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核蛋白提取物--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变化的意义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76例心力衰竭患者和30例对照组PBMCs的NF-κB的活性,并与患者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参数相比较,研究其与心功能及心肌重塑的关系.结果:CHF患者PBMCs NF-κB活性高于健康对照组,随着心功能恶化和心肌重塑的发展,NF-κB活性逐渐升高(P<0.01).结论:CHF患者外周血PBMCs中NF-κB活性增高,检测NF-κB活化水平可能有助于心力衰竭恶化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核转录因子κappaB(NF-κB)/p65的表达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干预作用.方法对15例心力衰竭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分离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并将心力衰竭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脂多糖(LPS)组和白细胞介素-10组,共培养24小时,对3组培养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p65的表达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和半定量分析.结果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p65胞核染色阳性率非常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22±8)%vs(9±2)%,P<0.01].脂多糖组,心力衰竭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p65胞核染色阳性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极显著增加(P<0.01);而在白细胞介素-10组,心力衰竭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p65胞核染色阳性率与脂多糖组比较则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NF-κB/p65表达增高,而白细胞介素-10可下调脂多糖刺激下NF-κB/p65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核因子-κB(NF-κB) 和血浆sFas/sFasL活性变化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76例CHF患者和30例对照组PBMCs的核蛋白提取物NF-κB和血浆sFas/sFasL的活性,并与患者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参数相比较,分析其与心功能及心肌重构的关系。结果: CHF患者PBMCs中NF-κB及血浆sFas/sFasL活性高于对照组,二者与心脏收缩功能相关指标呈显著负相关,与心肌重构相关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NF-κB的活化与sFas/sFasL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CHF患者NF-κB及sFas/sFasL活性明显增高, 并与心功能恶化及心肌重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初发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方法颗粒增强免疫沉淀法测定91例初发T2DM患者(G2组)及60例对照组(G1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G2、G1组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活性;分析NF-κB活性与hs-CRP浓度相关性。结果G2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NF-κB活性和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G1组(P〈0.01),而且外周血单核细胞中NF-κB活性与血清hs-CRP水平显著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处于炎症状态,血单核细胞中核因子NF-κB表达及血清hs-CRP水平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核转录因子xappaB(NF—κB)/p65的表达及阿托伐他汀钙(Ale)的干预作用。方法对25例DCM患者和18名健康对照者分离出的PBMCs进行培养,共培养24h,并将培养的PBMCs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脂多糖(LPS)组和Ale组。对3组培养后的PBMCsNF—κB/p65的表达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和半定量分析。结果DCM患者PBMCsNF—κB/p65胞核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14.86±3.21)%比(6.32±2.25)%,P〈0.01];脂多糖组DCM患者和健康对照者PBMCsNF—κB/p65胞核染色阳性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O.01);Ale组DCM患者和健康对照者PBMCsNF—κB/p65胞核染色阳性率与脂多糖组比较则显著下降(P〈0.01)。结论DCM患者NF—κB/p65表达增高,而Ale可下调脂多糖刺激下NF-κB/p65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水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核因子kappa B(NF-κB)的活性及两者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之间的关系,探讨ACS预测和治疗的新思路。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入选对象外周血清sCD40L、MMP-9的浓度及PBMCs中NF-κB的活性。结果:ACS组外周血清sCD40L的浓度及PBMCs中NF-κB的活性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血清sCD40L水平、PBMCs中NF-κB的活性与MMP-9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ACS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及PBMCs中NF-κB的活性升高,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之一;CD40L、NF-κB可能通过促使MMP-9的表达增加而促使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剂量长期砷暴露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蛋白激酶B(PKB/Akt)及其下游信号因子IKK、IκB和NF-κB的影响。方法将HaCat细胞暴露于浓度为0、0.05、0.10μmol/L的NaAsO215周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磷酸化Akt(p-Akt)、磷酸化IKK(p-IKK)和磷酸化IκB(p-IκB)及胞核和胞浆中核转录因子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0.05、0.10μmol/L染砷组细胞内p-Akt、p-IKK、p-IκB及胞核NF-κB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胞浆NF-κB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长期低剂量砷暴露可诱导HaCat细胞Akt蛋白磷酸化活化,激活其下游信号因子IKK,进而诱导IκB的磷酸化及核转录因子NF-κB的入核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COX)-2、核因子(NF)-κB在胃癌及异型增生中的表达,并研究尼美舒利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及COX-2、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owervi-sionTM两步法对84例胃癌和54例胃异型增生组织中COX-2、NF-κB的表达进行检测;在体外实验中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采用细胞培养,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尼美舒利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药物对COX-2、NF-κB表达的影响。结果COX-2、NF-κB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59.52%,均高于异型增生(P〈0.05),COX-2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淋巴转移呈正相关(P〈0.05),并与NF-κB的表达相关(P〈0.05),COX-2与肿瘤浸润深度正相关(P〈0.05)。体外实验中结果显示尼美舒利可以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并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药物作用48h后尼美舒利100、200 μmol/L组COX-2、NF-κB蛋白表达明显减弱并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COX-2、NF-κB之间正相关(P〈0.05)。结论COX-2、NF-κB与胃癌的发生转移相关,并且NF-κB蛋白作为上游调控因子调节COX-2的表达。尼美舒利可以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COX-2、NF-κB的表达在其抑制肿瘤机制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核转录因子кappaB(NF-кB)/p65的表达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干预作用。方法:对15例心力衰竭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分离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并将心力衰竭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脂多糖(LPS)组和白细胞介素-10组,共培养24小时,对3组培养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кB/p65的表达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和半定量分析。结果: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кB/p65胞核染色阳性率非常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22±8)%vs(9±2)%,P<0.01]。脂多糖组,心力衰竭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кB/p65胞核染色阳性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极显著增加(P<0.01);而在白细胞介素-10组,心力衰竭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кB/p65胞核染色阳性率与脂多糖组比较则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NF-кB/p65表达增高,而白细胞介素-10可下调脂多糖刺激下NF-кB/p65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硝酸甘油(NTG)诱导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尾核核因子(NF)-κB表达。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偏头痛模型组和对照组,各组再随机分成皮下注射NTG(模型组)或生理盐水(对照组)1、2、3、4、5、和6h组,每组6只。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处理检测三叉神经尾核NF-κB阳性单位值。结果:对照组大鼠各时间点三叉神经尾核均可见NF-κB阳性反应,且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皮下注射NTG后1h即可见NF-κB阳性反应增强,3h达高峰,之后逐渐回落。模型组各时间点NF-κB阳性单位值匀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模型组3、4h组显著高于1、2、5、6h组(P〈0.05)。结论:皮下注射GTN后大鼠三叉神经尾核NF-κB表达呈时限性增强,提示NF-κB表达增强可能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葛根素预处理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时是否抑制核因子(NF)-κBp65蛋白表达并减少循环和心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水平。方法:建立在体大鼠心肌I/R模型,设立假手术组、I/R组和葛根素预处理组。以氯化四唑染色法测定各组心肌梗死面积;测定心肌酶学水平和光镜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定性检测心肌组织NF-κBp65蛋白活化的细胞定位;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检测NF-κBp65蛋白及其DNA结合活性;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和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结果:与I/R组比较,葛根素预处理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心肌酶学水平浓度明显降低(P均〈0.05);血浆和心肌组织AngⅡ含量显著降低及NF-κBp65的蛋白活性明显受抑(P均〈0.05)。结论:葛根素预处理可经抑制NF-κBp65蛋白表达并减少循环和心脏局部RAS水平,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核因子κB(NF—κB)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炎症反应的关系,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I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NF—κB的影响。方法采集15名正常人和15例AECOPD患者的PBMC,来自正常人的PBMC为正常对照组,来自AECOPD患者的PBMC分成两组,分别为AECOPD对照组和VIP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三组间细胞核中NFKB蛋白表达量的差异。结果①AECOPD对照组NF-κB阳性细胞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AECOPD对照组细胞核中NF—κB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VIP组(P〈0.05)。结论AECOPD患者的PBMC中NF—κB的表达量较正常健康人高,表明NF—κB参与了AECOPD炎症反应过程;应用VIP可降低AECOPD患者PBMC中NF—κB的表达量,推测VIP对AECOPD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Raf激酶抑制蛋白( RKIP)在贲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贲门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收集160例贲门腺癌患者(腺癌组)的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RKIP表达;采用ELISA法和流术细胞术分别检测腺癌组和50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NF-κB p65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Spearman秩和相关分析法分析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贲门腺癌及癌旁组织中RKIP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7%、52.5%(P<0.0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4.4%、53.1%(P<0.05,t=4.34);腺癌组血清总NF-κB p65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RKIP表达阳性与阴性者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腺癌组细胞免疫功能低于对照组,尤以RKIP表达阴性者为著( P<0.05)。结论 RKIP在贲门腺癌组织中表达降低并与肿瘤发生、发展、浸润转移有关,可能机制为抑制NF-κB活性及细胞免疫功能,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肌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18例风心病(实验组)和10例正常人(对照组)左心室心肌组织,经4%甲醛固定后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应用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检测IL-1β、TGF-β1和NF-κB/p65的表达。结果:风心病NYHA分级Ⅲ级或Ⅳ级心衰患者的IL-1β、TGF-β1和NF-κB/p65的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NYHAⅠ级(P<0.05);实验组(包括pAF组和cAF组)的IL-1β、TGF-β1和NF-κB/p65的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RSR组)(P<0.05);IL-1β、TGF-β1和NF-κB/p65的表达评分互相均存在密切正相关(P<0.05),且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与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呈正相关。结论:IL-1β、TGF-β1和NF-κB/p65在风心病心衰、心室重构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糖控制对新诊断T2DM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NC)中核因子kB(NF-κB)活性及血清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96例新诊断T2DM患者,观察治疗前及血糖良好控制后PBMNC中磷酸化NF-κBp65(Ser^536)、血清炎症指标及FFA等变化。结果在血糖控制达标2周时,PBMNC磷酸化NF-κBp65(Ser^536)、FFA及血清3项炎症指标水平比治疗前显著降低。AhsC-RP与△2hPG、△糖化血清蛋白(FA)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AIL-6与△TC、ALDL-C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新诊断T2DM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后,血清hsC-RP、IL-6和TNF-α水平以及PBMNC中NF-κB磷酸化p65(Ser^536)水平均明显降低。血糖改善带来炎症状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CXCL16与冠心病及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检测正常对照组16例、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组5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22例的血浆CXCL16、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1、MMP-2、MMP-9及细胞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κB,NF-κB)浓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浆CXCL-16、MMP-2、MMP-9及NF-κB浓度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浆CXCH6、MMP-2及MMP-9浓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CXCL16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368,P<0.05),与C反应蛋白(r=0.392,P<0.05)、MMP-2 (r=0.416,P<0.05)、MMP-9 (r=0.343,P<0.05)及NF-κB (r=0.447,P<0.0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CXCH6可能通过NF-κB调节MMPs的水平进而影响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介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离体情况下对人T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T淋巴细胞,用植物血凝素(PHA)作为刺激剂。加或不加辛伐他汀,分组培养。孵育24h、48h和72h后收集细胞及培养上清液.以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抗原,以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RT—PCR)检测T淋巴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基因表达水平,放免法测定上清液TNF-α、IL-6浓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淋巴细胞内核因子(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①辛伐他汀可以明显抑制人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25、CD69的表达(P〈0.05);②辛伐他汀对人T淋巴细胞表达分泌TNF—α、IL-6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⑧辛伐他汀可以明显抑制T淋巴细胞内NF—κB的转位入核(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抑制人T淋巴细胞活性,可能是其抗动脉硬化,治疗心衰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后兔主动脉NF-κB、VCAM-1、VEGF的表达及氟伐他汀的影响,探讨高脂血症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氟伐他汀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高脂饮食4周、6周、8周组,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加氟伐他汀组。到规定时间点,处死动物取主动脉标本,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查NF-κB、VCAM-1和VEGF的表达。结果①高脂血症可以引起NF-κB、VCAM-1、VEGF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LDL水平与NF-κB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922,P〈0.01);NF-κB与VCAM-1、VEGF呈显著正相关(r=0.937,P〈0.01,r=0.894,P〈0.01)。③氟伐他汀可以减少NF-κB、VCAM-1和VEGF的表达(P<0.05)。结论NF-κB、VCAM-1和VEGF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炎症是高脂血症的伴随因素,引起了细胞增殖,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氟伐他汀可以减少其表达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