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南北五味子中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鉴定两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南北五味子的挥发油主要组成均为萜类化合物,分别占到62.97%和73.05%。南五味子挥发油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β-雪松烯(7.88%)、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二环[3,1,1]庚-2-烯(6.44%)、δ-榄香烯(6.39%)等;北五味子挥发油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α-依兰烯(19.09%)、γ-姜黄烯(16.03%)、β-雪松烯(7.71%)等。  相似文献   

2.
董然  南敏伦  刘洪章 《食品科学》2010,31(10):228-230
以蹄叶橐吾和有毛蹄叶橐吾叶片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挥发油,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气相色谱- 质谱(GC-MS)法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从两种马蹄叶挥发油中均分离得到11 个化学组分峰,共鉴定出13 个化合物,其中蹄叶橐吾鉴定出9 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72.72%,主要成分为α- 金合欢烯、石竹烯、A - 法呢烯及3,7- 二甲基-6- 辛烯-1- 醇甲酸酯,前3 种倍半萜类化合物以60.23% 的总相对含量占优势;有毛蹄叶橐吾鉴定出7 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67.52%,主要成分为3,7,11- 三甲基-2,6,10- 十二烷三烯-1- 醇乙酸酯(金合欢醇乙酸酯)、植物醇、石竹烯及石竹烯氧化物,后两种倍半萜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为20.07%;已鉴定的化合物均首次从这两种橐吾叶片中检出。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路路通挥发油,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其化学成分并采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检测出43 个色谱峰,鉴定出38 个化合物,检出率为97.28%;其中萜类成分为28 个,占83.21%,脂肪族成分为6 个,占12.02%,芳香族成分为4 个,占2.05%;主要成分有β- 蒎烯(21.96%)、α- 蒎烯(21.32%)、柠檬烯(8.43%)、(E)-2- 己烯醛(8.04%)、β- 石竹烯(5.67%)等。采用滤纸片法进行挥发油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路路通挥发油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曲霉、青霉、大肠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对枯草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对照组未表现抑菌活性;方差分析表明菌种间的抑菌活性差异极显著,挥发油浓度对抑菌活性影响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白胡椒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炯  陈静霞  余静  阚建全 《食品科学》2010,31(2):110-112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同时蒸馏- 萃取法提取白胡椒中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2.15% 和2.86%;再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法从两种方法提取的白胡椒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2 种化学成分,其中,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白胡椒挥发油中鉴定出28 种化学成分,从同时蒸馏- 萃取法提取的白胡椒挥发油中鉴定出30 种化学成分。白胡椒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有3- 蒈烯、柠檬烯、β- 蒎烯、石竹烯、α- 蒎烯、1- 甲氧基-4-(1- 丙烯基)苯、α- 水芹烯等萜烯类物质。将这两种提取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加全面地检测出白胡椒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5.
丁岙杨梅叶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丁岙杨梅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鉴定出17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0%以上.其中主要成分有石竹烯(49.79%),α-石竹烯(24.16%),橙花叔醇(16.59%),石竹烯氧化物(2.21%).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臭黄荆叶主要理化组成及挥发油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臭黄荆叶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挥发油进行分离分析,鉴定出具体化合物的组分和含量。结果表明:臭黄荆鲜叶中水分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79.06%;臭黄荆叶粗粉中灰分含量为7.37%,果胶含量为35.57%,蛋白质含量为18.70%,粗脂肪含量为4.27%,粗纤维含量为6.87%,总黄酮含量73.43mg/g,总多酚含量为29.44mg/g;挥发油中鉴定出68种化合物,约占挥发油总量的96.34%,包括醇14种(24.5%)、烯14种(18.85%)、酮8种(8.81%)、酯6种(7.95%)、醛8种(6.41%)、呋喃2种(3.95%)、烷3种(1.93%)、石竹烯氧化物(9.71%)、1,1,5,6-四甲基-茚(3.06%)、长叶松萜烯-(V4)(1.25%)等;臭黄荆叶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主要有1-辛烯-3-醇(11.45%)、石竹烯氧化物(9.71%)、α-石竹烯(5.82%)、反式-β-紫罗(兰)酮(3.43%)。臭黄荆叶中含有多种具有食用或药用价值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化学计量学法对紫苏叶与紫苏子挥发油共有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离测定紫苏叶与紫苏子挥发油成分,利用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对重叠的色谱峰进行解析,得到各组分的纯色谱曲线和质谱,通过质谱库对解析的纯组分进行定性,紫苏叶挥发油的定性组分74个,占总含量的98.56%;紫苏子挥发油的定性组分85个,占总含量的97.92%。结果表明,紫苏叶与紫苏子挥发油共有组分数45个,分别占鉴定组分数的60.81%、52.94%;占鉴定组分量的66.38%、84.30%。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是柠檬烯、4,11,11-三甲基-8-亚甲基二环十一碳烯、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双环庚-2-烯、石竹烯氧化物、1-(2-呋喃)-戊酮、3,6-二乙基-3,6-二甲基-三环己烷。  相似文献   

8.
菜花中挥发油化学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钰虎  陈小燕  何华玲 《食品科学》2011,32(20):157-159
目的:分析油菜花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油菜花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共检测出30种成分,并鉴定出其中21种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7.40%,主要化合物为正四十烷(38.14%)、正四十四烷(30.24%)、异硫氰酸烯丙酯(10.94%)、异硫氰酸丁烯酯(9.56%)、石竹烯(1.02%)、柠檬烯(1.01%)、硫氰酸烯丙酯(0.75%)等。  相似文献   

9.
GC-O与GC-MS结合分析竹荪牛肉香精中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机,通过双柱定性对竹荪牛肉香精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通过谱库检索和保留指数比对,共计从竹荪牛肉香精中鉴定出化合物169 种,其中醇类26 种、醛类21 种、酮类9 种、酸类18 种、酚类4 种、酯类4 种、醚类6 种、烃类49 种、杂环及其他类32 种,其中十六醛、丁香酚、β-倍半水芹烯、茴香脑、β-红没药烯、α-姜烯、油醇等相对含量较大;通过气相色谱-嗅觉测定法,采用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法对其特征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33 种特征成分,其中2-甲基-3-呋喃硫醇、α-荜橙茄烯、反-佛手甘油烯、反式石竹烯,红没药醇对牛肉香精风味贡献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荸荠杨梅不同生长期果实中的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挥发油成分检测,并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荸荠杨梅果实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3 个不同生长阶段的样品挥发油中共检出85 个成分,其中烯类物质占主要优势(34%~48%)。不同生长期果实中含有相同的组分,且总含量最高可达40%,表明不同生长期荸荠杨梅果实挥发油的基础物质具有一定相似性,但采摘于2013年5月26日、6月6日、6月15日3 个不同时间的荸荠杨梅独有挥发油组分存在差异,尤其是最高含量组分,分别为α-石竹烯(36.9%)、绿叶白千层烯(34.2%)和π-芹子烯(31.8%)。  相似文献   

11.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柚子叶、花中的精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柚子叶精油中分离出61个色谱峰,鉴定出39个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相对含量的90.05%。其主要化学成分有匙叶桉油烯醇(21.36%),石竹烯氧化物(17.16%),β-石竹烯(8.40%),α-石竹烯(2.07%),异芳萜烯氧化物(2.01%)等。从柚子花精油中分离出42个色谱峰,鉴定出27个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相对含量的89.31%。其主要化学成分有金合欢醇(19.02%)、橙花叔醇(18.24%),龙脑(6.60%),芳樟醇(4.03%),橙花醇(2.57%)等。柚子叶与柚子花精油共同鉴定出的化合物有橙花醇、香叶醇、香叶酸、β-石竹烯等12种,其相对含量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相似文献   

12.
孙小媛  李铁纯  周雪 《食品科学》2010,31(22):442-444
为比较不同地区芹菜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采用水蒸气蒸馏方法对产自辽宁3 个不同地区芹菜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采用GC-MS 方法对提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从3 种芹菜叶中一共鉴定出32 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鞍山芹菜叶中鉴定出12 种,其含量占挥发油的27.29%,特有成分为β-月桂烯、n-十六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等;抚顺芹菜叶中鉴定出16 种,其含量占挥发油的21.78%,特有成分为苯酚、桉叶双烯、5-(1,5-二甲基-4- 己基)-2- 甲基-1,3- 环己二烯等;北票芹菜叶中鉴定出9 种,其含量占挥发油的12.59%,特有成分为桉叶双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十八烷等。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甲基叔丁醚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比较鼠尾草花、叶片及茎精油的挥发性组分差异。结果表明:鼠尾草不同器官中共检测到4种单萜、17种倍半萜、6种单萜衍生物、2种倍半萜衍生物及2种酯类化合物共31种挥发性物质;不同器官的挥发性组分不尽相同,花器官中的挥发性组分最多为31种化合物;挥发性物质含量最高的是叶片,达到2 334.48 ng/g;吉玛烯、可巴烯、石竹烯及乙酸芳樟酯是鼠尾草不同器官中含量较高的挥发性组分,但其对不同器官挥发性精油的贡献率亦不同。  相似文献   

14.
戴煌  方国珊  李文峰  汪晓伟  刘飞  明建 《食品科学》2010,31(14):229-233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火麻仁精油,精油得率为0.096%,然后经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对火麻仁精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分离出128 种成分,鉴定出95 种挥发性成分,占火麻仁精油总成分的90.88%。其中主要成分为α- 石竹烯(7.59%)、十五烷酸(5.74%)、4- 羟基-2- 苯乙酮(5.45%)、a,a,4- 三甲基苯甲醇(5.38%)、萘及其衍生化合物(5.22%)、呋喃酮(3.49%)、1- 甲氧基-4-(1- 丙烯)- 苯(3.71%)、石竹烯氧化物(3.59%)、D- 柠檬烯(3.16%)、苯乙醛(3.03%)、3- 甲氧基丙二醇(2.97%)、苯酚类(2.85%)、葎草烯(2.56%)、环己烯醇(2.14%)、吲哚(1.64%)、1,3,3- 三甲基环庚烷醇(1.41%)、己醛(1.18%)、8- 甲基-1- 十一碳烯(1.15%)、十四烷烃(1.07%)、柠檬醛(1.02%)。  相似文献   

15.
为寻找新型、有效、安全的抗菌药物,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中国河南产白蒿植物中提取精油,采用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精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26种成分,占精油总含量的85.05%。主要成分有氧化石竹烯(15.24%)、镰叶芹醇(14.34%)、大根香叶三烯-1-醇(8.90%)、桉油烯醇(6.61%)、棕榈酸(5.72%)、α-毕橙茄醇(5.19%)等。采用滤纸片法对白蒿精油的抑菌活性进行测定,平板涂布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该精油对4种受试细菌的抗性差异显著,其中对枯草芽孢杆菌抑制活性最强,而对蜡样芽孢杆菌的抑制活性较弱。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四联球菌、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2.5、5、5、10μL/mL。因此,白蒿精油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天然抗菌剂。  相似文献   

16.
野生糙苏籽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水蒸汽蒸馏法从野生糙苏籽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糙苏籽的挥发油中鉴出56 种成分,其主要成分为α- 里哪醇(13.38%)、石竹烯氧化物(11.21%)、1- 辛烯-3- 醇(8.38%)、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8.22%)、亚麻酸乙酯(6.21%)等。对糙苏籽的挥发油进行了抗氧化实验和抗菌实验,结果表明糙苏籽挥发油对·OH 有明显的清除作用,糙苏籽的挥发油对实验菌株均有明显的抑制和灭活作用,特别是大肠杆菌ATCC25922 株和肺炎球菌32201 株的抑制作用表现得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苏健裕  陈玲  李冰  李琳 《食品科学》2010,31(20):399-40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梅片树叶中的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分离分析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本法可从梅片树叶挥发油中分离出43 种化合物,可鉴定出其中的40种,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9.4%;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右旋龙脑(78.6%)、乙酸龙脑酯(3.26%)、斯巴醇(2.60%)和桉叶油素(1.92%)。梅片树叶富含右旋龙脑,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王健  薛山  赵国华 《食品科学》2013,34(7):86-9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紫苏不同部位(叶、花蕾、梗和籽)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精油成分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部位精油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紫苏叶精油得率相对最高,达到8.21‰。从紫苏叶、花蕾、梗和籽精油中依次鉴定出40、53、29和26种组分,分别占各自精油总量的99.85%、99.25%、96.73%和97.51%。不同部位精油成分和相对含量差异显著,共有组分仅5种,分别是2-己酰呋喃、4-(2-甲基环己烯)-2-丁烯醛、石竹烯、芳樟醇和石竹素,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组分均是2-己酰呋喃。紫苏不同部位精油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紫苏叶精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较强,紫苏籽精油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9.
李锦辉 《食品科学》2015,36(12):138-141
分析贵州尧人山和茂兰保护区所产八角莲叶中挥发性成分并进行比较。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八角莲叶中的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其成分,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尧人山产八角莲叶中共分离39 种组分,鉴定出31 种成分,占色谱总流出峰面积的91.22%,其中桉油烯醇(22.34%)、β-萜品烯(20.59%)、柠檬烯(10.47%)、(1S)-α-蒎烯(6.56%)、(+)-喇叭烯(4.52%)、γ-依兰油烯(4.11%)和石竹烯(3.22%)等化合物含量较高;茂兰保护区产八角莲叶中共分离25 种组分,鉴定出23 种成分,占色谱总流出峰面积的87.77%,其中十二醛(15.58%)、桉油烯醇(13.63%)、p-伞花烃(6.95%)、γ-依兰油烯(4.89%)、癸醛(4.67%)、十一醛(4.14%)、d-杜松烯(3.97%)、α-荜澄茄油烯(3.91%)、β-桉叶油醇(3.40%)和γ-榄香烯(3.24%)等化合物含量较高。两者共有成分8 种,但其相对质量分数有较大差异。可见八角莲叶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与其产地、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