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总结并汲取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精华,把宫廷饮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档案史料中,人们可以看出清代皇家膳食的五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医药与保健》2010,(11):59-59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总结并汲取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精华,把宫廷饮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档案史料中,人们可以看出清代皇家膳食的五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天花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了千年的烈性传染病。谁能想到,这种横行暴虐的烈性疾病,能和离我们最近的王朝三位皇帝扯上关系、并改写了清朝的历史。 一 从封建社会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到最末一个皇帝溥仪,中国的历史把将近200人推上皇帝的宝座。这是极特殊的群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帝王可拥有一切财富和权力、帝王可以支配天下的臣民,他们骄奢淫逸、为所欲为,尽情地享乐生平。 然而,只有健康能向这特殊  相似文献   

4.
听鹂馆药膳的特色在我国的饮食文化的长河中,不同区域的风味各具特色。而皇家的官宴更是包容了全国各地饮食之精华,汇集了众多的名厨,精工细做,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宫廷膳宴。特别是到了清代末期,宫廷膳宴则更是熔古今菜肴精萃于一炉,色、香、味、形、意俱全的整套的宫...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麻辣可口的川味,清淡适宜的湘味,酸辣并重的晋陕味,十分讲究的御膳味,都是使人口味大开的饮食。唯有药膳这支饮食文化中的奇葩,展示给人们的是治病与保健的佳肴。相传在我国元代,朝廷中就有专门给皇宫贵族的御膳房,御膳师们对那些体态臃肿的皇家贵族们,设法使他们对体态满意些,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饮食文化早已扬名世界。由中国医药和烹饪两学科边缘结合而成的药膳,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药助食威,将饮食营养与药物治疗完美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使人们既可饱享美味佳肴,又可强身健体和防病治病。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吃出健康已是大多数人的追求。而药膳的寓药于食,能“防病于未病”,正好迎合了现代人的饮食要求。丰富的药膳资源亟待开发药食同源,早期的药物都是食物,早期的治疗也都是食疗。夏商周时代药膳即具刍…  相似文献   

7.
《健康必读》2009,(1):51-51
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国古代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男尊女卑”现象几乎充斥于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然而在某些宫廷女子身上有时会给人一种乾坤颠倒、阴阳翻转的感觉。难道这些拥有国色天香的宫廷女子真的就可凌驾于男性君主之上?  相似文献   

8.
承德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特别是清朝把承德作为夏都后,全国各地及宫廷御膳的烹饪技术相继流入承德,促进了承德饮食文化的繁荣,加之承德素有“野味之乡”的美称,山珍野味的独到之处与宫廷御膳相结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两种烹饪技艺的切磋交融,使承德的饮食魅力无穷。到承德旅游,品尝独特的小吃,了解其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你会觉得别有一番风味的。  相似文献   

9.
约始于战国时期、完善于秦汉时代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医学理论著作。全书包括《素问》及《灵枢》两部分,共分 18卷, 162篇,其中涉及有关饮食方面理论阐述不下 40余篇。从中可以看出古代饮食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透析出中医学和饮食文化之间渊源流长,紧密相关的联系。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饮食,首先是指这个国家或民族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心态。后者又包括为什么要吃及怎样去吃的两种饮食理念。《黄帝内经》科学地论述了这一方面的内容。 1膳食结构 《黄帝内经》提出了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的配膳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家庭外饮食设备的国家,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熟食店铺就已普遍。至今日,中国餐馆遍布全球。有外国学者认为,为近代世界各国接受的饮食文明,只有两种:欧洲的饮食文明和中国的饮食文明。欧洲的食品和饮食方法是在近代所谓西欧化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背景下走向世界的。而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却只是由于世界各民族的人都感觉中国饮食是真正的美味。  相似文献   

11.
简述中餐互助分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中国传统的饮食方式面临着挑战,中餐互助分餐意义重大,实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艺术观赏性和安全健康饮食的有机结合,同时为中餐饮食文化的发扬光大和中国餐饮业的健康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2.
所谓饮食文化,指的是在人们长期的饮食原料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和西方国家因为社会经济基础、历史形成、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饮食文化上更具有着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正>宫廷正骨是中医正骨的一个学术流派,源于清朝,是清朝上驷院绰班处(负责医治宫廷内各类跌打损伤的机构)特有的,直属于内务府,专门为皇家治疗,所以这里的正骨也就被称作宫廷正骨。宫廷正骨传承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宫廷正骨的来历在清朝,虽然满族是皇族,但其早年一直受到蒙古族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在处理和治疗骨折筋伤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因  相似文献   

14.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 ,有研究显示 ,冠状病毒来自动物 ,这使我们不能不反省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吃在中国” ,中国人在挖掘食物资源和拓展食品种类方面是很有开创力的 ,“善吃”始终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饮食文化内容。然而 ,餐桌上菜肴无限扩充的代价是惨重的 ,来自野生动物的不明病毒的流行显然是大自然对我们不良饮食嗜好的惩罚。除了要抑制我们对追求食谱广度的无限欲求外 ,有些不良的饮食观念也要予以革除。譬如 ,认为“吃”重在“尝鲜”且“尝鲜”有两重含义 ,其一是活的动物 ,其二是从未吃过的野味 ,这种饮…  相似文献   

15.
不少人知道,中医自古以来有一套"阴阳五行学说",它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是历代医家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但你岂知,在中医眼里,饮食也有享誉"阴阳五性五味学"之学问呢先说说中国饮食中的"阴阳学"。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饮食相比,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更有哲理性。哲学是文化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思想基础正因为有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哲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闻名于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孙中山先生在1917—1919年撰著的《建国方略》中,辟专门章节高度评价了我国的饮食文化,这是我国近代史上论述中国饮食文化中最完整的一篇重要文献,对于研究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今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70周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本刊现全文转载《建国方略》中的“第一章 以饮食为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只有中国有“文人菜”,这是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现象。中国人把饮食烹饪当做一种艺术。而中国的文人,难免自觉不自觉地涉足饮食烹饪这个领域。另外,中国文人的那种传统士大夫趣味、那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也使一些文人把下厨做菜作为一种娱乐消遣方式,当做一种积极的休息。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从秦始皇到清末光绪二千多年时间里,历代三百多位帝王中,他们的寿命年过半百者不多,年逾花甲更少,古稀之年可谓是寥若晨星。在五十而知天命就称高寿的历代帝王中,清朝乾隆皇帝竟然奇迹般的活到89岁,堪称是帝林中度耄耋乃去的老寿星了。他在位六十年,又当了3年多太上皇,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掌权最久、寿命最长的一位君王。 乾隆83岁寿辰时,英国大使蒙哥尔尼(Macertonie)来华晋见,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其年龄虽已83岁,但是其外表观之如60许人,精神矍烁,加以凌驾少年,饮食之季,秩序规则,极其严肃,殊堪惊异”。这是《清帝外记》一书中对乾隆皇帝健康长寿的真  相似文献   

19.
说酒     
茶与酒历来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两大主流.古人称颂的饮、食、起、居、行五大生活要素,就将饮(茶与酒)列为首位.酒在人类的饮食生活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纵观中华历史,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每逢喜庆节日,家宴祭祀,亲朋聚会,都离不开酒.  相似文献   

20.
中国饮食文化瑰宝——满汉全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三杰闻香下马,燕九士望饮泊船”,这是食客们对食府美味佳肴的赏誉之辞。而今天能令美食家“知味停车”的多是最流行的潮菜和川菜菜馆,这就会使人产生一种误会,以为潮州菜和川菜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顶点。其实,纵观中国数千年饮食文化的历史,其登峰造极的顶点应属代表我国烹饪成熟和鼎盛的清代宫廷御膳,而其代表作品就是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