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一起疑似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学。方法 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一起食物中毒患者的粪便进行产气荚膜梭菌基因的初筛, 根据荧光定量PCR初筛的提示结果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 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质谱和生化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和PFGE分析。结果 从5份食物中毒患者粪便中分离到5株携带肠毒素基因cpe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 并且这5株菌的PFGE带型完全一致。结论 此次食物中毒致病因子为携带肠毒素基因cpe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 PFGE结果提示5株菌可能有同一来源。  相似文献   

2.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一起食物中毒样品进行检测,提高实验室应对食物中毒快速检测和溯源分析能力。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一起食物中毒10份患者粪便和6份可疑食品进行快速检测,并对39份粪便和8份食品进行病原培养分离鉴定,应用PCR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invA毒力基因检测,PFGE及MLST基因分型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并与其他地区菌株进行遗传学差异对比。结果 10份患者粪便和6份可疑食物经实时荧光PCR检测均为沙门菌阳性,从39份粪便和8份食品中共分离到31株肠炎沙门菌。PFGE及MLST分析显示31株菌具同源性,表明食物和患者分离菌株基因型别一致,MLST分型显示本次分离株与其他地区优势克隆有同源性,31株肠炎沙门菌均具有invA毒力基因。结论 实时荧光PCR技术应用于食物中毒病原检测,缩短了病原检测周期,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PFGE及MLST两种基因分型技术可对病原菌进行溯源分析,对于掌握病原菌流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副溶血性弧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食品样本68份、食物中毒患者粪样20份,均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和常规培养,分析检测情况。结果 :细菌培养检出食品样本阳性20份,粪便样本阳性15份,实时荧光定量PCR对两种样本检出阳性数为22份、15份,两种方法对食品、粪便样本阳性检出率差异不显著(P0.05)。以细菌培养为金标准,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100%、96%、97%,对粪便样本副溶血性弧菌诊断的各参数均为100%。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副溶血性弧菌快速检测的应用价值高,诊断迅速且结果准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病原菌检测,了解病原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并进行溯源分析。方法 对事件采集的样本经FilmArray多重PCR系统进行快速初筛,同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使用PCR检测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与PFGE分型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2份患者肛拭子样本和4份食堂厨工肛拭子样本检出空肠弯曲菌,检出菌株均携带flaAcadFimaAcdtAcdtBcdtC等毒力基因。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6株分离菌株均为空肠弯曲菌,1株菌株与其他5株菌株分子发育距离稍远。6株菌株经PFGE分型可分为3种带型,3株菌和2株菌分别呈现同一带型,2种带型相似性为52.2%;另1株菌为另一带型,与其他菌株带型相似性仅为26.7%。结论 实验室结果表明这是一起由不同克隆株的空肠弯曲菌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相似文献   

5.
查明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分析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明确食物中毒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一起食物中毒蛋糕和病人样品,用实时荧光PCR快速筛检,按GB 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菌检验法》分离、鉴定致病菌,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对病原菌作同源性分析。结果 从16份蛋糕样品中检出8株肠炎沙门菌,32份患者粪便样品中检出17株肠炎沙门菌,PCR核酸阳性与GB 4789.4—2010法分离到菌株完全一致;PFGE条带聚类分析显示患者与蛋糕中检出的肠炎沙门菌属同一基因型,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本起食物中毒由肠炎沙门菌污染蛋糕所致;PCR法与GB 4789.4—2010法联合检测,有助于快速锁定食物中毒致病菌,从基因水平上证明食物病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2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到的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的病原学特征。方法采集2起食物中毒事件涉及的病例、厨师、烹饪用具和可疑食品等标本或样品,并对其进行常见病毒和细菌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初筛及细菌分离培养。计数标本或样品中CP数量,并对分离到的CP菌株进行毒力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和耐药性检测。结果经过real-time PCR和细菌分离培养,在部分病例标本以及食品和涂抹样品中检出CP,其他常见病毒和细菌均为阴性。大部分病例粪便标本的CP计数结果大于1.0×10~6 CFU/g。10株CP分离菌株均携带毒力基因;菌株PFGE分为7个带型,其中第一起事件有3株为同一带型,第二起有2株为同一带型;菌株对亚胺培南、甲硝唑、头孢曲松和青霉素敏感,6株对克林霉素耐药、1株中介,6株对氯霉素中介。结论 PCR可应用于CP毒力基因的快速筛查,PFGE也可辅助判定CP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同时应加强对CP的日常监测和其耐药性的防范。  相似文献   

7.
Taqman荧光实时PCR快速检测原料乳中EPE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可对原料乳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进行快速检测的Taqman光实时PCR方法.以eae致病基因为靶基因,用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进行实时PCR扩增,研究反应的特异性和检测限,并用所建立的方法对16份市售原料乳进行EPEC检测.结果表明,所用引物和探针可高效扩增出目的片段,与原料乳中其他常见致病菌无交叉反应,经2 h增菌后检测限为8.8 mL-1.对16份市售原料乳样品,检出2份含有EPEC,血清型分别为O111:K58(B4)和O127a:K63(B18).全部检测过程只需5h,可用于原料乳中EPEC的快速检测和污染调查.  相似文献   

8.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实时定量PCR检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GenBank数据库单增李斯特菌的O基因序列(AF253320)设计引物,建立单增李斯特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6,检出底限约8个细菌/反应,而常规PCR检出底限约60个细菌/反应。比较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人工污染样品检测,发现实时定量PCR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对40份牛奶和40份火腿样品进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2.5%和10%,与传统细菌分离检测结果完全相符。因此,实时定量PCR检测单增李斯特菌具有快速、灵敏的优点,适宜于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调查及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石家庄地区不同来源的肠炎沙门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的差异及特点。方法收集石家庄地区早市生禽销售点、生禽屠宰场及食物中毒标本中分离出的肠炎沙门菌124株,对其中8种毒力基因(invA、sopE、agfA、spvR、hilA、stn、pefA、shd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结果肠炎沙门菌具有不同的毒力基因谱型,8种毒力基因在不同来源的肠炎沙门菌中均有检出,其中毒力基因invA、sopE、stn、hilA、spvR、pefA在食物中毒分离株中的携带率高,均在94%以上。食物中毒分离株与早市生禽销售点分离株的8种毒力基因携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禽屠宰场分离株与食物中毒和早市生禽销售点分离株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家庄地区早市生禽销售点检出的肠炎沙门菌中易致病的高风险株较多,应加强对生禽的卫生监督与防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及其3种毒力因子的多重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并应用于日常食品的检测。方法根据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基因hly A、内化素基因inl A和表面蛋白act A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优化多重荧光PCR反应体系。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估。结果该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对单增李斯特菌纯培养物的最低检出限410cfu/m L;重复性好,变异系数均小于2%。对84份食品检测结果与传统国标法相符,共检出单增李斯特菌4份,检出率为4.76%。多重荧光PCR检测方法耗时1 h,比传统方法节约2~5 d。4株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中2株同时含有inl A、act A、hly A 3种毒力基因,另2株为毒力基因act A缺失株,提示目前流行株并非同一来源。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能同时对单增李斯特菌及其3种毒力因子进行快速检测,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为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学检测提供了快速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16年莆田市某区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致病菌分离鉴定和溯源分析。方法将采集到的样品和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血清学分型,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分析。结果共检出23株肠炎沙门菌,其中8株来源于留样食物,2株来源于厨师肛拭子,13株来源于患者肛拭子;所有菌株经BioNumerics软件聚类分析同源性为100%;所有菌株均携带沙门菌毒力基因invA,且具有相同的耐药谱。结论 PFGE技术有利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溯源分析。该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携带肠炎沙门菌的厨师进行冷盘制作和水果拼盘过程中污染食物所引起。  相似文献   

12.
检测食物中毒样品中致病菌,分析其同源性,为追踪污染源、明确病因诊断提供帮助,为控制和减少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荧光定量PCR快速筛检致病菌,参照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分离致病菌,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致病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同源性。结果 从21份病人和从业人员粪便样品中检出8株肠炎沙门菌,9份食品样品中检出2份肠炎沙门菌,检出率分别为25.00%和6.25%;食堂用水及井水检测均未检出肠炎沙门菌等致病菌。荧光定量PCR法阳性率结果与GB 4789.4—2010方法一致。PFGE分型显示10株肠炎沙门菌的DNA条带图谱完全一致,相似性100%,聚类分析为同一型,表明菌株来自同一克隆系。结论 采用荧光定量PCR筛检能提示食物中毒样品中病原菌是否存在的信息,通过GB 4789.4—2010方法仔细寻找到目标菌,两法联合使用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运用PFGE对致病菌进行溯源,分析其亲缘关系,能追踪到菌株来源,有利于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实验室微生物检测查清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一起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相似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处置依据。方法:采集可疑食品及其包装袋8份、病例呕吐物2份至实验室进行常见致病菌检测,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测定增菌液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类型。结果:1份面包屑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份吃剩的鸡腿检出蜡样芽胞杆菌,其余样品未检出可疑致病菌。结论:根据采集样品实验室微生物检测结果,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中毒病例临床症状综合分析,此事件因食物保存不当,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滋生,食入引起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4.
实时荧光PCR在食源性致病菌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沙门菌、志贺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致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并在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中推广应用.方法 将菌株及样品经培养基增菌后,用热裂解法提取DNA,使用荧光定量PCR反应试剂盒,时该检测方法进行特异性验证,并在2006-2007年间,同时应用实时荧光PCR和传统方法对890份各类实际工作监测标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时荧光PCR方法对19株不同种类标准菌株符合率为100%;对用传统方法检测分离到的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符合率分别为:沙门菌96.6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92.30%,大肠埃希菌O157:H7、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100%;对890份监测标本检测结果表明,实时荧光PCR法对食品及临床标本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略高于传统培养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实时荧光PCR法可在3~36 h内时目标样品作出结果判断.结论 实时荧光PCR方法成功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具有快速、特异和灵敏的特点,可作为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有效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GNM C7-8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实现对8种常见食源性病原菌的同时快速检测。方法以建立的8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基于内参系统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为参照,基于GNM C7-8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对上述病原菌进行同一时间点和不同时间点的同时快速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同常见的ABI7500和罗氏荧光定量PCR仪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基于八模块设计的GNM C7-8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能够在同一时间点和不同时间点启动运行,并实现对8种病原菌的同时快速检测;不同病原体的检测体系独立运行,互不干扰,不易发生交叉污染;与其他2种荧光定量PCR仪相比,扩增结果一致,但是完成检测所需时间更短。结论对于食物中毒和疫病爆发等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GNM C7-8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将可以提供强有力的设备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以rpoA基因为靶基因,建立绿色魏斯氏菌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快速检测方法。针对rpo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绿色魏斯氏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通过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实验评价体系的检测效果,同时与常规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能够特异性检出绿色魏斯氏菌,对基因组DNA的检测灵敏度达到2.667×10-3 pg/μL,对纯培养物和模拟污染牛肉样品直接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30 CFU/mL和0.8 CFU/g;与常规PCR相比,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灵敏度是其1 000 倍;不同浓度样品独立重复实验循环阈值的标准差均小于1,变异系数在0.02%~1.28%之间。本研究所建立的绿色魏斯氏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特点,能够进行准确的定量检测,是快速检测绿色魏斯氏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绍兴市生食鱼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耐药性及分子分型情况。方法 采集绍兴地区354份生食鱼样品,参照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进行菌株的分离与鉴定;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对分离株分别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和分子分型。结果 354份生食鱼中有13份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总检出率为3.7%。13株菌全部检出tlh基因,tdh和trh基因均未检出。13株菌对头孢唑林均耐药,部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PFGE条带分散,遗传特征多样。结论 绍兴市生食鱼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低,对头孢唑林普遍耐药,遗传特征多样。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新疆库尔勒市零售牛肉沙门菌污染状况和沙门菌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状况。方法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4-2016的方法,采用培养基培养和沙门菌生化鉴定试剂盒对零售牛肉中的沙门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沙门菌分离株10种毒力基因(inv A、hil A、ssa Q、mgt C、sii D、sop B、spv B、spv C、spv D、spv R)进行PCR检测。结果 317份牛肉样品共检出沙门菌阳性样品28份,分离鉴定到阳性沙门菌28株,污染率为8.8%(28/317);除ssa Q、spv C毒力基因外,其余8种毒力基因均有检出。毒力基因inv A和spv R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携带率均为100%(28/28);毒力基因sii D、spv B和spv D的携带率也较高,分别达78.6%(22/28)、75.0%(21/28)和75.0%(21/28)。结论新疆库尔勒市零售牛肉沙门菌污染较为严重,应采取措施加强对新疆库尔勒市牛肉生产各环节的防控与食品卫生监督。  相似文献   

19.
《广西轻工业》2018,(5):3-5
目的:对实时荧光PCR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分析探讨。方法:对假阳性的样本进行传统培养法鉴定分析,将鉴定的菌落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同时对样本基质的影响和培养基本底的影响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样本中的可疑菌落、样本的基质、培养基本底对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均无假阳性影响。结论:实时荧光PCR检测熟肉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假阳性主要原因可能是样本中存在死亡目的菌基因造成的干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养猪场源致泻大肠埃希菌(DEC)毒力基因及致病型分布情况,为从猪肉生产源头防控该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采用多重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分离 自12个养猪场的生猪、养殖环境和养殖工人的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鉴定DEC的致病型.结果 985株分离 自养猪场的大肠埃希菌中,DEC占比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