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s)包括IGF-Ⅰ、IGF-Ⅱ及des-Ⅰ GF-Ⅰ,是一类多肽类生长因子,存在于多种组织中,也存在于脑组织,是一类重要的调节神经生长及修复的生物活性物质,近年实验研究发现IGFs及其受体及IGFs结合蛋白参与脑缺血损伤的病理过程,脑缺血后IGFs及其受体在脑皮层及纹状体系统表达增加,参与脑缺血后内源性的神经保护机制,是潜在的脑缺血缺氧的神经保护剂.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对人成骨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2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岛素受体底物(IRS)是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的主要底物 [1]。IRS 2在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它调节胰岛β细胞数目及功能 [2]。IRS 2还是骨代谢的调节因子,在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等骨代谢因子的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IRS 2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肝组织可能是其主要来源^[1,2],IGF-1肽可通过内分泌发挥生物学作用,促进外周神经轴突结构蛋白神经丝和微管的合成,并与髓鞘代谢有关^[3]。研究发现,实验性糖尿病(DM)状态下,肝组织IGF-1基因表达下降^[1]。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长期DM对肝组织IGF-1基因表达及其对外周神经病变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抵抗不仅是 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机制 ,而且还存在于许多疾病当中 ,是许多疾病发病的共同基础 ,1988年Reaven提出X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 ) ,主要表现为 :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疾病等等。以后还把痛风包括在X综合征之中[1 3 ] 。其中心环节均为胰岛素抵抗。因此 ,我们对72例研究对象测定空腹血糖 (FBG)、胰岛素 (FINS)及餐后 2h血糖、胰岛素 ,并测血脂、血尿酸 (Ua)及检测红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常数 ,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AI) ,旨在…  相似文献   

5.
衰老对大鼠全血细胞胰岛素受体及胰岛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岛素受体(IR)主要存在于机体的脂肪细胞、肝、肌肉及血液等细胞膜上,它与胰岛素(Ins)的生理作用有着密切关系。Ins必须与IR相结合才能发挥其生理作用。为了探讨衰老对IR和Ins的影响,本文采用老年大鼠为衰老动物模型并用青年大鼠为对照,观察了全血...  相似文献   

6.
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症(AIH)是低血糖的一种少见原因,其临床特点为自发性低血糖发作、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抗体或胰岛素受体抗体阳性.根据自身抗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在无外源性胰岛素应用时出现针对内源性胰岛素的抗体(IAA)阳性,称为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1970年由日本Hirata等首次报道,又称Hirata病[1];(2)是针对靶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的抗体(IRA)阳性,称为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TBIRS),较罕见[2],部分可出现低血糖.我院自2009年报道1例IAS后[3],陆续出现数例,现再报告3例IAS患者,以提高临床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胰岛索受体基因表达的分布及不同再灌注时间的表达特点,探讨胰岛素受体参与脑缺血再灌注后组织病理生理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gealong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不同再灌注时间脑组织胰岛素受体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脑组织胰岛素受体mRNA表达。结果 梗死组脑组织胰岛素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再灌注12h达高峰,胰岛素受体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梗死灶周围半暗带区神经元细胞浆、细胞膜、部分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处;随再灌注时间延长,上述细胞变化各异。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胰岛素受体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增加,半暗带区神经元、部分神经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等阳染细胞可能参与脑缺血后组织细胞的能量代谢、促新生细胞形成等病理生理调节过程,胰岛索受体在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在缺血区血管的病理生理变化中起某种调节作用;胰岛素受体在不同细胞中表达增高可能是缺血脑组织对抗缺血缺氧损伤的自身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蛋白在直肠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直肠癌样本和30例正常直肠黏膜标本中IGF-1及IGF-1R蛋白的表达,分析直肠癌中IGF-1及IGF-1R蛋白的临床意义。[结果]①IGF-1及IGF-1R蛋白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直肠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IGF-1及IGF-1R蛋白的表达在直肠癌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浸润程度和距肛缘距离分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分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0F-1及IGF-1R可能参与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并与直肠癌的分化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29(5):434-443
目的研究宫内慢性缺氧大鼠成年后是否出现胰岛素抵抗及高血压,以及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SD(Sprague Dawley)孕鼠25只,随机分为5组,4组缺氧处理(缺氧组),1组正常对照(对照组)。其中缺氧组在妊娠不同时期缺氧处理[氧浓度(10±1)%,每天定时缺氧3 h],分为孕全期(1~21 d)、早期(1~7 d)、中期(8~14 d)、晚期(15~21 d)缺氧(H1,H2,H3,H4)组,对照组模拟放入缺氧箱中,氧浓度21%。出生子代大鼠分别于1 d龄、3月龄、6月龄每组随机各取雌雄子鼠5只。选用无创血压仪检测子鼠血压,血糖仪检测子鼠空腹血糖,放射免疫法检测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检测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测定肾脏质量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胰岛素受体(InR)蛋白表达,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肾脏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IRS-2)mRNA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肾脏InR、IRS-1、IRS-2蛋白表达。结果各缺氧组子鼠血压于3月龄明显升高,6月龄升高更加显著,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月龄孕全期、早期缺氧组空腹血糖[雌鼠(5.78±0.21)、(5.69±0.29)比(4.73±0.14)mmol/L,雄鼠(5.84±0.19)、(5.76±0.24)比(4.79±0.23)mmol/L]、HOMA-IR[雌鼠(3.35±0.34)、(3.23±0.26)比(2.71±0.23),雄鼠(3.55±0.25)、(3.18±0.33)比(2.66±0.39)]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空腹血糖、HOMA-IR与血压指标呈正相关(P0.05);各缺氧组子鼠肾脏质量指数于3月龄开始低于对照组,6月龄差异更加显著(P0.05);肾脏InR、IRS-1和IRS-2 mRNA和蛋白表达于6月龄表现出差异,孕全期、早期缺氧组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宫内慢性缺氧可能通过宫内不良生长环境引起子代大鼠成年后胰岛素抵抗及高血压,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两者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世界痴呆患者约为3560万,并以每20年翻1倍的速度增长,预计2030年将达到6570万,2050年达到1.154亿。痴呆患者中AD的比例为50%~75%。近年来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可能与AD的高发病率具有相关性。有学者认为,AD是一种神经内分泌紊乱疾病,甚至称之为3型糖尿病。目前,AD公认的病理机制包括β淀粉样肽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氧化应激等,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障碍可能是AD的发病机制之一,这个结论也支持AD是神经内分泌疾病。目前认为,β淀粉样多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类似物控制血糖,联用超短效和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能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释放,使血糖更平稳,但胰岛素类似物结构上的改变也导致了其生物学效应的改变,它们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受体的亲和力也有异于普通胰岛素,其促有丝分裂活性的改变可能影响乳腺和肠道等部位恶性肿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些学者通过大规模、高通量的药物筛选技术,发现了一类拟胰岛素作用的口服非肽类小分子化合物(如L-783,281),它们同时有激活胰岛素受体和增强胰岛素效应的作用,并且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中已证明,该类化合物能显著地降低血糖。这一发现将可能使糖尿病,尤其1型糖尿病的治疗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帕金森病(PD)是以运动减少、震颤和肌强直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变性疾病,晚期致残率较高。左旋多巴替代治疗一直是基本的治疗药物。近年研究表明多巴胺(DA)受体激动剂不但能缓解其临床症状,还可以克服左旋多巴的不足,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1],主张将DA受体激动剂用于早发(<50岁发病)的PD患者或者与左旋多巴制剂联合应用治疗中晚期PD[2]。本研究观察了34例应用DA受体激动剂(吡贝地尔缓释剂,商品名:泰舒达)或复方左旋多巴制剂(多巴丝肼,商品名:美多芭)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初步探索DA受体激动剂治疗中晚期PD的临床疗效。1资料与方法1.1病…  相似文献   

14.
痴呆症是一种常见老年性疾病,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症中最常见的类型。AD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特征,主要的神经病理改变有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元纤维缠结(NFT)、脑萎缩和选择性神经元丢失。流行病学研究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AD患病率为2%~5%,以后每隔5年上升1倍,至85岁以上患病率高达47%[1],AD病死率也随年龄增加而逐步增高[2]。在美国现有AD患者约400万,全球共约1800万[3],据WHO估计,至2050年该病患者将增至3000万。AD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两种,家族性A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较少见;散发性AD较多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胰岛素受体基因17外显子点突变的测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捷  丁国宪  陈家伟 《中华内科杂志》2000,39(3):174-177,I005
目的 阐述胰岛素受体基因缺陷与胰岛素抵抗发生机制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PCR-单链构型多态性技术,对9个黑棘皮病家系(计9例患者,23例他们的一级亲属)进行了该基因17外显子筛查工作,对其中带型号常者进行了DAN直接测序确认。结果 发现了3个既往未报道过的错义突变和5个沉默多态性(slient polymorphism),即杂合子突变Val^983→Met,纯合突变Gln^1004→Lys、纯合突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TK)活性变化在胰岛素抵抗(IR)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研究40例2型糖尿病(DM)患者血中单个核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TK活性的变化,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亚型,并用荧光分光分析法测定胞内Ca2+浓度([Ca2+]i)。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型DM患者单个核细胞膜上TK活性显著降低[(21.40±9.20)mUvs(9.95±4.40)mU,P<0.01],且TK活性与病程、FPG、HbA1C及FINS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正相关(P<0.05);与正常对照相比,2型DM患者单个核细胞内[Ca2+]i显著升高[(193±9)nmol/Lvs(269±33)nmol/L,P<0.01],且与TK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2型DM患者胰岛素受体TK活性降低参与IR的发生,糖尿病时细胞内升高的[Ca2+]i可能是TK活性下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别名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nsulin resistance type A syndrome);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A型;A型综合征;卵巢性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的黑棘皮病;雄激素增多症-胰岛素抵抗-黑刺皮症;(HAIR-AN)综合征1975年Flier等首先报道一名伴有高度胰岛素抵抗的黑棘皮症的女性患者~[1],Kahn于1976年命名为A型综合征~[2]。1998年Globerman曾报导并分析了15例HAIR-AN病人~[3];2009年Kual Hojlund等人发现一个家系10人中有不同程度餐后低血糖,伴重度胰岛素抵抗,基因诊断、发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胰岛素降糖治疗下,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环境中相关细胞增殖和抑制因子失衡状态以及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情况,以期为临床个体化监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44例,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作为眼底判断标准,分为非DR组(30例)和DR组(60例),其中DR组分为轻度非增殖期DR组(NPDR组,36例)和中重度NPDR组(24例)。检测所有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增殖和抑制因子表达情况,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XC趋化因子[外周血基质细胞源因子-1(SDF-1)、白细胞介素-8(IL-8)、生长相关癌基因仅(GRO(x)、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吖干扰素诱生单核因子(MIG)],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筛选并制定3组促/抑血管增殖因子对,依照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非DR组与轻度NPDR组相比外周血中SDF—I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非DR组(0.0104-0.000),轻度NPDR组(12.920±6.630),t=-2.977,P:0.005J,ROC曲线下面积(AUC)=0.643。在DR进展期(轻度NPDR组与中重度NPDR组相比)外周血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子为VEGF[轻度NPDR组(39±14),中重度NPDR组(120±102),t=3.333,P〈0.05,AUC=0.952]、IP-10[轻度NPDR组(338±96),中重度NPDR组(565±236),t=-3.45,P〈0.05,AUC=0.857]、IL-8[轻度NPDR组(18±5),中重度NPDR组(24±18),t=-3.05,P〈0.05,AUC=0.5]。ROC分析比较3组促/抑血管增殖因子比率[SDF-1与IP-10的比率(S/I),IL-8与IP-10的比率(L/I),~EGF与IP。10的比率(v/D]发现在初期I/I[AUC:0.561,灵敏度(Sen)=62.5%,特异度(Spe)=51.5%]、S/I(AUC=0.625,Sen=12.5%,Spe=100%)、V/I(AUC=0.655,Sen=87.5%,Spe=57.6%)均有临床诊断参考价值(AUC均〉0.5),在进展期仅V/I(AUC=0.787,Sen=60.O%,Spe=87.5%)有临床诊断参考价值。结论早期DR患者外周血促/抑血管增殖因子存在失衡现象,其中VEGF与IP-10的比率可能是明确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加速进展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早在1923年,Drury等就发现腺苷、腺苷酸在细胞外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效应。但是直到1959年,Holton在实验中才第一次提示ATP可能是一种神经递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胃肠道和膀胱中发现了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神经(NANC),并证实此神经释放的递质是ATP,紧接着以ATP为递质的神经被命名为嘌呤能神经。嘌呤受体的概念最早确立于1976年,两年后Burnstock提出把嘌呤受体分为P1和P2,其中前者以腺苷为配体,后者则以ATP/ADP为配体。  相似文献   

20.
别名自身免疫低血糖症;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TBIR);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B型Kahn等~[1]于1976年首先报导了6例伴有黑棘皮病的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后查证体内存在胰岛素受体抗体,后Kahn将伴免疫性疾病、血中存在胰岛素受体抗体的病人命名为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B型。2002年Arioglu等~[13]总结了24例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