边的吴中区、高新区和工业园区,主要与制造业企业分布有关;商标聚集区商标的集中趋势以姑苏区-工业园区、昆山市为核心,越靠近市中心区域,商标的密度越高,主要与纺织业企业分布有关;中等密度专利斑块的聚集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山东省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水平,基于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分析,构建了契合山东省的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综合运用ANP 和TOPSIS 模型,收集了山东省3 个特色小镇指标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产业结构、产业创新、生态宜居是影响山东省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水平为玫瑰镇>崮山镇>岱崮镇。可对山东省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充分理解小城镇中微尺度公共空间的自下而上建构机制,是在小城镇更新中根据不同地方居民的多元需求重构特色公共空间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英国威尔士考布里奇小镇为例,通过深入分析历史影响下的“开放院落”和“城堡公园”两种特色公共微空间,从空间构成、演化途径、利用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解读“灵活应变”和“渐进修正”两种形式公共微空间的形态特征和建构机制;通过研究案例在地方文脉传承、多样化场所营建和多元价值平衡等方面的启示,讨论规划师和设计师在微尺度上发挥专业作用时要关注的问题,为我国小城镇更新和特色公共微空间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丁传标  肖大威 《园林》2023,(5):114-119
以湖南168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样本,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在解析湖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主要民族村寨的空间格局与分布规律。研究发现:(1)湖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空间分布上属于凝聚型,空间不均衡特征明显并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形成以吉首市、通道县、江瑶县为核心的高密度区域。(2)湖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明显的民族聚集区,苗族村寨融合性较强,瑶族则独居在雪峰山、南岭北侧。(3)历史上民族隔离与融合使得村寨的空间分异更为显著。(4)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与封闭性是民族村寨生成与分布的基础;经济发展、城镇化、交通密度带动民族村寨发展的同时也为民族村寨的留存带来负面影响。最后对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族群化、连片化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广义角度构建城市创新空间体系框架,提出南京主城创新空间格局呈现中心-边缘多核协同发展的趋势,三类创新空间呈三角结构关系。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发现:(1)在作用强度上,创新政策、百强高新企业布局、文化设施和餐饮服务显著影响南京主城创新空间集聚;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企业产出、科研投入、休闲交流是次要显著要素;(2)南京主城不同片区(老城、主城和产业园)创新空间集聚主导因素存在空间分异。最后提出应因地制宜考虑不同区域的主导影响因素,制定适合地区发展的创新政策,采用多样化土地供应模式,强调政府适当放权充分发挥市场能动性,支持创新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活力研究受到城市科学多个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区尺度,鲜有跨行政区尺度的活力研究。利用腾讯位置服务(LBS)数据,以北京通勤圈为例,通过构建城市活力度量指标,分析城市活力的多维度空间格局;依据活力潮汐足迹,划分北京通勤圈的活力梯度,并探索不同梯度地区的城市活力空间特征;利用空间回归模型进一步研究不同梯度地区城市活力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北京通勤圈形成了“一主一副多点”的活力空间格局;以北京中心城区为中心,划分高中低三个梯度区,其半径阈值分别为8—22 km、 32—68 km和94—134 km;除奥森片区外,梯度水平与活力中心能级成正比,与其腹地范围成反比;除道路密度和土地利用混合度在各梯度地区都与活力水平显著正相关外,不同梯度地区城市活力的影响机制不同。通过揭示不同梯度地区的活力水平及其影响机制,可以从区域结构、城乡融合、交通组织、设施配套等方面提出更精确的规划策略,从而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11)
本文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通过对知网数据库中主题词和关键词均为"特色小镇"的2 663篇文献进行机构共现、作者共现、关键词共现等分析,发现本领域研究最早出现在2007年,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产生于近5年;影响力较大机构主要分布于东南和西南沿海地区;郝华勇、张祝平和翁建荣为高产作者;研究热点为"城市化""新型城镇化""长远计划""产业""规划""产城融合""产业集聚""PPP""对策""浙江省";研究前沿为特色小镇总体概况、指标和评价体系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需求、地区案例、规划设计、农业和体育特色小镇、政策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以CNKI核心期刊和Web of Science收录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视角将特色小镇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归纳其研究特征;进一步通过关键词LLR聚类得到特色小镇研究演化过程四大热点: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瓶颈、产业困境破解路径、特色小镇研究新趋势。通过可视化结果,发现对特色小镇形成机理、产业内涵、动力机制、发展路径等研究虽发展迅速,但研究的理论深度有待提高;对城镇化发展和特色小镇发展水平与质量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定量研究将成为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城市公园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以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为例,运用空间句法、行为注记法和核密度估算法,分析公园内不同属性游人的空间集聚特征,提出相应的空间优化策略,提高公园景观质量和节点利用率,为激活公园活力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青年和婴幼儿、少儿的空间分布一致,青少年、中老年的空间集聚特征差异显著;不同活动类型受自然环境、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及空间围合度的影响,其空间分布不尽相同;不同性别群体的空间集聚特征展现出差异性。建议加强公园空间整体连接,通过美化园路沿线景观引导游人游览公园;针对不同使用者需求,增加休憩节点或不同类型的服务设施,创造停留空间,但要避免形成过于围合的空间,同时强化节点的交通疏导。  相似文献   

17.
为测算特色小镇与其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促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运用AHP-熵权法对安吉天使小镇、分水妙笔小镇、浦江水晶小镇和萧山信息港小镇4个特色小镇及其2015—2020年的特色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显示,特色小镇总体上呈现从发展初期的波动阶段到稳定上升阶段的发展趋势。基于平均水平的耦合度分析表明:时间维度上从磨合耦合跃升到高水平耦合再到中水平耦合,空间维度的耦合度差异不大;基于平均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分析表明:时间维度上从严重失调逐步升级到良好协调再到中度协调;基于个体差异的耦合协调分析表明:因资源禀赋和规划政策不同,耦合协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针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对我国汽车产业的空间发展进行定量研究,通过对不同尺度和范围内汽车产业布局进行归纳和测度,分析其产业集聚特征,北京、湖北、江苏和吉林是传统产业集聚区,自1990年来四省市比重明显下降,新增汽车产业集中布局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在省级尺度上汽车产业呈现明显分散特征,且自2000年分散趋势越发明显。在地级尺度上汽车产业寄居在少数大城市,东北、华南、华北、华东、西南都有规模巨大的汽车城市,而在不同地区产业集聚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各大汽车城内部,大企业规模造成明显集聚,去除其影响后各城市集聚程度各有高低,而龙头企业的布局也对地理集聚特征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浙江省通过"块状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遭遇瓶颈,特色小镇应运而生。本文在传统集聚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以衍生企业和马歇尔外部性理论为切入点,并从自组织与他组织两方面构建特色小镇空间组织模式,提出"母体企业产生——衍生企业邻近集聚——多产业协同集聚——区域中心形成"的协同演化集聚机制。以杭州市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和云制造小镇三个互联网小镇为案例,解释特色小镇空间组织的基本特征和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中,有相当多城镇出现盲目建设状况,导致特色小镇特色面貌丧失。以"特色小镇特色空间"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以特色空间对于特色小镇的重要性为基础,通过产业和文化影响因素对特色空间的有效作用进行研究。通过对于特色空间的研究,可以得出产业与文化对于特色小镇特色城镇面貌的重要性,从而改变特色小镇出现的面貌趋同、产业趋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