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在圈层结构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网络平台数据,借助核密度分析法,探究昆明市城市主城区的商业空间集聚特征,使用莫兰指数识别昆明市城市主城区商业空间中心并对其分级。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主城区商业空间结构是由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组成的圈层结构,三个圈层的商业点密度值随着圈层的外扩而降低,根据商业点数量将商业空间中心分为市级商业中心、市级商业次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和区级商业次中心四个级别,可以得出昆明市城市主城区商业空间呈现的"一核多心"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以武汉市251148条商业POI数据为基础,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最邻近距离分析等方法识别武汉市整体及多类型商业中心,分析各类中心的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武汉市整体形成“区域—市—组团”商业中心体系,光谷、武广、中山大道为武汉市商业空间的3大核心区域;②不同类型的商业中心在空间上呈现分异性,特别是居民生活中心和商务办公中心;③中心圈层的各类商业中心具有“沿江、沿主干道”集聚分布的特征,外围拓展圈层的各类商业中心围绕经济产业园区分布,远城区圈层的各类商业中心围绕行政中心进行布局。最后,将上述研究结果与武汉市相关规划进行比较,总结商业中心的现状与规划在等级、数量、空间布局方面的差异与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在社区商业中心,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成为提升社区品质和居民居住水平的一个有效保证。文章通过桃浦五村商业综合楼的设计,分析了在社区商业中心中,区域位置,周围商业环境,道路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商业的多样性设置,商业空间和商业造型,对商业的影响和利导,试图总结和分析商业设计在城市社区级别的一些合理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上海中心城区商业中心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游憩-居住功能联系,进一步在上海中心城区内识别出了24个城市级商业中心.依据各中心单位面积对游憩活动的吸引力判断等级,依据游憩者来源地分析各中心腹地并划分势力范围,依据与现状商业中心的距离和居住人口密度确定了商业中心布局优化方向.得出以下结论:①无论从空间分布和等级分布来看,现状商业中心都呈向心集聚特征;②中心的腹地和势力范围的空间分布受地铁、黄浦江等影响;③居民至游憩-居住功能相混合的中心平均出行距离较短;④商业中心规划需要重点关注居民游憩出行平均距离较大且居住密度较高的地区.上述结论有助于认识上海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为商业中心规划布局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郑晓伟 《规划师》2017,(1):57-64
网络开放数据作为社会上使用最为普遍的开放数据类型,可以为转型期的城市规划编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但目前学界关于利用网络开放数据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关系与城市中心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以西安主城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开放数据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与优化方法。首先,通过大众点评网对西安主城区范围内的城市级服务业和社区级服务业商户信息数据进行抓取,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其次,结合各类服务业密度分布的空间聚类分析,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中心体系进行识别,明确各类城市中心服务业的主要业态构成和空间集聚程度;最后,在对整体城市中心的服务业划定密度空间聚类识别区的基础上,提出西安城市公共中心体系优化与调整建议,即实现由"一主多副"到"两主多副"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强化城市级商业副中心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错位发展以及提升社区级商业中心的业态等级和空间集聚能力。  相似文献   

6.
徐华林  吴晓 《新建筑》2010,(2):125-130
商业中心的发展实质上是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办公等设施持续集聚的过程,通过相关层面的演变折射出商业中心空间形态的动态特征。在大量实证资料的支撑下,以南京市湖南路商业中心为例,从空间格局、功能结构、商业业态、开发强度等方面入手,对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以揭示类似城市商业中心空间形态演变所具有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17,(1)
网络开放数据作为社会上使用最为普遍的开放数据类型,可以为转型期的城市规划编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但目前学界关于利用网络开放数据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关系与城市中心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以西安主城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开放数据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与优化方法。首先,通过大众点评网对西安主城区范围内的城市级服务业和社区级服务业商户信息数据进行抓取,采用核密度分析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其次,结合各类服务业密度分布的空间聚类分析,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中心体系进行识别,明确各类城市中心服务业的主要业态构成和空间集聚程度;最后,在对整体城市中心的服务业划定密度空间聚类识别区的基础上,提出西安城市公共中心体系优化与调整建议,即实现由"一主多副"到"两主多副"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强化城市级商业副中心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错位发展以及提升社区级商业中心的业态等级和空间集聚能力。  相似文献   

8.
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产生新的空间需求与变革:大量线下随机活动空间需求;分散型、移动型办公空间需求;共享社区兴起带来的居住空间变革等。文章从传统商业空间衰落、传统住宅、办公空间变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依据共享经济思维,分别提出整合线下随机活动、激活传统商业空间、构建共享社区、联合办公空间的方法路径。最后提出建设"共享城市"的信息交流管理平台的构想与要点。  相似文献   

9.
《安徽建筑》2019,(10):44-45
社区商业的空间序列设计决定了整个社区商业基本的空间形象。文章通过对社区商业空间序列中功能及景观要素的分析,从环境行为的角度明确了空间序列在社区商业空间中所包含的意义,探讨了社区商业空间序列的组织方法,从空间序列与界面和景观的关系出发,分析了社区商业界面与景观构成的本质及影响社区商业空间形象的若干因素,提出社区商业空间序列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中心区地铁站点会导致大量商业空间的集聚;同时,轨道交通站点作为巨大的人流发生源,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的行人分布、商业空间布局、业态与空间的使用。以上海徐家汇与五角场两个城市副中心地铁站域为调查对象,对其步行路径人流分布、商业空间使用人流量等方面开展调查,以数据分析及可视化为手段,尝试量化区域内的商业空间业态组成和分布情况,记录商业空间的使用绩效并分析相关影响因子,对影响地铁商圈商业空间使用的步行路径布局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内涵界定和构建分类体系,运用POI数据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长沙市公共游憩空间的分布格局,研究发现:(1)长沙市公共游憩空间大致呈现"大分散、小集中"分布特征,不同类别游憩资源数量对比悬殊;(2)公共游憩空间分布呈现以五一广场为中心的"圈层式"结构特征,距离城市中心3~6km是游憩空间分布的"隆起带",且不同类别游憩空间分布形态差异显著;(3)各类游憩空间标准差椭圆均呈"西北—东南"偏转方向,但集聚态势与程度对比鲜明。社会游憩需求驱动、政府规划政策调控、"人文一自然"环境基底约束是长沙市公共游憩空间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批发业作为城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配送和流通的重要环节,其空间布局对城市商业空间和货运交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局域Getis-Ord Gi~*指数法,采用重庆市主城区批发类城市兴趣点(POI)数据,分析城市内批发业空间特征以及热点区域,并进一步探索分行业的批发业态集聚区的空间分布和选址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市主城区批发网点圈层分布呈现城市批发业活动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特征,批发网点主要布局在距市中心5~10km的圈层范围内;②批发网点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明显,形成多中心集聚的分布状态,内环以内集聚中心呈现出"一带两点"的分布格局,且核密度均值显著高于外围地区;③批发网点符合局域Getis-Ord Gi~*统计特征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内环以内,其中九龙镇和石桥铺街道是显著性热点区域,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较大;④各批发行业的空间集聚特征不同,食品饮料类批发业数量多且布局分散,纺织服装和文化体育类批发业主要布局在人流量大的城区商业中心地区或靠近城区的商品集散地,建材化工和机械设备类批发业多布局在城市外围地区。  相似文献   

13.
刘文  魏琰琰 《建筑与文化》2016,(11):222-223
建筑与城市的关联方式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逐渐发生变革,在城市现代转型中诞生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通过将不同的城市功能与公共交通杂糅在一起,而表现出更高的城市级别和更深的城市影响力,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空间。北京作为我国地铁网线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由此产生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对城市空间的促进引导作用也相对明显,并以城市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商圈结构为典型代表。文章以北京为例,从城市设计的层面探讨了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与商圈布局之间的调整适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文化消费场景已经嵌入居民日常生活,在 “公园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文化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园的关系 值得关注。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以成都主城为例,分析文化消 费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探索各类城市公园在文化消费空间集 聚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商业、交通和公园等因素会对其空间 集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城市公园是其空间集聚的重要因 素,不同类型公园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分异。在城市北部,处 于城市更新中的社区公园呈现出对文化消费空间的不稳定影 响;在城市南部,新建的综合公园更能吸引文化消费空间。结 果所揭示的文化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园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城市建 设趋向多元的表现,反映了人们的文化休闲活动对城市绿地景 观的空间倾向性,对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于洋  姚璇 《室内设计》2021,(3):106-115
地铁站是衔接城市空间与交通系统 的关键节点,其邻近商业空间成为近年来的 研究热点。作为联系郊区与城市核心区的重 要枢纽,郊区中心型地铁站邻近商业空间的 发展演化在提升郊区经济活力、满足居民生 产生活需求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 文利用自组织理论分析了成都市犀浦地铁站 建立前后站点邻近商业空间的演化过程,发 现影响商业空间发展的因素包括自组织、他 组织、外部环境等三个方面,并据此提出了 此类商业空间自组织演化的规律、方式、动 力和根源。最后提出郊区中心型地铁站点邻 近商业空间的发展策略,为站点地区商业空 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慧  吴晓 《城市规划》2019,43(3):17-26
以南京市主城区展开实证,基于"分职业"(商业服务业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业)视角,从"就业集聚分区"和"就业中心体系"两方面,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通过空间拟合解析其与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结果显示:(1)商业服务业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大量集中于主城中南部核心区域,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大量集中于主城北部边缘区域,二者叠加致使外来工就业总体呈现出明显的"核心放射+半环带"的空间分布格局。(2)商业服务业外来工呈单中心就业体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外来工无就业中心,两种职业人口共同集聚致使外来工总体呈现出一"主"一"次"、分具"单一"和"综合"特征的"双中心"结构。(3)商业服务业人员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呈现出较好的融合特性,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则呈现出吸引和互斥的多重特征,致使外来工总体与城市就业空间呈现出融合与隔离并存的双重特性。(4)外来工分职业和城市分行业就业中心呈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商业服务业外来工就业与城市服务业还呈现出明显的分子力作用关系,但叠加之后,两者总体上呈现出了截然相异的空间体系,外来工就业在西北沿江地区形成了独立于城市就业结构的"非依附性质"的另类中心。  相似文献   

17.
褚正隆 《山西建筑》2011,37(11):29-30
结合重庆的山地地形特征,针对高密度集聚下的城市中心区提出了形态整合的策略,分别就城市路网、区域界面、公共空间及绿地系统等城市空间形态构成元素提出相应的策略方法,从而使中心区域的城市形态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8.
基于武汉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与圈层分析方法,探讨了武汉都市区商务服务业空间格局,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其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武汉都市区商务服务业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扩散的多中心圈层格局,不同类型商务服务业空间格局具有差异性;交通通达性、土地价格、商业集聚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文化创新环境是商务服务业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类型的商务服务业,影响其空间格局的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9.
余顷  张卫 《中外建筑》2012,(10):64-67
本文以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为理论基础,分析长沙专业市场形成机制与演变发展过程;运用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方法,剖析长沙市大型专业市场对长沙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的动态影响以及所带来的城市问题;提出长沙专业市场的演变与分布的动态过程扩张了长沙城市空间,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由组团式扩展形态转变为紧凑型层圈式扩展形态,更替了城市空间结构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