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10 株不同来源的植物乳杆菌进行自聚集能力、表面疏水性以及体外黏附Caco-2细胞能力的测定,探究植物乳杆菌表面性质与黏附能力之间的关系,利用LiCl对植物乳杆菌进行处理,探究参与植物乳杆菌对细胞黏附过程的物质。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3-4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最强。所选的不同植物乳杆菌之间自聚集能力、表面疏水性以及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存在差异性;对细胞的黏附能力与表面疏水性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P<0.05),因此,自聚集能力和疏水性可以作为筛选具有高黏附细胞能力的植物乳杆菌的参考指标。同时LiCl处理前后,植物乳杆菌自聚集能力和对细胞的黏附能力均有所下降,表明菌株表面蛋白类物质及其他大分子物质均参与自聚集和黏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类植物乳杆菌L-ZS9的黏附特性及胃肠道环境对其黏附力的影响,以HT-29细胞为黏附模型,测定类植物乳杆菌L-ZS9的黏附率,考察菌株的表面疏水性、自聚集能力;以胰蛋白酶、牛血清白蛋白、过碘酸钠处理菌株,分析类植物乳杆菌L-ZS9的黏附素类型;进一步在体外模拟胃肠道环境,考察胃肠道环境对类植物乳杆菌L-ZS9黏附能力的影响。整个研究以黏附力较高的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LGG作为阳性对照菌株。研究结果表明:L-ZS9的黏附率为23.33%、表面疏水率为49.86%,静置2 h自聚集百分比为2.63%,显著高于对照菌株鼠李糖乳杆菌LGG。过碘酸钠处理对L-ZS9的黏附能力没有影响,牛血清白蛋白和胰蛋白酶处理使菌株黏附数分别从927个细菌/100个细胞降低到244个细菌/100个细胞和211个细菌/100个细胞。表明脂磷壁酸和菌体表面蛋白是L-ZS9的主要黏附因子。经过胃肠道逆环境处理后,类植物乳杆菌L-ZS9的黏附数从4.06×108 cfu/m L降低到3×106 cfu/m L,但高于经过相同处理的鼠李糖乳杆菌LGG。研究结果证明类植物乳杆菌L-ZS9是一株具有强黏附能力的潜在益生菌。  相似文献   

3.
通过体外益生特性和安全性评价试验,从4株植物乳杆菌中筛选出益生特性较好的益生菌菌株B14,并对B14的发酵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B14与其它菌株相比,其对二甲苯和十六烷的疏水率达到80%以上,自聚集能力超过85%,共聚集能力超过75%,表现出更好的益生特性,同时,B14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达到30.756%,且初步判定为安全菌株。将植物乳杆菌B14作为辅助发酵剂添加在发酵乳中,24 h内发酵乳的黏度、滴定酸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表明植物乳杆菌B14具有作为发酵乳益生菌辅助发酵剂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定六株人源益生菌的自凝集及疏水性能力,并以人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和HT-29作为体外细胞黏附模型评价其黏附能力,最后探究生长阶段、菌体浓度和孵育时间对发酵乳杆菌CECT5716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F-1的自凝集率最高,为69.92%;疏水性最强的是鼠李糖乳杆菌MP-108,达到90.10%;乳双歧杆菌AD011对Caco-2和HT-29的黏附性均为最强,分别为(42.80±0.68)、(47.01±0.20) CFU/cell;不同益生菌的自凝集能力、疏水性及黏附能力均存在菌株特异性,其自凝集能力、疏水性及黏附能力间无明显相关性。此外,发酵乳杆菌CECT5716黏附能力随菌体浓度增大而显著(p<0.05)增加,当菌体浓度达108 CFU/mL以上时黏附能力不再显著提高;随着共孵育的时间延长,其黏附能力也增强,在共孵育2 h后不再提升;且菌体生长稳定期时表现出的黏附能力最强,达到(3.61±0.20) CFU/cell。所考察的益生菌大部分都具有较强的潜在黏附能力,其中以乳双歧杆菌AD011最强。这些益生菌具有可在人体肠道定殖生长的潜在益生功能,在食品和药品等行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乳酸杆菌是肠道益生菌,主要通过其表面的黏附因子定殖于肠道而发挥益生作用。为了研究乳酸杆菌表面性质与黏附能力之间的关系,选择五种乳酸杆菌,分别进行自聚集能力、表面疏水性及与致病菌大肠杆菌ATCC25922和枯草芽孢杆菌K的共聚能力测定。同时,利用氯化锂和高碘酸钠分别处理乳酸杆菌后再与致病菌进行共聚作用,研究乳酸杆菌表面参与黏附的活性物质。结果表明,约氏乳酸杆菌F0421和副干酪乳酸杆菌M5-L具有良好的表面性质和黏附特性。乳酸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K的共聚作用较好。同时,氯化锂和高碘酸钠处理前后,乳酸杆菌对致病菌的聚集能力有所下降,表明菌株表面蛋白及多糖参与了黏附过程。  相似文献   

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6):134-139
以奶豆腐来源的3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菌株的耐酸耐胆盐能力、表面疏水性和体外抗氧化能力,旨在评价菌株的益生特性。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对强酸和高胆盐具有较好的耐受能力,能保持较高的活性;供试菌株均对二甲苯的疏水性作用较强,而对三氯甲烷的疏水作用较弱;3株菌株均具有较好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pH值、胆盐耐受性实验从发酵酸菜中筛选性能优良的益生乳酸菌株,经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得4 株植物乳杆菌A44、B51、B54、C53和2 株戊糖乳杆菌A16、B72。经疏水、黏附、自凝聚和溶血能力实验评价6 株乳酸菌的益生特性,其中植物乳杆菌A44对氯仿和二甲苯的疏水性均大于80%,对Caco-2细胞的黏附率为13.57%,放置5 h的自凝聚率超过60%,与其他菌株相比具有更好的益生特性且无溶血活性。因此选用植物乳杆菌A44进一步研究其在发酵乳中的功能特性,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A44作为辅助发酵剂添加后对4 ℃贮藏7 d期间发酵乳pH值、滴定酸度和持水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可以显著提高发酵乳的活菌数和黏度(P<0.05),活菌数达到8.45(lg(CFU/mL))。本研究筛选得到的植物乳杆菌A44是一株性能优良的益生乳酸菌,具有作为发酵乳益生菌辅助发酵剂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了初步探讨乳酸菌的黏附机制,对15株乳酸菌的表面疏水性、自凝聚能力以及体外黏附Caco-2细胞的能力进行了测定,筛选出高黏附性乳酸菌菌株。采用化学试剂和酶处理嗜酸乳杆菌KLDS 1.0901细胞壁表面成分,再经过cFDA-SE荧光标记后,测定其对Caco-2细胞黏附能力的变化,分析影响黏附的主要黏附素。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KLDS 1.0901对Caco-2细胞的黏附率最高,为12.73%;不同乳酸菌之间的表面疏水性、自凝聚能力以及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存在差异;经高碘酸钠、苯酚、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尤其是氯化锂和热处理,能显著降低KLDS 1.0901的黏附性(p<0.05)。表明KLDS 1.0901对Caco-2细胞的黏附可能是以表层蛋白为主的多种黏附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0.5%~8.0%的腐植酸钠对植物乳杆菌生长、抑制大肠杆菌和黏附能力的影响,通过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自凝集率、表面疏水率和与大肠杆菌的共凝集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0.5%~1.0%腐植酸钠可使植物乳杆菌的抑菌率提高19.18%~75.54%;添加4.0%~8.0%腐植酸钠在2~6 h可显著(P<0.05)提高植物乳杆菌的自凝集率和与大肠杆菌的共凝集率;添加2.0%~4.0%腐植酸钠可使植物乳杆菌的表面疏水率提高112.5%~128.57%。综上所述,选择合适浓度的腐植酸钠可提高植物乳杆菌的抑菌和黏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从广州1月龄婴儿粪便中分离得一株乳酸菌,经鉴定为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ZB1107-01),通过对该菌的溶血性、抗生素敏感性和动物经口急性毒理等安全性评价,并研究标准菌株与其对致病菌抑菌性、胃肠道液耐受性、肠道黏附性、疏水性和自聚力。结果表明:此菌无溶血性;对四环素、红霉素、氨基西林和卡那霉素等4种抗生素表现高敏感;小鼠经口急性毒理无毒,确定该菌株为食用安全菌。该菌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抑菌效果与标准菌株ATCC7469相当。对人工模拟的胃肠道液有很好的耐受性,对pH2的人工胃液耐受性略强于标准菌株。黏附Caco-2细胞数与标准菌株相当。疏水性(48.6%)高于标准菌株(27.2%),自聚性与标准菌株相当。研究为鼠李糖乳杆菌LR-ZB1107-01在食品领域进行商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