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复春联用叶酸治疗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临床转归。方法:收集上海市7所不同等级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胃镜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共198例,应用胃复春联用叶酸的方案进行药物治疗,并进行定期随访及内镜复查,符合指征者行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及病理学检查,了解其疗效、转归及胃癌漏诊情况。结果: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病灶主要位于胃窦(66.7%),镜下表现多样,主要为粗糙糜烂(37.9%)。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总改善率为76.3%。最终随访结果显示,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病灶完全消退47例(23.7%),病理消退72例(36.4%),不变55例(27.8%),进展22例(11.1%)及腺瘤样变2例(1.0%),总消退率为60.1%。进展患者中符合漏诊者达50.0%。结论:胃复春联用叶酸能有效缓解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消退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对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进行定期胃镜随访有望早期检出胃癌病灶,部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同时存有癌变病灶,内镜短期、重复检查可减少胃癌漏诊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对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应用前景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95例隆起糜烂性胃炎伴黏膜粗糙患者进行分组,分别采取普通内镜下活检及CLE指导活检,比较2组的诊断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共聚焦结果进行评价。[结果]CLE组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组(P〈0.05),对比病理检查共聚焦诊断的敏感性为86.36%,特异性为95.83%。[结论]CLE在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为提高诊断效率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及后续胃复春、叶酸联合治疗对胃癌前病变的病理转归,分析其中定标活检及胃蛋白酶原检测在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定标活检技术,选择经病理证实为胃癌前病变(包括萎缩、肠化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且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患者,予四联疗法根除Hp治疗,1个月后复查Hp根除失败者为A组(Hp未根除组);再选择Hp根除成功后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B组(Hp根除组)不予后续治疗;C组(联合治疗组)予胃复春联合叶酸口服6个月;最后共纳入患者130例,A组40例,B组44例,C组46例,所有患者均在6个月后复查胃镜、病理,了解其病理转归;并在治疗前及随访结束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了解其变化。[结果]随访结束比较萎缩改善率,A、B、C 3组分别为10%、34.09%、65.22%;肠化改善率,A、B、C 3组分别为16.67%、22.86%、54.55%;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消退率,A、B、C 3组分别为5.26%、9.52%、43.48%;B组与A组在萎缩改善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化改善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组分别与A、B组相比,萎缩、肠化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胃蛋白酶原Ⅰ、Ⅱ及二者比值在入组前及随访结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除Hp后能改善胃黏膜萎缩,但肠化改善不明显;而进一步联用胃复春、叶酸治疗能明显改善萎缩与肠化,部分消退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定标活检可保证随访时病理取材的相比性;而胃蛋白酶原检测对胃窦、胃角病变为主的癌前病变的筛查及随访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胃黏膜上皮内瘤变(IEN)患者开展胃镜的定期随访和筛查胃癌的研究,探索提高临床胃癌检出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2月间,经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黏膜IEN患者505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EN)46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40例,进行定期随访、胃镜复查及病灶活检病理学检查,病理学证实胃癌或有确切病灶的HGIEN者行外科、腹腔镜手术或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切除标本作病理学检查及胃癌分期。[结果]505例胃黏膜IEN患者经平均21.33个月的随访以及平均3.88次的胃镜复查,共检出胃癌81例,检出胃癌占全组的16.0%,其中早期胃癌51例,占检出胃癌的63.0%;进展期胃癌22例,占检出胃癌的27.2%。另外经胃镜活检病理检出的8例胃癌失访。465例LGIEN患者,检出胃癌57例(12.3%),其中早期胃癌38例(66.7%);40例HGIEN患者,检出胃癌24例(60.0%),其中早期胃癌13例(54.2%)。[结论]通过对胃黏膜IEN患者的定期胃镜随访及病理活检,能有效提高胃癌的检出率,尤其能够在LGIEN中筛查出漏诊的胃癌患者;具有确切病灶的HGIEN者,手术病理证实大多为胃癌患者,因此对胃黏膜IEN患者的定期复查必须实施制度化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癌变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胃早癌的检出率。方法收集2011年7月-201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出的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患者294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患者17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患者124例,发现癌变患者7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癌变患者一般情况、病灶形态、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胃黏膜萎缩肠化等方面与非癌变上皮内瘤变患者的差异。结果癌变组患者平均年龄、贲门胃底发生率、H.pylori总感染率、萎缩发生率、肠化率与非癌变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癌变与非癌变患者在性别、临床表现、形态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患者年龄较大、病变位于贲门胃底且伴有H.pylori感染、胃黏膜萎缩肠化的HGIN应高度怀疑其癌变,加强内镜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胃镜活检病理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的差异,探讨术后病理升级 的可能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371例患者资料,病变均行内镜切除,比较术前、术后病理结果差异,并分析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371例患者中,173例活检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198例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LGIN组术后病理与活检病理维持一致者113例(65.3%),升级为HGIN者46例(26.6%),升级为癌者10例(5.8%),总升级率32.4%(56/173)。HGIN组术后病理与活检病理维持一致者107例(54.0%),升级为癌者78例(39.4%)。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大于2 cm(P=0.008)、病变部位在近端胃(P=0.011)、黏膜表面发红(P=0.000)、表面凹陷或存在溃疡(P=0.003)是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术前活检有一定的漏诊率,对于病变直径大于2 cm、病变部位在近端胃、黏膜表面发红、表面凹陷或存在溃疡的病灶应采取积极措施,采取诊断性内镜切除帮助明确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术前活检在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5例术前活检明确诊断为胃上皮内瘤变或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统计术前活检诊断与ESD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性.结果 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总符合率达93.8% (183/195),完全一致率为50.8% (99/195),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完全一致率为49.4%(42/8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完全一致率为38.0%(30/79),早癌完全一致率为87.1% (27/31),早癌诊断一致率明显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P<0.05),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一致率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66例(33.8%,66/195)术后病理较术前活检病理程度加重,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有36例(42.4%,36/8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30例(38.0%,30/79);有18例(9.2%,18/195)术后病理较术前活检病理程度减轻,其中高别上皮内瘤变有14例(17.7%,14/79),早癌有4例(12.9%,4/31);术后病理证实为炎性组织12例(6.2%,12/195),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有7例(8.2%,7/8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5例(6.3%,5/79).结论 术前活检病理结果不能完全代表胃黏膜病变的性质,但术前活检病理对ESD切除胃黏膜病变具有良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可行性、必要性及疗效。方法对50例内镜下有明确病灶,表现为浅表病变,活检病理为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行ESD切除病灶,对比术前术后病理结果,并内镜随访。结果 34例术前活检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灶ESD术后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黏膜内癌4例、黏膜下浅层癌2例。16例术前活检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灶ESD术后病理诊断为慢性炎症肠上皮化生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黏膜内癌3例、黏膜下层癌7例。结论 ESD治疗内镜下有明确病灶的上皮内瘤变可及时发现早期胃癌,并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吕宾 《胃肠病学》2011,16(10):577-579
胃上皮内瘤变是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临床随访研究显示部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可逆的,经适当的治疗,大部分可以消退,仅少数加重或癌变。促进胃上皮内瘤变逆转对预防胃癌具有积极意义。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减轻胃黏膜萎缩,逆转部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延缓肠化生的发展,补充各种抗氧化剂和微量元素可能有助于预防胃癌,但有限的临床试验证据尚不足以证明其逆转效果;环氧合酶(COX)-2有望成为治疗的靶点;中医中药在治疗胃上皮内瘤变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尚需更多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胃癌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差异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手术切除,且术后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胃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235例患者资料,按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是否有显著差异分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索病理结果发生显著差异的危险因素。结果 235例患者中33例(14.0%)发生病理显著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隆起型病变、病变表面不发红、病变不伴糜烂或溃疡、组织学类型为弥散型及活检块数与病理差异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活检块数少(OR=0.574,95%CI:0.363~0.908,P=0.018)是发生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差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胃癌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不符的情况临床上较多见,多块活检能提高活检的准确性,降低病理不符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比较我国胃镜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和内镜下切除病理诊断胃上皮内瘤变的可靠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上皮内瘤变的98例患者,包括2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6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和13例早期胃癌(EGC)。患者均行内镜下切除,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对活检病理与内镜下切除病理差异率、临床特征和差异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20例活检病理为LGIN的患者,内镜下切除后有12例病理结果较活检病理进展,其中7例HGIN(差异率35.0%,7/20),5例EGC(25.0%,5/20)。活检病理诊断HGIN的65例患者,内镜切除后38例诊断为EGC(58.5%,38/65),4例诊断为LGIN(6.2%,4/65)。13例活检诊断为EGC者切除后病理维持原诊断。活检病理和内镜切除病理诊断的总体差异率为55.1%(54/98)。病变直径>2 cm,病变表面充血是活检和内镜切除病理差异的主要因素(P<0.05)。 结论 内镜活检病理诊断胃上皮内瘤变的可靠性欠佳,内镜下切除不仅是治疗胃上皮内瘤变的主要手段,也是明确组织学诊断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上皮内瘤变或早期食管癌(early esophageal cancer,EEC)患者内镜活检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差异。[方法]收集经内镜活检诊断的182处食管上皮内瘤变或EEC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术前后病理结果,分析患者临床及内镜特点,探索发生术后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结果]活检提示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43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112例,EEC27处。术前活检与金标准比较总体符合率为68.7%(125/182),病理升级率为31.3%(57/182);LGIN组符合率为37.2%(16/43),HGIN组为73.2%(82/112),EEC组为100%(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表面有结节、联合碘染色或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或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的靶向取检以及标本最长径与术后病理升级有关(P0.05)。[结论]内镜活检对于食管上皮内瘤变及EEC的病理诊断存在局限性,活检诊断LGIN发生术后病理升级较为多见,因此对于表面有结节及长径较长的病灶,联合碘染色或NBI或EUS进行靶向取检对提高术前评估准确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慢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 收集我院胃镜及黏膜活检诊断为慢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105例, 分析其病理炎症程度分级、是否合并肠化, 同时分析其内镜特征及内镜下慢性胃炎分级,H pylori感染等. 31例患者于60 d后随访并复查胃镜.结果: 105例患者的病理诊断中, 轻度炎38例,中度炎55例, 重度炎9例, 萎缩性炎3例, 伴肠化30例. 105例患者内镜诊断中, 浅表性胃炎23例, 糜烂性胃炎72例, 出血性胃炎5例, 萎缩性胃炎5例. 慢性胃炎内镜分级诊断, 1级21例, 2级28例, 3级56例. 31例患者行重复胃镜及病检, 其中15例仅为慢性胃炎, 9例维持原诊断,7例为慢性胃炎伴腺瘤样增生. 所有患者的H pylori感染率为72.4%(76/105).结论: 内镜下各种类型的慢性胃炎均可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内镜下炎症较重者发生率较高. 经治疗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具有可逆性.  相似文献   

14.
<正>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是在内镜活检中常常遇到情况,而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是胃癌非常重要的癌前病变。据文献报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的癌变率为70%~85%~([1-6]),临床上大多数患者最终选择行外科手术或者内镜下治疗。而对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者,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内镜下手术方式对复发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对于经病理证实为大肠息肉并上皮内瘤变的患者一般情况、内镜下息肉性状、不同内镜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术后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我院进行结肠息肉内镜治疗患者中,发现息肉合并上皮内瘤变的共91例。其中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4例,合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7例,两组性别、年龄、便血、吸烟史、息肉数、息肉大小及pit pattern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内镜行EMR或ESD治疗后随访48周,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有14例复发,其中13例为经EMR治疗患者,1例为ESD治疗患者;合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有10例复发,均为EMR治疗。结论男性、年龄45岁、吸烟、有家族史、多发息肉及pit patternⅢ_L及Ⅳ型是结肠癌的高发因素。无论是高级别还是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采用ESD方法治疗,其复发率均小于EMR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活检胃粘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行ME-NBI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6.01-2018.06在我院门诊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粘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148例,均行ME-NBI、靶向活检病理检查、超声内镜、腹部增强CT等检查及ESD治疗,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及手术情况、ESD术后病理、并发症等资料。结果:ME-NBI检查、ME-NBI指导下靶向活检、ESD术后病理诊断癌性病变分别为19例、17例、20例、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ESD术后病理为最终诊断结果,常规活检、ME-NBI检查、ME-NBI指导下靶向活检的癌性病灶漏诊率分别为13.51%、0.68%、2.03%,常规活检与ME-NBI检查、靶向活检的漏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NBI检查与靶向活检漏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检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行ME-NBI是有必要的,能够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上皮内瘤变概念,对结直肠上皮内瘤变进行病理诊断分析,旨在指导医护人员正确诊断患者病情,避免误诊。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上皮内瘤变"的48例作为研究对象,保留同一患者的内镜活检资料和手术标本,期间共获得同一患者手术前内镜活检切片48张,HE染色切片188张,由3名医师分别复查,最后诊断以手术标本切片为准。结果 48例患者中有23例在术前被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有25例在术前被诊断为高级别上皮瘤变,术后通过病理诊断,有6例确诊为腺瘤,并伴随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有11例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剩余31例均确诊为腺癌,癌症比例为64.58%,其中浸润性腺癌26例(54.17%)。根据患者的内镜活检资料和同一患者的手术标本相互比较,并通过3名医生复检,有两例在术前被误诊为腺癌。结论认真领会上皮内瘤变概念,并应用到结直肠患者病理诊断分析过程中,通过与临床医师的有效配合,降低误诊率,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临床合理治疗决策.方法:回顾性总结38例经内镜检查和病理初步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内镜形态学、组织病理学特点、预后等,随访观察3-36 mo.结果:38例患者中,最终确诊17例为结直肠癌.21例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治疗前后诊断一致性较差(Kappa值为0.376).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合并癌的高危因素包括:肿瘤大小、内镜形态特点、症状严重、绒毛状腺瘤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EA或CA19-9增高等.结论:使用WHO新的诊断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特别是对于内镜下单纯活检病例.应当谨慎选择治疗方式和随访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光下胃镜所见发红黏膜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比较80例白光下胃镜所见发红黏膜病理结果与其未发红黏膜病理结果。[结果]80例中9例拒绝活检,45例发红黏膜在胃窦,13例在胃体,8例在胃角,3例在窦体交界,2例在胃底,未发红黏膜均取自同一患者发红黏膜旁。发红黏膜病理结果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腺癌1例,炎症61例,未发红黏膜病理结果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炎症70例。[结论]胃镜下发红黏膜癌前病变和癌变率高,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胃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及应用内镜对检测胃上皮内瘤变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因胃黏膜病变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02例,其中73例证实为胃上皮内瘤变作为瘤变组,随机选择健康体检者70名作为对照组,观察影响胃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及应用内镜对检测胃上皮瘤变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结果长期饮酒、不吃早餐、喜好油腻食物、熬夜及伴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引起胃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病变大小是影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准确性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积极干预胃萎缩性胃炎或肠化生病变的患者长期饮酒、不吃早餐、喜好油腻食物、熬夜及伴H.pylori感染等危险因素;对于直径≥3 cm的病变,应当直接行内镜下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