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五脏五行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五脏五行学说李应东内科学教研室中图分类号R223.1《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系敦煌卷子辗转流落中国民间的一部内科学专书。此书内容完整,历代未见著录。书中玄武汤皆未改为真武汤,不避宋讳,说明整理当在宋代以前。《辅行诀脏腑...  相似文献   

2.
《汤液经法图》载于敦煌藏经洞遗卷《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是根据五行配属五脏的“体味”“用味”“化味”而遣药组方,其作者陶弘景对此图的评价甚高。通过分析《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肺脏病诸方,深入研究《汤液经法图》并诠释蕴含其中的药味组方法则,简析药味组方法则的特色,对于正确理解和阐释经方组方之原义及配伍规律,从而指导临证组方,提高临床能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出自敦煌遗本,后经张大昌先生献给中医研究院,对研究汤液经法、伤寒论的演变传承,及经方的用药组方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通过对《辅行诀》五脏补泻方、汤液经法五行图、二十五味药表的对照、比较、分析,重点以肝脏补泻方为例,初步阐释了《辅行诀》中五脏补泻方的组方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4.
《辅行诀·汤液经图》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液经图》载于敦煌遗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称《辅行诀》)中,据《辅行诀》撰者陶宏景云:《汤液经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然此图并无诠释,历来颇乏解者。笔者通过对《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规律的分析,对照此图,发现图中不仅蕴含着许多失传已久的中医学内容,而且已将《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规律的核心内容包括无遗。  相似文献   

5.
《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甘肃中医学院丛春雨先生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医药文献辑校》皆收录《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论》是仲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勤求博采而撰成。文章对《辅行诀》的作者、发现、抄本寻踪、存佚及校注和论文方面进行了研究,详述马继兴等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鉴定意见,指出《辅行诀》对《伤寒论》文献史考证的重要启示。从王圆篆藏匿经卷待机而售,引出藏经洞的由来和被发现过程以及其中文物被斯坦因、伯希和等骗购劫掠过程。  相似文献   

6.
《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待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甘肃中医学院丛春雨先生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医药文献辑校》皆收录《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论》是仲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勤求博采而撰成。文章对《辅行诀》的作者、发现、抄本寻踪、存佚及校注和论文方面进行了研究,详述马继兴等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鉴定意见,指出《辅行诀》对《伤寒论》文献史考证的重要启示。从王圆箓藏匿经卷待机而售,引出藏经洞的由来和被发现过程以及其中文物被斯坦因、伯希和等骗购劫掠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甘肃中医学院丛春雨先生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医药文献辑校》皆收录《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论》是仲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勤求博采而撰成。文章对《辅行诀》的作者、发现、抄本寻踪、存佚及校注和论文方面进行了研究,详述马继兴等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鉴定意见,指出《辅行诀》对《伤寒论》文献史考证的重要启示。从王圆箓藏匿经卷待机而售,引出藏经洞的由来和被发现过程以及其中文物被斯坦因、伯希和等骗购劫掠过程。  相似文献   

8.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据云源自敦煌遗本,1974年藏者献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考证认为成书不晚于隋唐,保留有大量失传的古代中医学内容,引起不少学者的兴趣与研究。目前文献考证以马继兴、钱超尘氏比较深入,理论阐释与临床应用则丛春雨氏着力颇多。通过对该诀的学习,发现其中五脏病症诸方包含有久已失传的严谨组方法则,这些法则对解开所谓“经方配伍之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组方思想进行系统的论述,将五行互藏理论引入针灸五输穴之中,从汤液经法图组方思想的角度形成了五脏五输穴组成的大小补泻方,为深入理解和临床广泛应用五输穴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初现于20世纪初,自问世即引起祖国医学界的关注。其中运用"天时五行"思想指导用药和组方的方法独树一帜,后世多有医家从药性、组方特点、脏腑相互联系等各个方面深入研究。其中辨五脏病症的针刺条文多源自《素问·藏气法时论》及《灵枢·五邪》,言辞简洁但内容丰富,其中所提到的腧穴有限,然各种手法齐用,形式多样,意义深厚,体现了五脏与其对应五腑在病因、病机上的相互影响,也体现了其经络循行和是动证的相互关系,能够指导针灸治疗,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主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协同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文献法对《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进行研究,从诊断和治疗两方面作梳理分析和比较,依据中医经典理论体系,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合理推导得出结论。[结果]《三因司天方》以五运六气为理论核心,《辅行诀》以五脏补泻为理论核心。《三因司天方》的诊断以发病时间和临床表现为依据,重视症状。《辅行诀》的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除症状外,更加注重发病以及就诊时间这个重要因素。《三因司天方》的组方思路基于五行生克之理,利用药物的五味,而不是单纯依据药物的功效来治疗。《辅行诀》方药更有特点,结构严谨,有明确的组方规则;从五行五脏论治的角度,细分药物。[结论]《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都以《内经》为理论基础,并加以发挥和创新,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是互通的,同时又各有侧重和优势,可以互为补充。对《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的互补性进行深入研究和阐发,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与验证,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九千余字,道术并重,有方有论,其价值在于:1是与《伤寒杂病论》同源而异流的传本,保留了《汤液经》的部分内容;2有别于《黄帝内经》,鲜明地体现了道家的医学思想。《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面世过程曲折辗转,自1974年张大昌先生把自己整理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寄给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起,至1988年,马继兴先生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出版(收录有王雪苔先生整理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前后历时10余载。期间,经过数位专家学者的讨论、鉴别、审定,确定该本是一部颇有历史价值的古代文献。后经王雪苔先生与张大昌先生就相关抄本进行校订,一部接近卷子原貌的版本方得以完成,由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自身价值的魅力,后来民间相继出现了20多个传钞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及其继发的后续相关研究,会形成一个学术流派而荣登医学史册。  相似文献   

13.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一部重要的敦煌医学遗书。原卷毁于文化大革命,追记稿由河北威县张大昌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捐献给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使其得以重新流传于世。《辅行诀》重要的学术价值之一是记载了50余首古代方剂。这些方剂对于研究中医古代经方的组方用药规律、发展演变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辅行诀》中记载:"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但是按照现在已刊行的版本却有51首和55首两种版本(《敦煌古医籍考释》载方51首,《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敦煌石窟秘藏医方》载方55首)后者多出的4首方剂为:小勾陈汤、大沟陈汤、小螣蛇汤、大螣蛇汤。经过本人对《辅行诀》多个流传本的对比考证,认为该四首方剂不是《辅行诀》原卷子所有,乃张大昌依《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增补而来。  相似文献   

14.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记载了古佚书《汤液经法》的内容,与《素问》、《伤寒杂病论》有着密切学术渊源。近些年来,对《辅行诀》的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作为联系医方派著作《伤寒论》与医经派著作《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纽带,《辅行诀》的理论内核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充实与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的经方值得进一步综合深入研究。1《辅行诀》的发现与渊源简介《辅行诀》为敦煌遗书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原卷子本藏于敦煌千佛洞,清末几被法国传教士伯希和窃走,幸被河北张南中医师收藏。原本毁于文革,现抄本为…  相似文献   

15.
大阳旦汤治验牟惠琴中医系关键词大阳旦汤《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象》中图分类号R289.348大阳旦汤见于敦煌卷子中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阳旦汤方名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中的阳旦汤同名,《金匮》阳旦汤方后世注家争议很大,大小阳旦汤在《法要》中归于外...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但其内容较为分散,缺乏条理和系统性,给学习和研究带来诸多不便。作者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味补泻体用图”启发,从医易同源论出发,以河图为基本框架,以《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比《黄帝内经》与《辅行诀》中五味补泻理论的不同,设计出《黄帝内经》“五味补泻图”。“五味补泻图”完整地表达了《内经》有关五方、五气、五行、五味、五脏的相互关系及五味补泻法则,具有简洁、直观、明了的特点,有助于学习和记忆,为学习、研究《内经》五味补泻理论提供了便捷。  相似文献   

17.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对《内经》及古佚书《汤液经法》都有较多的记载,其中对五脏苦欲补泻配方原则的记载,与林亿校本《内经》有所不同。其中所载条更为合理,可再现古佚书《汤液经法》之原貌,书中多次提及南阳张机及其作《伤寒杂病论》。故本书的学术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有治疗天行的方剂13首,以大小阳旦、阴旦、青龙、白虎、朱鸟、玄武汤命名,这些方剂的命名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阴旦汤和阳旦汤与人体阴阳之气的开阖有关,其中大阳旦汤、小阳旦汤和正阳旦汤,对应着《内经》中的"平旦""日中""日西"三时。而青龙、白虎、朱鸟、玄武汤的命名和中国传统的术数思想有关。其中朱鸟汤与玄武汤文化含义与方剂功效的相反,体现了中医阴阳互含,水火既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将《辅行诀》的组方理论归纳为汤液经法图体系和二旦四神汤体系,同时结合《辅行诀》书中内容,以其组方理论去探析真武汤制方思想,发现其中蕴含五脏气化思维和四神四象之象数思维的应用,期望为真武汤的运用和研究,以及充实方剂组方理论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文献支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及其学术思想。方法:整理敦煌《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对所整理方子的组方用药进行分析。结果:共涉及方剂61首,包含中药69味,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药物五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肺经、肾经为主,功效以补虚类药最高,药物出现频次在9次及以上的中药共有14味,排名前8位分别为:白芍(22)、炙甘草(21)、干姜(20)、生姜(14)、桂枝(14)、甘草(13)、大枣(13)、黄芩(13),药物组合中频次在6次及以上的有33组,药物关联规则33条,K-means聚类得到5个聚类。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揭示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用药规律,治法上重视寒温并用,温补脾胃、宣肺解表、注重扶正的处方用药规律,为现代临床辨治中医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