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与氢质子波谱分析(1 H-MRS)在肝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腹腔注射CCl4溶液法诱导建立兔肝纤维化模型并进行DWI和1 H-MRS检查。DWI使用SE-EPI序列(b1=0s/mm2,b2=600s/mm2),1 H-MRS使用单体素点分辨波谱分析(PRESS)序列(TR 1500ms,TE 35ms),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胆碱(Cho)和脂质(lipid)波峰下面积的比值(Cho/lipid)。以病理学肝纤维化分期为基础,将兔划分为无肝纤维化组(S0)、轻度-中度纤维化组(S1-S2)和重度纤维化及肝硬化组(S3-S4),比较不同组间ADC值和Cho/lipid变化规律。结果: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ADC值依次降低(P<0.01),Cho/lipid依次升高(P<0.05);重度纤维化及肝硬化组与另两组ADC值及Cho/lipi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WI和1 H-MRS具备一定的定量肝纤维化及检测重度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通过手术切开复位、AO双钢板法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病例资料,探讨其手术疗效。方法采集2003~2006年我院采用双钢板内外侧内固定手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骨折病例25例,其中按AO的Muller分型:C1型8例,C2型6例,C3型11例,总结分析其手术效果。结果本组25例均解剖复位,肘关节功能按改良Cassebaum标准评估,优12例,良9例,可3例,差1例。结论 AO双钢板法内固定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骨折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观察健康成人新纹状体区铁沉积及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对45名成年健康志愿者采集头部MR三维T1WI及SWI,根据年龄分为A组(年龄23~37岁)、B组(年龄42~58岁)、C组(年龄61~79岁)共3组,每组15名,测量及比较双侧新纹状体区(包括尾状核和壳核)平均相位值及校正体积;分析双侧新纹状体区平均相位值与校正体积的相关性,以及双侧新纹状体区平均相位值及校正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左侧及右侧尾状核和壳核平均相位值及校正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侧与右侧新纹状体区平均相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尾状核校正体积小于右侧(t=-2.24,P=0.03),左侧与右侧壳核校正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尾状核平均相位值与校正体积均呈正相关(r=0.84、0.83,P均<0.01);左、右侧壳核平均相位值与校正体积均呈正相关(r=0.77、0.61,P均<0.01)。双侧新纹状体区平均相位值、双侧新纹状体区校正体积均与年龄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 随年龄增长,健康成人新纹状体区铁沉积增多、体积缩小。  相似文献   
4.
40%以上的重症患者会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出血不良事件、输血量及病死率可升高4倍以上。早期识别凝血功能障碍并准确评估凝血功能,是尽快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的前提及保障,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如何快速、准确评估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标准。为此,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临床专家共同制定了《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标准化评估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包括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有关概念、评估方法及诊断标准3个部分,共12条推荐意见,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相应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对弥漫型恶性腹膜间皮瘤(MPM)诊断,以及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弥漫型MPM(组1)、14例结核性腹膜炎(组2)及17例腹膜转移癌(组3)的MDCT资料,对照分析3组病例的发病年龄,病变分布,腹膜、大网膜、肠系膜改变的形态学特点,腹部淋巴结、脏器转移及腹腔积液等MDCT表现. 结果 弥漫型MPM组与结核性腹膜炎组在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的形态学改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弥漫型MPM组与腹膜转移癌在腹部淋巴结、脏器转移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弥漫型MPM MDCT表现为腹膜、大网膜、肠系膜不规则增厚并明显强化,可呈结节状或团块状;结合其形态学特点,有无脏器转移、淋巴结肿大和临床资料等可与结核性腹膜炎及腹膜转移癌鉴别.  相似文献   
6.
子痫前期(PE)是一种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引起孕产妇和围产儿病死率升高的产科常见并发症。凝血功能障碍与PE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对有高危因素的妊娠女性,应用阿司匹林和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应用凝血五项、血常规等常规实验室指标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因子(TF)、P-选择素(PS)和血栓弹力图等特异性指标进行早期筛查,发现血管内皮损伤,监控其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对已发生的PE甚至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早进行抗凝治疗,能够降低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尿脱落细胞学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提高临床尿路上皮癌的确诊率。方法选择395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分别采用尿脱落细胞薄层细胞学(TCT)和Feulgen染色的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DNA-ICM)进行检测,并将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对其中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进行组织学活检。结果细胞DNA-ICM在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检出率、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48.9%(192/395)、94.6%(192/203)、51.4%(203/395),TCT的阳性率、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28.1%(110/395)、38.4%(110/285)、72.2%(285/395),DNA-ICM检测的敏感度高于TCT的敏感度,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活检结果显示,DNA-ICM对癌、疑癌、异型细胞患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2%、91.3%、80.1%。结论细胞DNA-ICM在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与TCT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尿脱落细胞的临床检出率和准确性,减少漏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支架置入治疗髂/股动脉闭塞1年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09年9月~2010年3月于我院介入科治疗的髂/股动脉闭塞、行支架置入的患者33例,其中男23例,女10例,平均年龄(64.8±11.8)岁。33例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75.7%(25/33),高血脂患者占54.5%(18/33),高血压患者占60.6%(20/33),有吸烟史的患者占45.5%(15/33)。33名患者中,左髂外动脉病变2例,右髂外动脉病变1例,双侧股动脉病变7例,左股动脉病变12例,右股动脉病变11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严重肢体缺血症状,包括静息痛、间歇性跛行、坏疽等。术中经PTA球囊预扩张,行DSA显示病变处狭窄仍≥50%或有血管内膜撕裂、动脉夹层,远端均有至少一条流出道通畅,符合支架置入的条件,因此行支架置入。术后服用阿斯匹林等抗血小板凝集药物终身抗凝。首要观察指标定为1年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并发症指死亡、病变处二次手术、术侧肢体截肢(趾)等。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技术成功率、术后6个月及1年经彩超测得的通畅性(有条件者行DSA/CTA显示血管形态)、6个月及1年时用行走受损问卷评定的临床功能状态。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采用门诊复查、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结果:33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血管重建,共置入66枚支架,术后即刻造影通畅率100%,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年时,32名患者完成随访,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2.5%(4/32),3名股动脉支架患者经彩超证实再狭窄,1名患者进行了同侧截趾。术后6个月时,32名患者完成随访,支架通畅率为93.8%(30/32)(股动脉再狭窄2例,二次手术后未开通)。术后1年时,32名患者完成随访,通畅率为87.5%(28/32)(1例股动脉闭塞者截趾,3名股动脉再狭窄者二次手术后未开通)。采用Regensteiner等于1990年提出的行走受损问卷评分方法,对患者行走功能受损情况进行评分,行走距离得分由术前的(19.4±14.5)分(n=33)增加到术后6个月的(61.5±18.4)分(n=32)、术后1年的(38.5±19.2)分(n=32),术前与术后6个月、术前与术后1年、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行走距离得分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01);行走受损问卷中行走速度得分由术前的(1.7±1.1)分(n=33)增加到术后6个月的(4.3±2.9)分(n=32)、术后1年的(3.5±1.4)分(n=32),术前与术后6个月、术前与术后1年、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行走速度得分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01)。结论:本研究中,术后1年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术后6个月及1年支架通畅性较好,行走受损问卷中行走距离及行走速度得分的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支架置入治疗髂/股动脉闭塞1年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围产期输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围产期输血的相关因素,加强临床预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输血组产妇306例和非输血组产妇1 000例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围产期输血的显著影响因素。采用t检验比较相关因素的平均出血量与平均输血量。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输血组孕次≥2,孕胎数≥2,子宫因素(乏力、瘢痕,肌瘤,畸形)、胎盘因素(早剥、前置),胎心异常,妊娠合并症(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及子痫,贫血,恶性肿瘤及终末期疾病),脐带绕颈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孕次≥2次、子宫因素(乏力、瘢痕,肌瘤,畸形)、前置胎盘、胎心异常、贫血、恶性肿瘤及终末期疾病是围产期输血的显著危险因素,OR值分别是1.410、9.3083、0.281、24.299、3.527和58.196 P<0.01或P<0.05。孕胎数≥2、胎心异常、子痫前期及子痫、贫血、巨大儿的平均出血量与平均输血量比较P<0.01或P<0.05。结论孕次≥2次、子宫因素(乏力、瘢痕,肌瘤,畸形)、前置胎盘、胎心异常、贫血、恶性肿瘤及终末期疾病是围产期输血的显著危险因素。重视孕前和孕期保健,对于需要输血患者做到合理、及时用血。  相似文献   
10.
影像检查是诊断小肠疾病的主要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临床的影像检查技术包括传统X线小肠造影、CT和MRI.笔者就这3种影像技术做一综述,评价其在小肠疾病检查中的优势与劣势,并重点介绍CT、MRI在小肠检查中的新进展与临床适应证,拟为临床及影像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