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2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腺样囊性癌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16例中主要位于上颌窦5例,中耳、口底各3例,鼻咽、腮腺各2例,鼻腔1例.CT表现:受累部位可见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6例,邻近骨有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MRI表现:病变与肌肉比较,在T1WI肿瘤实质为等信号14例,稍低信号2例,其内有片状短T1信号3例;T2WI表现为等信号6例,稍高、高信号10例,信号不均匀9例.增强扫描病变实质部分明显强化15例,中等程度强化1例.有短T2分隔7例,分隔均不强化.结论 CT扫描可清晰显示骨质破坏情况,MRI能够更清晰、准确显示病变侵犯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及颅底腺样囊性癌CT、MRI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7例经病理证实为鼻腔鼻窦及颅底腺样囊性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颅底CT扫描及颅底MRI增强扫描,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肿瘤原发于鼻腔鼻窦18例,海绵窦2例,颞下窝1例,鼻咽部2例,左侧面神经管区1例,广泛颅底侵犯3例。颅底CT表现:肿瘤多呈边界不清,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多伴有邻近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部分伴有邻近颅底孔道的扩张。MRI表现:肿瘤T_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_2WI多呈不均匀稍高信号,部分内可见小囊变,增强后实性肿瘤多呈不均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部分可见肿瘤沿神经孔道蔓延及跳跃生长。结论 CT和MRI能较好的显示颅底、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的起源部位、周围骨质破坏和邻近结构的侵犯,前者对肿瘤周围骨质破坏情况显示较好,后者能更清晰显示病变形态、信号特点、局部侵犯及沿神经扩散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颞下窝原发肿瘤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颞下窝原发肿瘤的CT及MR资料。结果颞下窝肿瘤形态多不规则。神经鞘瘤多边界清楚(5/6),MR 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肿物伴线状分隔样低信号,2例通过卵圆孔伸入中颅窝呈哑铃状生长。恶性外周神经鞘膜肿瘤边界多不清楚(4/5),MR T1WI为等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病变可侵犯邻近肌肉及骨质。横纹肌肉瘤MR 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边界清楚,MR T1 WI等信号,T2 WI为混杂略高信号,增强后较明显强化。腺样囊性癌边界不清,沿神经浸润生长。侵袭性多形性腺瘤MR T1 WI为等、低信号,T2 WI为高信号,侵犯邻近肌肉。淋巴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MR 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轻度强化,内有线样血管影穿行。结论熟悉颞下窝原发肿瘤CT及MRI表现,有助于提高该部位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侵及颈静脉孔区的原发性中耳癌的CT、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及颈静脉孔区原发性中耳癌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6例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1例行常规CT增强扫描,7例均行MR平扫+增强.结果 HRCT显示鼓室、鼓窦、外耳道深部及颈静脉孔区软组织病灶伴不规则虫蚀样骨质破坏,涉及颈静脉孔(7例)、咽鼓管骨性段(7例)、面神经管(4例)、颈动脉管(4例)、外耳道前后壁(3例)、听小骨(2例)及前庭窗、水平半规管(1例)等结构的破坏.4例病变密度较均匀,CT值约30~55 HU,2例肿块内见少许小片状高密度影.1例CT增强显示中度较均匀强化.MR平扫示边界不清软组织肿块,与脑灰质相比,T1WI呈等、略低信号,T2WI呈等、略高信号,其中5例信号较均匀,2例肿块内见少许小片状T1WI、T2WI低信号灶,增强扫描5例呈中度较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内见小片状无强化区.MRI显示4例侵及颈内动脉,1例侵及乙状窦.结论 原发性中耳癌可广泛侵及颈静脉孔区,易造成误诊.HRCT可准确显示中耳癌骨质破坏特点及范围,咽鼓管骨性段破坏可帮助减少误诊;MRI能更清楚显示病变范围,肿瘤信号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5.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证实的颅骨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表现,3例行CT及MRI平扫,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4例只行CT扫描.结果 病变发生于枕骨4例,顶骨2例,颞骨1例.7例CT表现为颅骨膨胀性骨质破坏,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锐利,周围见断续钙化边或硬化带,病变中心呈混杂密度,3例病灶内可见死骨样高密度影.MRI表现为T1WI混杂低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较小者无明显强化,病变较大者周围见淡薄线样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当囊内容物中以蛋白、胆固醇结晶为主、轻微钙化时,CT表现为混杂密度,其内可出现高密度影,对应的MR 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为低或等信号.手术显示病变相邻脑实质均未受累.结论 CT与MRI结合对术前诊断颅骨表皮样囊肿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综合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病理证实的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X线检查18例,CT检查6例,MRI检查6例,另有4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 18例中,15例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另外骶骨、肋骨及颅底各1例.X线及CT病变表现为偏心囊性骨质破坏区,有硬化边,骨皮质膨胀变薄,CT显示病变内细小钙化灶5例.MRI表现为病变信号不均匀,在T1WI上呈低及中等信号,在T2WI以高及中等信号为主,亦可见部分低信号,行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实性部分呈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强化不明显.结论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X线、CT与MRI影像表现均有特征性,其综合影像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翼腭窝原发肿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翼腭窝原发肿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翼腭窝原发肿瘤的影像资料。结果 11例肿瘤均起源翼腭窝,通过其自然通道向邻近结构不同程度生长,其中神经鞘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血管纤维瘤3例、腺样囊性癌2例、黑色素瘤1例。神经源性肿瘤边界清楚,高分辨率CT(HRCT)可见翼腭窝扩大,周边骨质受压移位、变薄;在MR T1WI呈等信号(与脑实质比较),T2WI呈高信号,2例神经纤维瘤信号均匀,呈均匀强化。3例神经鞘瘤可见囊性区,呈不均匀强化。血管纤维瘤边界较清楚,HRCT可见翼腭窝扩大,周边骨质受压移位,变薄及破坏。在MR T1WI呈等信号(与肌肉比较)2例,低信号1例;T2WI呈高信号,明显强化,1例瘤体可见散在点或条状流空信号,呈不均匀强化。腺样囊性癌边界不清楚,形态不规整,HRCT示翼腭窝扩大,骨质呈虫蚀样破坏;在MR T1WI呈低信号(与肌肉比较),T2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瘤体内可见点、囊状更高信号,呈不均匀强化。黑色素瘤边界清楚,形态不规整,HRCT示翼腭窝扩大,前侧骨质受压移位、变薄,其余骨壁破坏,肿瘤突人邻近结构;MR T1WI呈稍高信号(与肌肉比较),T2WI呈高信号,见多发点或条状流空信号,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CT能清楚显示翼腭窝周边骨质改变,MRI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两者结合能较准确地对神经源性肿瘤及血管纤维瘤作出定性诊断;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确定手术入路及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合上颌窦区3种肿瘤的影像特征,提高上颌窦区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通过观察对比上颌窦区腺样囊性癌、神经纤维瘤和骨化性纤维瘤(各1例)的临床特点及CT、MRI表现,分析上颌窦区肿瘤的影像表现异同点。结果上颌窦腺样囊性癌表现为边界不清,受累窦壁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MRI呈混杂T_1、T_2信号,不均匀强化。翼腭窝神经纤维瘤表现为边界清,邻近骨质呈压迫性骨质吸收,MRI呈混杂等长T_2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骨化性纤维瘤表现为边界清,窦壁骨质呈膨胀性改变,有骨性包壳,MRI呈混杂T_1、T_2信号,不均匀强化。结论骨质改变是上颌窦区肿瘤鉴别诊断的关键点,最终诊断需要结合临床、CT和MRI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颌面部少见巨大肿瘤的CT表现,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颌面部巨大肿瘤:其中造釉细胞瘤4例、腺样囊性癌2例、牙源性透明细胞癌1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的CT表现。结果造釉细胞瘤CT平扫颌骨变形膨胀,病变最大径约28cm×25cm×18cm,15cm×9cm×7cm,内密度不均匀,见粗大骨嵴,呈多房样改变,周围结构受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腺样囊性癌CT平扫颌骨骨质破坏,边界模糊不清,软组织肿块形成,其内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显示不均匀强化;牙源性透明细胞癌CT平扫显示颌骨骨质破坏,部分层面界限不清并侵犯颅底,其内密度不均匀,内有散在不规则的高密度骨组织影,增强扫描显示明显不均匀强化;骨化性纤维瘤CT平扫颌骨骨质膨胀破坏,范围较大,增强扫描强化较均匀。病变的最小径超过5cm。结论颌面部少见巨大肿瘤CT表现特点各不同,详细观察各自特点及发病部位可以较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泪腺良性上皮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泪腺良性上皮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①60例良性混合瘤中,50例位于眼眶外上象限泪腺窝内,6例位于眶缘前,2例位于眼球外侧,1例位于眼球上方,1例为多发;53例呈类圆形,7例形态不规则;45例可见邻近眶壁骨质受压改变; MRI示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②1例嗜酸细胞瘤CT示肿瘤呈类圆形,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略低,泪腺窝骨质受压;③2例上皮囊肿均位于眶缘前,CT呈均匀低密度,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增强后无强化.结论:CT及MRI可显示泪腺良性上皮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特征,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蝶窦内异位垂体腺瘤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2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组织学证实蝶窦内异位垂体腺瘤的影像学资料.8例患者均经CT和MR检查.结果 8例垂体瘤均位于蝶窦,与鞍内垂体不相连;3例呈卵圆形,不规则形5例,病灶最大径20~46 mm,边界均较清楚.CT表现:与脑灰质比较,平扫呈等密度7例,稍低密度1例,其中2例增强呈较均匀中度强化;病变周围的骨质不同程度受压、变形、硬化,其中5例并可见局部侵蚀状破坏;鞍底骨质完整3例,骨质破坏5例.MRI表现:与邻近脑厌质比较,在T1WI呈稍低信号2例,等信号6例,T2WI呈稍高信号2例,等信号6例,病变信号不均匀,内散在小泡状、细条状长T1、长T2信号,对应组织学上扩大的腺泡;增强后病变不均匀低中度强化,外观近似筛网状.2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均为速升缓降璎.5例伴有空蝶鞍,5例包绕邻近海绵窦,与邻近颈内动脉分界不清,4例侵及斜坡.结论 T2WI小泡状、细条状高信号和增强后T1WI筛网状外观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CT和MRI联合使用能够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2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组织学证实鼻腔鼻窦神经鞘瘤的影像资料,12例均做cT检查,10例做MR检查.结果 12例神经鞘瘤中良性11例,低度恶性1例;发生于鼻筛区4例,上颌窦3例,上颌窦、筛窦及蝶窦2例,上颌窦、鼻腔1例,蝶窦1例,后鼻孔1例;病变边界清楚,呈椭圆形4例,不规则形8例.CT表现:病变区轮廓扩大,相应鼻腔鼻窦骨质受压、变薄、移位,其中8例伴局部吸收,1例伴轻微侵蚀性破坏;平扫病变密度均匀10例,另2例其内可见低密度区,增强后2例病变显示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T1WI呈等信号,其中3例可见片状及结节状低信号,2例伴有片状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信号7例,稍高信号3例,其中2例伴有片状低信号;9例病变内可见点、片状高信号,其中6例伴有规整的结节状高信号,1例显示液-液面;增强后9例显示中度或显著不均匀强化,1例较均匀显著强化.2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平台型.6例伴有阻塞性鼻窦炎,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其内部不强化,边缘可见线状强化.MRI均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和伴发的炎症.结论 骨质变形、变薄、吸收和MR T2WI所示斑片、结节状高信号并且增强后无强化为该病特征性表现;CT和MR两种影像检查方法联合使用能够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鼻眶部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眶部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眶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2例中起源于鼻腔4例,鼻窦5例,眼眶3例.普通型软骨肉瘤8例,去分化型和间叶型软骨肉瘤各2例.CT表现:肿瘤呈卵圆形2例,分叶形6例,不规则形4例;内见散在点、环、结节、斑片状或不定型钙化;边界清楚9例,模糊3例;3例增强后呈不均匀低度强化.7例鼻软骨肉瘤出现骨质破坏,并侵犯周围结构;眼眶软骨肉瘤骨质破坏1例,并侵犯同侧额部.MRI表现:普通型和去分化型软骨肉瘤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6例(与脑组织比较,以下同),等信号4例,T2WI表现为高信号8例,等信号2例,信号不均匀,内见散在低信号区,增强后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其中5例普通型软骨肉瘤边缘及间隔呈明显强化,内部不强化,呈斑驳状3例,蜂窝状2例;间叶型软骨肉瘤在T1、T2WI均呈等信号,增强后呈均匀和不均匀显著强化各1例.结论CT是鼻眶部软骨肉瘤诊断和鉴别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典型间隔及边缘强化的MRI表现也能够提示诊断,MRI可更清楚、准确地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临床证实的LCH,X线检查11例,CT检查1例,MRI检查1例。结果肺部弥漫网点状阴影6例;肝脾肿大6例。骨骼病变中:虫噬样破坏3例,囊样膨胀性改变3例,广泛溶骨性破坏5例;软组织肿块4例;骨膜反应5例。MRI检查1例,骨骼病变呈稍长T1、长T2信号。结论LCH骨骼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累及长管骨时,多有骨膜反应;累及脊椎骨时,椎间软骨多不受累;所有骨骼病变均可出现软组织肿块。LCH单系统受累患者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头颈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头颈部 SFT 患者的 CT 和 MR 表现。10例均行 CT 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2例行 MR 检查。结果10例病灶均表现为孤立的肿块,最大径20~115 mm,中位最大径约35.5 mm。肿瘤发生于眼眶2例、鼻腔鼻窦4例,腮腺、面颊、锁骨上区及枕部各1例。病变边界清楚8例、模糊2例,呈椭圆形7例,分叶状3例。CT 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其中4例密度均匀,6例密度不均匀(2例见多发囊变区,1例见结节状钙化灶)。增强后9例呈明显均匀(n=3)或不均匀(n=6)强化,1例呈轻度均匀强化。CT 双期增强强化模式包括快速强化缓慢廓清8例、快速强化快速廓清1例和延迟强化1例。与脑实质相比,T1 WI 呈均匀等信号1例,等、低混杂信号1例;T2 WI 呈均匀等信号1例,等、高混杂信号(多发囊变)1例;增强后分别呈均匀和不均匀显著强化。结论头颈部不均匀的富血供肿瘤要考虑到 SFT 的可能。瘤体 T2 WI 与脑实质相比呈等或稍低信号,CT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双期增强呈快速强化缓慢廓清的强化模式可能是有诊断价值的影像特点。  相似文献   

16.
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CT及MRI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2例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均行CT扫描,其中6例行MRI检查。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眼。常见部位为眼眶外上壁、下壁及外壁。HRCT表现均呈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楚但无硬化,伴大的软组织肿块;MRI表现T1WI均呈低信号(与脑实质比较,以下同),T2WI呈等或高信号。CT及MRI显示病变中~重度强化。结论 HRCT可清楚显示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骨质改变,能帮助临床诊断。MRI可准确判断病变范围;两者结合在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鼻窦和颞骨成骨细胞瘤CT和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鼻窦和颞骨成骨细胞瘤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窦和颞骨成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6例为良性成骨细胞瘤,2例为侵袭性成骨细胞瘤;发生于鼻窦者6例,颞骨者2例。CT表现:良性成骨细胞瘤边界清楚,圆形2例、椭圆形4例,周边伴有完整的骨壳,病灶内见点状、结节状、条状钙化或骨化,压迫邻近的结构;侵袭性成骨细胞瘤部分边界模糊,形态不规整,骨壳不完整,外周可见软组织肿块,内伴有不规则形的钙化或骨化,侵犯邻近结构。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T1WI为等信号者4例,低信号者2例,T2WI信号不均匀,但病灶内部均见数量不一的极低信号影,对应CT上钙化或骨化区;4例骨壳在T1WI和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环,1例骨壳仅在T2WI显示低信号,1例骨壳在T1WI和T2WI均难以显示;增强后扫描呈中至显著强化,良性为较均匀强化,而侵袭性为不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不同程度强化,良性较均匀,侵袭性不规则且范围更大。结论CT是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MI可更清楚、准确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可作为1种补充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影像学检查对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8例均摄了平片 ,6 / 18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10 / 18例均行MR平扫和增强。结果 :脊柱 6例 ,颅骨 4例 ,胫骨 2例 ,股骨 2例 ,肱骨、骨盆、距骨、软组织各 1例。骨母细胞瘤以脊柱及长管状骨好发。平片和CT多表现、膨胀性囊状骨破坏 ,病灶内常有钙化、骨化 ,边缘常有轻度硬化缘 ;MRI检查多呈不均匀性长T1、T2 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 ,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性强化 ,部分见液平和软组织肿块 ;一般无骨反应。结论 :CT、MRI对骨母细胞瘤诊断较平片有优势 ,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9.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18例,其中X线平片检查16例,CT检查10例,MRI检查4例。结果 颅骨6例,表现为圆形。类圆形骨质破坏伴颅板内外软组织肿块;脊椎5例,椎体不规则破坏,边缘硬化,楔形变,椎旁软组织肿块。严重者椎体压缩呈盘状;肋骨2例,穿凿样或膨胀性骨质破坏;肩胛骨1例,斑片状骨质破坏伴周围广泛增生,有骨膜反应;股骨4例,膨胀性或溶骨性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MRI表现,T1WI呈低或等信号,STIR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18例中正确诊断12例,诊断准确率66.7%。结论 通过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大部分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前能够正确诊断。CT较X线平片能更好的显示病变结构及邻近软组织的改变。MRI能够精确显示病变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