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彩超引导颈内静脉穿刺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显像定位颈内静脉,然后在其引导下对23例AECOPD患者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同期另选23例AE-COPD患者进行常规盲穿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穿刺成功率为100%,其中20例1次穿刺成功,3例进针3次成功,且无1例误穿颈动脉和肺脏;而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87.0%,10例1次穿刺成功,10例进针3~5次成功,3例不成功而改为超声引导下才穿刺成功,误穿颈动脉4次,发生气胸1例。结论彩超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对于AECOPD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围术期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朋  刘宪强  王虎  谷力加 《山东医药》2004,44(21):49-49
围术期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利于输注药物和实施胃肠外营养,并可监测中心静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但若操作不当,也会引起相应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如何正确应用并尽可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作者围术期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实践,对其临床并发症的预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谭孟仁  张凤清 《内科》2008,3(2):300-301
恶性肿瘤病人由于反复化疗,长期输液,且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刺激较大,易发生静脉炎,血管阻塞;加之部分病人有四肢水肿,导致外周静脉血管不易穿刺,我们采用了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化疗,保证完成了病人的化疗。但对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上肢不宜穿刺输液患者、胸部上段、颈部放疗后或正在放疗过程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的患者、锁骨下静脉和(或)颈内静脉穿刺困难患者、少部分不愿承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风险的病人,为了让肿瘤病人能按时完成化疗,我科自2003年3月至2007年6月开展了151例股静脉穿刺置管化疗,现将应用及护理要点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对140例需要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穿刺)和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经颈内静脉穿刺),对两种方法 进行对照研究,记录从消毒铺巾至成功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需要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成功率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超声组70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置管首次穿刺成功65例(92.9%),总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44例(62.8%),总成功率为91.4%,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超声组的平均穿刺时间为(4.2±1.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9±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为6例(8.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法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标记法,且穿刺时间明显缩短,并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见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具有安全、有效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右颈内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四种径路进行心脏临时起搏的优缺点。方法收集本院46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在非X线透视条件下,分别使用漂浮球囊起搏导管,经左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右颈内静脉四种途径穿刺插管,行右心室内膜临时心脏起搏。结果 486例均成功起搏,从穿刺到成功起搏用时为5~40min,起搏时间2~15d。入路途径:右颈内静脉276例、左锁骨下静脉156例、右锁骨下静脉40例、右股静脉14例。5例右颈内静脉穿刺不成功,术后有28例电极移位,重新调整电极获成功。全部病例未发生心肌穿孔、气胸、血胸、感染及导管断裂等严重并发症。65例病情稳定后改植永久起搏器。结论漂浮球囊起搏导管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既可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也能预防性起搏保护外科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危重患者的抢救和化疗,禁食患者的治疗,必须通过外周静脉途径来补充营养剂和给予化疗药物。长期输入高渗透压液体及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会引起患者穿刺肢体的疼痛、肿胀、静脉炎等,而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技术要求高,操作较复杂,病人多有恐惧感及各种不适。PICC具有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穿刺技术易掌握等特点,是一种较为有效方便的中长期静脉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有多条途径,但唯有颈内静脉标志相对明显操作简单方便,而且血胸、气胸等并发症较锁骨下静脉穿刺少.故是目前在农三师医院采用最多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农三师医院地处较偏远的基层单位,2007年1月份以来,通过对18例病人应用高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法,发现其具有快速安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19岁,体质量45 kg。因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于2008年6月入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行心室缺损修补术。 患者入手术室后监测心电图和经皮血氧饱和度,局部麻醉下穿刺左手桡动脉直接测血压。麻醉诱导经口插入气管导管后穿刺颈内静脉。患者平卧位,头偏向左侧,常规消毒铺巾,取右颈内静脉前路中点偏下进针,一次穿入血管,针尾与注射器脱离后证实为颈内静脉,然后放入导丝,用扩张导管刺入皮肤和皮下组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静脉置管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应对策略。方法以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43例为观察组,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32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8.37%,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6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1.63%;对照组为3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静脉穿刺置管手术简便、风险低、成功率高,做好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导管的应用效能。  相似文献   

10.
<正>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颈部淋巴结周围血管多,因此大血管旁淋巴结的穿刺活检难度大,风险高,穿刺时尤为谨慎。本文对108例经颈内静脉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的住院患者108例,男67例,女41例,年龄23~80〔平均(48.5±12.6)〕岁。所有患者均签订  相似文献   

11.
罗浩  廖家贤  莫隽  罗梅  张勤波 《内科》2013,8(1):13-15
目的总结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经验,探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5例使用传统盲穿、超声定位及超声引导三种方法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穿刺时间、病人满意度和发生并发症的种类和例数。结果传统盲穿218例中,一次成功103例(47.25%),穿刺时间(65±11)s,总成功率83.01%(181例),发生局部气肿、血肿17例(7.80%),误伤颈动脉9例(4.29%),神经损伤3例(1.38%),血气胸1例(0.46%),病人满意度54.13%;超声定位210例中,一次成功121例(57.62%),穿刺时间(45±8)s,总成功率91.43%(192例),发生局部气肿、血肿12例(5.71%),误伤颈动脉4例(1.90%),神经损伤1例(0.48%),无血胸、气胸病例,病人满意度77.62%;超声引导107例,一次成功92例(85.98%),穿刺时间(30±7)s,总成功率100%,除1例发生局部皮下血肿外,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82.22%。与传统盲穿比较,超声定位,尤其超声引导穿刺有很大的优越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风险较大的有创性操作,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能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左前臂行右心导管检查的科学性。方法:本研究对所有在我科就诊的疑诊肺血管病患者行右心导管检查,首选经肘前静脉穿刺,穿刺失败改为颈内静脉。需要围手术期监测肺动脉压者直接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结果:110例患者经肘前静脉穿刺,穿刺置入鞘管成功者为106例(96.4%),置入鞘管成功后完成右心导管检查者为104例(94.5%);6例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均成功置入鞘管,顺利完成右心导管检查。结论:右心导管检查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尤其经左侧肘前静脉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操作简便,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患者痛苦小,可以作为右心导管的检查路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理想的深静脉置管方式.方法:肝衰竭患者根据病情选择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观察患者发生血肿、穿刺点渗血、瘀斑、导管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股静脉穿刺瘀斑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内静脉(P<0.01);颈内静脉穿刺点渗血明显高于股静脉(P<0.01);动脉损伤发生率股静脉穿刺高于颈内静脉(P<0.05).同一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点发生渗血高于股静脉(P<0.05),股静脉的瘀斑发生率高于颈内静脉(P<0.001).结论:颈内静脉是肝衰竭患者最安全、最常用的深静脉置管位置,当进行血液净化、血浆置换等治疗时,股静脉可以作为置管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4.
经颈内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颈内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技术,在TPN治疗和危重患者抢救中被广泛应用。自1997年以来,我科采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实施置管180例,现对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经颈内静脉穿刺行上腔静脉置管术者180例。男88例,女92例。年龄21~81岁。穿刺右侧颈内静  相似文献   

15.
经皮穿刺深静脉置管术,以安全、简便、患者痛苦小、用途广泛等优点,逐步取代了传统的静脉切开术。1993~1995年,我们对300例患者施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收到了满意效果。 临床资料:本组男178例,女122例,平均年龄52岁;分别为复合外伤、重症胰腺炎、DIC、格林巴利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衰竭及外周静脉难以输液者。其中股静脉置管25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40例,颈内静脉置管10例。置管时间为5~64天,平均20天。 置管方法: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持接有特制注射器的穿刺针穿刺,抽出静脉血后,从针栓尾部送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再用扩张管扩张,将留置管经钢丝送入静脉,拔出钢丝,留置管外接输液器及肝素帽,最后用缝线固定。本组均穿刺、置管成功。共有29例出现并发症,分别为感染、血肿、渗血、输液不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高危患者颈内颈脉穿刺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颈内静脉穿刺术的方法及出现渗血、血肿的原因。结果:穿刺过程中1例误入动脉,3例顺利穿刺入颈内静脉。分别于穿刺后4h内,不同时间穿刺侧颈部出现血肿,被迫施行气管插管和切开术。结论:肾功能衰竭患者出凝血机制异常,用肝素后更易发生出血。一旦发生出血,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高危患者颈内颈脉穿刺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颈内静脉穿刺术的方法及出现渗血、血肿的原因。结果:穿刺过程中1例误入动脉,3例顺利穿刺入颈内静脉。分别于穿刺后4h内,不同时间穿刺侧颈部出现血肿,被迫施行气管插管和切开术。结论:肾功能衰竭患者出凝血机制异常,用肝素后更易发生出血。一旦发生出血,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95年1月至1996年10月,我们共行颈内静脉穿刺插管316例,其中男179例,女137例;年龄4个月至71岁。穿刺插管均取右侧颈内静脉中间径路。本组出现并发症38例,其中局部血肿31例,血胸3例,气胸及锁骨下动脉穿透损伤各2例,未发生气栓、感染或心包填塞。 体会:局部血肿多因误刺伤颈动脉所致,由于颈动、静脉紧邻,所以操作中极易误伤颈动脉造成血肿。为避免该并发症发生,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穿刺插管前先用细针试穿刺,以确定颈内静脉位置;②穿刺插管时在三角区触及颈动脉搏动,用两个手指将动脉拉向内侧,可避免误伤颈动脉;③优先选择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插管,因右侧颈动脉和颈内静脉重叠百分率低于左侧。④令患者头部处于<40°转动位置,尽可能减少颈动脉和颈内静脉重叠。当穿刺误伤颈动脉时应迅速局部加压5~10分钟,防止局部血肿形成,然后再行穿刺插管。一旦血肿形成,应改行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穿刺插管。 气胸、血胸也是颈内静脉穿刺插管常见的并发症。气胸多见于穿刺过程中穿刺方向偏向内侧或进针过深。若同时将颈动脉或颈内静脉穿透或外套管将动脉或静脉管壁撕裂,局部形成血肿,血肿经破口流入胸腔则为血胸。气胸、血胸的防治关健为施术者熟悉局部解剖,穿刺点定位准确,穿刺方向正确,进针勿深。 本组2例锁骨下  相似文献   

19.
临床资料 经颈内静脉穿刺置中心静脉测压管在体外循环手术时常被采用 ,锁骨下动脉出血是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1994年 1月以来 ,我院共发生急性锁骨下动脉出血 4例 ,经及时诊治均康复 ,报告如下。4例患者年龄 3~ 2 4岁 ,皆为男性 ,均患先天性心脏畸形 ,拟行心内畸形矫治术。术前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时 ,4例均因穿刺困难而反复穿刺 ,其中 3例发现穿入动脉 ,经压迫止血后再行颈内静脉穿刺成功或改行大隐静脉切开置管术。 4例病人体外循环手术顺利。第 1例患者体外循环期间曾出现循环血量不足 ,需补充液体才能维持循环平衡 ,回ICU病…  相似文献   

20.
临床常需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进行补液、心脏起搏及中心静脉压测定等 ,但其传统的操作方法创伤性损害较大且失败率较高。笔者在尸体颈部解剖的基础上 ,对颈内静脉穿刺方法作了创新改进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 ,保持颈部近中位 (左转4 5°) ,并予颈部放松 ,择胸锁乳突肌内二头肌构成的角平分线与环状软骨水平线之交点 ,作为穿刺点 (图1)。消毒、铺巾、用 7号细针局麻、沿上述角平分线方向 ,保持针与皮肤冠状夹角 30°。负压状态进针 ,抽得静脉血示穿刺成功 ,保留穿刺细针位置不变脱开注射器。在细针毗邻处破皮 ,即可在细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