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整个软件的测试过程中,回归测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总是在发现错误并更改软件后进行。根据回归测试的目的及意义,详细描述四种回归测试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根据不同情况优先选择测试方法的回归测试策略,更好地实现回归测试。  相似文献   

2.
回归测试在软件测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费时费力的。为了适应软件测试的需求,提高回归测试的效率,降低测试成本,针对目前GUI回归测试的困难,依据Atif M.Memon等人提出的新的回归测试方法,根据一个"Good"的测试套件对测试成本和"fault-detection effectiveness"的影响,突出一个"Good"的测试套件的特点,给出一个新的回归测试方法。该方法根据测试套件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测试用例来构建回归测试套件。这样不仅有针对性,同时也优化了测试套件,提高了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3.
回归测试在软件测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费时费力的.为了适应软件测试的需求,提高回归测试的效率,降低测试成本,针对目前GUI回归测试的困难,依据Atif M.Memon等人提出的新的回归测试方法,根据一个."Good"的测试套件对测试成本和"fault-detection effectiveness"的影响,突出一个"Good"的测试套件的特点,给出一个新的回归测试方法.该方法根据测试套件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测试用例来构建回归测试套件.这样不仅有针对性,同时也优化了测试套件,提高了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4.
软件在其分析阶段就会有测试介入方面的需求,这种做法不仅能帮助软件开发人员对软件需求进行了解并完善,也可以让测试人员设计出更贴近软件需求的测试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当开发人员将软件进行更改后,其需求发生变化时,测试人员也能及时了解到需求的变动方向,继而对测试方法进行改良.本文根据模型驱动的思想,对软件测试需求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对一种测试需求的模型和其测试需求的建模方法进行了定义.  相似文献   

5.
肖燕  缪力  李玮 《计算机系统应用》2011,20(11):150-153
回归测试指对修改后的软件进行测试.为提高回归测试错误分析效率,基于目前热路径思想在程序分析里的应用,结合程序切片方法,提出一种高效的回归测试方法.首先找出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方法级的执行路径频率,结合应用Dslice切片算法应用用于回归测试,对已知的错误的程序进行调试,比较准确地进行了方法级的错误定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热路...  相似文献   

6.
为减少箭载计算机飞行软件回归测试成本,提高测试效率,确保测试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装订数据参数更改影响域分析的回归测试方法,详细说明了装订数据更改影响域分析策略,并针对装订数据更改影响域提出了对应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研究表明该方法技术指导性好,提高了回归测试的充分性,在保证测试效率的同时进一步保证了测试质量。  相似文献   

7.
回归测试在软件的版本升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测试效率直接取决于软件升级中对软件修改部分的测试实例的选择。提出了一种基于UML的回归测试方法,它采用UML中类图和状态机来确定软件升级中的修改,它将修改分为两类:一种是类驱动修改;一种是状态驱动修改。通过类图和状态机图的改变选择确定有效的测试用例,提高了回归测试的测试效率。将测试用例划分为无用的、可重用的、需重新测试的测试用例三类,并将此方法应用到一个实例中,验证了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软件安全性测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软件安全性在保证系统安全、避免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软件安全性工程中,软件安全性并不能完全依靠常规的软件工程方法和软件测评手段来进行测试;如何在工程中开展软件安全性测试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首先从软件安全性测试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我国在该领域工程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阐述当前主要的软件安全性测试流程和方法,将现有的测试方法分3类进行描述,并分析和比较这些测试方法的特点;最后总结并展望软件安全性测试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某型设备控制装置单板测试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通用检测平台为基础,研究了某型设备控制装置单板的测试方法。采用先进的电路仿真软件对电路板进行了原理仿真、测试仿真,确定了电路板的测试思路、测试方法。根据测试需要,提出了特殊激励信号的产生方法。最后,对该电路板进行了实际的测试验证,所得波形满足电路板的功能要求,结果证实了测试方法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动车组自动报站功能由旅客信息系统实现,主要负责列车即将到站、到站停稳、起步离站,三个时刻进行语音和文本的自动播报,从而向旅客传递列车的运行站点信息。当完成报站功能的开发或者修改,车次线路信息的增加或者修改时,均需要对修改内容进行验证。目前动车组旅客信息系统自动报站功能的测试方法较少,传统的测试方法由测试人员添乘跟车,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对每一站的语音和文字播报进行观察,从而完成本车次的报站功能验证工作。这种测试方法效率非常低,依赖现场作业环境,并且测试回归性差。为了确保自动报站功能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提升测试效率,采用GPS模拟软件,根据用户测试指令模拟列车实时位置,计算列车当前位置与一下站的距离;采用MVB数据收发装置,根据用户测试指令,模拟发送列车开关门信号、列车速度信号,完成以MVB为通讯方式的旅客信息系统自动报站测试;借助动车组自动报站功能的测试方法,可以提升测试效率,为自动报站功能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嵌入式软件自身软硬件结合的复杂性及其质量的重要性,造成其软件测试的特殊性,就是在执行正常软件测试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软件与硬件的兼容问题,即需要进行软硬件集成测试。本文首先介绍了嵌入式软件与硬件集成测试的相关概念,然后归纳提出了软硬件集成测试过程,结合当前软件测试理论前沿知识,把该测试过程进行重组和改进,并给出了测试模型。  相似文献   

12.
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是面向对象软件开发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保证软件质量、提高软件可靠性至关重要。传统的测试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测试。针对面向对象软件所具有的特性,提出面向对象软件的测试模型,详细讨论和分析了其测试方法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基于比对的测试过程改进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软件测试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生产率低,无法突显竞争优势等问题.为提高测试活动生产率,对软件复用思想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可重用测试用例的相关理论.针对无特定软件测试过程改进方法的问题,在研究目前流行的过程改进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支持复用的基于比对的测试过程改进方法,分析了该方法的优点,进一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测试项目中检测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效率.实践结果表明,应用该模型能有效地提高测试生产率,促进测试过程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4.
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提高软件可靠性的关键。软件测试过程主要分为四个测试步骤: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软件测试应该遵守其基本原则,包括尽早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避免由程序员检查自己的程序等。嵌入式系统是指以嵌入式应用为目的的计算机系统,具有其特殊功能。嵌入式软件测试主要有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两种方法,有性能分析工具、内存分析工具等多种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用户运行剖面的软件可靠性测试理论广泛地应用在软件测试领域.然而,这种软件可靠性测试既耗时又昂贵.在国内,现在进行的软件黑盒测试主要是系统测试,对于高可靠性要求的软件,系统测试后也需要评估它的可靠性水平.介绍了一种基于失效分析的软件可靠性评估方法,这种方法利用了软件系统测试后得到的缺陷数据,对每一个缺陷导致失效的内外...  相似文献   

16.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给软件测试带来了新的挑战。现有基于构件的软件测试充分性的研究表明,集成测试时的软件测试充分性不能保证构件的测试充分性,同时,构件的测试充分性也不能保证软件的测试充分性。提出了将构件测试充分性对集成测试的限制转化为子域的思想,将测试标准产生的软件子域和构件子域映射的软件子域进行统一的处理,从而对基于构件的软件测试样本集生成与优化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软件自动化测试工具是开展软件测试的基础,在提出基于网络的软件测试工具的基础上,对测试工具的体系结构、功能和特点作了详细描述,最后对测试工具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的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构成部分之一,同时软件测试也是检验软件开发人员及软件产品是否合格的重要凭据。就软件测试管理系统活动及应用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并对管理工具的存在进行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作为软件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软件测试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目前,软件测试技术的研究主要向网络化、大型化和自动化方面发展;由于星载嵌入式软件具备实时性好、环境依赖性强、可靠性高、测试重复性强等特点,其测试也与一般软件的测试有很大不同,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如果采用自动化测试,则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大大地节约测试时间,提高测试质量,保证型号研发进度;文章在分析自动化测试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星载嵌入式软件的特点,着重对不同测试阶段的星载嵌入式软件自动化测试技术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