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荷瘤小鼠脾脏中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er-cell,MDSCs)的分选与鉴定方法。方法常规培养小鼠肾癌细胞(Renca细胞),于Balb/c小鼠皮下建立小鼠肾癌模型;分离小鼠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磁珠分选Gr-1+CD11b+双阳性的MDSCs;台酚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测其细胞纯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测其表面Gr-1、CD11b荧光表达情况;RT-PCR检测Cox2和Arg-1的m RNA的表达情况;小鼠皮下成瘤实验观察MDSCs促肿瘤生长。结果成功建立小鼠肾癌模型,磁珠分选后经FCM检测Gr-1+CD11b+双阳性的MDSCs细胞可达92.3%,显著高于分选前(P0.01);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分选后的细胞形态完整,Gr-1和CD11b的荧光表达于细胞膜且2种荧光可以融合;RT-PCR检测分选后的MDSCs细胞群的Cox2和Arg-1的m 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分选前(P0.05);小鼠皮下成瘤观察到MDSCs组与实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用免疫磁珠从荷瘤小鼠脾脏中成功分选得到MDSCs,具有较高纯度和良好的生物活性,为后续实验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40只SPF级雌性BALB/c小鼠分为4组:对照组(气管滴入生理盐水)、单纯口服吉非替尼组(吉非替尼灌胃200 mg/kg)、纤维化组(气管滴入博莱霉素3 mg/kg)、纤维化吉非替尼干预组(气管滴入博莱霉素+吉非替尼灌胃20 mg/kg)。实验第14 d杀鼠取肺,左肺石蜡切片行HE染色与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检测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磷酸化EG-FR;取右肺检测羟脯氨酸含量。结果:纤维化吉非替尼干预组肺病理损伤较纤维化组减轻,气道上皮下胶原沉积及肺羟脯氨酸含量减少(P0.05),气道上皮及肺间质细胞磷酸化EGFR表达评分下降(P0.05)。单纯口服吉非替尼组小鼠气道上皮下未见明显胶原沉积,肺羟脯氨酸含量及磷酸化EGFR表达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吉非替尼灌胃能显著抑制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大剂量(200 mg/kg)吉非替尼灌胃未引起明显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克唑替尼(crizotinib)诱导不同肺癌细胞株凋亡中HGF/c-Met信号通路的变化并探讨其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克唑替尼对H1993(c-Met扩增的肺腺癌细胞)、H2228(含有EML4-ALK融合基因的肺癌细胞)和A549细胞的活力抑制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种细胞在克唑替尼作用后24 h、48 h和72 h的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在克唑替尼作用前后HGF/c-Met信号通路中MET蛋白及其磷酸化形式p-MET的水平,同时观察其下游通路关键蛋白AKT、ERK、p-AKT和p-ERK的变化情况。结果: MTT结果表明克唑替尼作用72 h后,H1993、H2228和A549细胞株的细胞活力抑制率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随着克唑替尼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率呈时间依赖性增加(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在H1993细胞株和H2228细胞株中,p-MET、p-AKT和p-ERK随着时间的延长蛋白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而在A549细胞株中p-AKT、p-ERK和p-MET在药物作用72 h后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结论: 初步证实HGF/c-Met信号通路与克唑替尼诱导肺癌细胞株H1993和H2228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菊粉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小鼠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单核细胞样MDSCs(monocytic-MDSCs,M-MDSCs)比例的变化和意义及其与血浆炎症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60%高脂饮食联合颈背部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6 mg/100 g+0.1 ml芝麻油制备PCOS小鼠模型,选取21~27日龄的雌性C57BL/6J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菊粉干预组,每组10只。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脾脏、肝脏中MDSCs和M-MDSCs的比例变化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17A和IL-10的水平。结果对MDSCs和M-MDSCs分析发现: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脾脏、肝脏中MDSCs和M-MDSCs显著增加,与模型组小鼠相比,菊粉干预组小鼠外周血、脾脏和肝脏MDSCs及M-MDSCs也显著增加。对血浆炎症因子分析发现:TNF-α、IL-17A在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小鼠中相比显著增加,而在模型组与菊粉干预组中相比显著降低,IL-10在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小鼠中相比显著降低,而在模型组与菊粉干预组中相比增加,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对MDSCs和M-MDSCs与血浆炎症因子TNF-α, IL-17A相关性分析发现:PCOS小鼠外周血、脾脏、肝脏中MDSCs和M-MDSCs与血浆炎症因子TNF-α、IL-17A均呈负相关。结论菊粉能够诱导MDSCs、M-MDSCs在外周血、脾脏和肝脏中募集,减少促炎因子TNF-α、IL-17A的生成,从而延缓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敲除是否可引起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细胞对司美替尼化疗敏感性下降,并探寻逆转PD-L1敲除引起的司美替尼化疗敏感性下降的方法。方法:人结肠癌RKO细胞及敲除PD-L1的RKO细胞接受司美替尼处理后,Western blot检测两组细胞中活化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C-Casp-3)蛋白水平的差异,流式细胞术及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分别检测两组细胞的凋亡率及细胞存活率。沉默髓细胞白血病基因1(myeloid cell leukemia-1,MCL-1)或AZD5991联合司美替尼处理后,Western blot检测RKO及敲除PD-L1的RKO细胞中C-Casp-3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及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及细胞存活率。司美替尼联合AZD5991处理小鼠结肠腺癌MC38细胞及沉默PD-L1的MC38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C-Casp-3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及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及细胞存活率。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与MDSCs在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VMC)小鼠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首先诱导VMC模型,然后实验分为对照组、VMC组、VMC+吉西他滨(MDSC清除剂)组,第7天处死小鼠,HE染色观察心肌炎症浸润情况;ELISA检测Leptin的表达水平;RT-qPCR检测心脏组织中相关炎症介质(IL-1β、IL-6、TNF-α)的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小鼠脾脏组织MDSCs(CD11b~+Gr-1~+)的比例变化;体外FCM检测leptin对MDSCs的分化。结果成功诱导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心脏组织中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leptin表达水平升高,心脏组织中炎症介质表达上调;VMC组脾脏组织中MDSCs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吉西他滨处理后脾脏组织中MDSCs比例减少,leptin表达减低,心肌炎症浸润缓解。结论 MDSCs调节leptin分泌参与VMC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及埃克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2例Ⅳ期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吉非替尼组(n=34)、厄洛替尼组(n=34)以及埃克替尼组(n=34).在治疗开始1个月后对比三组近期疗效、无瘤生存率(三年)、经济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及埃克替尼三组有效率分别为(73.53%)、(76.47%)、(70.59%)(P>0.05);三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9.41%、(70.58%)、(67.65%)(P<0.05);三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30.84、63.92、19.84;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组研究药物近期疗效相似,但生存率以及成本具有差异,在临床应用中,建议优先选择有药物经济学评价和成本-效果比高的药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 ATO)对伊马替尼(IM)产生耐药性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细胞是否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 小鼠髓系造血细胞株32D细胞经处理使其变为表达p210Bcr-Abl的32Dp210细胞,以此作为野生型细胞.32Dp210和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32Dp210T315I分别在含有10% FBS,2% L-glutamine和1% Penicillin-Streptomycin的RPMI1640和IMDM培养体系中培养.细胞株分别在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伊马替尼作为对照的没有药物作用的培养体系中培养.在24h和48 h后,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V staining实验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在体外试验中,我们发现三氧化二砷对32Dp210和32Dp210T315I具有剂量依赖的抑制作用,对32Dp210T315I细胞的抑制比对32Dp210细胞更为有效.三氧化二砷对32Dp210T315I细胞的50%抑制浓度(IC50)是1μmol/L,远低于32Dp210的IC50值(4μmol/L).2μmol/L三氧化二砷可以明显诱导约90%的32Dp210T315I细胞凋亡,比32Dp210的凋亡率(30%)高很多.结论 ATO具有作为一种生长抑制剂和诱导伊马替尼耐药细胞凋亡的特性,也使其成为一种新的治疗伊马替尼耐药CML患者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克唑替尼治疗晚期间变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基因阳性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ALK阳性的中晚期NSCLC患者,服用克唑替尼治疗,服用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随访1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克唑替尼治疗ALK阳性NSCLC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3%(3/43),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62%(26/43),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7.0个月(95% CI,6.0~8.0月),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其次是谷丙转氨酶升高,视觉障碍,大部分为1~2级。结论:克唑替尼作为NSCLC患者的多靶点靶向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阿帕替尼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放疗疗效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试验设对照组、阿帕替尼组、单纯放疗组与联合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比例与细胞周期,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内γ-H_2AX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结果:与阿帕替尼组或单纯放疗组相比,阿帕替尼联合X射线显著降低SGC-7901细胞的生长活力(P0.01),增殖相关蛋白p-PLCγ1和p-ERK1/2的水平下降;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升高(P0.01),凋亡相关蛋白PARP、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上调,Bcl-2表达下降;SGC-7901细胞核内γ-H_2AX焦点淬灭延迟,表明阿帕替尼干扰放射线诱导的DNA双链断裂的修复;SGC-7901 G_2期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0.01)。结论:阿帕替尼通过阻断VEGF通路增加胃癌细胞对X射线照射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脑转移是影响NSCLC患者生存期及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将探讨克唑替尼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阳性NSCLC脑转移患者中的疗效。方法:筛选20例ALK阳性NSCLC脑转移患者,给予克唑替尼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克唑替尼治疗前基线有脑转移患者,颅内疗效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2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7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1例。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6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6个月(95%CI:3.92~8.08)。结论:克唑替尼治疗ALK阳性NSCLC脑转移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上调肺腺癌细胞中Mir-30a的表达水平能否增强细胞对克唑替尼的敏感性,观察细胞增殖率的变化及克唑替尼IC50等的变化,并探索相关的机制。方法使用Lipofectamine2000携带Mir-30a对H3122细胞进行瞬时转染,并与克唑替尼共同作用。将肺腺癌H3122细胞分为对照组、克唑替尼与联合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变化,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性。Western blot检测ALK、c-MET、Beclin-1、E-cadherin及Vimentin蛋白的表达。结果在H3122细胞中Mir-30a转染与克唑替尼共同作用较克唑替尼单独作用有更显著的细胞杀伤作用。转染后的细胞较单独应用克唑替尼组侵袭力减弱。转染与克唑替尼联合组Beclin1、ALK、c-MET及Vimentin的蛋白的表达有明显下降,E-cadherin稍有增强。结论 Mir-30a增强肺腺癌细胞对克唑替尼的敏感性,可能与过量表达的Mir-30a抑制癌细胞的自噬及上皮细胞间质化相关。  相似文献   

13.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常见类型,早期诊断难度较大,5年生存率低。克唑替尼作为抑制Met/ALK/ROS的ATP竞争性的多靶点蛋白激酶抑制剂,是治疗NSCLC的分子靶向药物,在控制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NSCLC患者疾病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且较化疗毒副反应更小,患者耐受性高,但克唑替尼的耐药性也是临床关注重点。本文主要对克唑替尼治疗NSCLC、克唑替尼药理作用及其临床效果、耐药后治疗等进行综述,旨在为更好的发挥该药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NSCLC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杨骁  张晓龙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2,38(15):1793-1797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与脾脏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方法:ImmGEN数据库检索获得小鼠骨髓和脾脏Ly6G~+CD11b~+中性粒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分选获得骨髓和脾脏Ly6G~+CD11b~+中性粒细胞,LPS刺激6 h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骨髓与脾脏中性粒细胞IL-1β、IL-6及TNF表达的变化,LPS刺激12 h后采用Annexin V和PI双染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凋亡水平,使用FITC标记的大肠埃希菌检测两组中性粒细胞的细菌吞噬能力。结果: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高表达的细胞因子数量(11.36%,5/44)低于脾脏中性粒细胞(45.45%,20/44);LPS作用后,与对照组相比,小鼠骨髓与脾脏中性粒细胞的IL-1β、IL-6及TNF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骨髓与脾脏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吞噬实验显示,骨髓中性粒细胞的吞噬阳性率显著高于脾脏中性粒细胞(P<0.05)。结论: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与脾脏中性粒细胞在炎症因子释放、吞噬能力两方面呈现一定的差异性,而自发凋亡水平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伊马替尼耐药机制的不断阐明,出现了许多应对耐药的策略.其中提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对伊马替尼敏感性是研究较多的领域,主要方法有提高细胞内伊马替尼的药物浓度、调节信号通道、下调细胞凋亡抑制因子的表达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anti-Gr-1去除新生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去除MDSCs的效率和反应时间.方法 将50只BALB/c新生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根据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anti-Gr-1(15 μg);于出生后第9天收取肝脏、脾脏标本,并将各自充分研磨后的组织悬液通过Percoll液进行梯度离心,分离出其中的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肝、脾组织的髓源性抑制细胞(CD11b+Gr-1+)数量.结果 ①经anti-Gr-1注射4h后,实验组脾脏中的MDSCs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19±1.40)%比(26.01±2.26)%,t=20.266,P<0.05],并能有效维持24~48 h,去除率达到64.6%,当48 h后MDSCs百分比(16.87±3.49)%,去除率下降至35.1%;②经anti-Gr-1注射24h后,实验组肝脏中的MDSCs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8.98±1.03)%比(15.75±1.10)%,t=11.1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去除率为42.9%,至48 h后MDSCs百分比(4.57±0.95)%,去除率达到70.9%;③同一实验组,脾脏和肝脏各自的M-MDSCs/G-MDSCs比值区别较大.结论 Anti-Gr-1对肝脏、脾脏的MDSCs去除效率和反应时间不同:经anti-Gr-1注射后4~48 h,脾脏的MDSCs去除率为35.1% ~64.6%,而24 ~48 h后肝脏的MDSCs去除率为42.9%~70.9%.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可介导白血病细胞耐药,而对于黏附功能缺陷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而言,骨髓基质细胞在伊马替尼耐药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构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K562细胞共培养模型,探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对K562细胞伊马替尼敏感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方法:自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与K562细胞共培养构建骨髓基质细胞-K562细胞共培养模型。MTT法检测伊马替尼IC50,Annexin V-FITC/PI标记暴露于0.5 μmol/L伊马替尼72 h的K562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K562细胞凋亡率。收集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72 h的K562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A、Cyclin D1及cyclin E)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基质细胞共培养组及悬浮培养组K562细胞伊马替尼IC50分别为(0.52±0.02) μmol/L和(1.27± 0.05) μ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0.5 μmol/L伊马替尼处理72 h,共培养组及悬浮培养组凋亡率分别为(15.48±4.17)%和(32.01±6.8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72 h的K562细胞G0-G1期细胞的比例为(48.81±8.27)%,明显高于悬浮培养组(25.78±3.26)%(P < 0.01)。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能介导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耐药,其机制可能与基质细胞共培养使K562细胞发生G0/G1细胞周期阻滞有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PC9 CD133~+细胞亚群对吉非替尼的耐药性并探讨欧前胡素提高吉非替尼抗肺癌活性的机制。方法:MTT法检测PC9细胞在吉非替尼和欧前胡素处理下的细胞活力。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吉非替尼和欧前胡素对PC9细胞c-met表达水平、caspases活化水平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PI3K、AKT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欧前胡素和吉非替尼对PC9细胞系的CD133~+细胞亚群种群比例的影响及PC9细胞在二者处理下的凋亡率。结果:PC9 CD133~+细胞亚群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显著低于PC9 CD133~-细胞亚群。吉非替尼能显著抑制PC9 CD133~-细胞亚群EGFR/PI3K/AKT的活化,但对PC9 CD133~+细胞亚群该通路的影响不大。吉非替尼单独处理能提高PC9细胞系中CD133~+细胞亚群的比例,然而联用欧前胡素后PC9 CD133~+细胞亚群的种群比例显著下降。Western blot实验表明欧前胡素能显著降低PC9 CD133~+细胞亚群的c-met蛋白表达水平表明c-met是欧前胡素的治疗靶点。MTT、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表明在PC9 CD133~+细胞亚群中,欧前胡素通过抑制c-met的表达提高吉非替尼对PI3K/AKT的抑制作用,从而诱导PC9 CD133~+细胞亚群发生caspases活化和凋亡。结论:欧前胡素通过下调c-met的表达提高肺癌CD133~+细胞亚群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两者存在协同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体外探索达沙替尼对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的活力、迁移、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以及潜在的信号通路,以评估达沙替尼在临床应用中对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同时采用吖啶橙/溴化乙啶法检测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B(Akt)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以及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达沙替尼(1~10nmol/L)抑制hBMSCs的活力和迁移;在随后的实验中使用的浓度为7 nmol/L。达沙替尼促进细胞凋亡,并使更多细胞的周期阻滞在G_1期。此外,hBMSCs TGF-β1和TNF-α的分泌量显著增加。7 nmol/L达沙替尼组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水平增加,胞内Akt的蛋白量下调且其磷酸化受到抑制。结论:达沙替尼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hBMSCs的活力和迁移,并促进TGF-β1和TNF-α的分泌,诱导细胞G_1期阻滞和凋亡;达沙替尼可能通过影响胞内Akt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调控上述细胞学行为。  相似文献   

20.
背景:伊马替尼耐药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一个主要问题,研究证实白血病细胞可通过与骨髓基质细胞黏附而获得耐药表型,但对于黏附功能缺陷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而言,骨髓基质细胞在伊马替尼耐药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体外模拟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微环境,探讨其对伊马替尼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分离、培养确诊但未经治疗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与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共培养构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K562细胞共培养模型。MTT法检测0.2-3.2 μmol/L伊马替尼作用  48 h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将K562细胞暴露于0.5 μmol/L伊马替尼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细胞凋亡率及CXCR4表达。将0.5 μmol/L伊马替尼作用4 h并以Calcein-AM荧光标记的K562细胞接种于基质细胞层培养24 h,去除悬浮细胞,收集黏附的K452细胞通过检测荧光强度计算细胞黏附率。 结果与结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与K562细胞共培养减弱了0.2-3.2 μmol/L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0.5 μmol/L伊马替尼处理72 h,共培养组K562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悬浮组(P=0.020)。悬浮组和共培养组伊马替尼作用后K562细胞CXCR4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作用前(P=0.001)。0.5 μmol/L伊马替尼作用4 h使K562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黏附率由(32.18±6.17)%提升至(68.97±11.0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2)。结果表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与K562细胞共培养,能介导对伊马替尼耐药,可能与共培养及伊马替尼诱导K562细胞CXCR4的表达有关,但更多的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