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9 毫秒
1.
目的 对1例有输血史多次分娩史的RhD阴性孕妇D抗原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明确RhD表型和基因型。方法 微柱凝胶技术进行母亲和新生儿Rh血型初筛,母亲红细胞经典抗人球蛋白技术进行RhD阴性确认,吸收放散试验确定是否为Del。基因检测确定孕妇RHD基因型。结果 该孕妇结果为Ccdee, RhD确证试验为D阴性,吸收放散试验阴性,基因检测为RHCE(2-9)-D变异,产生抗-D,抗-E。新生儿为CCDee表型,游离抗体检出抗-D和抗-E,放散液检出抗-D。患儿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进行输血、光疗和换血治疗。结论 RHCE(2-9)-D变异型血清学可能表现为D阴性,确证试验阴性,有产生抗-D并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Rh阴性孕妇血型D抗原同种免疫反应,为建立有区别的D亚型的输血规则提供参考。方法对RhD阴性孕妇进行基因分型,并检测是否有抗-D;总结分析孕妇妊娠次数以及胎儿红细胞的检出与产生抗-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122名RhD表型阴性的孕妇中,检出d/d基因型97例,Del型20例,弱D15型1例,RHD-CE(2—9)-D/d融合基因型3例,DⅥⅢ型1例。在97名RhD阴性(d/d)孕妇中,有38例产生抗-D;20名Del血型孕妇均未检出抗-D;3名RhD-CE(2—9)-D/d中有2例产生抗-D;1名弱D15型的孕妇未检出抗-D;1名DⅥⅢ型孕妇抗-D检出阳性。统计分析表明孕妇的妊娠次数以及外周血中检出胎儿红细胞的检出与抗-D的产生有相关性,这可以成为Rh阴性孕妇被D抗原免疫的证据。结论不同D亚型的个体可能会对D抗原有不同的免疫反应,我们认为在中国Del血型的受者可以接收D阳性血液。建立有区别的输血规则可以节约有限的Rh阴性血资源和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广州番禺地区RhD阴性的孕产妇的产前血型抗体筛查和RHD基因分型以及产后追踪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产科医生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的产前筛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广州市番禺地区RhD阴性孕产妇标本42例,用间接抗球蛋白法进行RhD确认,用吸收放散实验进行放散D确认,用PCR-SSP方法进行RHD基因分型。通过查看病历或电话回访,了解孕妇生产过程和HDN发生情况。结果 42例筛查阴性标本均确定为RhD阴性,9例经吸收放散试验确定放散D表型(Del),占比21.4%,基因分型均为RHD1227A DEL型;2例血清中检出抗-D,占比4.76%,基因分型均为RHD基因缺失型。成功追踪产妇17例,均顺利产下婴儿:RhD阴性1例、RhD阳性16例,2例血清中检查抗-D孕妇所生产的婴儿均发生RHD-HDN,其余15例均未出现明显的HDN症状。结论本地区RhD阴性孕产妇中存在较高比例的RHD1227A DEL(放散D),临床产科医生适当结合吸收放散试验和基因分型结果,更能精准制定RhD阴性孕妇的产前抗-D筛查、预防性注射Rh免疫球蛋白阻断母体抗-D产生以及预防RHD-HDN发生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人群中弱D72血型的血清学特征及分子遗传背景。方法从广州血液中心献血者人群中收集了62人份D变异型标本,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技术做RHD及RHCE基因分型;对于MLPA检测不到的RHD突变型等位基因,对其10个外显子做直接测序分析,并采用D抗原表位分析试剂盒(DScreen)及其他7种单克隆抗-D做D抗原表位血清学检测。结果在62例D变异型标本中,共发现26例弱D表型,其中弱D72突变型等位基因5例[占8.1%(5/62)],4例为RHD*weak D type 72/RHD*01N.01(RHD基因缺失)和Ccee,1例为RHD*weak D type 72/RHD*DVI.3和CCeee。取1例RHD*weak D type 72/RHD*01N.01的红细胞标本做D抗原表位血清学检测:其与D-Screen试剂盒的9种单克隆抗-D均呈阳性反应,反应强度为1+~2+,与其余7种单克隆抗-D也均呈阳性反应,反应强度为w+~1+。结论血型血清学分析初步提示弱D72血型D抗原表位完整,但该血型个体在免疫刺激下是否不会产生抗-D仍需进一步临床证据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洛阳地区初筛Rh D阴性无偿献血人群Rh血型抗原的分布情况。方法利用广谱抗球蛋白微柱凝胶卡和Rh血型分型卡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站859份初筛阴性的献血者标本进行鉴定和分型。结果859份Ig M抗-D阴性标本中检出弱D型45份(占5.24%),Rh D阴性814份(占94.76%);Rh D阴性表现型分布以dccee(59.95%)和d Ccee(27.89%)居多,c和e抗原频率较高,分别为97.54%和99.63%;Rh弱D型献血者表型cc Ee占比例最高为60%。结论对本地区初筛Rh D阴性献血人群的Rh血型抗原分布有了具体的了解,可对本地区Rh血型系统的稀有血型队伍建设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RhD抗原变异体的血清学表型和基因型。方法收集贵阳市159名无偿献血者RhD盐水法初筛阴性的标本,采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IAT)筛出部分D型和弱D型抗原,用乙醚吸收放散试验检出Del型抗原,并对Rh表型(C、c、E、e抗原)进行血清学检测。同时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对RhD变异型D抗原外显子进行扩增和选择性测序以判定其确切型别。结果 159例RhD初筛阴性标本中检出RhD变异型53例(33.3%),包括Del1227GA、3GA 46例(28.9%)、部分D DVI typeШRHD-CE(3-6)-D 3例、弱D15 845 GA 3例、弱D24 1013TC 1例。Rh表型结果显示,ccee 65例、Ccee 79例、CCee 11例、ccEe和CcEe各2例。结论贵阳市无偿献血人群中RhD变异体的基因型呈现多态性,其中主要为Del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番禺地区RHD变异体基因分型特征。方法采用微量板法对2010年11月~2011年8月到本站参加献血的26 172名次献血者进行RhD阴性筛查;采用抗球蛋白法对初筛RhD阴性的标本进行确认,采用吸收放散试验对经抗球蛋白法确认为RhD阴性的标本进行Del表型筛选;采用RH基因变异体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PCR-SSP法)对献血者模板DNA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根据电泳图谱判断RHD基因分型。对血清学与基因分型结果不符的标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初筛检出60名RhD阴性,经抗球蛋白法确认59例为RhD阴性,阴性频率为0.23%;吸收放散试验检出10例Del表型。60例初筛阴性的基因分型检测发现40例RHDEXON1~10全缺失基因型,发生频率约为67.8%;10例RHD 1227A DEL基因型,发生频率约为16.9%;7例部分D,发生频率约为11.9%;1例RHD弱D15基因型,发生频率约为1.2%;2例RHD基因分型阳性需作进一步碱基测序分析。结论本地区血清学RhD阴性献血者中,存在RHD 1227A DEL、RHD-CE(2-9)-D,RHD-CE(5)-D、RHD-CE(6-9)-D和RHD弱D15等基因型,血清学结合基因分型能更准确鉴定RhD血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人群中RHD*960A突变型等位基因个体的血型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RhD变异型标本,采用2种不同的单克隆抗-D试剂鉴定RhD血型,抗球蛋白凝胶卡法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并用RhD抗原表位检测试剂盒(D-Screen)检测RhD抗原表位;此外,采用Rh血型分型卡检测Rh CE抗原;采用多重连接酶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检测RHD及RHCE基因型;对MLPA方法无法给出检测结论的标本,进行RHD基因全部10个外显子的PCR扩增及产物直接测序。结果发现3例RhD变异型标本,直抗阴性,初步血清学结果显示RhD抗原弱阳性表达,RhD抗原表位检测结果显示其红细胞与RhD抗原epD6.6、epD8.2和epD9.1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无凝集反应,与其余表位抗体呈弱阳性凝集反应;RHCE抗原分型1例为CCee,其余2例为Ccee;RHD基因的MLPA基因分型显示其基因型为正常的RHD/d(即未鉴定出其携带的突变型RHD等位基因),后续RHD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发现其第7外显子携带c.960GA(p.Leu302Leu)同义突变,RHCE基因MLPA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表型一致。结论首次在广州地区人群中发现了RHD*960A突变型等位基因个体,并进行血清学抗原表位和基因型检测,其血清学表现为部分D。  相似文献   

9.
西安地区Rh阴性个体D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西安地区RhD阴性个体的RHD基因多态性分布状况,以及Del血型与其它Rh血型表形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RhD阴性表型的个体,分析Del血型的Rh表型分布,对特殊样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607例样本中,检出d/d基因型428例,占70.5%;Del型125例,占20.6%;弱D15型21例,占3.2%;RHD-CE(2—9)-D/d融合基因型31例,占5.0%;DⅥⅢ型2例,占0.4%;Del血型个体中具有C抗原者比例较高,但亦有其它表型存在;鉴定出1例新的RHD无效等位基因。结论对西安地区Rh阴性无偿献血者D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揭示了Rh阴性个体D基因多态性,既有临床意义,也有遗传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广州地区收集的32例RhD变异型献血者进行基因分型,以了解RhD变异型在广州献血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传统血清学方法,对2016年6月—2017年1月的RhD变异型献血者进行RhD表型鉴定。提取基因组DNA,采用MLPA检测试剂盒对收集的32例RhD变异型标本进行RHD基因分型。对于不能明确分型的标本,使用Sanger测序法对RHD基因进行测序分析。使用D-Screen试剂盒对RhD变异型标本的RhD抗原表位行进一步检测。结果在32例RhD变异型标本中:检出RHD~*DVI.3/01N.01 8例、RHD~*DVI.3/DVI.3 1例、RHD~*weak partial 15/01N.01 7例、RHD~*960A/01N.01 3例、RHD~*weak D type 25/01N.01 3例、RHD~*weak D type 72/01N.01 2例、RHD~*D-CE(4)-D-CE(10)/01N.01 1例、RHD~*95A/01N.01 1例、RHD~*710T/01N.01 1例、RHD~*DVI.3/01EL.01 1例、RHD~*weak partial 15/01EL.01 1例、RHD~*weak D type 25/01EL.01 1例、RHD~*DVI.3/D-CE(3-9)-D 1例和RHD~*538A/D-CE(2-9)-D 1例。结论弱部分D15和部分DVI.3是广州地区献血者人群中最常见的RhD变异型。MLPA基因分型方法是1种有助于检出这2种不同RHD突变型等位基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1例孕妇抗-D同种免疫反应及部分D表型和基因型。方法分别采用盐水法和微柱凝胶卡法检测RhDCcEe抗原,以及常规血清学试管法和凝胶卡法鉴定孕妇血清抗-D抗体及其效价,通过检测RHD基因的10个外显子、RHD基因合子型,以及测定D抗原12个表位鉴定部分D表型。结果该个体盐水法测定为dCcee,但微柱凝胶卡法检测为DCcee表型,RHD基因外显子检测缺失第3~6外显子,合子型测定为D/d,D抗原表位分析显示缺失大部分D表位,提示该个体为部分D表型DVI-III型,基因型为DVICe/dce;孕妇血清抗-D抗体第20周第1次检测为阳性,效价为1∶32,至生产前为1:64,产后确认为Rh(D)新生儿溶血病,生下一子为Rh阳性。结论部分D表型DVI-III型过往国内亦有报道发生抗-D同种免疫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我国汉族DVI-III型多见,产前检查时须防漏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h阴性个体输血中Del型红细胞的D抗原免疫原性。方法对临床输血的Rh阴性患者进行回顾性跟踪检测,采用PCR-SSP法检测标本RHD基因,间接抗球蛋白法检测抗-D效价,流式细胞术对比输血前后抗体强度的变化。结果 2名输注Del型血液的Rh阴性患者,抗-D效价升高,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抗-D强度明显升高,说明Del表型红细胞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结论为了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常规血清学检测Rh阴性的供血者,应进一步排除弱D及Del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番禺地区RhD阴性的孕妇进行RHD基因分型以及产后追踪,为临床制订科学、合理的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番禺地区RhD阴性孕产妇标本40例,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管法进行RhD阴性确认,用吸收放散试验进行放散D筛查,用PCR-SSP方法进行RHD基因分型。结果经鉴定40例均为RhD阴性,吸收放散试验鉴定9例为放散D表型(Del),占比22.5%。对40例标本进行基因分型检测,24例为RHD基因全缺失型,占比60.0%;9例为RHD1227A DEL型,与血清学放散D(Del)一致,占比22.5%;5例RHD-CE(2-9)-D型占比12.5%;2例10外显子全阳性,经进一步测序分析确定均为RHD 711del C型,占比5.0%。结论该地区RhD阴性孕产妇中存在较高比例的RHD1227A DEL(放散D),临床医生适当结合吸收放散试验和基因分型结果,能更精准判断孕妇RhD血型,从而更加科学地制订产前抗-D筛查和预防RHD-HDN发生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四川地区汉族人群Rh(D)变异体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四川汉族人群中Rh血型系统中D变异体的分布特点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102份四川汉族献血者,61份本实验室临床标本做C、c、E、e表型鉴定,并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从非亲缘随机献血者中筛选弱表达的D变异体(包括弱D和部分D),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Del型。同时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RHD等位基因进行分型,对Rh(D)变异体标本进行杂合性鉴定,并采用测序法对疑难标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血清学试验检出D抗原变异型52例,经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分析,弱D15RHD(G282D)型4例,弱D12RHD(G277E)型1例,弱DRHD(L320L)1例(型别未定),弱DRHD(G263R)1例(型别未定),部分DDVItypeⅢ型2例,DELRHD(K409K)型41例,DELRHD(M1I)型1例,此外发现新等位基因RHD(A237D)1例(基因序列号:GU998825)。RHD杂合性检测结果显示1例弱D15和9例DELRHD(K409K)型标本为RHD+/RHD+纯合子,其他均为RHD+/RHD-杂合型。结论四川地区汉族人群Rh(D)变异体有丰富的类型和不同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1例输注阳性血液的D变异型患者进行Rh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探讨该D变异型的输血策略。方法采集患者标本,用2种不同的单克隆抗-D试剂鉴定D抗原,并用试剂盒检测D变异体抗原表位,Rh CE抗原分型,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采用多重链接酶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检测RHD及RHCE基因型,对于MLPA检测不到的RHD突变型等位基因,对RHD基因全部10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及产物直接测序分析。结果该患者初步D抗原鉴定结果显示为D抗原弱表达,且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阴性;D抗原表位检测结果显示其红细胞与D抗原ep D5.4、ep D2.1和ep D3.1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产生弱凝集反应,与其余表位抗体均无凝集反应,大量输注D阳性血液后的168 d及232 d抗体筛查结果均为阴性;Rh CE抗原分型为cc Ee,MLPA结果显示其基因型为RHD/d,RHCE基因MLPA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表型一致;RHD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发现其第3外显子携带纯合的c.341GA(p.Arg114Gln)错义突变。结论患者为弱D25变异型,对弱D25型的D抗原进行表位分析的显示其部分抗原表位缺失。该患者大量输注阳性血液后未产生抗-D,为制定该血型患者的临床输血策略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RhD弱阳性儿童患者进行RhD变异体检测分析。方法用微柱凝胶血型鉴定卡及盐水试管法进行RhD血型初筛;微柱凝胶抗球法进行弱D确认试验;确认试验RhD弱阳性者进行PCR-SSP及RHD外显子测序分析。结果 RhD初筛阴性46例(0.38%),确认实验检出弱阳性4例(8.7%);4例RhD弱阳性标本经基因检测,1例1227A杂合子(Del型),1例DⅢa型,2例弱D15型。结论 Del型也可能被血清学方法检出;RhD弱阳性患者中抗原数量减少者较多;针对RhD阳性红细胞是否产生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调查分析本地区RhD阴性人群RHD基因的多态性,对RhD阴性个体准确鉴定,制定针对不同个体的临床输血策略。方法招募RhD阴性自愿无偿献血者及患者(以孕产妇为主),经知情同意后,征询调查输血史及女性孕产史,并采集标本进行RhD阴性血清学确认、基因测序和抗体筛选鉴定。结果 96例标本中,检出73例RHD基因全缺失型,18例RHD~*01EL.01基因型,其中RHD1227A纯合型17例,RHD1227A杂合型1例,2例RHD~*15基因型,1例部分D,为RHD~*58基因型,2例RHD~*01N.16变异型。检出产生抗体者4例,其中抗-D阳性2例,抗-D和抗-E均阳性1例,抗-Di~a阳性1例。结论本地区RhD阴性汉族人群中DEL型比例略低于一般汉族人群数据,DEL型女性未见因怀孕或生产多胎D抗原阳性新生儿而产生抗-D或发生RhD-HDN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Rh D(-)孕妇抗-D产生情况,分析产生抗体的Rh D(-)孕妇其基因型与抗-D效价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5年3月门诊及住院患者中血清学初筛为Rh D(-)的血液样本共559例,其中孕妇123例,均进行抗体筛检,阳性患者鉴定抗体,对发现的抗-D测定效价。对8例产生抗-D的确证Rh D(-)孕妇血清进行RHD基因型分析。结果 8例产生抗-D的孕妇中,抗-D效价为2的1例,效价32的1例,效价128的4例,效价256的1例,效价4 096的1例。其中RHD(-)2例,RHD-CE(2-9)-D 3例,Del RHD1227A 2例,DVtype2[DVa(Hus)]1例。结论 Rh D(-)孕妇中有一定比例的抗-D产生,Rh D(-)孕妇的抗-D产生及效价与RHD基因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1例血清学RHD弱阳性的患者进行RHD基因型检测。方法 采用盐水法以及抗人球蛋白法鉴定RHD血型,应用抗球蛋白微柱凝胶卡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采用RH血型分型卡检测RHCE表型;对RHD基因的10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及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该个体血清学结果显示RHD抗原弱阳性表达,为D变异型,RHCE表型为CcEE,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为阳性。RHD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发现其第9外显子上的第1227号碱基发生了G>A的杂合突变。同时,第3外显子上的第341号碱基发生了G>A的杂合突变,导致D抗原表达减弱。综上,该样本属RHD*weakDtype25/RHD*DEL1杂合型。结论 此D变异型个体为弱D25与DEL型杂合的病例,其血清学表现为D变异型,且未检索到中国人群相关病例报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的一例弱D血型表型及基因型。方法:分别采用盐水法及微柱凝集(玻璃珠/凝胶)卡对该弱D血型进行血清学分析,鉴定该标本12种D抗原表位以确定其表型,对Rh D基因10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分析其杂合性。结果:该个体盐水法与微柱凝胶卡法检测均为d Ccee,但微柱玻璃珠卡法抗-D检测结果为1+,D抗原表位分析显示缺失部分D表位。测序检测发现,该标本存在等位基因c. 1022TA,结合其血清学反应格局更符合部分D表型,RHD合子型鉴定为D/d。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的一例弱D血型归为弱部分D型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