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艳  林晓丽  金志军  左绪磊 《生殖与避孕》2011,31(3):208-210,213
目的:探讨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与肠道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同源性。方法:分别采集和鉴定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VVC)和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RVVC)感染者阴道和肠道的菌株,采用PCR方法进行阴道和肠道菌株同源性分析。结果:203例患者中VVC组158人,RVVC组45人。共有66例患者经菌株鉴定为阴道和肠道同时感染假丝酵母菌,其中VVC患者21例(13.29%),RVVC患者45例(100%)(χ2=120.013,P<0.01);肠道和阴道标本同源性占94.44%。结论: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与肠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分离株的基因型别特征及不同基因型别的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的药物敏感情况。方法:(1)对211株阴道白假丝酵母菌进行25S rDNA基因分型;(2)采用NCCLS推荐的M27-A微量法测定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咪康唑、伊曲康唑、克霉唑、氟康唑和制菌霉素等6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211株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分为3种基因型,A型189株(89.6%),B型19株(9.0%),C型3株(1.4%);(2)不含内含子组(A型)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咪康唑、伊曲康唑、克霉唑和氟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C)高于含内含子组(B、C型)(P0.05);不含内含子组(A型)与含内含子组(B、C型)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和咪康唑的敏感率有显著差异(P0.01),前者显著低于后者。结论:不同基因型别的白假丝酵母菌在阴道内的分布具有独特性,A型为主要基因型;VVC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别对不同药物的敏感率和MIC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的致病白假丝酵母菌对6种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性与耐药基因MDR1、CDR1、CDR2和PDR1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菌株取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经菌种鉴定取白假丝酵母菌213株(RVVC 76株,VVC 137株)后做体外药敏试验;荧光定量PCR对已确定敏感、中敏或耐药的菌株进行耐药基因表达检测。结果:PDR1基因仅在部分菌株中有表达,RVVC组的PDR1基因表达率明显低于VVC组(P<0.05);两性霉素B的VVC-耐药组高于VVC-中敏组(P<0.05),伊曲康唑的RVVC-耐药组高于VVC-敏感组、VVC-耐药组和RVVC-敏感组(P<0.05),即对两性霉素B耐药的VVC菌株、对伊曲康唑耐药的RVVC菌株PDR1表达均升高;CDR1、CDR2、MDR1在所有白假丝酵母菌中均有表达,仅CDR1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咪康唑VVC-中敏+耐药组高于VVC-敏感组(P<0.05),氟康唑VVC-中敏组表达高于VVC-敏感组和VVC-耐药组(P<0.05),即对咪康唑耐药的VVC菌株表达高于其敏感菌株,对氟康唑中敏菌株表达高于其敏感和耐药组。结论:RVVC的治疗可优选制霉菌素。致RVVC菌株对伊曲康唑明显耐药,且与PDR1基因高表达有关。致VVC菌株对咪康唑、氟康唑产生耐药可能与CDR1高表达有关。PDR1和CDR1可能同时参与RVVC的耐药机制,而与CDR2和MDR1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茵病(RVVC)、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培养、菌种分型及药物敏感试验,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用沙氏培养基35℃培养194例患者阴道分泌物,其中RVVC 97例,VVC 97例.用API 32℃假丝酵母茵鉴定板及ATBTM FUNGUS3 药敏板接种,在ATB Expression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判读结果.结果:在培养检测的194例阴道分泌物中白假丝酵母菌156例,占80.41%(156/194);RVVC组中73例为白假丝酵母菌,占75.26%(73/97),VVC组中83例为白假丝酵母菌,占85.57%(83/97).RVVC组非白假丝酵母菌比例高,与VV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VC组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药物敏感率(68.04%)低于VVC组(86.60%)(P<0.05).结论:VVC、RVVC的主要致病菌仍是白假丝酵母菌,RVVC组非白假丝酵母菌比例高于VVC组.RVVC组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明显低于VVC组.  相似文献   

5.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致病菌株调查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致病菌株分布和药敏情况。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及天津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390例有症状且真菌培养阳性的VVC患者进行菌株调查及药敏分析。结果VVC致病菌株白假丝酵母菌占94.4%(368/390),非白假丝酵母菌占5.6%,白假丝酵母菌菌株与非白假丝酵母菌菌株药敏无明显差异,氟康唑药物敏感率100%,VVC初发组与再发组菌株分布及药敏无差别。结论VVC致病菌株仍以白假丝酵母菌占优势。非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对氟康唑耐药率无增加。  相似文献   

6.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与致病菌种的变迁、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和性伴侣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妇产科门诊123例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及其性伴侣龟头皮屑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VVC致病菌株白假丝酵母菌78.9%,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8.7%,克柔假丝酵母菌占2.4%.对酮康唑药物敏感率高达75.6%,对特比奈芬耐药率高达75.6%.在随访的102例性伴侣中,有症状者44.1%,镜检阳性率为26.5%,培养阳性率为51.0%,菌种分布与性伴侣一致率为98.0%.结论:非白假丝酵母菌占VVC致病菌比例增加,而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性有增加趋势,性伴侣的感染可能是VVC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致病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了解中国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并评价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 400mg3日疗法与 200mg7日疗法对VVC的疗效。方法 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开放性研究,对 2003年 1月至 7月全国 6家医院 250例VVC患者进行阴道假丝酵母菌的培养,并比较硝酸咪康唑 400mg3日疗法与 200mg7日疗法的疗效及副反应。结果  (1)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造成VVC最常见的致病菌,占 88.4%,而其他一些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依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 ( 5. 2% )、伪热带假丝酵母菌 ( 1.6% )、星型假丝酵母菌 ( 1.2%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2% )、平滑假丝酵母菌(0.8% )及季也蒙假丝酵母菌 (0.8% )等。(2)停药 10 ~14d时, 4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 89 9%, 2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 89 7% (P>0.05)。停药 28~35d时, 4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 96.1%, 2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 93 1% (P>0.05)。结论 (1)VVC的最常见致病菌是白色假丝酵母菌,机体的免疫异常及阴道环境的改变是VVC发生的重要原因。(2)硝酸咪康唑 400mg3日疗法与 200mg7日疗法在治疗效果上差异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维持治疗过程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复发的因素进行研究。自1998~2001年在Waney大学及Temple大学对RVVC进行研究。纳入标准:患者存在症状、假丝酵母菌培养阳性、在之前12个月VVC发病≥4次(包括本次)、年龄≥18岁。至少有1次VVC在过去被医生诊断。剔除标准:假丝酵母菌培养阴性;不能提供参加时或至少1个月随访资料。  相似文献   

9.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诊治规范修订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曾称为霉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等,其病原菌是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的酵母菌,其他如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等占少数。1VVC的分类VVC分为单纯性VVC和复杂性VVC。  相似文献   

10.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每年发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4次及以上或发生与抗生素治疗无关的、厂VC3次以上者称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有5%的妇女反复发生VVC,严重影响着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本文复习有关文献,就RVVC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以及不同菌种菌株对临床常用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9年1月~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确诊为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沙堡弱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及科玛嘉假丝酵母菌培养基进行真菌种类鉴定。分析比较白假丝酵母菌和非白假丝酵母菌组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并分析不同组真菌对临床常用药物(氟康唑、克霉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和制霉菌素)的敏感性。结果:VVC患者阴道分泌物共分离得到544株假丝酵母菌菌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417株(76.65%),127株非白假丝酵母菌中光滑假丝酵母菌95株。与非白假丝酵母菌组患者相比,白假丝酵母菌组患者的白细胞数目增加、优势菌群中阴道加德纳菌比例及Nugent评分升高,且菌群密集度和菌群多样性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菌株对制霉菌素均敏感,白假丝酵母菌对克霉唑和氟康唑更加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6.40%和80.34%,而非白假丝酵母菌则对咪康唑和伊曲康唑更加敏感,敏感率分别为77.17%和42.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白假丝酵母菌组和非白假丝酵母菌组VVC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不同,各组菌株对克霉唑、氟康唑、咪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对小鼠阴道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治疗作用,及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泡腾片的安全性和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于南昌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应用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对小鼠阴道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进行保护性研究;观察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泡腾片对新西兰兔的急性皮肤刺激试验、阴道局部黏膜刺激试验的结果及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1)小鼠阴道冲洗液白色假丝酵母菌培养结果(菌落数)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中剂量组与制霉菌素阳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3947±0.3265对0.3336±0.4634)。(2)新西兰兔试验部位皮肤、阴道黏膜及周围皮肤无红斑、水肿等,全身情况未见异常;阴道黏膜亦未见病理改变。(3)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泡腾片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有效率88.9%,与硝酸咪康唑栓对照组(82.5%)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对小鼠阴道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抗白色假丝酵母菌IgY泡腾片对皮肤、阴道黏膜无刺激作用;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常健康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分离的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方法:健康正常(正常组)和VVC初发(VVC组)妇女各30名,通过定量采集阴道分泌物培养乳杆菌,观察阴道乳杆菌数量及菌种分布情况,并将获得的乳杆菌及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假丝酵母菌分离纯化及鉴定后,采用牛津杯法观察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比较VVC组和正常组乳杆菌产H2O2能力的差异。结果:①乳杆菌检出率及菌种分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VVC组阴道乳杆菌数量的平均对数值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减少(P<0.01);③阴道内乳杆菌BV试剂盒检测为阴性者,正常组显著高于VVC组(P<0.01);④正常组阴道分离的乳杆菌与VVC组比较,对白色和热带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克柔假丝酵母菌的抑制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分离的嗜酸乳杆菌与VVC组的比较,对白色和热带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对克柔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正常组和VVC组分离的詹氏乳杆菌对上述3种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正常妇女与VVC患者阴道内乳杆菌检出率、菌种分布相似,均以嗜酸、詹氏乳杆菌为优势菌种;②VVC患者阴道乳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③VVC组产生H2O2的能力下降,可能与VVC发生相关;④正常状态下阴道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抑制作用优于VVC感染状态,其中以嗜酸乳杆菌的抑菌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局部免疫环境状态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一种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机会性真菌感染,是常见的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约占微生物所致阴道炎的1/4~1/3.研究显示,VVC和复发性VVC(RVVC)的发生可能与局部免疫功能异常有关,但关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在抗假丝酵母菌感染中的作用还不明确,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观点及结论不一,而国内关于此的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15.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为常见的外阴、阴道炎症。约有10%的非妊娠妇女,30%的妊娠妇女阴道中有假丝酵母菌寄生而无症状。70%妇女一生中至少感染过一次。白色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是主要病原体(80%~90%),其他如光滑假丝酵母菌(candida glabrata)、热带假丝酵母菌(candida tropicalis)、近平滑假丝酵母菌(candida parasilosis)等占少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中国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并对影响VVC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大样本研究,对416例VVC进行流行病学情况调查,并进行真菌培养,鉴定菌种.结果:①416例患者中重度VVC 311例,非重度VVC 105例.培养共获得菌株365株,重度VVC菌种298株,分布为白假丝酵母菌276例(92.6%);非白假丝酵母菌22例(7.4%),包括热带假丝酵母菌5例(1.7%),克柔假丝酵母菌2例(0.7%),光滑假丝酵母菌4例(1.3%),近平滑假丝酵母菌3例(1.0%)及其他酵母菌8例(2.7%).单纯VVC 67例,白假丝酵母菌54例(80.6%).②VVC严重程度与患者吸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04(P<0.05);患者的性伴侣个数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系数为0.103(P<0.05),表明患者的性伴侣个数越多,病情具有加重的趋势;患者清洗外阴的频率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03(P<0.05);最近12个月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作次数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62(P<0.05),表明复发患者的疾病较为严重.结论:①白假丝酵母菌为重度VVC的主要致病菌.②VVC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在对疾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克霉唑阴道片强化治疗联合巩固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RVVC)的效果和RVVC患者的假丝酵母菌种类。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267例RVVC患者的假丝酵母菌种类和应用克霉唑阴道片强化治疗联合巩固治疗的效果。结果患者年龄(32.75±6.68)岁,均无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全部患者治疗前培养出假丝酵母菌,包括:白假丝酵母菌236株(占88.4%)、光滑假丝酵母菌22株(占8.2%)、其他非光滑假丝酵母菌非白假丝酵母菌9株(占3.4%)。患者强化治疗治愈219例,治愈率82.0%(219/267);巩固治疗治愈159例,治愈率72.6%(159/219);完成巩固治疗6个月内复发41例,巩固治疗后复发率25.8%(41/159)。白假丝酵母菌所致RVVC患者强化治疗治愈率、巩固治疗治愈率和完成巩固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率依次为85.2%(201/236)、74.6%(150/201)、24.7%(37/150)。光滑假丝酵母菌所致RVVC患者强化治疗治愈率、巩固治疗治愈率和完成巩固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率依次为50.0%(11/22)、36.4%(4/11)、25.0%(1/4)。其他非光滑假丝酵母菌非白假丝酵母菌所致RVVC患者强化治疗治愈率、巩固治疗治愈率和完成巩固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率依次为77.8%(7/9)、71.4%(5/7)、60.0%(3/5)。没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克霉唑阴道片治疗RVVC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母婴传播及其预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为仅次于细菌性阴道病的常见外阴阴道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呈明显上升趋势。75%的育龄妇女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发病,40%~50%可重复感染(2~3次/年),不到5%的妇女可反复感染(每年发生≥4次)。孕妇假丝酵母菌带菌阳性率为50.12%,有症状者占40.73%[1]。2002~2003年北京妇产医院对513例孕妇检查发现:妊娠期阴道假丝酵母菌的阳性率为38.40%,VVC的发病率为18.71%。1病原体及感染途径假丝酵母菌系革兰阳性单细胞真菌,为条件致病菌。目前,有8种假丝酵母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育龄妇女阴道局部免疫特点,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卫生部北京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及进行健康体检的育龄妇女,按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分为RVVC组(37例)、单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单纯VVC)组(55例)、对照组(35名).经显微镜镜检初步筛选,留取阴道灌洗液,离心后分离上清液、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成分.用ELISA法测定IgE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表面免疫标志CD4 、CD8 .结果 (1)IgE浓度测定RVVC组IgE浓度[(2.647±0.210)ng/mL]明显高于单纯VVC组[(2.032±0.289)ng/mL]和对照组[(1.347±0.28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测定RVVC组CD4 细胞数(35.710±10.989)、CD4/CD8(1.253±0.756)均低于对照组(61.836±18.824及4.992±3.988),CD8 细胞数(32.271±21.131)高于对照组(19.546±17.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C发病与阴道局部免疫环境变化密切相关.阴道局部免疫环境异常可能是RVVC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阴道乳杆菌菌株在体外实验中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健康妇女阴道中常见的乳杆菌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阴道中的常见假丝酵母菌,采用96孔板混合生长抑制法观察处于生长对数期的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23例健康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3种乳杆菌:嗜酸乳杆菌(La)、干酪乳杆菌(Lca)和卷曲乳杆菌(Lcr),15例VVC初发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3种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Ca)、热带假丝酵母菌(Ct)和克柔假丝酵母菌(Ck)。各种乳杆菌均表现出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能力,La对各种假丝酵母菌的抑制能力均优于Lcr;与Lca相比,La对Ct的抑制更为明显;产H2O2的Lcr与不产H2O2的Lca对假丝酵母菌的抑制能力无显著差异。结论:各种乳杆菌表现出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不同抑制能力,La对研究的3种假丝酵母菌的抑制能力均优于Lcr;与Lca相比,La的唯一优势体现在对Ct的抑制上;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的抑制可能不仅仅与产生H2O2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