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持续性枕后位分娩方式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00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和100例枕前位(枕前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枕后位组宫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延缓、胎头下降停滞、第二产程延长发生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枕后位组阴道助产、剖宫产、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骨盆临界狭窄、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持续性枕后位母婴并发症增加,严密观察分析产程,及时诊断和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选择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两所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112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和112例枕前位(枕前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两组头位分娩评分、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枕后位组产钳助产、剖宫产、会阴裂伤、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等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枕后位组宫口扩张及胎头下降延缓和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率均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剖宫产组富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停滞和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而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骨盆临界狭窄、潜伏期及活跃期延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导致母儿并发症增加,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分娩期综合性干预预防持续性枕后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产程不同时相干预预防持续性枕后位的措施,以降低持续性枕后位的发生率,改善分娩结局。方法将96例枕后位产妇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研究组的产妇施行针对产程不同时相的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人工破膜、纠正异常胎轴、产妇采取与胎背同侧的高坡侧俯卧位、徒手扩张宫颈及徒手旋转胎头。结果研究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较对照组短,研究组活跃期先露下降平均速度及宫口扩张平均速度均快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持续性枕后位发生率及胎儿窘迫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干预措施安全、有效、易行。  相似文献   

4.
预防性干预矫正枕后位对产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持续性枕后位是造成头位难产的首要原因,手术率高,处理不当对母婴危害大。近年,其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为提高分娩质量和阴道分娩率,将难产转化为顺产,我们对150例产妇在产程中给予预防性干预,使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减少了持续性枕后位的发生。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1996年8月至1999年5月在我院经B超诊断为枕后位先兆临产至潜伏期的初产妇3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150例,两组产妇年龄均在20~30岁,孕37~41 3周,单胎头位,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按头位分娩评分表[1]评估骨盆胎儿体重均7分,无明显头盆不称及其它…  相似文献   

5.
持续性枕后位发病率为5%~12%,易出现母儿并发症。体格检查联合超声检查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临产前、第一产程中大部分枕后位可自行转为枕前位分娩。第二产程若出现持续性枕后位,应预防性徒手旋转胎方位;若出现胎心监护异常或第二产程延长,需立即旋转胎头、器械助产或剖宫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6.
改变孕妇体位矫正枕后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枕后位是头位难产中比较常见的胎头位置异常,其手术率极高,处理不当,可对母婴造成较大的危害。本文通过指导产妇进行体位矫正,加用人工破膜等预防性干预措施,使81%的枕后位产妇经阴道娩出,降低了难产及剖宫产率,提高了阴道分娩质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胎儿体重对持续性枕后位产程特征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产科住院分娩228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对照组112例(胎儿体重≥2500 g且<3500 g)和研究组116例(胎儿体重≥3500 g且<4250 g).并将两组产程特征、母儿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产妇产程异常(宫口扩张延缓、停滞,胎头下降延缓、停滞)发生率、临床干预(体位矫正、手转胎头)成功率、剖宫产率、母儿并发症(产后出血、产褥病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产程处理中充分考虑胎儿的体重因素,对于胎儿估计体重≥3500 g的枕后位病例应积极临床干预,干预失败应放宽手术指征,以降低母儿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围产儿预后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围产儿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对1995年11月至1996年7月在我院分娩的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枕位正常的90例(对照组)孕妇进行比较。结果:枕位异常者,胎儿体重过大、宫缩乏力的比例明显增加,产程各期时间均明显延长,胎先露下降速度明显减慢,各产程异常发生率明显增加,手术产率明显增加。枕横位总手术产率为82.81%,枕后位为92.31%,胎儿宫内缺氧、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增加。结论: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是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处理不当,围产儿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9.
两种体侧卧位法纠正枕后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产程中产妇采用两种不同体侧卧位纠正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潜伏期经内诊或B超确诊为枕后位的初产妇100例,按随机表法分成同侧卧位组和对侧卧位组(各50例),分别采用同侧和对侧卧位法纠正胎方位,观察两组阴道分娩率、第1产程时间.结果(1)同侧卧位组阴道分娩34例(68%),胎儿转至枕前位27例(54%),对侧卧位组阴道分娩为22例(44%),胎儿转至枕前位12例(2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2)同侧卧位组平均第1产程时间为(13.5±6.5)h;对侧卧位组平均第1产程时间为(17.1±7.2)h,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产程中指导产妇取同侧卧位矫正枕后位,是提高阴道分娩率、缩短第1产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计一种在临床上能更及时、准确地做出顺产与难产判断的头位分娩评分法,并探讨其对判断初产妇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分娩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拟定新式头位分娩评分法,对236例诊断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初产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新式头位分娩评分法总分小于70分者,90.63%行剖宫产术,大于80分者91.49%经阴道分娩(P<0.01),无一例严重母婴并发症发生。结论:新式头位分娩评分法全面地对整个产程及胎儿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对顺产与难产做出综合判断,在确保母婴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降低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1.
枕后位是头位难产中较常见的胎头位置异常,如何能更好地将枕后位转至枕前位而获阴道分娩,减少因枕后位而行剖宫产的几率,直接影响到一个医院的产科质量。为此我院对140例枕后位产妇进行研究,随机选择52例在分娩过程中指导产妇跪式待产,利用胎背重力使胎方位从枕后位逐渐旋转至枕前位而娩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侧俯卧位对于纠正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的效果,降低临床产妇的剖宫产率。方法:以我院2012年1—2013年5月于我院分娩的98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为对象,采取缩宫素调整宫缩后指导其以侧俯卧位来纠正,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对98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纠正后经阴道自然分娩者73例,占74.49%;产钳助产11例,占11.22%;纠正不成功而进行剖宫产者14例,占14.29%;新生儿均健康,产妇也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侧俯卧位对于调整宫缩后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纠正效果显著,能有效的降低剖宫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持续性枕后位在胎头位置异常中占重要地位,虽发生率不高,但多数需剖宫产结束分娩,少数需阴道助产,自然分娩者较少,如处理不当,对母婴危害极大。资料和方法本文收集我院1975~1985年5月妊娠37~42周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共90例,同期足月妊娠初产头位分娩共8334例,占头位分娩的1.08%。  相似文献   

14.
持续性枕后位发病率为5%~12%,易出现母儿并发症。体格检查联合超声检查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临产前、第一产程中大部分枕后位可自行转为枕前位分娩。第二产程若出现持续性枕后位,应预防性徒手旋转胎方位;若出现胎心监护异常或第二产程延长,需立即旋转胎头、器械助产或剖宫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持续性枕横位和51例持续性枕后位病例的各阶段产程时间、异常产程及产道损伤、产后出血、羊水粪染(Ⅱ°以上)、新生儿Apgar评分(5min评分≤7分)等情况,并与同期100例枕前位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异常产程发生率、产道损伤、产后出血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羊水粪染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对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对减少母儿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头位难产中,以枕位异常发生率最高,为了保障母子健康,降低头位难产发生率,降低剖宫产率,我院对第一产程活跃期胎头下降阻滞的枕位异常,采用手转胎头辅以经腹推儿背联合手法纠正,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枕后位及其脊方位与持续性枕后位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性枕后位 (POPP)是较常见的异常胎头方位 ,在头位难产中居首位[1] 。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限于骨盆类型、头盆关系、产力等方面。我们应用B超扫描多指标综合判断胎儿方位的方法 ,监测了产程早期 185例枕先露的枕方位、脊方位等 ,探讨了枕后位及其脊方位与POPP的相关性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5年 2月至 4月在北京妇产医院临产的产妇 ,具备以下条件者纳入研究范围 :(1)单胎头位 ,初产 ,2 2~ 34岁、孕 38~ 42周 ,正常女性骨盆[2 ] ,无严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2 )已临产 ,宫缩规律 ,宫口扩张 <2cm…  相似文献   

18.
徒手纠正持续性枕后位方法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贵霞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6):475-475,477
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剖宫产并发症的认识逐步提高,如何纠正胎头位置异常,争取经阴分娩重新引起重视。我们为109例持续性枕后位孕妇行经阴徒手旋转胎头术,然后产妇取侧俯卧位,纠正率达89.91%,成功率达86.24%。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4年10月至2006年10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椎管内潜伏期镇痛不增加剖宫产率,不延长产程,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1-2];亦有研究发现,硬膜外镇痛本身可能引起分娩过程中胎位的不正常旋转而最终采取剖宫产分娩[3].对于已存在枕横位或枕后位的产妇往往在潜伏期迫切要求镇痛,临床上常进行体位管理以纠正胎方位异常.但剧烈的产痛使产妇难以配合,对此类产妇如何行潜伏期分娩镇痛应慎重考虑[4].有研究表明,双管硬膜外潜伏期分娩镇痛可加快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分娩质量[5].本文回顾性分析枕横位或枕后位初产妇的分娩资料,评价双管硬膜外潜伏期分娩镇痛联合体位管理对此类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旨在为双管硬膜外潜伏期分娩镇痛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产程中活跃期枕后位胎儿脊柱位置与分娩结局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2008年5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在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妊娠初产妇,其胎儿体重<4000 g,均为头先露、枕后位,共288例.在试产过程中宫口扩张4~5 cm并已破膜时,征得孕妇及家属同意,行B超检查胎头及脊柱位置,并动态观察至分娩结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x 2检验对分娩结局进行分析. 结果 288例中,胎儿脊前位202例,脊后位86例.脊前位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脊后位组[1.5%(3/202)与8.1%(7/86),x2=7.97,P<0.01].脊后位组86例分娩中胎儿均为持续性枕后位,其中4例以枕后位经阴道分娩(包括产钳助产2例).脊前位组和脊后位组产程中不同宫口扩张程度时因持续性枕后位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宫口扩张6 cm:4.0% (8/202)与36.0%(31/86),x2=53.04;7 cm:3.5%(7/202)与18.6%(16/86),x2=18.81;8 cm:1.5%(3/202)与10.5%(9/86),x2=12.18;9 cm:0.5%(1/202)与5.8%(5/86),x2=8.63;开全:1.5%(3/202)与15.1%(13/86),x2=21.36;开全1h:0.5%(1/202)与9.3%(8/86),x2=15.45;P均<0.01].徒手旋转胎位均在宫口扩张5~6 cm时进行.脊后位组2例徒手旋转胎位均未成功.脊前位组202例中,155例未行手旋转胎位而在继续试产中胎头转为枕前位经阴道分娩,12例经徒手旋转胎位至枕前位经阴道分娩,余35例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其中23例手术指征为持续性枕后位. 结论 产程中活跃期枕后位胎儿脊柱位置与分娩结局有密切关系,活跃期及时了解枕后位胎儿脊柱位置,可帮助医师及时采取合理分娩方式,以降低母婴并发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