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长沙市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5月1日~2010年10月31日长沙市辖区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资料,采用1∶2频数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9年5月1日~2010年10月31日长沙市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215例,其中193例痊愈,22例死亡,病死率为0.33%。重症病例危险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职业、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间隔、地区、接触者有无症状和BM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地区、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是甲型H1N1流感由轻症转为重症的危险因素。相对于6~59岁组人群,5岁组和60~岁组人群发生重症的风险为2.016倍。相对于城市,农村发生重症的风险为0.193倍。发病2 d以上就诊的人群相对发病2 d以内就诊的人群,发生重症的风险为3.751倍。结论对于年龄5岁组或60~岁组、学生群体及城市居民,在出现甲型H1N1流感症状时应及早就医,防止发展为重症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甲型H1N1流感重症和危重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甲型H1N1流感重症和危重病例转归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朝阳区甲型H1N1流感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朝阳区甲型H1N1流感重症和危重病例相关信息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疾病转归和各种因素的关系。结果2009年朝阳区甲型H1N1流感重症和危重病例共150例,罹患率为5.53/10万,男性略高于女性(×冬5.494,P〈0.05);5岁及以下年龄组的罹患率最高,为26.67/10万,其次为60岁以上年龄组;城市居民所占比例略高(58%);危重症病例就诊间隔在1-2d的居多,占70%,有慢性基础性疾病者占5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甲型H1N1流感病例中,慢性肺部疾病及心血管疾病可能提高死亡风险。OR值分别为10.628和8.063。结论男性、5岁以下婴幼儿及60岁以上老年人为罹患甲型H1N1流感重症和危重病例的高风险人群;伴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肺部疾病等因素可能提高甲型H1N1流感重症和危重病例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原学变迁与变异特征,分析重症病例危险因素,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建立甲型H1N1流感监测体系,定期收集生物学标本实施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与测序分析;利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重症病例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9-2013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分别为13.83%(481/3 479)、4.46%(136/3 047)、9.13%(233/2 550)、0(0/2 643)和4.68%(159/3 400)。共完成18株毒株测序,2009-2010年的9株毒株位于第一主干枝,2011年的4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聚集成第二主干枝,2013年的5株毒株中有4株位于第三主干枝。从2011年起,甲型H1N1流感毒株与疫苗株相距较远;共报告重症病例77例,其中40例(57.14%)有基础疾患,死亡16例。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慢性肺部疾病进入回归方程,OR=7.72(95%CI:1.97~30.23)。结论甲型H1N1流感监测系统在广州运行良好。甲型H1N1流感已经取代了A(H1N1)流感呈现季节性流行,慢性肺部基础疾患是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2011年起,甲流疫苗与广州人群的流行毒株匹配较差,应持续开展甲流监测,密切关注毒株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30日~2010年1月31日收治确诊的13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其主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其治疗情况?结果:13例患者中,男7例,女6例,年龄5~74岁,平均32.7岁?既往基础病11例(84.6%),孕妇2例(15.4%)?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咳嗽13例(100%),咳痰10例(76.9%),呼吸困难10例(76.9%);部分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腹泻3例(23.1%),腹痛3例(23.1%),呕吐1例(7.7%)?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12例(92.3%),淋巴细胞比例低于正常下限8例(61.5%)?肺部多发性实变影表现者10例(76.9%)?13例患者均给予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转阴的时间为3~11日,平均5.8日,均治愈出院?结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重症流感,病毒性肺炎为其特征性表现?早期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可改善重症流感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常患有基础疾病。我们发现有些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出现低钾血症,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接诊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6例,均无明确甲流疫区接触史。其中4例为重症患者,有3例重症患者合并低钾血症。年龄4~45岁,平均年龄24.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门诊医师在临床初期预测易患流感肺炎患者的方法。方法:将承德地区2009年9月-12月全部确诊为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206例患者集中免费收治于传染病医院,确诊依据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第三版)》,对以上病例就诊初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最终的影像学表现将患者分为肺炎组(51例)和非肺炎组(155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单因素筛选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易患肺炎的危险因素;拟定预测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评分系统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将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发症状有咳痰(OR=3.537,95%CI=1.016~12.311)、发病到就诊时间>48 h(OR=19.525,95%CI= 4.576~83.309)、乳酸脱氢酶>250 U/L(OR=16.717,95%CI=5.484~34.417)、钾离子<3.5 mmol/L(OR=7.332,95%CI=1.763~49.709)、谷草转氨酶>40 U/L(OR=3.809,95%CI=1.008~12.460)、存在慢性肺部疾病(OR=61.003,95%CI=5.484~34.417)是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65(95%CI=0.939~0.992,P<0.001);根据以上危险因素制定预测评分系统并分级(低危0~2分、中危3~4分、高危5~6分、极高危7分)与实际肺炎病例吻合度良好,判定系数R2=0.916,P=0.043。结论:未来甲型流感流行期间,相关科室门诊医师可以通过患者首发症状情况、发病到就诊时间、乳酸脱氢酶数值、钾离子和谷草转氨酶数值、基础疾病情况进行综合评分从而预测易患肺炎的甲型流感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研究和分析引起甲流危重症与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发现早期症状、提高救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银川市2009年9月-2010年3月危重症/死亡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描述,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危重症与死亡病例92例,男女性别比为1.71∶1;以0~岁年龄组居多,占35.87%,48.91%的病例来自农村.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址、并发肺炎、病程、发病至首诊时间、就诊医疗机构数5个因素进入方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危重症与死亡病例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发病至首诊日期为最主要影响因素,OR值为15.093.结论 要重视对偏远农村、有基础性疾病、出现并发症或就诊延误的患甲型H1N1流感人群的救治工作,较少或避免出现危重症与死亡病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将2009年11月~2009年12月确诊的98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分为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以及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分别记录各组患者年龄、性别、总住院天数、病毒转阴时间、患者发病时的最高体温、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常规等项目数据并进行相关比较。结果 3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住院天数中,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较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较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发病到病毒转阴时间,无论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中,两两比较,均P〉0.05。在体温下降方面,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经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较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较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象白细胞方面,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病毒转阴时间方面,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经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较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均无明显差异。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在体温下降等方面优于其他各组,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刘洋  王爱斌  刘玉环  苗敏  庞琳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1):2577-2581
背景 5岁以下儿童作为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住院负担较重,但目前对其住院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目的 探讨5岁以下甲型流感患儿住院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急诊收治的5岁以下甲型流感患儿1 450例,收集其年龄、性别、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发病至抗病毒治疗时间、主要临床表现及是否住院治疗等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甲型流感患儿住院的危险因素。 结果 1 450例甲型流感患儿的中位年龄为2.5(1.1,3.9)岁,男童多于女童(56.5% vs 43.5%),38例(2.6%)患儿合并慢性基础疾病,155例(10.7%)患儿需住院治疗。逐步对各分析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月龄〔OR=5.808,95%CI(2.650,12.730),P<0.001〕、男童〔OR=1.673,95%CI(1.098,2.549),P<0.05〕、合并慢性基础疾病〔OR=17.999,95%CI(7.882,41.103),P<0.001〕、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48 h〔OR=4.663,95%CI(1.712,12.704),P<0.001〕、发病至抗病毒治疗时间>48 h〔OR=19.835,95%CI(9.043,43.502),P<0.001〕、存在咳嗽/咳痰〔OR=7.174,95%CI(4.222,12.191),P<0.001〕、存在意识障碍/抽搐〔OR=10.044,95%CI(6.142,16.425),P<0.001〕均为甲型流感患儿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男性、年龄<6月龄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是5岁以下甲型流感患儿住院的高危因素。存在咳嗽/咳痰,意识障碍/抽搐的患儿住院风险更高,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可降低住院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9例儿童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9例患儿均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伴咳嗽、流涕、咽痛等流感样症状,体格检查均有咽部充血。重症患儿5例均有湿性啰音和低氧血症,合并有先天性或基础性疾病3例。血常规白细胞下降9例,乳酸脱氢酶、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89例患儿均治愈。结论儿童甲型H1N1流感均有典型的流感症状,及时就诊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奥司他韦治疗甲型H1N1流感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抗流1号对197例发热患者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方法:体温T≥37.5℃的患者197例,根据患者有无接触甲型H1N1病例,分为密切接触组25例,一般接触组48例,非接触组124例。进行体格检查、查血常规和胸片,服用抗流1号中药制剂(红景天、大青叶、虎仗和贯众),根据症状和病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或抗生素及抗病毒治疗,观察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治疗情况。结果:密切接触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降低的患者明显多于非接触组(P〈0.01);用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密切接触组与非接触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中医辨证治疗的患者密切接触组与非接触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以扶正和清热解毒为主的抗流1号能有效的预防甲型H1N1的传播可以起到降低发病率、减轻病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甘肃省武威市食管癌组织中生物代谢酶Ⅰ相酶细胞色素(CYPIA1)和Ⅱ相酶谷胱甘肽转硫酶MI(GSTM1)、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I(GSTT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multiplex—PCR方法检测216例正常对照f血液)和189例食管癌组织中代谢酶基因CYPIA1和GSTM1、GSTT1的多态性。结果食管癌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中:CYP1A1基因MspⅠ酶切位点多态性的频率分别为74.1%和6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分别占58.7%和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基因型可能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增高有关(OR1.956);GSTT1纯合缺失基因型分别占51.9%和4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基因未明显增加对食管癌的易感性(OR1.169);GSTM1、GSTT1联合缺失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38.6%和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携带CYPIA1MspⅠ多态突变基因型与GSTM1、GSTT1缺失基因型的个体患食管癌的风险增加(OR2.385,95%CI1.094-3.495)。结论单独的CYP1A1MspI多态突变基因型或者GSTT1缺失基因型与食管癌的易感性不相关;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及其与GSTT1缺失基因型、CYP1A1MspⅠ多态突变基因型同时存在可增加个体患食管癌的风险,提示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可能为食管癌发病的易感因素之一,且与其他缺陷基因型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轶  刘莉  蒋会勇  丁彦青 《广东医学》2008,29(2):230-23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制作含100例结直肠癌组织的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结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后,形态可观测率为96%,并且背景清晰,对比鲜明。Tiam1表达阳性率为74%,Fascin-1表达阳性率为51%,HSPB1表达阳性率为68%,显著高于非肿瘤组织。Tiam1,Fascin-1及HSPB1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显著相关,伴发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Tiam1,Fascin-1及HSPB1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者。通过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发现Tiam1与Fascin-1表达呈正相关(r=0.678,P<0.01),Tiam1与HSPB1表达呈正相关(r=0.650,P<0.01)。结论Tiam1,Fascin-1及HSPB1均与结直肠癌转移有关,Fascin-1和HSPB1的高表达可能与Tiam1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5(RGS5)和ATP1B1基因功能区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及变异位点间的交互作用.方法 选择启动子、外显子和3'UTR区符合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在中国北京汉族人群中>5%、R2 ≥0.80的SNP.对90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组)进行SNP位点的基因分型,以性别和年龄与EH组匹配的894名血压正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EH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并采用MDR软件分析各位点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最终3个标签SNP入选.EH组与对照组SNP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2个基因SNP位点组成的单倍型,在EH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互作用分析显示,2个或3个位点模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个标签SNP与EH无明显相关性,并且可能不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目前LCRG1基因转录调控机制不清,现拟研究Sp1和Egr-1对人LCRG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调节. 方法:利用MatInspector软件分析LCRG1基因启动子区域内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Sp1、wtEgr-1、mtEgr-1真核表达质粒与LCRG1启动子重组质粒的共转染实验,分析其对LCRG1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结果:生物信息学提示LCRG1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Sp1和Egr-1等位点,外源性突变型转录因子Egr-1能上调LCRG1基因启动子的活性.结论:突变型转录因子Egr-1可能参与该基因的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合并肺炎的护理体会。方法:着重加强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避免各种护理并发症及院内感染的发生,确保患者在短期内出院。结果:70例甲型H1N1流感合并肺炎患者症状、体征在短期内消失,胸部X线检查结果提示肺部渗出灶明显吸收,无一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及流感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在合理的临床治疗基础上,通过以上护理措施,甲流合并肺炎患者病情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丁酸钠(NaB)在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分化过程中,对细胞色素CYP1A1/1B1基因转录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因为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细胞色素P450s(CYPs)已经成为最有潜力的抗肿瘤药物的靶标.对于白血病细胞中这些基因表达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它们在造血过程以及血液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丁酸钠诱导K562细胞分化,RT-PCR检测CYP1A1/1B1转录水平的变化,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分析乙酰化组蛋白H3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与CYP1A1/1B1启动子的结合情况.结果 丁酸钠在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分化过程中,促进了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与启动子区域的结合、升高了CYP1A1/1B1基因启动子组蛋白H3乙酰化修饰水平、上调了CYP1A1/1B1基因的转录.结论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参与了丁酸钠诱导的白血病K562细胞CYP1A1/1B1基因的转录.  相似文献   

19.
20.
肺癌患者CYP1A1和GSTM1基因多态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YP1A1与GSTM1基因多态与支气管肺癌癌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和PCR-RFLP技术,对98例肺癌患者和136名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进行CYP1A1与GSTM1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对照组和肺癌组CYP1A1 m1、GSTM1缺陷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8%和43%、44%和6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1A1(w1/m1、CYP1A1(m1/m1、GSTM1(缺陷型)基因型患肺癌的危险度分别升高3.18倍、2.72倍和2.16倍(P均<0.05).GSTM1(缺陷型)和CYP1A1(w1/m1或CYP1A1(m1/m1基因型携带者患肺癌的危险度为5.62倍(P<0.01.吸烟使GSTM1缺陷型携带者和CYP1A1 m1携带者肺癌的患病危险度较单一基因作用危险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CYP1A1 m1和GSTM1缺陷型基因均是肺癌的危险因素,2者存在交互作用,且均与吸烟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