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目的探讨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下肢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平板DSA下肢静脉造影的126例(154侧肢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正常下肢静脉10例(7.9%),深静脉血栓形成15例(11.9%),髂静脉压迫综合征6例(4.8%),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45例(35.7%),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0例(39.7%),各种病变均有特征性的造影表现,易于区别,且均无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平板DSA进行下肢静脉造影能够清晰显示下肢静脉病变,对于诊断下肢静脉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下肢静脉造影时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了80例(85侧肢体)下肢静脉曲张行静脉造影。结果: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63例(68侧肢体);交通静脉瓣功能不全5侧;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9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例。结论:下肢静脉造影是诊断下肢静脉曲张最实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下肢静脉曲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皖北地区患者的病因.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 018例皖北地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并分类统计所检查的2 841条肢体的造影结果.结果: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964条下肢(占肢体数的33.93%);髂静脉受压综合征732条下肢(占患者例数的25.77%);单纯大隐静脉曲张569条下肢(占肢体数的20.03%);先天性双股静脉症及下肢深静脉无瓣膜症、先天性静脉曲张骨肥大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等共298条下肢(占患者例数的10.49%);下肢血栓形成后综合征278条下肢(占肢体数的9.79%).结论:皖北地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主要病因是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髂静脉受压、原发性大隐瓣膜功能不全等;以下肢深静脉造影探究下肢静脉病因是目前各种检查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疾病的深静脉造影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分别行下肢深静脉顺行及逆行造影检查。结果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10例,113条肢体显示深静脉直筒状扩张,瓣膜影模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25例,25条肢体显示深静脉管壁粗细不均,无瓣膜影。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55例,58条肢体显示深静脉呈竹节状扩张迂曲。结论下肢深静脉造影可明确病因,指导手术,具有简单、安全、并发症少等特点。在下肢静脉疾病检查时应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吴华东  高涌 《华西医学》2014,(11):2088-2091
目的根据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深静脉造影检查的结果,分析下肢静脉曲张的常见病因,评价深静脉造影检查对静脉疾病诊治的价值。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对394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689条下肢行深静脉顺行性造影检查,其中87例患者同时行左股静脉套管针穿刺造影检查,46例患者同时行股静脉穿刺下腔静脉造影检查,并对造影资料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的原因,依发病率的高低分别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84例,349条肢体,占50.7%;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95例,148条肢体,占21.5%;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69例,121条肢体,占17.6%;布加综合征34例,54条肢体,占7.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11例,16条肢体,占2.3%;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患者1例,1条肢体,占0.1%。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是由多种疾病引起,若不明确病因,易误诊,而深静脉造影是明确下肢静脉曲张病因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对血管外科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的分型与影像学诊断。材料与方法:216条肢体均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其中152条肢体行经皮Guo静脉插管造影,并对14条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正常瓣膜)肢体进行血液动力学观察。结果:202条肢体诊断为下肢静脉关闭不全,14条肢体诊断为单纯型大隐静脉曲张,其中,I型:深静脉瓣膜脱垂致瓣膜关闭不全26例;Ⅱ型:深浅静脉扩张致瓣膜相对关闭不全33例;Ⅲ型:瓣膜脱垂加股静脉扩张36例;Ⅳ型:先天性下肢深静瓣膜发育不全症4例;Ⅴ型: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完全再通瓣膜遭破坏39例。14条单纯性大隐静脉,瓣膜完全正常,屏气时正常肢体股静脉第一对瓣膜、Guo静脉瓣膜同时关闭,足背伸屈运动时Guo静脉瓣膜开放程度显著大于股静脉第一对瓣膜(P<0.01)。结论: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全面反映疾病的病理本质,较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概念更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造影技术在下肢静脉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3例共171例下肢静脉血管病变进行造影,其中顺行性造影98例计116条。单纯性一侧逆行造影45例计55条。结果:(1)浅静脉曲张39条。(2)浅静脉曲张伴交通这支瓣膜功能不全42条。(3)静脉曲张伴深静脉血栓23条。(4)静脉曲张伴深静脉伴功能不全65条。(5)先天性发育异常2条。结论:下肢静脉造影检查能明确地确定病变部位,显示血管病变的性质及深静脉瓣膜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腘静脉肌袢代瓣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对31例患有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并采用腘静脉肌袢代瓣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及出院康复指导,并观察其疗效,出院后进行随访.结果 31例患者中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出现肌袢粘连,深静脉造影示血管受压.其余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结论 胭静脉肌袢代瓣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围手术期护理至关重要,有助于患侧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85例应用下肢深静脉造影法诊断下肢静脉郁血综合征。其结果显示:上行性造影可观察深静脉的全程及管腔情况;经皮腘静脉穿刺下行性造影可了解瓣膜的功能及功能不全的倒流程度。我们认为合理地应用造影对下肢静脉病变的诊断及正确选择手术方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30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0例(37条患肢)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复发的原因:37条肢体中有大隐静脉主干及其部分属支残存9条,合并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8条,合并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9条,同时存在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条,合并髂静脉狭窄1条,出现小隐静脉曲张2条,深静脉血栓后遗症3条。结论术前全面的影像学检查和针对不同病因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避免术后静脉曲张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下肢顺行静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诊治下肢静脉疾病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我院1991-1996年间112例共135条,临床主要表现下肢静脉曲张工或伴溃疡,疑为血管瘤患者进行下肢顺行静脉造影。结果:经造影X线表现正常26条占(19.26%),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65条(48.15%),单纯浅静脉瓣功能不全13条(9.63%),交通静脉瓣功能不全9条(6.66%),静脉瘤5条(3.7%),深静脉血栓形成17条(12.6%)。结论:顺行静脉造影简便安全、创伤少、效果好,能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治信息,可作为诊治下肢静脉疾病的首选方法,也可给血管外科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对海绵状血管瘤需同时配用瘤体直接穿刺造影来确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隐静脉激抽剥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对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的作用。方法收集45例(50条肢体)住院治疗的下肢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手术前后深静脉瓣膜功能是否有改善及改善的程度。结果除6例共7条患肢术后3个月未见明显降低级别外,其余患肢所有患肢术后均出现深静脉功能级别下降1级或1级以上;术前深静脉功能记分为139,术后3个月降到93,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流动力学指数(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返流时间与返流最大流速)术后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大隐静脉激抽剥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有效术式,并且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12例临床怀疑DVT的患者进行血管超声检查,观察双下肢深静脉的走行、管径、血管内壁、管腔内透声及血栓回声特征。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明确诊断201条深静脉血栓形成。彩超表现为患肢深静脉管径增宽,管腔内可见絮状弱回声、实质低回声或不均匀低弱回声,管腔结构不清,探头轻压不能闭合,病变部位无彩色血流信号或可见狭窄细条状的彩色血流信号。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及时诊断急性DVT,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安全、无创的检查手段,对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深静脉血栓由于可继发致命性的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已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随着人工关节外科的不断发展和手术日益普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已倍受关注.目的观察髋臼周围动静脉的解剖位置及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损伤情况,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设计单一样本观察,自身前后对照.单位大体解剖在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浙江中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完成.对象正常成年人体骨盆标本60具(男30具,女30具),选择浙江中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2002-03/2003-08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方法大体实验于2003-03/05在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进行.观察60具骨盆标本双侧髂外动静脉的解剖位置及股动静脉分支与髋臼的关系.为了观察方便,制作髋臼的12点划分模式图,从髂前上棘到髂前下棘作一条连线,该线的延长线与髋臼缘相交处即确定为12点,其他点按顺时针排列.对30例患者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周行双侧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髂外动、静脉及股动、静脉分支与髋臼的解剖关系.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正常成年骨盆标本60具,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3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髂外动静脉及股动静脉的解剖观察结果发现股动静脉分支旋股内外动静脉绕髋臼走行,且进入髋臼内;拉钩的安全位置在点12~3和5~9点为安全区,反之9~12点及3~5点为易损伤区.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进行双侧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发现有11例并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3例出血达1 000 mL.为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用拉钩阻挡肌肉等组织,即造成血管的长期积压,血流迟缓.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易损伤髋臼血管内壁,从而导致血流减慢和血小板聚集,最终促使血栓形成.同时术中失血多,使血液黏稠导致血栓形成.根据易损伤区及安全区模式图可知,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可以减少的.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了19例(27条)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患者和19例(38条)正常受试者。结果显示27条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有血液返流征,在正常受试者中,仅有2条下肢深静脉出现返流征,二者比较,相差极显著,P<0.001(x~2=57.31)。彩色多普勒检查具有无创伤性、简便、快速等特点,因此,它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  相似文献   

1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双向溶栓治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双向溶栓技术结合中医辩证施治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本文共12例,病程4天~4月。每天经髂股静脉留置导管及足背静脉各滴入尿激酶25万单位,治疗3~6天。1例在溶栓前安放了下腔静脉鸟巢式滤器。在介入溶栓的同时,结合中医辩证施治结果:12例患者中,症状完全消失者6例(50%),明显好转者3例(25%),疗效欠佳者3例(25%)。本文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双向溶栓技术结合中医辩证施治对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进行了研究,以评估彩超对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方法 患者58 例,经手术证实有返流的73 肢,其余正常的43 肢作对照组。采用乏氏试验和血压计充气袖带以诱发血液返流。下肢深静脉分股总、股浅、股深和腘静脉四个节段进行扫查,检测对照组和返流组的各静脉段的静脉管径及返流时间。结果 静脉有返流者,在静脉腔内可见反向彩色血流信号和反向频谱,乏氏动作摒气或袖带充气时返流明显增强;对照组与返流组的管径以及返流时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05);有股浅静脉返流的腘静脉返流发生率高于无股浅静脉返流的腘静脉返流发生率,静脉返流者中约90 % 的肢体同时伴有股浅或/ 和股深静脉返流,股浅静脉无返流而有腘静脉返流的9 条肢体,其中6 条伴股深静脉返流。结论 彩超有助于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病变、部位及程度的确定,是选择手术方式及评估手术疗效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股浅静脉与股深静脉在血栓形成上存在差异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方法 选择14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观察下肢深静脉148条,统计分析股浅静脉血栓与股深静脉血栓在发病率及闭塞程度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148条下肢深静脉血栓中,股浅静脉完全闭塞及部分闭塞分别为139条及9条,股深静脉完全闭塞及部分闭塞分别为92条及47条,股浅静脉较股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P<0.01),股浅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程度较股深静脉重(P<0.01).结论 股浅静脉较股深静脉易患血栓且闭塞程度重与其距小腿较远,小腿肌肉收缩形成具有一定速度的血流在股浅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