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纤维化和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代谢谱差异,寻找与HBV相关肝纤维化的潜在标志物。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16名HBV相关肝纤维化和16名CHB患者血清代谢谱;应用统计分析及数据库检索,鉴定出2组间差异代谢物;利用MetaboAnalyst 4.0软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和富集分析,筛选出富集的主要代谢通路及通路上差异代谢物;最后,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主要差异代谢物的诊断性能。结果:2组共筛选并鉴定出54种差异代谢产物。代谢通路和富集分析发现,鞘脂代谢通路[-log(P)=9.75,impact=0.42]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log(P)=10.90,impact=0.06]是HBV相关肝纤维化的主要富集代谢通路,其中神经鞘磷脂、1-磷酸-鞘氨醇、(神经)鞘氨醇、神经酰胺4种差异代谢物富集于鞘脂代谢通路,而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磷脂酸、磷脂酰甘...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从脂质组学的角度探讨四氯化碳(CCl_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取Wistar大鼠1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模型组大鼠单次腹腔注射50%CCl_4诱导急性肝损伤,给药剂量为1 ml/kg;正常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橄榄油。给药24 h后,采集血清样本,分离肝大叶。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TG、HDL和LDL水平;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LC-MS检测血清样本,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比较两组间脂质代谢谱差异,并筛选差异性脂质代谢物。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LT和AST水平显著升高(P0.01),TG含量明显降低(P0.05)。HE染色可见模型组大鼠的肝细胞肿大、坏死,伴有明显的炎症浸润。脂质组学分析显示,两组间脂质代谢谱差异明显,共找出80个差异性脂类成分;进一步经S-plot图比对,筛选出34个差异最为显著的脂质代谢物,其中15个属于磷脂酰胆碱类,6个属于三酰甘油类,4个属于磷脂酰乙醇胺类,2个属于溶血磷脂酰胆碱类,2个属于鞘氨醇类,5个属于血小板激活因子。结论:脂质组学研究揭示CCl_4诱导急性肝损伤的机制与磷脂及三酰甘油代谢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联合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分析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查找作用靶点;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STRING数据库获得PPI网络图;最后利用David平台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各组大鼠代谢轮廓变化,借助Metabo Analyst数据库查询相关代谢通路。[结果]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共筛选出49个基于血清的代谢生物标志物(P<0.05),主要代谢途径为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乙醚脂质代谢、赖氨酸降解、花生四烯酸代谢,其中包含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胆碱、脂肪酸及磷脂酰乙醇胺。[结论]针灸治疗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来改善脑血管微循环、促进血管生成、减少脂质沉积、减缓炎症反应等改善机体免疫。结合文献数据,认为针灸的治疗具有组分多、目标多、路径多的特点,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Tg2576转基因小鼠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的病理改变相近,本文动态研究了Tg2576小鼠在AD发病不同阶段的血清代谢物特征,为临床AD的早期诊断提供代谢依据。方法 收集Tg2576小鼠在AD发病初期(6个月)和末期(12个月)时的血清样本,采集样本的1HNMR谱并运用多变量分析方法进行代谢特征的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Tg2576与C57小鼠分别在6和12个月时的血清代谢特征有明显差异,且不同AD发病阶段的Tg2576小鼠具有明显的代谢差异。与C57小鼠相比,在AD出现的初期阶段,Tg2576小鼠血清中乳酸、肌醇和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的含量升高,而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甜菜碱、甘氨酸和葡萄糖含量降低;在AD发病的末期,血清中乳酸、肌醇和丙氨酸的含量继续上升,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甜菜碱和甘氨酸含量持续降低,同时谷氨酸和肌酸含量初步显示出下降趋势。通过比较AD的初期和末期血清代谢物,我们能够发现疾病末期血清中乳酸、肌醇和丙氨酸含量升高,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含量降低。在这些代谢物中,乳酸、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脂酰胆碱在AD发生初期已具有显著性变化,且与AD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结果表明Tg2576小鼠中乳酸与阿尔茨海默病程度的加重呈正相关变化,而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脂酰胆碱呈负相关改变,且这些代谢物随着疾病的发展呈动态进行性变化,可能是AD早期诊断的重要代谢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脂质组学技术,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实热炎症对斑马鱼体内脂质代谢的影响,并筛选出与炎症相关的差异脂质标志物。[方法]采用荧光标记转基因中性粒细胞斑马鱼,结合活体成像系统实时监测中性粒细胞炎症迁移过程,计算斑马鱼炎症部位中性粒细胞的个数。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 exactive-mass spectrometry,UPLC-QE-MS)技术进行脂质组学检测,根据多元统计分析比较模型组与正常组斑马鱼的代谢谱图,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模型组斑马鱼炎症部位中性粒细胞个数(18个)与正常对照组(2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显示LPS诱发转基因中性粒细胞荧光斑马鱼炎症模型建立成功。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代谢谱图存在明显差异,并根据精确分子量及质谱碎片初步共筛选鉴定出28个差异代谢物,包括16个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 PC)、7个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s, PE)、2个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 PS)、1个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 PA)、1个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 PI)、1个鞘磷脂(sphingomyelin, SM)。[结论]卵黄囊显微注射LPS能够诱导斑马鱼产生感染性炎症,差异脂质代谢物以PC和PE为主,说明LPS诱导炎症的相关机制及相关的实热症状与PC和PE的代谢有关,可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梁英  刘同涛  田庆印 《齐鲁医学杂志》2004,19(5):408-409,411
①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对溶血磷脂酰胆碱致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②方法 采用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观察氨氯地平对溶血磷脂酰胆碱所致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产生和分泌一氧化氮 (NO)及其合酶 (eNOS)、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 1)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变化的影响。③结果 溶血磷脂酰胆碱明显增加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 ,提高细胞死亡率 ,增强PAI 1的活性 ,抑制eNOS及t PA的活性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F =17.93~ 88.6 8,q =4 .0 1~ 2 0 .88,P <0 .0 5 )。而氨氯地平对溶血磷脂酰胆碱致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F =6 .34~ 11.2 2 ,q =5 .33~ 13.2 2 ,P <0 .0 5 )。④结论 氨氯地平对溶血磷脂酰胆碱致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探讨定喘汤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RSV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毛细组),另选同期于我院体检的3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LC-MS/MS行代谢组学检测,对比2组儿童的代谢产物,毛细组患儿均给予定喘汤治疗,通过代谢组学检测探讨定喘汤发挥疗效的机制。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毛细组代谢改变差异明显的代谢产物为3个溶血磷脂酰胆碱(LPC)(LPC 18∶2 sn-1、LPC18∶0 sn-1和LPC 18∶0 sn-2),苯丙氨酸(Phe),3个磷脂酰胆碱(PC)(PC 34∶3、PC 34∶2、PC 34∶1);毛细组接受定喘汤治疗前后代谢改变差异明显的代谢产物主要为LPC 18∶0 sn-1、LPC 18∶0 sn-2、LPC 16∶0 sn-1,Phe,PC 34∶2,鞘磷脂(SM) 34∶1以及去甲-戊二酰胺;治疗后代谢产物变化最明显的为LPC 18∶0 sn-1和LPC 18∶0 sn-2。结论 利用代谢组学可区分RSV感染致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接受定喘汤治疗前后的不同代...  相似文献   

8.
黄慧芳  陈志哲 《医学综述》2000,6(5):234-236
<正>烷化溶血磷脂(alkyl-lysophospholipid,ALP)是一种醚脂(ether lipid,EL),其化学结构与溶血磷脂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 choline,LPC)相似。ALP的化学特性是:甘油骨架的sn-1位与sn-2位有代谢稳定的醚键相连;sn-1位为长链烷基,sn-2位为短链烷基,sn-3位为磷酸胆碱。ALP分子结构稳定,只能被O-烷基裂解酶(O-alkyl cleavage enzyme,OAC酶)所代谢。ALP家族具有选择性抗肿瘤作用,ET-18-OCH_3为该家族中研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肝脏组织代谢轮廓模型,从代谢角度探索慢性心衰肝脏代谢变化规律,探寻对心力衰竭分子机制及疾病诊疗具有价值的特征代谢物。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20只,心衰组行腹主动脉缩窄手术,对照组行假手术,术后饲养24周。利用代谢组学研究平台对大鼠肝脏组织进行代谢轮廓分析,建立心衰大鼠肝脏组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及主成分分析模型,结合SPSS 19.0软件的数据处理最终得到特征代谢物。结果成功建立了主成分分析模型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同时从模型中筛选并鉴定了10种在心衰组与对照组具有差异的特征代谢物,包括溶血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油酸,甘氨胆酸,硫酸脱氢表雄酮等物质。结论构建的代谢轮廓模型很好地拟合慢性心衰大鼠肝脏的代谢紊乱状态,筛选出的特征代谢物可为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分子机制以及该疾病诊疗等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磷脂酰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PEMT)能够催化磷脂酰乙醇胺(PE)转化为磷脂酰胆碱(PC),并参与肝细胞内多种代谢反应,与肝脂质代谢、内质网应激反应及细胞自噬等过程均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EMT酶活性的异常能促进脂肪肝炎、肝衰竭、肝癌等多种疾病的发展。文章对PEMT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探索溃疡性结肠炎(UC)脾气虚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UC脾气虚证和湿热证患者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UC脾气虚证存在脂质代谢紊乱, 与UC湿热证患者比较, UC脾气虚证血清中1-油酰基甘油磷酸胆碱、溶血磷脂、鞘氨醇、N-棕榈酰磷酸乙醇胺、棕榈酰肉碱、O-花生四烯酰缩水甘油等代谢产物丰度降低, 2-亚油酰甘油丰度升高。ROC曲线结果显示, O-花生四烯酰缩水甘油、棕榈酰胺、2-亚油酰甘油可能是诊断UC脾气虚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结论  代谢组学方法有望揭示UC中医证候的生物学本质, 为UC中医辨证提供一定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通过玻璃体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拮抗剂(anti-VEGF)治疗后眼内代谢的变化。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例BRVO继发ME患者抗VEGF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房水样本,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MS)技术进行代谢物的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差异表达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等方法对代谢物进行筛选和功能注释。结果:抗VEGF治疗1个月后,所有BRVO继发ME患者的黄斑中心厚度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CA和OPLS-DA分析结果显示,BRVO继发ME患者房水的代谢产物与治疗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差异表达分析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房水中的4-Oxo-2-壬烯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棕榈酰溶血磷脂酰胆碱PC(16:0)、7-烯胆(甾)烷醇和PC[20:4(8Z、11Z、14Z、17Z)/P-18:0]等代谢物的含量显著降低(P <0.05)。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含量降低的代谢物主要富集在甘油磷脂代谢、α-亚油酸代谢和亚麻酸代谢等通路(P <0.05)。结论:抗VEGF治疗后的BRVO继发ME患者眼内代谢发生了显著变化,脂类代谢物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脂多糖(LPS)诱导发热大鼠模型评价牦牛角解热活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以期为牦牛角新资源药材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大鼠肛温变化值及体温反应指数评价牦牛角解热活性; 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下丘脑中PGE2、cAMP的含量及血清中TNF-α与IL-1β的含量, 并结合超高压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UHPLC-Q-TOF-MS)检测发热大鼠血浆中内源性标志物, 探索牦牛角解热机制。  结果  牦牛角给药后1、2、3 h大鼠体温明显下降(P < 0.05), 低剂量组TNF-α及cAMP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1), 高剂量组cAMP水平显著降低(P < 0.01), 牦牛角给药组均能抑制IL-1β与PGE2水平。从空白组与模型组血浆样本中共鉴定出15个潜在差异代谢物, 牦牛角高剂量给药后可显著回调其中11个代谢物, 主要包括磷脂酰乙醇胺、鞘磷脂、腺嘌呤、琥珀酸、L-苏氨酸、4-羟脯氨酸、磷脂酰胆碱、溶血性磷脂酰乙醇胺等, 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通路。  结论  牦牛角解热活性确切,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内源性致热源与中枢体温正性调节介质释放、调节脂质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大豆磷脂是指以大豆为原料所制成的一种混合磷脂,它是由卵磷脂(学名:磷脂酰胆碱,简称PC,高等级为PPC)、脑磷脂(学名:磷脂酰乙醇胺,简称PE)、肌醇磷脂(学名:磷脂酰肌醇,简称PI)和丝胺酸磷脂(又称磷脂酰丝胺酸,简称PS)等组成,还含有胆碱、肌醇、维生素E和生物素等成分,其中最典型的为前三种,是组成人体细胞(细胞膜、核膜、质体膜)的基本成分,为人体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与蛋白质、维生素并列称为"第三营养素".大豆磷脂究竟有哪些保健功能呢? 1、改善脑功能,增强记忆力 磷脂代谢与脑的机能状态有关,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记忆力会减退,这与乙酰胆碱含量不足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薏苡仁中提取并经硅胶层析分离而得的新磷脂酰胆碱钙能溶于甲醇和氯仿,难溶于丙酮,可作为活性氧的抑制剂及消炎药。方法:将4kg的薏苡仁在氯仿-甲醇(2:1)混合液中浸泡10min,用甲醇-0.1mol/LKCI(1:1)混合溶液作Folch洗涤。将所得的部分在氯仿、丙酮和甲醇中进行层析分离,可分得一个中性组份,一个磷脂酰乙醇胺组份和一个磷脂酰胆碱组份。其中溶于甲醇的组份经氯仿-甲醇(9:1或4:6)混合液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肪肝患者联合应用水飞蓟宾、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脂肪肝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以所用治疗方式分组:34例行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者作为对照组,34例行水飞蓟宾+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血脂及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指标TC、TG、LDL-C、HDL-C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ST、ALT、GG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多烯磷脂酰胆碱基础上,给予脂肪肝患者水飞蓟宾治疗,可改善肾功能,有效稳定血脂水平,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探讨3'—甲基—4—二甲氨基偶氮苯(3'-Me-DAB)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肝脏磷脂代谢的变化。用3'-Me-DAB诱发Wistar大鼠肝癌,同时辅以低胆碱饮食,TLC分离磷脂组分,Rouser法测定第6、9、12、16、20周肝脏中总磷脂及各磷脂组分含量。结果:发现诱癌组总磷脂和磷脂酸胆碱(PC)的含量不断下降,且两者变化一致;鞘磷脂(SM)在3'—Me—DAB加普通饮食组(A组)诱癌早期即迅速增高,超过对照组约1倍,并一直维持至肝癌形成,而在3'—Me—DAB加低胆碱饮食组(B组)虽然早期也升高,但当第20周肿瘤发生转移时降至对照组以下;溶血磷脂酰胆碱(LPC)仅在B组晚期出现下降。不含胆碱基因的磷脂组分: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PS)和磷脂酰肌醇(PI)在3'—Me—DAB诱癌晚期均降低,B组尤为明显。缩醛磷脂的含量在整个诱癌过程中未见明显变化。结论:3'-Me-DAB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主要影响PC和SM的代谢,表现为PC降低,SM增高。低胆碱饮食能缯强3'—Me—DAB对大鼠肝脏磷脂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9例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停药2周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常规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1个月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γ谷氨酰胺转移酶的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2个月时上述指标均进一步改善(P<0.05),停药后2周时仍较治疗2个月时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能有效抑制肝组织炎症,减少肝细胞的破坏,延缓肝纤维化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荷丹调脂方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浆脂质代谢异常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高效液相-二维线性离子阱高分辨静电场组合质谱仪(UPLC-LTQ/Orbitrap XL)的脂质组学研究方法,考察药物干预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探讨荷丹调脂方调节脂代谢的作用途径。结果?正常组、模型组、荷丹调脂方组血浆脂质谱明显分离。鉴定了血浆中与荷丹调脂方影响的11种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磷脂酰胆碱(PC)、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和甘油三酯(TG)。荷丹调脂方干预对部分异常脂质代谢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荷丹调脂方能有效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胆碱和甘油三酯代谢紊乱,表明荷丹调脂方调血脂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这些代谢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20.
缩醛磷脂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缩醛磷脂 (Plasmalogen)是存于哺乳动物组织内含烯醚键的甘油磷脂 ,它是在磷酸甘油酯的甘油骨架C 1上以醚键连接一个α、β不饱和碳氢链。即-O -CH =CH -R ,其全部结构为 :随着X的不同 ,其种类包括缩醛磷脂酰乙醇胺(Plasmenylethanolamine)、缩醛磷脂酰胆碱 (Plas menylcholine)和缩醛磷脂酰丝氨酸 (Plasmenylser ine)等。它们是研究磷脂代谢时被发现的一种醚磷脂。并发现缩醛磷脂在豚鼠的大脑和心脏中含量尤为丰富 ,但对其生物学作用还不完全清楚。随着研究工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