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A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40例)与死亡组(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血压、神经系统症状、缺血性并发症、急性肾损伤等情况,对AAD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死亡患者年龄≥65岁、发生低血压、出现急性肾损伤、发生缺血性并发症、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出现A型夹层的比例显著高于存活患者、手术治疗的比例显著低于存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出现低血压、神经系统症状、缺血性并发症、急性肾损伤、A型夹层是AAD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治疗为保护因素。结论年龄≥65岁、出现低血压、神经系统症状、缺血性并发症、急性肾损伤、A型夹层是AAD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治疗为保护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可参考上述因素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积极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不同Stanford分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有效诊治AAD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2018年河南宏力医院急诊科收治的AAD患者33例,其中Stanford分型A型19例,B型14例。对比不同Stanford分型AAD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临床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及住院期间死亡情况。结果 (1)不同Stanford分型AAD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有高血压、肾衰竭并肾性高血压、马凡综合征、脑梗死、结肠癌病史及无明确病史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Stanford分型AAD患者胸痛、背痛、腹痛、胸背疼痛、胸腹疼痛、复杂疼痛、迁延疼痛、昏迷、烦躁、胸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Stanford分型AAD患者心率及休克、血压不对称、足背动脉不对称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tanford B型AAD患者双侧上肢收缩压、舒张压高于Stanford A型患者(P0.05)。(4)Stanford A型AAD患者主动脉反流、心包积液、颈动脉和/或头臂干受累发生率高于Stanford B型患者(P0.05),而不同Stanford分型AAD患者胸腔积液、腹腔干和/或肠系膜动脉受累、肾动脉受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住院期间Stanford A型AAD患者病死率高于Stanford B型患者(P0.05)。结论不同Stanford分型AAD患者双侧上肢血压、主动脉反流、心包积液、颈动脉和/或头臂干受累及住院期间死亡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临床医生应积极掌握不同Stanford分型AAD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AAD的早期诊断、治疗率,降低AAD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脉压差和急性主动脉夹层院内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270例,根据入院时脉压差分为四组:A组(脉压差低,PP≤39mmHg,1mmHg=0.133kPa),B组(脉压差正常,PP:40-56mmHg),C组(脉压差轻度增高,PP:57-75mmHg),D组(脉压差明显增高,PP≥76mmHg),分析四组间的临床资料及院内预后,并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院内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 与其他三组比较,A组患者在年龄、心率水平、Stanford A分型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三组比较,A组患者中晕厥/昏迷、低血压(SBP<100mmHg)、腹腔干缺血、心包积液、夹层破裂等并发症及其院内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院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肾功能不全、Stanford A型、心包积液、低脉压差(PP≤39mmHg)是院内预后的预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是院内预后的预测保护因素。结论 低脉压差(≤39mmHg)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预后有一定相关性,是其院内预后的预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孙氏术式在老年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连续采用全麻、深低温停循环(DHCA)加单侧选择性脑灌注技术行孙氏术式治疗的44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60岁为老年组(n=9),<60岁为年轻组(n=3...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AD)发病时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AA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季节,月份,时间段的AAD发病规律。结果:AAD患者共978例,男性726例,女性252例;Stanford A型夹层患者473例,Stanford B型505例。冬季发病最多292例(29.86%),夏季发病最少203例(20.76%)。12月发病最多121例(12.37%),9月发病数最少55例(5.62%)。19:00至24:00发病最多411例(42.02%),1:00至6:00发病最少44例(4.5%)。Stanford A型AAD在冬季高发,夏季最少,相反Stanford B型AAD在春季高发,夏季最少。A型和B型AAD在不同季节的发病数量上有统计学意义(x2=8.931,P=0.030)。Stanford A型AAD发病最多在19:00-24:00,共291例(61.52%)。最少发生在1:00-6:00,共24例(5.07%)。Stanford B型AAD发病最多在13:00-18:00,共206例(40.79%),最少发生在1:00-6:00,共20例(3.96%)。A型和B型AAD在不同时间段发病数量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9.615,P<0.001)。在不同年龄组中,中年组发病数量较青年组和老年组多,并在19:00-24:00发病最多,不同年龄段在不同时间段的发病数量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998,P=0.043)。其余项目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AD的发病与季节,时间段有关联。冬季会增加AAD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老年患者施行腔内隔绝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2年4月~2010年10月入院并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10例,其中包括62例老年患者(老年组,年龄≥60岁)及148例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年龄<60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手术结果以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组冠心病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1)。外伤、马方综合征、多发性大动脉炎均见于非老年组,动脉粥样硬化溃疡型夹层仅见于老年组,但两组病因构成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以胸背部疼痛为表现者低于非老年组,以下肢疼痛和呼吸困难为表现及并发心功能不全者均高于非老年组(均P<0.01)。两组患者高血压病程、术前及术后最高收缩压、降压药种类数无统计学差异。非老年组术前及术后最高舒张压均高于老年组(P<0.05)。两组腔内隔绝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残余内漏、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切口感染发生率、院内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术后胸背部疼痛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P<0.01)。两组随访时间、总随访率、影像随访率、随访期间胸背部疼痛发生率、内漏发生率、截瘫发生率、血压控制不达标比例、主动脉夹层相关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影像随访患者主动脉重构发生率均为100%。老年组全因病死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 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老年主动脉夹层患者需提高警惕,以免延误诊治。在有经验的中心对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Stanford A aortic dissection,AAD)是指发病在14天以内,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可合并有弓部、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及其远端的广泛主动脉夹层。全球每年患患者数估测可达0.0014~0.002/万[1-2],并呈上升趋势。AAD最初48小时内,每小时病死率达1%,未经治疗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24小时内病死率高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价对老年患者施行腔内隔绝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2年4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入院并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10例,其中包括62例老年患者(年龄≥60岁)及148例非老年患者(年龄<60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手术结果以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冠心病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外伤、马方综合征、多发性大动脉炎均见于非老年组,动脉粥样硬化溃疡型夹层仅见于老年组,但两组病因构成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以胸背部疼痛为表现者低于非老年组,以下肢疼痛和呼吸困难为表现及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均高于非老年组(均P<0.05)。两组患者高血压病程、术前及术后最高收缩压、降压药种类数无统计学差异。非老年组术前及术后最高舒张压均高于老年组(P<0.05)。两组腔内隔绝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残余内漏、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切口感染发生率、院内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术后胸背部疼痛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随访时间、总随访率、影像随访率、随访期间胸背部疼痛发生率、内漏发生率、截瘫发生率、血压控制不达标比例、主动脉夹层相关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影像随访患者主动脉重塑发生率均为100%。老年组全因死亡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老年主动脉夹层患者需提高警惕,以免延误诊治。在有经验的中心对老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4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非介入手术组(单纯药物治疗457例)和介入手术组(490例)。统计并比较2组院内死亡率。结果:947例患者中,男789例,平均年龄(55.9±12.6)岁,女158例,平均年龄(56.8±11.4)岁。住院死亡40例(4.22%);其中非介入手术组死亡39例;介入手术组死亡1例;非介入手术组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介入手术组(8.53%vs 0.20%,P<0.01)。结论:Stanford B型AAD患者病情急,进展快,死亡风险大,尽早确诊并行适宜的介入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对我国19家大型医院中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病例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AAD患者院内总死亡率为17.7%;A型AAD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而B型AAD的治疗则以血管内修复治疗为主,A型AAD患者的死亡率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老年合并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外科手术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与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选取2014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所有年龄60岁的老年AAS患者311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外科组及内科组,并分别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组、主动脉壁内血肿或溃疡组,以及60~69岁组、70~79岁组、80岁组进行亚组分析。平均随访35.23个月,比较各组预后,研究终点为各种原因导致的临床死亡。结果: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改善老年AAS整体预后,外科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内科组[(50.00±2.04)个月∶(55.90±1.51)个月,P=0.001]。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组中,外科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内科组[(35.64±5.34)个月∶(48.31±2.30)个月,P0.001],院内病死率(46.9%∶8.3%,P0.001)和院外病死率(25%∶8.3%,P=0.041)显著低于外科组。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组中,外科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内科组[(43.96±3.59)个月∶(56.72±1.83)个月,P=0.003],院内病死率(10.6%∶1.9%,P=0.070)和院外病死率(27.7%∶5.8%,P=0.003)显著低于外科组。但在主动脉壁内血肿或溃疡组中,外科组与内科组预后相似。在年龄亚组中,外科手术可以改善60~69岁、70~79岁年龄组预后,但对于80岁年龄组,两种治疗方式预后相似。结论:外科手术治疗可能改善60~79岁老年罹患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预后,但对于主动脉壁内血肿及主动脉溃疡老年患者,内科保守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治能力。方法 对6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基线资料、危险因素、临床症状、治疗和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在6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有Stanford A型42例(61.76%),Stanford B型26例(38.24%)。相关危险因素分别是高血压59例(86.76%)、吸烟26例(38.24%)、高血脂23例(33.82%),Stanford A型与B型之间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症状有胸部、背部或者腹部疼痛的有61例(89.71%),无明显疼痛的有7例(10.29%),同时主动脉夹层还可见到伴发急性心肌梗死和肠梗阻等相关受累器官的病变症状。Stanford A型和B型主动脉夹层分别以胸痛和腹痛为主要的首发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主动脉夹层病死率高而且临床表现多样,首诊医生需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电图表现的不同,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我院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41例患者急性发病后、手术前心电图作为观察组,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参数,寻找心电图的不同表现。结果:观察组患者存在QTc间期延长。进一步分析发现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QRS波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缩短,心肌复极时间(QTc-QRS)延长为主。比较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前后心脏彩超主动脉瓣上血流速度,术后患者血流速度减慢,后负荷减小,QTc间期缩短。结论: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存在QTc间期延长,其机制可能与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脏射血时间延长有关。以此为依据,计算心肌复极时间(QTc-QRS)可以作为鉴别诊断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组威胁患者生命的急危重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一些局限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型主动脉夹层)个案报道中尝试使用;其与外科升主动脉置换联合进行的杂交手术在适宜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应用获得了较理想的临床效果。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中,腔内修复术有望成为替代外科血管置换术的治疗方式。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行腔内修复术可能优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但有待更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80岁老年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3642例AP患者,分为青年组(<65岁,n=2955)、中老年组(65~79岁,n=558)、老年组(≥80岁,n=129例)。收集并统计分析3组患者的资料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因、诱因、既往病史、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和临床转归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有序多分类变量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中老年组和老年组女性比例均高于青年组(P值均<0.05);老年组并发高血压比例均高于中老年组和青年组(P值均<0.05);老年组并发高脂血症比例低于青年组(P<0.05)。3组AP患者均以高脂饮食为主要诱因,老年组因酒精、高脂饮食+酒精诱发AP比例均低于青年组(P值均<0.05);老年组以胆道疾病为病因的比例高于中老年、青年组(P值均<0.05),而高脂血症、酒精、胆道疾病+高脂血症比例均低于青年组(P值均<0.05)。老年组中发生轻症急性胰腺炎83例(64.3%),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23例(17.8%),重症急性胰腺炎23例(17.8%),与中老年组及青年组相比,病情严重程度构成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老年、中老年组复发比例均低于青年组(P值均<0.05)。在全身并发症方面,老年组发生肺炎、急性肾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比例均高于青年组(P值均<0.05)。老年组治愈病例比例均低于中老年组和青年组(P值均<0.05),好转病例比例均高于中老年组和青年组(P值均<0.05)。老年组和中老年组放弃治疗比例均高于青年组(P值均<0.05)。老年组死亡1例(0.8%),中老年组死亡9例(1.6%)、青年组死亡16例(0.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80岁AP患者以女性为主,多由胆源性因素引起,易并发肺炎、急性肾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一站式"杂交手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至2018年期间到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就诊的20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研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常规组,每组100例。结果研究组患者addition EuroSCORE>7%以及Logistics EuroSCORE>6%的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0%vs. 36.0%,P<0.001;74.0%vs. 39.0%,P<0.001)。研究组患者比常规组患者具有更高的手术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以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比常规组均明显缩短,术后重症监护病房初次停留时间比常规组明显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围术期死亡及术后30 d主要复合不良事件、脑卒中、截瘫、肾功能不全需血液透析辅助治疗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站式"杂交手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能够缩减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降低患者手术创伤、提高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当前国人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临床特征,以指导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国内15家大型心脏中心经影像学检查确诊AAD患者1812例(其中Stanford A型726例,Stanford B型1086例)的临床资料。研究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合并症、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及随访等情况,并比较Stanford A型与B型夹层患者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别。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51.1±10.9)岁,男女比例约为3.44:1。Stanford B型AAD患者的平均年龄大于A型AAD患者[(53.3±10.1)vs.(47.5±11.2),P<0.001],Stanford A型AAD患者男性比例较B型更高(83.7%vs.73.3%,P<0.001)。B型AAD患者中,86.8%患者合并高血压病,22.0%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49.5%患者吸烟,均高于A型夹层患者(P<0.05)。A型AAD患者中,32.5%患者合并马凡综合征,19.1%患者合并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均明显高于B型AAD患者(P<0.01)。A型AAD患者有疼痛表现占89.4%,其中前胸痛76.3%,迁移痛12.3%;B型AAD患者中背痛占73.8%,腹痛14.2%。76.3% AAD患者采用CT检查确定诊断。75.3% A型AAD患者实施了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率为15.9%;76.1%B型AAD患者实施了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内漏占7.8%,死亡率为0.6%。Cox住院死亡风险显示,合并高血压病发生AAD的风险度(HR)为2.80、合并马凡综合征HR为1.76。结论与Stanford B型AAD比较,A型AAD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且男性比例较高。B型AAD患者多合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吸烟,A型AAD患者多合并马凡综合征和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多见。疼痛是主要的临床表现,CT检查是最常用的确定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205例病历资料。根据患者住院转归,分为存活组(n=175)和死亡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治疗方式以及实验室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并应用ROC曲线评价其预测价值。结果: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院内病死率为14.6%(30/205)。死亡组的心率、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比例、非手术治疗比例、NLR、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LT计数低于存活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率(OR=1.063,95%CI:1.030~1.098,P0.001)、A型夹层(OR=4.809,95%CI:1.341~17.246,P=0.016)、NLR(OR=1.179,95%CI:1.095~1.269,P0.001)和D-Dimer(OR=1.186,95%CI:1.006~1.399,P=0.042)是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手术治疗(OR=0.187,95%CI:0.055~0.632,P=0.007)和入院时PLT计数高(OR=0.981,95%CI:0.970~0.993,P=0.001)是患者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ROC曲线显示NLR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AUC为0.839(95%CI:0.775~0.903,P0.001),最佳临界点为9.05,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3.3%和68.0%。D-Dimer水平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AUC为0.725(95%CI:0.600~0.850,P=0.002),最佳临界点为3.66μg/mL,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8.9%和62.7%。结论:心率增快、A型夹层、高NLR和D-Dimer水平是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治疗、入院时PLT计数高是患者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NLR和D-Dimer对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88例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住院病例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对部分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88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17例(病死率10%)。两组单因素分析提示低血压、肾功能不全及缺血并发症是住院期间死亡的高危因素,中性粒细胞百分数、D二聚体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肾功能不全、低血压、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升高为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为保护因素。结论:伴有低血压、肾功能不全、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升高的B型AAD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高,在内科治疗基础上手术治疗有助于降低B型AAD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57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影响大肠癌预后的因素.方法:对近5a我院576例大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结果:不同年龄组之间各部位大肠癌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腹痛在青年组中发生频率显著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x~2=7.20,P<0.05);消瘦在老年组中发生频率显著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x~2=9.64,P<0.05).与中年组和老年组相比青年组黏液腺癌发生率高(x~2=43.71,P<0.05),老年组高分化癌发生率高(x~2=8.06,P<0.05).青年组淋巴结转移率较老年组高(x~2=4.47,P<0.05).总体5a生存率为61.79%±5.48%;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5a生存率分别为43.64%±21.24%.87.16%±5.44%和53.79%±6.69%,3组间差异显著(P<0.05).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有年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是否根治性手术.结论:青年大肠癌患者腹痛多见,恶性程度高,淋巴结转移常见,预后差.老年患者消瘦多见,癌肿分化好,预后较好.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有年龄、Dukes分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