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CT及MRI资料。6例行CT扫描,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4例行MRI,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4例行MR胰胆管成像。分析肿瘤的部位、形态、胆管扩张程度、乳头状结构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等,主要对其大体形态学的影像表现进行分类。结果 5例位于肝左叶胆管,2例位于肝右叶胆管,1例位于肝左右叶胆管,1例位于肝门部胆管。6例病灶表现为"囊性肿瘤"外观(其中4例行MR胰胆管成像者表现为胆管囊状扩张)。囊壁可见多发乳头状结节,其中2例"囊内"可见漂浮的乳头状结构,1例仅表现为肝内胆管局限性串珠状扩张。1例表现为肝右叶局限性增宽,其内可见"铸型"肿块影。1例表现为肝门部胆管息肉状结节。乳头状结构CT平扫多呈等密度,MRI平扫多呈等T1及等T2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7例乳头状结构表现为轻度强化,静脉期强化有所降低。1例乳头状结构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持续强化。结论囊性肿瘤型、胆管内息肉状肿型、胆管黏膜播散生长型、胆管内铸型生长型及胆管内漂浮型是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影像表现形式,各种类型可混合存在或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CT动态增强的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CT征象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其中12例共38个病灶(非癌变组4例17个病灶、癌变组8例21个病灶)可清晰显示,测量各扫描期肿瘤的CT值及平扫胆管内胆汁的CT值.搜集近期行腹部CT检查表现正常的40名受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和40例胆结石患者作为胆石症组,测量其平扫胆管内胆汁的CT值,用于和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比较.非癌变和癌变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组织各期相CT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远端胆管扩张情况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和正常对照组及胆石症患者的平扫胆汁CT值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16例中,肿瘤位于肝左叶者8例,肝右叶者1例,左、右叶均受累者1例,肝门部1例,胆总管3例,肝右叶及胆总管均受累者2例.胆管内肿瘤呈乳头状11例、扁平状3例,两种形态并存者1例,1例CT未发现明确肿瘤组织,仅见胆道系统扩张和胆管结石.非癌变胆管内乳头状肿瘤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CT值分别为(25.8±8.0)、(37.7±10.3)和(51.7±17.1)HU,癌变胆管内乳头状肿瘤CT值分别为(38.4±10.2)、(56.6±18.0)和(68.4± 13.4) HU,癌变肿瘤CT值高于非癌变肿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10、-3.549和-3.767,P值均<0.01).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平扫胆汁CT值(中位值为5.8 HU)高于正常对照组(中位值为0.4 HU)和胆管结石患者(中位值为2.4 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854和2.765,P值均<0.01).16例均见肿瘤近端胆管扩张,11例合并远端胆管扩张,癌变肿瘤远端胆管扩张> 100%者7例,多于非癌变组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合并结石,其中3例结石位于病变区域,3例结石距病变部位较远.结论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常见于肝左叶,多呈乳头状;CT平扫肿瘤密度偏低,动态增强后呈轻、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癌变的肿瘤组织CT值高于未癌变者;肿瘤近、远端胆管均可扩张;胆汁的CT值比正常人及胆结石患者稍高;可合并肿瘤区域或非肿瘤区域的胆管结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的影像表现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表现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DCT平扫显示巨大不规则肿物,累及肝左叶及部分右前叶,肿物呈分叶状,内部密度不均,邻近血管无受侵、肝包膜无凹陷征;增强CT检查动脉期显示肿物呈多结节融合状,病灶边缘及内部各结节呈明显环形强化,门静脉期及平衡期肿物强化仍较明显。肝脏MRI平扫肿物呈不规则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于DWI序列上显示不均匀较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类似于增强CT表现,另于MRI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可见肿物内局部区域呈分房状表现,增强程度更明显。结论不典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兼具两种病变的影像表现。正确诊断需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超声表现并注重影像表现的细节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典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的影像表现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表现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DCT平扫显示巨大不规则肿物,累及肝左叶及部分右前叶,肿物呈分叶状,内部密度不均,邻近血管无受侵、肝包膜无凹陷征;增强CT检查动脉期显示肿物呈多结节融合状,病灶边缘及内部各结节呈明显环形强化,门静脉期及平衡期肿物强化仍较明显。肝脏MRI平扫肿物呈不规则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于DWI序列上显示不均匀较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类似于增强CT表现,另于MRI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可见肿物内局部区域呈分房状表现,增强程度更明显。结论? 不典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兼具两种病变的影像表现。正确诊断需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超声表现并注重影像表现的细节信息。  相似文献   

5.
肝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改变,评价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病例,其中3例作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作螺旋CT平扫及肝动脉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及胆管囊腺癌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1例胆管囊腺瘤,呈多囊性病灶,囊壁光整,厚薄一致,部分分隔有较均匀的增厚。1例胆管囊腺瘤恶变,为单囊性病灶;4例胆管囊腺癌中3例为单囊性病灶,1例为多囊性病变。CT均见囊内主要为水样密度,5例恶性者中4例可见壁结节和(或)乳头状突起,另外1例有囊壁局部增厚;3例有厚薄不均的分隔,2例有囊壁钙化,1例有囊内出血,呈液液平征。常规增强扫描囊壁和分隔有强化。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囊壁及壁上结节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减退。结论 CT可显示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一些特征性表现,却难于鉴别良性胆管细胞囊腺瘤与恶性胆管细胞囊腺癌。如见病灶有间隔增厚、壁上结节或乳头状突起、囊内出血以及伴粗大钙化者多考虑为恶性的胆管细胞囊腺癌,肝内胆管囊腺瘤与囊腺癌鉴别主要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MR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综合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31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均进行CT平扫、增强、MRI平扫及MRCP检查,10例进行MRI-LAVA检查.结果 浸润型18例,3例CT未明确,MRI全部显示;结节肿块型10例,乳头状型3例,CT、MRI均检出.CT平扫病灶以等低密度为主,T1WI为稍低或等信号,T2WI不均匀稍高信号.动脉期主要呈边缘线样强化,门脉期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延迟呈持续强化.MRI显示门静脉侵犯8例,CT 5例.MRCP清晰显示扩张胆管的形态,肿瘤管壁浸润表现为胆管走行僵硬、不规则狭窄或中断.LAVA扫描 6例受累胆管壁延迟强化.其他征象有肝内转移5例,淋巴结转移6例,病灶肝叶萎缩10例、肝叶低灌注1例.结论 CT及MRI均能有效检出肝门部胆管癌.MRI在显示肿瘤边界,诊断浸润型胆管癌、门静脉侵犯及管壁浸润较CT可能更有优势.两者综合应用对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更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胆管乳头状腺瘤的CT和MRI影像特点,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管乳头状腺瘤,10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8例同时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对其影像表现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10例中发生于左侧肝内胆管6例,右侧肝内胆管2例,胆总管2例.CT上6例表现为乳头状、颗粒状或结节状肿块,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后5例呈轻、中度强化,1例未见明显强化.4例CT未发现肿瘤占位,仅发现肝内胆管扩张伴胆管壁增厚,增强后胆管壁轻度强化.MRI上4例表现为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肿块,MRCP中发现胆管腔内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充盈缺损; 2例常规扫描中未见明显肿瘤,仅在MRCP上显示不规则充盈缺损; 2例仅表现为胆管壁增厚和胆管扩张.10例均伴有局限性或广泛性胆管扩张.结论胆管乳头状腺瘤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以做到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B)的CT、MRI特征及其形态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PMN-B患者18例,16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13例行MR增强扫描,其中11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观察分析其影像和病理表现,结合影像及病理表现将IPMN-B分为典型IPMN-B、囊性IPMN-B、无肿块型IPMN-B和侵袭性IPMN-B共4种类型,确定其分型.结果 典型IPMN-B 9例,表现为沿胆管壁的肿瘤灶,肿瘤上游、下游胆管均明显且广泛扩张.囊性IPMN-B5例,胆管呈动脉瘤样扩张,内可见单发或多发瘤灶.无肿块型IPMN-B 2例,胆管呈广泛明显扩张,未见明确肿瘤病灶,胆管壁光滑.侵袭性IPMN-B 2例,病灶所在节段胆管扩张,肿瘤突向胆管腔内使胆管壁呈锯齿状,伴随胆管外异常密度或信号灶.18例均有胆管扩张,其中16例可见扩张胆管内肿瘤病灶,2例未见明确瘤体显示,仅表现为胆管扩张.CT扫描可见肿瘤密度低于肝实质,并高于胆汁和胆管内黏液.MR T2WI可见肿瘤信号高于结石,并低于胆汁和黏液.DWI肿瘤均表现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强化,三期增强扫描可见肿瘤的密度或信号均低于肝实质.结论 IPMN-B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并有助于分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所有的病例均经穿刺病理证实.5例行CT扫描,1例行MRI平扫. 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灶,1例出现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呈不均匀环形强化,4例中央部位出现结节样强化;门静脉期全部病例由周边向中心强化,强化范围扩大;延迟期病灶密度稍高于或等于正常肝实质.1例MR表现为肝内多发结节,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部分结节呈环形强化,部分结节呈全瘤均匀强化,延迟期全部结节呈全瘤强化. 结论 本病的CT与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IHPCC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多数边界不清,伴病灶周边胆管扩张15例,肝内胆管结石9例,胆总管结石2例;伴肝叶萎缩13例,病灶局部肝轮廓凹陷10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环形、结节状强化19例,内部呈斑片状强化7例,线样强化5例、网格状强化4例,静脉期及延迟10~15min后扫描病灶有进一步强化、充填,呈现渐进性强化的特点。发现肝门周围和后腹膜区淋巴结肿大8例,无弥漫性肝硬化表现及门静脉癌栓形成征象。结论:IHPCC与其它肝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有着不同的病理和CT表现特征,螺旋CT动态多期增强扫描对IHPCC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结节样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结节样周围型胆管细胞癌(PCC)的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15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节样PCC患者,11例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6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合病理结果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15例共检出病灶19个,直径(2.8±1.4)cm,于肝左、右叶均见分布.CT共检出15个病灶,增强扫描示14个病灶动脉期呈周边强化,门脉期显示8个病灶内对比剂向中央扩散强化,6个病灶未见上述强化方式;1个病灶CT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改变.4个病灶见邻近肝包膜凹陷,2个病灶伴随胆管轻度扩张.6例MRI共检出6个病灶,T2WI示5个病灶呈不规则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示相应区域均见强化;另1例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有异常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信号.结论:结节样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多样,与病灶内各种成分的比例和分布相关,其动态增强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神经内分泌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资料,术前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6例中肿瘤呈多发1例,表现为1个大肿瘤伴周围多个小结节灶,其余5例均为单发.CT平扫除1例病灶周边可见点状钙化外,均表现为肝内低密度占位,病灶中央见较大范围的不规则更低密度区,边界清晰.肿瘤在MR T1WI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表现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实质部分表现为早期轻中度持续强化,但强化程度有所下降,也可表现为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轻度强化,中心更低密度或信号区多无明显强化;周围肝内血管呈受压推移改变,腹腔及后腹膜均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结论CT和MRI能显示原发性肝神经内分泌癌的特征,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肝门胆管癌的MS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MRI及MRCP对肝门胆管癌的诊疗价值。方法:收集18例肝门胆管癌患者,全部病例行MSCT检查,其中8例同时行MRI及MRPC检查。结果:18例中浸润型9例,结节型6例,乳突型3例。直接征象表现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及狭窄、肝门区结节或肿块、乳头状或息肉状向腔突出的小结节。18例中,平扫发现可疑直接征象9例,增强扫描18例全部显示清晰,病灶从轻到中度强化,均有延迟期持续强化。8例MSCT、MRI及MRCP对比:MRI平扫发现1例,CT平扫未能发现的肝门结节;MRCP发现2例,CT及MRI平扫未能显示的管壁浸润,4例肝门结节MRCP均未能显示。间接征象主要有:①18例均有肝门病灶区以上肝内胆管扩张,呈弥漫性柱状、“软藤状”、“蟹足状”或囊状;4例累及一侧胆管为局部胆管扩张;扩张胆管由肝门向外周延伸,胆总管无扩张;②3例受累侧肝叶萎缩;③4例肝叶局部受侵及肝门血管被包饶;④5例肝门淋巴结转移。结论:MSCT、MRI及MPCP对诊断肝门胆管癌有重要价值,三种方法结合运用,能明显提高诊断率,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可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CT、MRI表现及临床特征,评价其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1年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肿瘤的CT、MRI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手术病理证实有7例囊腺癌,2例囊腺瘤;9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7例位于肝脏左叶,1例位于右叶,1例位于尾叶;病灶直径为1.5~20cm,平均6.7cm;5例囊腺癌及2例囊腺瘤呈分叶状多房分隔,2例病灶呈单房囊性病灶;其中6例见乳头状壁结节,1例囊内合并出血;增强后9例实性成分(包括壁结节)及分隔强化。2例行MRI扫描者1例表现为壁结节呈T1、T2等信号,囊液为短T1、长T2信号,1例为长T1、长T2信号。结论:CT及MRI显示肝内囊性多房分隔或单房囊性肿块,囊内成分混杂,乳头状壁结节突出于囊壁或实性成分漂浮于囊内;增强后实性成分、壁结节、囊壁及分隔不同程度强化,高度提示胆管囊腺瘤/癌的可能,对于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宁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0):1238-1240
目的探讨CT增强及延迟扫描诊断胆管细胞型肝癌的价值。方法对21例经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型肝癌做了CT平扫、增强及延迟扫描。结果CT平扫全部病灶为低密度,其中14例为囊性,7例为实质性且病灶内见胆管扩张。增强扫描14例囊性病变中有10例出现病灶边缘不连续的较薄环形增强,3例连续环行强化,门静脉期13例均无变化;1例无增强表现。7例实质性病变在增强1 m in后病灶轻度强化,3~8 m in后病灶出现延迟增强,密度等于或大于同层肝组织,扩张的胆管无变化。结论CT增强扫描囊性病灶边缘连续或不连续的薄环形强化且门静脉期无变化,实质性病灶延迟强化及病灶内胆管扩张是胆管型肝癌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CT和MRI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肝脏HAML的CT和MRI表现.8例均行CT平扫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其中4例同时行MRI平扫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8例均为单发混合型HAML,CT平扫均表现为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混杂低密度,灶内含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密度,CT值-40~40HU.4例MRI平扫表现为稍长T1(含短T1)、稍长T2混杂信号,T1WI上高信号在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后完全消失.CT与MRI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病灶均呈显著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6例CT、3例MRI病灶呈持续或渐进性中重度强化,高于周围正常肝实质,2例CT、1例MRI病灶轻中度强化;3例HAML见假包膜,且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有轻度强化.结论 CT和MRI能显示混合型HAML的特征性表现并可在术前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胆管错构瘤的CT及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错构瘤13例患者的CT或MRI资料,观察病变在CT及MRI图像上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强化特点。结果: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肝内低密度的囊状病变灶,病灶直径小于10mm,CT增强扫描无强化;MRI主要表现为T1WI上病变信号低于肝实质,T2WI病灶显示清楚,呈明显的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部分病灶出现边缘强化;MRCP显示肝内多发囊性病变与肝内胆管不相通。结论:胆管错构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和MRI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的HEHE 11例,所有的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其他6例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11例中有5例加做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病变的生长方式、分布特点、密度(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邻近组织情况.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肝内多发病灶,大部分病灶位于肝包膜下,根据生长方式分为三型:结节型(5例),匍匐生长型(1例)和混合型(5例).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直径>2 cm的病灶内见类圆形更低密度.MRI平扫: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直径>2 cm的病灶信号不均匀(T1WI内见更低信号,T2WI内见更高信号).其他影像学征象包括“棒棒糖征”(6例)、包膜退缩征(6例).增强扫描:病灶直径<1 cm的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为1~2 cm主要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2 cm的多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结论 HEHE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强化方式与病灶的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19.
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表现,加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8例胆管细胞型肝癌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CT平扫培例均为低密度灶,病灶周围或病灶内均可见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7例,轻度强化13例。延迟扫描18例均有不同程度延迟强化。结论:CT是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检查方法。病灶周围或病灶内胆管扩张和病灶延迟强化是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20.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均接受超声、CT和MRI检查,其影像表现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了分析。结果超声显示了2例的肝右叶实性占位性病变。1例CT平扫肝右叶病灶显示不清,增强扫描后,肝右叶前段有一直径约3.1cm的类圆形病灶呈均匀强化。MR平扫见2例的肝内结节病灶均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的强化程度逐渐下降。结论腹部超声可提示本病的诊断,而CT和MRI,尤其是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病灶的血供特点和强化特征,为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