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预处理后的玉米淀粉和三脂肪酸甘油酯为底物,利用微波辐射脂肪酶催化底物直接进行酯交换合成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通过计算产物取代度确定反应的脂肪酶和酰基供体分别为固定化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Novozym435,N435)和三油酸甘油酯(triolein,GTO),并构建微波辅助脂肪酶催化无溶剂反应体系。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淀粉用量2 g;GTO用量20 g;酶用量为预处理淀粉质量的5%;温度60℃;时间2h,最佳条件下的反应的取代度为0.034 6。  相似文献   

2.
在正己烷反应体系中,以脂肪酶Novozyme 435为催化剂,分别探讨了影响大豆磷脂水解反应及磷脂与EPA-DHA酯交换反应的因素,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最佳水解反应条件下得水解产物酸值为77.8mgKOH/g;最佳酯交换反应条件下的产品中,EPA和DHA含量之和为24.32%.在正己烷反应体系中,通过控制反应条件,脂肪酶Novozym 435可有效地催化大豆磷脂水解反应和酯交换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3.
王升帆 《中国油脂》2021,46(8):97-100
以固定化脂肪酶作为催化剂,以甘油和鱼油乙酯为原料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甘油三酯型鱼油。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酶种类、真空度、反应温度、加酶量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对酯交换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制备甘油三酯型鱼油的最佳反应条件为Novozym 435脂肪酶作为催化剂、真空度500 Pa、反应温度50 ℃、加酶量2%、反应时间15 h,在该条件下产物中甘油三酯含量达到78%,经过分子蒸馏后甘油三酯含量达到82.08%;脂肪酶重复使用15次,酯交换反应后产物中甘油三酯含量仍能达到74%。  相似文献   

4.
为制备丙二醇单酯,以叔丁醇为溶剂,对脂肪酶催化橄榄油与1,2-丙二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丙二醇单酯进行研究。考察脂肪酶种类和酶反应条件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叔丁醇体系中来自Rhizomucor miehei的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适用于催化橄榄油与丙二醇的醇解反应合成1,2-丙二醇单酯。最佳的反应条件:橄榄油和1,2-丙二醇的摩尔比为1∶4,叔丁醇体系中底物混合物的浓度为30%,反应温度为50℃,脂肪酶的添加量为底物质量的3%,酯交换反应12h。该条件下,产物中1,2-丙二醇单酯的含量达到72.4%。  相似文献   

5.
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合成了山梨酸异丙酯,讨论了催化合成的条件,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山梨酸:异丙醇=1:4(mol/L),催化剂3mmol,产率达78.4%.研究了新型防腐剂山梨酸异丙酯对常见霉菌的抑制效果,并探讨了其在酱油、食醋等调味品中的防腐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大豆油和极度氢化棕榈油为原料进行酯交换反应,利用高温气相色谱法分析反应前后各种三酰甘油组成的变化,研究了不同催化剂催化酯交换反应的酯交换率,从而评判催化剂催化效果。采用此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对Lipozyme 435脂肪酶催化大豆油与极度氢化棕榈油酯交换的参数进行了研究,得到适合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4 h、加酶量4%(占油脂总质量)、大豆油与氢化棕榈油质量比4∶3。在此条件下反应随机酯交换率为98.3%。  相似文献   

7.
邹孝强 《中国油脂》2022,47(4):58-63
利用脂肪酶催化中链甘油三酯(MCT)与核桃油发生酯交换反应,利用分子蒸馏脱除产物中的游离脂肪酸(FAA),再用乙醇萃取MCT制备高含量中长链甘油三酯(MLCT)的结构脂产品。对酶催化酯交换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对乙醇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并对结构脂产品的脂肪酸组成及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最佳酯交换反应条件为以Novozym 435为催化用酶,加酶量10%、MCT与核桃油摩尔比2∶1、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9 h,在此条件下反应并通过分子蒸馏脱除FAA后所得产品的MLCT含量为76.2%,MCT含量为14.3%,长链甘油三酯(LCT)含量为9.5%;最佳乙醇萃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5%、底物(分子蒸馏脱除游离脂肪酸后产物)与乙醇溶液的比例1∶3,在最佳条件下所得产品的MLCT含量为85.4%,MCT含量为3.7%,LCT含量为10.8%,产品得率为80.8%。制备的产品中MLCT含量高,富含亚油酸与亚麻酸,其含量比值为5.8,可作为消化系统缺陷患者补充必需脂肪酸的油脂来源。  相似文献   

8.
在有机溶剂体系中,以油茶籽油和异丙醇为底物,通过脂肪酶催化醇解反应进行油茶籽油改性合成富含油酸的甘油二酯、甘油单酯、异丙酯.考察了溶剂种类、酶种类、底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和酶加量5个因素对醇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反应条件为:以叔丁醇为溶剂,脂肪酶Novozyme 435为催化剂,底物异丙醇与油茶籽油摩尔比6∶1,酶加量为底物质量的1%,反应温度55℃.在此条件下反应36 h后甘油三酯转化率达到95.24%,甘油二酯、甘油单酯、异丙酯的含量可分别达到11.58%、8.25%、75.41%.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以木糖醇和月桂酸为原料,在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 435的催化下合成木糖醇月桂酸单酯。考察了酸醇摩尔比、脂肪酶添加量、溶剂添加量、分子筛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溶剂为叔丁醇、酸醇摩尔比1∶2、溶剂添加量20 m L/mmol(以月桂酸物质的量计)、脂肪酶添加量10 g/L、分子筛添加量80 g/L、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4 h,在此条件下月桂酸转化率为91.8%。通过红外光谱和质谱进行结构鉴定,产物为木糖醇月桂酸单酯。  相似文献   

10.
氨基磺酸催化下,菜籽油经酯交换和过氧甲酸环氧化两步反应分别合成了脂肪酸甲酯和环氧脂肪酸甲酯.考察环氧化工艺条件对产物环氧值的影响,确定了产物环氧值达到最高4.65%时的反应工艺条件:m(脂肪酸甲酯)∶m(30% H202)∶m(88%甲酸)∶m(氨基磺酸)=1∶0.45∶0.15∶0.01,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8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得产物酸值(KOH)为1.6 mg/g,碘值(I)为3.8 g/100 g;产物以环氧油酸甲酯和环氧亚油酸甲酯为主,含量达到58.0%.  相似文献   

11.
为给怒江地区漆树种籽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怒江昭通栽培的官大木、青杠皮、薄叶漆、光叶漆4个漆树品种种籽为试验材料,利用索氏抽提法和GC-MS法,分别测定并分析了漆籽中漆油和漆蜡的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漆油是以亚油酸为主的脂肪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60%。漆蜡是以棕榈酸为主的脂肪酸,其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0%。漆油和漆蜡的主要脂肪酸总量差异小,仅差0.16%。但主要脂肪酸的含量比例差异极大,漆油主要脂肪酸由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和棕榈油酸等6种脂肪酸构成,漆蜡主要脂肪酸由棕榈酸、油酸、硬脂酸、二十烷二酸和花生酸共5种脂肪酸组成。漆油和漆蜡的主要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差异极大。漆油的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占比79.77%,而漆蜡的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占比小于19.04%。其中官大木漆树漆油的主要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最高,其可视为漆油中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漆树良种。4个品种漆油和漆蜡中的脂肪酸成分均不少于18种。4个品种漆油和漆蜡均检测出特有的成分,漆油和漆蜡的脂肪酸成分存在明显差异。漆油中含有漆蜡中未测到的蓖麻醇酸、木蜡酸、2-己基-环丙辛酸、二十一烷酸、二十三烷酸和二十九烷酸。漆蜡中含有漆油中未测到的植物甾醇、3-辛基环氧乙烷辛酸和抗坏血酸-2,6-二棕榈酸酯。  相似文献   

12.
研究从漆籽皮提取漆蜡超声波辅助浸提工艺及漆蜡理化特性,以提取得率为指标,选择石油醚为提取溶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超声波辅助提取漆蜡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物料粒度40~60目、液固比12:1(ml/g)、超声温度65℃、超声时间80min、超声功率140W,在此条件下,漆蜡提取率达...  相似文献   

13.
以漆脂为原料,经过硫酸催化水解,生成漆脂脂肪酸,再与氯化亚砜反应生成漆脂脂肪酰氯,然后采用肖顿-鲍曼(Schotten-Baumann)缩合法,在弱碱性条件下,漆脂脂肪酰氯与肌氨酸钠盐进行缩合反应,再经过酸化、萃取等过程,制得漆脂酰肌氨酸。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碳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对产物钠盐的表面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为漆脂酰肌氨酸,漆脂酰肌氨酸钠盐的临界胶束浓度为6. 733×10~(-4)mol/L,表面张力为22. 845 m N/m,具有较好的表面活性。当漆脂酰肌氨酸钠盐浓度为0. 01 mol/L时,从乳化的液体石蜡中分出10 m L水的时间为90 s,对低极性溶剂的乳化效果较差,但漆脂酰肌氨酸钠盐的起泡和稳泡性能较好,起泡高度为130 mm,5 min后降至115 mm。  相似文献   

14.
GC--MS分析漆蜡和漆油脂肪酸组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漆蜡和漆油脂肪酸组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种组分相对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漆蜡主要脂肪酸组分及含量为:棕榈酸(58.96%)、油酸(34.35%)和硬脂酸(5.73%);漆油主要脂肪酸组分及含量为:亚油酸(76.60%)和棕榈酸(22.23%);表明漆蜡和漆油具有较高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漆脂、环氧氯丙烷、二乙醇铵、1,4-二溴丁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漆脂基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碳氢谱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并对产物的表面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临界胶束浓度(CMC)为5×10-4mol/L,表面张力(δ)可达33.6 mN/m;当质量分数为0.1%时,分出5 mL水的时间为10 min;表面张力和乳化性能与传统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相当。  相似文献   

16.
选择以漆油为基料油,漆蜡为凝胶剂制备漆油基有机凝胶油,采用旋转流变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偏光显微镜等研究不同漆蜡添加量对凝胶油流变特性及结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5℃条件下,漆蜡添加量为5%时便可形成有机凝胶油。随着漆蜡添加量的增大,凝胶油硬度明显增加,凝胶油表现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特征越强,经过幂律模型拟合得到其流动指数n在0.12~0.48之间。在频率扫描范围内,凝胶油体系的储能模量(G′)明显大于损耗模量(G″),样品形成较为紧密的凝胶结构,且随着漆蜡添加量的增大,凝胶油网络结构越稳定。通过对凝胶油结晶特性分析发现,凝胶油中的结晶结构成球状且随着漆蜡添加量的增加,结晶形态单元分布变得相对致密,主要为β′型晶体。  相似文献   

17.
史逸飞 《中国油脂》2022,47(2):51-57
将小烛树蜡和日本木蜡分别添加到高油酸葵花籽油中制备凝胶油,分析其在凝胶油形成过程中结晶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添加量为5%时,两种蜡均表现出低频率依赖的“强凝胶”行为,小烛树蜡具有更强的热稳定性和表观黏度,日本木蜡则具有更高的触变回复性;热力学性质进一步证实凝胶油性能的差异与天然蜡的成分有关。在微观层面上,小烛树蜡凝胶油和日本木蜡凝胶油分别呈现簇状和针状的晶体形态;小烛树蜡晶型为β′型,而日本木蜡则在形成凝胶油的过程中发生晶体排列堆积方式的改变,晶型由β′型转为β型。日本木蜡具有与高熔点蜡不同的特殊结晶性质,在塑性脂肪开发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漆蜡的加氢工艺和复配漆蜡的复配加氢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钯碳催化剂用量0. 5%、氢气压力0. 3 MPa、反应时间2 h、反应温度150℃、转速500 r/min的条件下,加氢后漆蜡中硬脂酸相对含量提高到23. 89%,熔点由49. 6℃上升到50. 9~52. 6℃。在相同的加氢条件下,将加氢后的漆蜡与LH蜡(精制乌桕蜡)按复配比1∶1进行复配加氢,得到硬脂酸含量为17. 48%的新型复配漆蜡,接近日本精制白蜡中硬脂酸含量17. 60%。由于LH蜡的市场价格远低于漆蜡的市场价格,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因而这种新型复配漆蜡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漆蜡涂膜对鲜莲蓬采后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鲜莲蓬为材料,在常温(25±1)℃条件下,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先进行漆蜡处理鲜莲蓬适宜质量浓度的筛选,并研究质量浓度为3 g/100 mL的漆蜡涂膜处理对鲜莲蓬采后褐变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 g/100 mL的漆蜡涂膜处理对鲜莲蓬采后的褐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抑制鲜莲蓬贮藏期间的呼吸强度,延缓莲子褐变度、丙二醛含量和O2 - •生成速率的上升,维持莲子内部较低的过氧化氢H2O2含量,降低莲子贮藏期间的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以及贮藏后期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同时,漆蜡涂膜处理维持了莲子较高的总酚含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O2 - •清除能力及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这些结果表明3 g/100 mL的漆蜡涂膜处理可延缓采后鲜莲蓬的褐变,从而维持其品质。  相似文献   

20.
漆蜡是从漆树果实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植物油脂,具有极高的药用、保健价值和加工利用价值。为进一步探究漆蜡理化特性,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采用GC-MS法和X-衍射技术,分别对高温处理漆蜡的脂肪酸成分和晶体特性进行测定,研究高温对其脂肪酸成分和晶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漆蜡脂肪酸成分与含量发生改变,其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升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不同温度处理之间漆蜡脂肪酸成分基本相同,脂肪酸含量存在差异。高温120℃处理1-3 h不能改变漆蜡晶体类型,但衍射峰值发生了改变;高温120℃处理4 h和5 h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晶体类型,在衍射角2θ为11.79°、13.83°和18.17°处均出现新的衍射峰;高温120℃条件下,随处理时间延长,漆蜡结晶度变化趋势呈“V”形,结晶度先降低后升高,变化规律符合y=4.1407x2-28.403x+99.948 (R2=0.8109)曲线模型。在进行改变漆蜡结晶度时,温度的不足可以通过延长时间来补偿,时间不足时,可以通过提高温度来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