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脑炎病毒媒介在人房的季节消长、嗜血习性和叮人行为,以及其幼虫相关的生物学习性, 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媒介控制措施。 方法 2001 年 6~12 月,在云南南部湄公河上游,选取一个种植场,采用 CDC 诱蚊灯和人工诱捕的方法捕蚊;蚊胃血源环状沉淀法鉴定其嗜血习性以及孳生地调查幼虫孳生习性。 结果 共捕获乙脑病毒媒介蚊虫5属、11种、5 726只。无论是诱蚊灯还是人工诱蚊法,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棕头库蚊和中华按蚊的季节密度高峰都出现于 6~8 月的雨季;3 种库蚊在村内和村外有整夜叮咬活动,但中华按蚊的叮人高峰出现在 21:00 之前。人房室内诱蚊灯捕蚊与室外人诱观察发现,室内捕捉乙脑病媒数量远高于室外。蚊胃血检测结果发现它们的人血指数都比较高;幼虫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分布。 结论 湄公河上游地区人房优势蚊种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棕头库蚊和中华按蚊的生物学及行为与以往畜圈调查的结果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
从4—12月在监测点内选住房4间、牧畜棚4间,每旬捕蚊一次,按人工h计算密度,今年共捕蚊3310只;其中人房1074只,牧畜棚2236只,♀3077只,♂233只,隶属4属17种。库蚊属9种,为淡色库蚊、迷走库蚊、马来库蚊、褐尾库蚊、三带喙库蚊、贪食库蚊、伪杂鳞库蚊、惠氏库蚊、二带喙库蚊。按蚊属3种,为中华按蚊、林氏按蚊、潘  相似文献   

3.
云南景东县乙型脑炎流行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云南省景东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现状。方法媒介蚊虫调查采用诱蚊灯通宵捕蚊方法,蚊虫乙脑病毒检测采取RT-PCR方法,健康人群血清乙脑病毒抗体检测采用ELISA。结果共采集到蚊虫4属15种6653只,其中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属于当地的优势种群,分别占总捕获蚊数的82.07%和10.46%。RT-PCR检测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共16批1310只,各有1株感染乙脑病毒;ELISA检测当地健康人群血清乙脑病毒抗体阳性率为72.96%,不同年龄组人群乙脑病毒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89,P0.01)。结论云南景东县蚊虫种类较多,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有传播乙型脑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老挝波乔省会晒县和敦蓬县居民区成蚊种类组成,为制定当地媒介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通宵捕蚊法和电动捕蚊器法采集成蚊,采用形态学方法鉴定蚊虫种类。结果共捕获蚊虫3亚科7属38种13 537只,乙型脑炎媒介三带喙库蚊和棕头库蚊属于当地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75.57%(10 230/13 537)和13.61%(1 843/13 537);疟疾媒介中华按蚊和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分别占捕获总数的0.57%(77/13 537)和0.94%(127/13 537)。结论老挝波乔省会晒县和敦蓬县蚊虫种类丰富,乙型脑炎媒介三带喙库蚊、疟疾媒介中华按蚊和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广泛存在,提示当地存在乙型脑炎、登革热、疟疾等重要虫媒传染病流行的风险,当地应加强对上述媒介蚊虫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1980~1985年,先后在原金华地区的13个市、县进行了蚊种调查和有关生态观察,结果如下: 五年来共捕获成蚊31498只;幼虫4750条,羽化成蚊502只,经鉴定分类为五属24种。 按蚊属:中华按蚊。 库蚊属: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二带喙库蚊、伪杂麟库蚊、迷走库蚊、中华库蚊、桔尾库蚊、纹腿闸蚊、贪食库蚊、褐尾库蚊、五指库蚊、棕头库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思茅市翠云区倚象镇纳吉村人房蚊类进行调查,了解蚊类群落学特征,为蚊媒疾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CDC诱蚊灯在人房通宵捕蚊,对所获蚊虫进行群落学特征分析。结果捕获2亚科、6属、9亚属、26种696只蚊虫,数据分析发现人房蚊虫优势种为棕头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优势度分别为62·06、27·23。结论当地人房群落蚊种较多,群落组成和结构复杂。  相似文献   

7.
云南湄公河流域上游河谷地区疟疾媒介传疟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蚊媒季节消长、嗜血习性、叮咬行为和疟疾子孢子率以研究出它们在云南湄公河上游河谷地带传疟作用的关系。方法村内采取诱蚊灯和人工诱捕方法捕蚊;现场采取显微镜解剖蚊虫的方法观察唾腺子孢子,实验室采用ELISA技术检测蚊虫体内环子孢子蛋白(CSP)。结果村内共捕获16种按蚊。现场显微镜解剖7种按蚊,1010只经产蚊中,发现了7只唾液腺感染子孢子;ELISA方法检测现场捕回的8种按蚊,5154只各龄期蚊中,发现11只环子孢子蛋白阳性蚊。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多斑按蚊子孢子阳性率(包括ELISA环子孢子蛋白阳性和镜检唾腺子孢子感染蚊)分别是0.37%、0.22%、0.32%,昆虫接种率分别估算为9.82、3.97、2.69。这些蚊媒叮咬活动起始于黄昏,并整夜有活动,但微小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于于夜,中华按蚊和多斑按蚊的高峰则在21:00之前。它们的人血指数都在80%以上。结论以上结果显示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和多斑按蚊是湄公河上游河谷地带的重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蚊媒季节消长、嗜血习性、叮咬行为和疟疾子孢子率以研究出它们在云南湄公河上游河谷地带传疟作用的关系. 方法村内采取诱蚊灯和人工诱捕方法捕蚊;现场采取显微镜解剖蚊虫的方法观察唾腺子孢子,实验室采用ELISA技术检测蚊虫体内环子孢子蛋白(CSP). 结果村内共捕获16种按蚊.现场显微镜解剖7种按蚊,1 010只经产蚊中,发现了7只唾液腺感染子孢子;ELISA方法检测现场捕回的8种按蚊,5 154只各龄期蚊中,发现11只环子孢子蛋白阳性蚊.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多斑按蚊子孢子阳性率(包括ELISA环子孢子蛋白阳性和镜检唾腺子孢子感染蚊)分别是0.37%、0.22%、0.32%, 昆虫接种率分别估算为9.82、3.97、2.69.这些蚊媒叮咬活动起始于黄昏,并整夜有活动,但微小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于子夜,中华按蚊和多斑按蚊的高峰则在2100之前.它们的人血指数都在80%以上. 结论以上结果显示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和多斑按蚊是湄公河上游河谷地带的重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蚊虫分布特点及与虫媒病毒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1、1982、1983、1986、1987和1988年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勐海和勐腊县(市)捕获成年雌性蚊虫8属34种34508只。夜晚在农村畜圈及其周围采获蚊虫21种,优势蚊种为棕头库蚊和三带喙库蚊;白天在野外竹林采获蚊虫25种,优势蚊种为贺斑伊蚊和白蚊伊蚊。从三带喙库蚊(8株)、霜背库蚊(4株)、伪杂鳞库蚊(3株)、环带库蚊(1株)、棕头库蚊(1株)、中华按蚊(3株)、刺扰伊蚊(2株)、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云南省边境地区景洪市疟疾重要传播媒介的按蚊种类、生态习性及其疟原虫子孢子感染情况。方法于2015年在景洪市选取1个历史上疟疾流行高发村曼辉龙村为调查点,6-10月每月捕蚊3 d。在调查点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选择1户人房和畜房,采用灯诱法通宵捕捉按蚊,调查按蚊种群密度;多重PCR检测按蚊胃血,观察其嗜血习性。选择村内和村外各1处采用帐诱法捕捉按蚊,观察按蚊夜间活动规律;采用巢式PCR检测按蚊疟原虫子孢子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1 286只按蚊,属13种,其中中华按蚊936只(占72.8%),微小按蚊188只(占14.6%),为当地按蚊优势蚊种。按蚊的捕获来源地主要为畜房,占85.6%(1 101只)。125份中华按蚊胃血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人血指数为0,猪血指数为100。中华按蚊村内叮人率为0.6只/(人·h),村外的叮人率为0.2只/(人·h),夜间活动高峰期为20∶00-22∶00。101只微小按蚊、 517只中华按蚊和40只多斑按蚊巢式PCR检测,均未发现疟原虫子孢子感染。结论景洪市按蚊媒介种群以中华按蚊为主,其次为微小按蚊。中华按蚊以嗜家畜血为主。捕获的按蚊中未检测到疟原虫子孢子感染。  相似文献   

11.
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传疟媒介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调查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传疟媒介,为制定针对性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07年7~8月在墨脱县选择3个疟疾发病率较高的自然村,采用通宵/半通宵室内、外人/牛饵帐诱捕法、通宵人/牛房诱蚊灯诱捕法和清晨人房搜捕法捕蚊,对捕获的按蚊进行形态学鉴定,并进行种群组成、密度、叮人率、吸血习性、栖息习性和经产蚊比率等观察;在不同的水体捞取按蚊幼虫,进行蚊种鉴定,调查按蚊幼虫孳生环境。 结果 共捕获按蚊5 345只,经形态鉴定,只发现伪威氏按蚊、威氏按蚊和带足按蚊等3种,其中伪威氏按蚊占94.71%(5 062/5 345),威氏按蚊与带足按蚊分别为2.39%(128/5 345)和2.90%(155/5 345)。伪威氏按蚊室内和室外的半通宵诱捕平均密度分别为17只/人和105只/人;全通宵室内和室外的人饵帐诱平均叮人率分别为15.80只/(人·夜)(79/5)和326.22只/(人·夜)(1 468/4.5);全通宵室外人、牛饵诱捕及人、牛房诱蚊灯灯诱,伪威氏按蚊趋吸人血与牛血的比率分别为30.51%(714/2 340)和69.49%(1 626/2 340)及32.02%(57/178)和67.98%(121/178),表明伪威氏按蚊偏吸牛血并兼吸人血;清晨人房搜捕,共捕获伪威氏按蚊7只,均为胃血未消化的饱血蚊;共捞获按蚊幼虫106条,其中伪威氏按蚊和威氏按蚊幼虫62条,带足按蚊幼虫44条,按蚊幼虫孳生的水体类型仅限于稻田。 结论 伪威氏按蚊具备在当地传播疟疾的媒介生物学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近年来湖北省主要传疟媒介按蚊季节消长、栖息、吸血和孳生地等生态习性及其密度变化情况,为消除疟疾前蚊媒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7—9月,选择京山县、广水市和随州市曾都区为调查点,采用人工叮咬、帐诱捕蚊和灯诱3种方式进行媒介按蚊密度监测和生态习性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调查捕获的传疟按蚊均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京山县人诱密度成蚊密度7月份最高,为7.50只/(人·h);曾都区帐诱密度8月份最高,为0.18只/帐;广水市灯诱密度7月份最高,为9.67只/夜。中华按蚊幼虫密度在不同孳生地以8月下旬和9月上旬为高。结论湖北省原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区,现已很少发现有嗜人按蚊的存在,中华按蚊幼虫孳生地以稻田为主,中华按蚊幼虫密度和成蚊密度季节消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于1986年5月-1988年2月对云南省乙脑高发行区洱源县右所镇的蚊类种群组成,季节消长,成蚊自然毒率;媒蚊密度与乙脑流行关系,猪群感染乙脑动态与人群发病的关系;乙脑流行前后人群免疫水平;乙脑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等项目进行了系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按蚊,纹库蚊是该地区优势蚊种,1-11月可见蚊虫活动。从人房及畜厩捕获的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及麻翅库蚊中分离到乙脑病毒8株。证明中华按蚊及三带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江苏省消除疟疾阶段媒介监测结果,为输入性疟疾在本地传播的风险评估和消除疟疾后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7年每年6-10月,在江苏省媒介按蚊监测点采用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室外全通宵诱蚊灯法诱捕按蚊,进行按蚊种群和密度监测;采用WHO推荐的强迫接触筒法进行杀虫剂抗性监测。结果 2011-2017年,在江苏省7个媒介按蚊监测点采用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共捕获中华按蚊5 106只,年均叮人率分别为1.075、0.786、1.057、0.787、0.790、1.797只/(人·h)和1.185只/(人·h);采用室外全通宵诱蚊灯法共捕获中华按蚊28 186只,年均灯诱密度分别为57.950、50.932、14.800、4.405、58.070、72.406只/(灯·夜)和17.145只/(灯·夜)。2012年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DDT和马拉硫磷的敏感性、抗性指数均为R级。结论 江苏省传疟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部分疟疾流行区中华按蚊已对溴氰菊酯、DDT和马拉硫磷产生高度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湖北省传疟媒介按蚊的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及夜间活动规律等进行监测,为消除疟疾后阶段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2020年每年7—9月在湖北省枣阳市的3个村(刘升镇刘湾村2组、琚湾镇琚庄村3组和七方镇文庄村1组)开展按蚊种群监测,于室内(人房或牲畜棚)、室外(靠近水稻田)各选取2个调查场所开展1次按蚊种群监测,采用灯诱法(19∶00至次日7∶00)捕蚊,连续监测3 d。2018—2020年,另选择恩施市舞阳坝乡、丹江口市六里坪乡、枣阳市七方镇、武穴市石佛寺乡、江陵县白马寺镇和京山市孙桥镇等6个监测点,每年5—10月的上旬和下旬各开展1次按蚊密度监测,在监测点的居民区和蚊媒孳生地之间采用人诱法(19∶00至次日7∶00)捕蚊。捕获的所有按蚊冷冻处死后进行形态学鉴定。分析按蚊密度的季节消长趋势,夜间不同时间段按蚊密度的规律,以及人房、牲畜棚和室外等不同场所按蚊种群构成差异。按蚊密度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按蚊种群构成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种群监测结果显示,2018—2020年灯诱法共捕获蚊虫4 277只,其中中华按蚊819只(19.15%),淡色库蚊3 440只(80.43%),骚扰阿蚊18只(0.42%)。牲畜棚捕获蚊虫3 502只,其中中华按蚊677只(19.33%),淡色库蚊2 813只(80.33%),骚扰阿蚊12只(0.34%)。室外捕获蚊虫总数503只,其中中华按蚊106只(21.07%),淡色库蚊393只(78.13%),骚扰阿蚊4只(0.80%)。人房捕获蚊虫总数272只(2020年未进行人房按蚊监测),其中中华按蚊36只(13.24%),淡色库蚊234只(86.03%),骚扰阿蚊2只(0.74%)。2018—2020年各年度人房、牲畜棚和室外等不同捕蚊场所按蚊种群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3.500、 36.000、 18.000, P 0.05)。按蚊密度监测结果显示,2018—2020年,湖北省6个监测点共捕获中华蚊虫8 426只,未发现雷氏按蚊及其他按蚊。人诱法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的地区为江陵县,3年共捕获中华按蚊4 671只;最少的为丹江口市,3年共捕获0只。2018—2020年,中华按蚊平均密度高峰分别出现在8月上旬(2018年)和7月下旬(2019、 2020年),分别为15.91、 13.93、 6.91只/(人·h),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47, P 0.05)。6个监测点中,江陵县监测点的按蚊密度最高,其次为武穴市,按蚊密度分别为10.81和6.71只/(人·h)。不同监测点按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62, P 0.05)。湖北省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晚上19∶00—21∶00。结论湖北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持续存在,仍有潜在的疟疾传播风险,应继续开展持续、规范的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强媒介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16-2018年安徽省传疟媒介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及夜间活动规律,为消除疟疾后阶段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16-2018年,在安徽省105个县(市、区)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和室外双帐人饵全通宵诱捕法开展传疟媒介蚊种监测,比较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捕蚊场所按蚊密度。结果 2016-2018年,安徽省105个县(市、区)中有103个县(市、区)捕获到按蚊,其中灯诱法捕获32 494只、人诱法捕获36 228只。所有捕获按蚊经形态学鉴定均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密度高峰为6-8月,夜间活动高峰为19∶00-23∶00。不同捕蚊场所中,以畜禽棚按蚊密度最高(H = 18.835,P < 0.05)。2016和2017年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密度均存在差异(H = 16.655、11.566,P均< 0.01),淮河以北地区中华按蚊密度较低。结论 中华按蚊在安徽省广泛分布,是当前安徽省最主要的传疟媒介。在消除疟疾后阶段,应加强安徽省媒介监测,在疫点及时采取媒介控制措施,防止出现境外输入性疟疾本地再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嗜血习性和传疟作用 ,为探索经济有效的疟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血检阳性病人计算发病率。人工诱饵法观察通宵叮人率。半通宵叮人率与晨间蚊帐按蚊密度之和计算睡前睡后叮人率 ,捕获新吸血按蚊 ,制成滤纸血膜送上海寄研所测定嗜血习性 ,解剖卵巢观察经产蚊比率。结果 1 .嗜人按蚊通宵叮人率平均为 3只 /人·夜 ,中华按蚊为 3 3只 /人·夜 ;睡前睡后叮人率平均分别为 2 .2 8只 /人·夜 ,4.43只 /人·夜 ,与 1 982调查比较 ,下降显著。2 .嗜人按蚊分布区 95 .0 9%的疟疾病人由嗜人按蚊传播 ,4.91 %由中华按蚊传播 ,嗜人按蚊传疟作用相当于中华按蚊的 2 0倍。 3 .嗜人按蚊媒介能量为 0 .0 75 2 ,中华按蚊为0 .0 0 60 ,基本繁殖率 <1 ;临界叮人率大于实际值。结论灭蚊、防蚊和及时治疗病人是防治疟疾的两大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南阳市传疟媒介。方法 2005–2017年,选择南阳市唐河县马振扶乡和桐柏县淮源镇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半通宵人诱法和清晨帐内捕蚊法进行传疟媒介调查。结果 2005–2017年,南阳市2个监测点室外半通宵蚊帐内人诱法捕获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65~22.30只/(人·h),密度高峰为6、7月;仅2008–2011年在桐柏县捕获嗜人按蚊,平均密度为0.03~1.10只/(人·h)。2005–2011年, 南阳市2个监测点清晨帐内捕蚊法捕获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08~0.24只/(顶·夜),密度高峰为每年7、8月;仅在桐柏县捕获到少量嗜人按蚊,平均密度为0.01~0.02只/(顶·夜)。结论 南阳市存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两种传疟媒介,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老挝琅勃拉邦省蚊虫种类组成及重要生态习性,为当地制定有效的媒介控制策略及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11月,在老挝北部琅勃拉邦省采用诱蚊灯通宵捕蚊法、人工帐诱捕法和人牛房全捕法采集成蚊,采用勺舀法捞捕居民周边小积水伊蚊四龄幼虫,采集的成蚊和伊蚊幼虫通过形态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并登记。结果 共捕获成蚊2亚科6属29种2149只,其中三带喙库蚊和乌头按蚊属当地优势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19.48%(419/2149)和16.54%(345/2149);共捕捞伊蚊幼虫1属2种14条,其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占比分别为85.71%(12/14)和14.29(2/14)。微小按蚊和多斑按蚊通宵均有叮咬活动,叮咬高峰分别主要出现在子夜(00:00-01:00)和黄昏(20:00-21:00)。结论 老挝琅勃拉邦省蚊虫种类丰富,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同时存在具有夜间叮咬活动的微小按蚊,以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提示当地仍然存在疟疾、登革热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风险,建议加强对上述疾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云南省沧源县开展疟疾再传播影响因素,为沧源县疟疾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及消除疟疾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沧源县重点地区居民的末梢血滤纸血膜标本,应用巢式PCR(nested-PCR)法进行传染源的筛查检测;参考《全国消除疟疾监测方案(2015版)》,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人诱双层叠帐捕蚊法开展媒介调查,分析当地疟疾主要传播媒介种群、密度及其分布规律。结果共筛查检测滤纸血膜标本2 077人份,结果均为阴性;共捕获蚊虫3 152只,分属按蚊属、库蚊属和阿蚊属,总蚊虫密度为32.83只/(灯·夜),其中中华按蚊密度为7.80只/(灯·夜)。传疟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占捕蚊总数的23.8%(749/3 152)。5-10月各月均捕获到中华按蚊,其中7月为中华按蚊密度高峰期,占35.0%(262/749)。人诱双层叠帐捕蚊法未捕获到按蚊。结论沧源县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但传疟媒介持续存在,仍有输入疟疾病例引起再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