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对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Ching)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开展其抗茵试验。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成分分析;采用纸片法扩散法开展其抑茵试验。结果:从乌蕨挥发油中分析出41种成分。鉴定了其中的24种,其主要成分是芳樟醇(24.76%),松油醇(7.24%)和香叶醇(6.06%)。抗茵活性研究显示,乌蕨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沙门氏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茵大肠埃希氏茵、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微球菌抑制活性很低或没有活性。结论:乌蕨挥发油成分检出率为72.0%,其中主要成分单萜类化合物;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茵活性。  相似文献   

2.
乌蕨中抑菌活性成分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Ching)中活性成分进行分离提纯。方法:采用层析法对乌蕨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再用质谱和核磁共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了3个具有抗菌成分的化合物,(1)芹菜素、(2)丁香酸和(3)原儿茶酸,其中芹菜素是在该植物成分中首次报道。结论:丁香酸、原儿茶酸和芹菜素为该植物的主要抑菌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乌蕨的抗菌作用强度,并将其与黄连、黄芩、穿心莲等进行抗菌活性比较。方法:采用二倍平皿稀释法。结果:乌蕨抗菌作用与黄连、黄芩相近,强于穿心莲。结论:乌蕨是一种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中草药。  相似文献   

4.
乌蕨与黄连、黄芩、穿心莲抗菌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研究乌蕨的抗菌活性强度 ,采用二倍平皿稀释法将其与黄连、黄芩、穿心莲等抑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乌蕨抗菌作用与黄连、黄芩相近 ,而强于穿心莲。认为乌蕨是一种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中草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野茼蒿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茼蒿挥发油,运用GC-MS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分别采用琼脂平板打孔法和MTT法对挥发油的抗菌和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结果:从野茼蒿挥发油中鉴定出54种化合物,其中β-月桂烯(59.534%)和香桧烯(18.585%)含量较高。野茼蒿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埃希氏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24 mm、11.91 mm、10.75 mm和9.83 mm。当野茼蒿挥发油浓度为原液的十分之一时,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和人胃癌细胞株(BGC-823)抑制率分别是57.82%,100.00%。结论:从野茼蒿挥发油中鉴定出5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β-月桂烯。其挥发油具有抗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埃希氏菌和抗人肝癌细胞株、人胃癌细胞株的活性。研究结果为该药材在民间药食两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该药材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粉背蕨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方法:以石油醚为溶剂,对粉背蕨进行提取,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以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含量,采用滤纸片法检测提取物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粉背蕨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出30个峰,鉴定出20个,其中新植二烯(1.601%),棕榈酸乙酯(1.571%),十八碳-顺-9-烯酸(1.382%),油酸乙酯(2.221%),亚油酸(46.889%),二十七烷(2.185%),二十九碳烷(1.544%),维生素E(2.769%),三十三烷(14.588%),Cyclopenta[a]cyclopropa[e]phenanthren-7-one, perhydro-1-(1,5-dimethylhexyl)-3a,6,6,12a-tetramethyl(11.274%)等10种含量最高,占鉴定化合物成分的86.02%。抗菌活性显示,粉背蕨石油醚提取物对藤黄八叠球菌有抑制作用,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没有抑制作用。结论:GC-MS鉴定的20个挥发性成分均为首次从粉背蕨中分离鉴定,该植物对藤黄八叠球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闽南产罗勒不同部位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及抑菌活性比较。方法 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闽南产罗勒不同部位(种子、叶、根、茎)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鉴定其化学成分组成;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鉴定菌,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比较罗勒四个部位挥发油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从闽南产罗勒种子、叶、根、茎分别鉴定出30、26、16和26种挥发性化合物;种子和叶片的抑菌活力显著,根部和茎部的抑菌活性弱。结论 罗勒种子和叶子在化学成分种类和主成分含量上相近,并表现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相当的抑菌活性;根、茎部挥发油的抑菌力弱。  相似文献   

8.
印度黄檀花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印度黄檀花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为开发利用该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乙醚浸渍法从新鲜印度黄檀花中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出其中的46种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挥发油中含较多的酯类、脂肪酸、醛酮类等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37.114%),其次为5-羟基-7-甲氧基-2-(4-甲氧苯基)-4H-1-苯并吡喃-4-酮(7.846%)等;挥发油中相对含量在1.000%以上的成分有14个,占挥发油总量的80.045%.[结论]印度黄檀花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成分是具有抗肿瘤等多种活性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其他活性成分含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雀儿舌头叶和茎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雀儿舌头叶和茎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从雀儿舌头叶和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中分别鉴定出42和41种化合物,叶中的主要成分为十六碳酸(7.20%)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97%),茎中的主要成分为十六碳酸(12.07%)、二甲萘(5.60%)和三甲萘(5.10%)。叶和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上的差异,将会对其药理作用和抗癌活性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提取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石油醚索氏提取法(SE)和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提取川芎挥发油,运用GC-MS、DPPH法结合直观比较、主成分分析(PCA)等比较不同方法提取的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差异.结果:SD、SE和SFE-CO2提取的川芎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28%、2.62%和2.15%,分别检测到44、23和30个色谱峰;分别鉴定了其中32、18和21个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鉴定色谱峰相对含量之和分别是93.74%、96.61%和94.44%.SD、SE和SFE-CO2提取的川芎挥发油有10个共有成分,各共有峰相对含量有所不同,但均以Z-藁本内酯含量最高,分别为53.71%、43.43%和46.93%;共有成分相对含量之和分别为87.17%、76.58%和83.40%,且以苯酞类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79.13%、74.08%和80.13%.除共有成分外,SD提取的挥发油还主要含有烯类、酚类和醇类,SE和SFE-CO2提取的挥发油则主要为脂肪酸及其酯类.PCA结果表明,SE和SFE-CO2提取的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相似,且与SD法提取成分有一定差异.SD、SE和SFE-CO2提取的川芎挥发油均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其IC50值分别是0.20 mg/mL、0.42 mg/mL和0.93 mg/mL.结论:SD、SE和SFE-CO2提取的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种类、数量和抗氧化活性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化学成分相似,仅相对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西洋菜、破铜钱和马兰三种中草药挥发油成分进行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活性研究.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检测.结果:三种中草药的挥发油成分菌具有抑制三种耐药菌株活性.结论:破铜钱挥发油在三种中草药中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2.
乌蕨总黄酮及水提液的药理试验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观察乌蕨有效部位总黄酮与乌蕨水提液的保肝、抗炎、止血作用,采用CCl4致中毒性小鼠肝损伤法、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及小鼠断尾出血法,观察乌蕨总黄酮及其水提液对小鼠血清ALT活性、耳肿胀度及出血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乌蕨总黄酮可降低CCl4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的活性,减轻二甲苯致小鼠的耳肿胀,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其水提液能减轻二甲苯致小鼠的耳肿胀,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对小鼠血清ALT的活性无明显影响。说明乌蕨具有保肝、抗炎、止血作用,其水提液中具有消炎、止血的成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1911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对药敏结果使用WHO提供的WHONET5.5软件分析.结果:革兰阴性杆菌1 911株中肠杆菌科细菌1 167株(61.7%),不发酵糖细菌712株(37.3%),流感嗜血杆菌32株(1.7%),主要标本来源为下呼吸道标本占53.4%;碳青霉烯类药物对肠杆菌科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未发现耐亚胺培南的菌株;不发酵糖细菌中的不动杆菌属细菌和铜绿假单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6%和22.1%.结论:碳青霉烯类药物对肠杆菌科细菌保持很好的抗菌活性,糖不发酵菌多重耐药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泰山野生白苏Perilla frutescens叶挥发油组成及抑菌活性。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苏叶挥发油,采用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红色毛癣菌为供试菌种,平板打孔法初步测定挥发油抑菌活性,试管稀释法测定挥发油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结果 白苏叶挥发油已鉴定成分占总量的98.45%,其主要成分有2, 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双环 [3.1.1] 庚-2-烯(18.23%)、紫苏酮(18.16%)、戊基苯酚(17.3%)、石竹烯(14.79%)、芳樟醇(7.69%);白苏叶挥发油对4种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500、2.500、0.625、0.100 μL/m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5.000、2.500、1.250、0.200 μL/mL。结论 白苏叶挥发油对细菌和真菌都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尤其对红色毛癣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勇  陈硕  李泽友  张俊清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2):1701-1703,1707
目的:研究海南产黄皮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皮叶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黄皮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分离出41个峰,分析鉴定了其中的39种成分,所鉴定的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以上,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成分有β-石竹烯(44.721%)、α-石竹烯(23.236%)、α-葎草烯(6.050%)、石竹烯氧化物(5.511%)、橙花叔醇(3.635%)等。结论:海南产黄皮叶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倍半萜及其氧化物,主要成分为β-石竹烯,与其他产地黄皮叶挥发油成分及含量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6.
高良姜挥发油成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高良姜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高良姜中提取挥发油成分,测得挥发油的含量为1.2%。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高良姜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出34种成分,确认其中32种成分,占检出量的94.12%。其中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65.17%)、2,2-二甲基环氧乙烷(21.75%)、葵烷(5.05%)、α-萜品醇(2.71%)、莰烯(0.75%)、樟脑(0.63%)、β-蒎烯(0.51%)、柠檬烯(0.51%)等。结论:该实验分离度好,灵敏度高,峰形对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水蒸气蒸馏法所得莲子心的挥发油成分。方法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装置(SDA)和挥发油测定装置(EODA)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莲子心挥发油,GC-MS分离鉴定挥发油成分,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百分含量。结果 采用SDA法,鉴定出2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91.56%,主要成分为棕榈酸(28.96%)、9,17-十八碳二烯醛(19.99%)和亚油酸(11.94%)等;采用EODA法,鉴定出18种成分, 占挥发油总量77.96%,主要成分为棕榈酸(18.98%)、肉桂酸龙脑酯(12.58%)、2-甲氧基-4-乙烯苯酚(8.25%)等。结论 两种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挥发油成分存在较大差异,且SDA较EODA更适合于提取挥发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华南毛蕨内生真菌及分析其中1株活性较强的菌株的代谢产物.方法 以敏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供试指示菌,采用琼脂块法对43株内生真菌进行抑菌活性筛选,以Pestalotiopsis sp.CYC38作为目标菌株,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并采用波谱学分析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43株内生真菌中有19株菌株至少对1种指示菌有抑菌作用,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4%;从高活性菌株CYC38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啤酒甾醇和1-(4-羟基苯基)-2氨基乙醇.结论 华南毛蕨内生真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且对耐药型金黄色葡萄球菌也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该结果为开发新型的抗耐药菌药物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水蒸气蒸馏(HD)与微波辅助提取(MAHD)天胡荽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微波辅助提取天胡荽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 - MS)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在微波辅助提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所得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了43种和39种成分,各占总峰面积的94.88%和93.63%.结论 两种提取法得到的挥发油主要成分基本相同,相对含量上有较大差别,微波提取的挥发油成分种类较多,提取效率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灌木柴胡(Bupleurumfruticosum)挥发油的成分及其抗炎和解痉活性。经鉴定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单萜烃类化合物,约占总挥发油的80%以上,其中α-蒎烯(41.21%)和β-蒎烯(35.89%)的含量最高。总挥发油中其它微量成分是月桂烯(3.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