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胡洋  金笠铭 《城市规划》2006,30(10):56-59,I0001,I0002
在我国风景名胜区迅猛发展的同时,其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大多与风景名胜区当地居民有关。目前我国众多风景名胜区尚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的一举一措必然牵动到居民的利益,简单化的规划与管理措施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本文即针对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问题,从社会问题的5个主体入手对其进行探讨,提出整合规划的概念。同时以庐山为例,从居民入手,通过社会分层、居民参与等途径进行深入的分析,运用社区整合规划解决居民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建筑》2012,(6)
针对喀纳斯湖风景名胜区内原住民族聚集地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提出做好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基本思路,实施分区居民社会调控、完善和优化乡村原始部落的保护性建设、理顺风景名胜区内各方利益主体关系、处理好风景名胜区"保景"与"富民"的关系等主要措施,从而为风景名胜区原住民族聚集地的居民社会调控以及景源保护与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探索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张杨 《城乡建设》2009,(8):35-37
针对喀纳斯湖风景名胜区内原住民族聚集地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提出做好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基本思路,实施分区居民社会调控、完善和优化乡村原始部落的保护性建设、理顺风景名胜区内各方利益主体关系、处理好风景名胜区“保景”与“富民”的关系等主要措施,从而为风景名胜区原住民族聚集地的居民社会调控以及景源保护与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探索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原则与方法,以小武当风景名胜区为例,着重从分类实施农村居民点调控规划和有效协调"保景"与"富民"关系两个角度探究了进行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有效技术措施,为国内相关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综合型风景名胜区兼具自然和人文景源,并且包含较为复杂的居民社会系统以及一定的旅游服务设施,它们是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规划研究内容来说,因其涉及面广、难度大,而更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从风景资源保护、风景游赏特色挖掘、旅游设施布局、居民社会调控等方面入手,总结了综合型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点和难点,并以林虑山(红旗渠)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践为例,对综合型风景名胜区规划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风景名胜区制度建立30余年来,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结构体系、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保护了我国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取得了巨大成就.风景名胜区规划有其自身属性和技术特点,十分重视建立由风景游览欣赏、旅游设施服务、居民社会管理3个系统相结合的风景区职能结构.随着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其规划将更加强调不同层次的衔接,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的综合功能,注重对区内村镇开展规划研究,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7.
李金路  韩笑 《中国园林》2012,28(5):29-33
通过对北京市国家级、市级和部分区县级风景名胜区的全面调研,系统地了解北京市风景名胜区在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北京市风景资源丰富,空间分布具有优势,而且其经济社会发展位居全国前列,居民和游客对资源的需求多样,但是北京仅将风景名胜区事业作为普通产业,风景资源管理水平不高。分析了北京风景名胜区事业滞后的历史成因和发展中的矛盾焦点,对其中与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趋势不符,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不符的重点问题,建议通过法制建设,从战略层面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从而使北京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8.
要闻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出台为规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建立健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科学监测体系和监管机制,依据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建设部近日出台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这是建设部首次系统、规范地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各项工作进行全面、详细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张杨 《城乡建设》2013,(1):23-26
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限定为新疆北疆地区中的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这里的居民社会问题相对比较复杂,类型多样,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突出性.首先,北疆地区现有风景名胜区9处,同时另有3处正在申报中,总面积6361.4万平方千米,分布着从高山、湖泊到草原的各类地形地貌,生产生活环境多种多样,资源综合性强;其次,北疆风景名胜区涉及到的居民从游牧的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到半定居的蒙古族图瓦人,民族类别众多,生活习惯迥异,居民社会系统庞杂;最后,从北疆风景名胜区调控规划编制情况看,即使是已编制规划完成并付诸实施的风景名胜区,依旧存在规划编制不够深入的问题,更有为数不少尚未编制规划的风景名胜区.因此,该地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编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此着手,针对目前规划中的不足与缺失,在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并面向未来,提供富有操作性,值得上述景区参考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风景名胜区的利益主体分析与机制调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勇  吴人韦 《规划师》2005,21(5):8-1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风景名胜区不可避免地存在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其中涉及到国家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相关事业单位、各类开发企业、当地居民等各方面,国家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体现了上述各方利益关系的冲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需要构建合理的利益机制。  相似文献   

11.
风景名胜区景区规划概念及其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云 《山西建筑》2007,33(9):28-29
从完善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彰显风景名胜区特性出发,提出了“景区规划”的概念,并从景区规划的特点、目标及其结构三方面对其规划特性进行了探讨,对实现风景名胜区的科学规划与统一管理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风景名胜区规划中有关分区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束晨阳 《中国园林》2007,23(4):13-17
分区是实施规划管理目标的基本工具和手段。与国外国家公园分区制相比,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中存在着多种分区类型,并且对各类分区缺乏明确统一的规定,分区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不仅影响到规划编制和管理实效,也将影响到国家对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统一性。通过分析当前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在分区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各种分区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重点建立了适应我国风景名胜区特点的功能分区模式,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3个问题:风景区评价技术、核心景区划定、分区与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3.
简要回顾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发展及体系特色,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通过对公共政策的了解,结合国际上保护地管理规划经验,提出风景名胜区规划应该成为公共政策。认为在现有风景名胜区规划框架之下,单一目标和项目清单式的规划成果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在目前新的调整时期,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亟须进化与改革,有必要重构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理论和体系,使规划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科学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陈英瑾 《中国园林》2012,28(1):102-104
我国风景名胜区中拥有大面积乡村地域,但乡村类文化景观未被列入被保护景源.在风景名胜区中保护乡村类文化景观,有助于保护乡村自然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区内自然资源和减少区内社区与管理机构的矛盾.风景名胜区中乡村类文化景观的发展目标和保护原则,并从土地权属与管理责任、社会系统调控、经济发展引导和乡村景观规划方面,探讨保护与管理的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15.
吴承照 《规划师》2005,21(5):15-18
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来看,风景游赏规划是风景区旅游规划的组成部分,应包括风景观光规划与风景游憩规划两方面内容。现代风景名胜区规划必须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从风景观赏转向观赏与游憩并重,以游憩体验为核心。风景区游憩规划是建立在风景与生态双重标准基础上,而不单纯是景点与景区,它的立足点是游憩资源与游憩环境,规划内容一般包括游憩分区与结构、游憩组团,游憩活动、游憩设施、游线组织、游憩计划与管理等6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Thirty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China's scenic area system, a comparatively comprehensive structural system, legal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this field, which has protected precious landscape resources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The planning of scenic areas has its own attributes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stablishing a functional structure that combines the three systems of sightseeing, tourism services, and social management of local residents. Moreo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enic areas, the planning will lay more emphasis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mprehensive function of scenic areas,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n village and town planning within the area, an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national parks in foreig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7.
风景区作为国土生态资源空间和独特的保护地类型,其土地利用规划是中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针对古镇型风景区中自然与人文资源并重、游赏与生活功能交织、风景区与城镇用地兼具等现实问题与矛盾,基于多规合一,提出通过确定景源利用导向进行景源评价"合一"、整合风景区用地分类进行用地属性"合一"和建立多措施协同机制进行区域管理"合一",构建以木渎景区为代表的古镇型风景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为古镇型风景区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张蓝图"。  相似文献   

18.
徐煜辉  卢峰  孙国春 《中国园林》2006,22(12):37-41
风景名胜区是不可再生的国家资源,风景名胜区规划是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的重要途径。针对重庆市唁斯特峡谷型风景名胜区规划,从景观生态战略的角度出发,思考“资源保护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协调”、“范围划定宏观原则及微观分区方法”、“游赏路线组织“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便对风景名胜区从规划规范到实施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发展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解决现实中的迫切问题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春玲 《中国园林》2006,22(11):90-94
为了避免风景区建设对区内社区居民生活的不良影响,社区参与为当地居民在风景区建设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与体现自身利益提供了良好途径,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共赢,维护社会公平,达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温州三垟湿地公园保护与建设、武汉木兰山风景区刘家山清凉寨景区规划过程、九宫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入口景区规划中公众参与过程的不同模式的记述与解析,阐述了将“维系当地居民生活”责任的内涵用于实际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当地居民参与风景区服务,使其直接从风景区的建设与保护中受益。  相似文献   

20.
德国景观规划之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彩霞 《山西建筑》2007,33(17):45-47
分别从环境影响评价对景观规划的推动作用、公众参与在景观规划中的重要性以及景观规划师开展工作和规划执行的情况等方面对德国景观规划概况进行了描述,并对我国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加快我国景观生态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