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对"奔豚气病"证与治的临床心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气病”出自张仲景之《金匮要略》 ,精辟地论述了“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 ,主要是从惊恐得之 ,或由于发汗伤阳 ,又加烧针 ,复感寒邪 ,或有水饮 ,重因误汗伤阳得之。其主证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或至咽喉。其治法与方药则因病因不同而不同。如为肝郁气滞偏热者 ,奔豚汤以养血平肝 ,和胃降逆 ;如为外邪引起冲气上逆 ,偏于寒者 ,桂枝加桂汤 ,助阳驱阴以降逆 ;如因误汗损伤心阳 ,水饮所致者当用茯苓桂枝甘草汤 ,通阳利水 ,以防冲逆。昔在临床遇一患者 ,言及小腹有气“似小动物上窜至胸” ,并呃逆连连 ,时发时止 ,甚是难受。遂想起《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2.
何泉善 《河北中医》2009,31(4):555-555
奔豚是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病时,异常痛苦,发作过后,即如常人,而无积块的一种病症。其发生原因,主要从惊恐得之,但也有因素体阳虚,下焦有寒,使肾水之寒气上冲而引起。《诸病源候论》云:“夫人豚气者,肾之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若惊恐则伤神,心藏神也;忧思则伤志,‘肾藏志也。神志伤,动气积于肾,而气上下游走如豚之奔,故日奔豚。”其气乘心若心中踊踊,如车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饮食辄呕,气满胸中,  相似文献   

3.
观之临床,奔豚气殊不少见。究其病因病机,虽然多与情志变化有关,而病位有在肝、在心、在肾和属实、属热、属虚的不同,笔者辨证论治数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不揣浅陋,举例如下:1肝气郁结化热,气火冲逆之奔豚;首当疏肝解郁,清肝降逆顾某,女,31岁,教师。199...  相似文献   

4.
奔豚气与间歇性腹主动脉异常搏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即贲豚,最早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难经·五十六难》将奔豚视为“五积”之一,称“肾之积,名曰奔豚”。其发病与肝经密切相关,发作时有气块上攻,发作停止则气块消失,故又称奔豚气。张仲景在其名著《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症治第八)中将该病作了系统阐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此阐明了奔豚气的病因与精神刺激有关,惊、不单是指惊吓或恐惧,尚应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变化。言其病状“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重申了由惊恐所致的奔豚气是一过性的。发病时,好象有一股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部,患者痛苦得要死,但发作过后,又和正常一样。“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说明奔豚发作时除逆气上冲胸部外,尚可有腹痛,往  相似文献   

5.
冲脉病候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脉的病侯错综复杂,它既有内科杂病,又有妇科的经带胎产诸疾;既涉及到任督带脉,又与心肝脾肾胞宫胃等经络脏腑密切相关,今结合临床,将冲脉病侯治验简介如下。逆气里急《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冲脉并少阴之经,夹脐而上行,若肾气不足,伤及冲脉故逆气而里急。临床所见冲脉病变,其气上逆而感到腹内拘急疼痛。这种症状可见于病邪引动冲脉之气而致气机逆乱的各种疾病之中。如《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指出:“奔豚病,从小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上冲腹痛为奔豚气病;经言冲脉为病,逆里急。奔豚气病即冲脉气病,冲气与奔豚气  相似文献   

6.
惊恐障碍可归属于中医"奔豚"范畴,从《难经》肾积奔豚的角度认识惊恐障碍,立足于肾积奔豚"下焦阳虚,阴邪郁闭"的病机,临床上选用温氏奔豚汤加减治疗,疗效确切。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以仲景奔豚方治疗气逆上冲证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宝  葛秀英 《北京中医》2007,26(6):374-375
气逆上冲一证,病因复杂多变,既有七情所伤,突受惊恐,或忧思过度,心神被扰,或肾虚感寒而致脏腑气机逆乱,循经上冲为患,又有下焦寒水之气停于脐腹,乘心肾阳虚而上逆胸咽。因而,临证时根据气逆上冲这一主要症状,抓住病机所在,及时选方用药,灵活变通,才能药证相符,直达病所。笔者联系奔豚气的病因病机,以仲景治奔豚诸方论治以气逆上冲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举3例验案浅述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奔豚汤所主病证及其方药配伍,对其病位、病机关键提出新解,认为此属冲脉之气分病;本病是因情志刺激引起冲脉气机逆乱,郁滞生热而冲气上逆导致奔豚气病.  相似文献   

9.
历代医家对宋本《伤寒论》第15条“其气上冲”认识不一。基于《伤寒杂病论》奔豚证治相关原文,结合黄元御《伤寒悬解》注释,分析了奔豚之症状和病机,提出本条所谓“其气上冲”亦可因心阳不振、肝气上逆而发,桂枝汤亦可用于治疗奔豚轻证。  相似文献   

10.
奔豚汤治疗神志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汤由生葛根、李根白皮、淡黄芩、当归、白芍、川芎、半夏、甘草组成,专治下焦肝肾气结、冲气上逆所致的奔豚气病.临床所见不少神志疾病由痰火上扰或痰气上逆而致,由于"气有余便是火",降气有助于降火,以及痰可随气升降,降气有助于涤痰,因此可用具有清肝降气、镇冲化痰作用的奔豚汤加减治疗,临床实践证明有较好疗效.现就奔豚汤治疗神志病医案2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再论大柴胡汤证之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柴胡汤证不是少阳阳明合病,而是小柴胡汤证由气分向血分发展的必然阶段,病势有深浅之分,病位却不是由少阳及于阳明.而是由气郁发畏为气滞热郁血瘀。“心下急”、“郁郁微烦”为其辨证眼目。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寒热错杂、虚实兼夹,可分为湿热蕴脾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热阴虚证、肠道湿热证、血脉瘀滞证等证型,治疗当运用和法辛开苦降、疏肝理气、清泻热结、滋阴清热、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选用半夏泻心汤、四逆散、大黄黄连泻心汤、大柴胡汤、白虎加入参汤、葛根芩连汤、桃核承气汤以调整气机、平调寒热、补虚泻实,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柴胡疏肝散出自《证治准绳》,主要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为疏肝解郁常用方。程丑夫教授认为,肝郁气滞致病广泛:气机郁滞,肝失疏泄则发为郁证;肝郁气滞化火,上扰心神则不寐;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胃痛;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则胁痛。虽病名及临床表现不同,但其总病机归属于肝郁气滞。本文结合案例总结程教授运用柴胡疏肝散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4.
综述近年来王清任五种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情况。"五逐瘀汤"在月经失调、妊娠病、产后病、杂病中均有应用,其中血府逐瘀汤可治疗多种妇科气滞、瘀血病,通窍活血汤善治头部损伤致月经失调病症,少腹逐瘀汤善治寒凝血瘀型妇科病,膈下逐瘀汤善治气滞血瘀型痛经。  相似文献   

15.
杨俊锋  裴晓华 《河南中医》2020,40(3):360-362
《兰室秘藏》是李东垣的代表著作之一,贯穿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学说论点,其中《疮疡门》章节记载了外科疮疡的方药。李东垣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应以脾胃为本,首当顾护脾胃元气。李东垣重视脾胃与营卫关系,和营通经,故化瘀消滞是必不可少的治法。元气亏虚与湿热内蕴同时存在,是李东垣阴火论的一个重要病机,也是阴火证的一个类型。湿邪易阻滞气机,故湿邪内蕴,易蕴而成火,故当在补益脾胃,顾护元气基础上,辅以泻火燥湿解毒。李东垣认为,阴火为患,应升阳开郁发散阴火。痈疽疮疡为有形之病,为邪气结聚所成,消肿软坚散结为重要治疗方法。李东垣辨病而治,将连翘作为治疗疮疡的一味专药,并根据疮疡发生的部位、分属经络,采用分经论治。李东垣运用风药,既用其升阳散火之功,也作为引经报使之用,进而设立了针对不同病位疮疡的方剂:散肿溃坚汤、升阳调经汤、连翘散坚汤、内托羌活汤、内托黄芪汤、白芷升麻汤等。  相似文献   

16.
竹叶汤的主治病证为产后中风,产后中风有两个特点:①易病痉:产后亡血,复加外感伤津,易致筋失所养,发为痉病;②易阳虚:产后亡血复汗,阴液已伤,气随津脱,阳气亦伤.产后气血聚于阳明,注于乳房,化生乳汁,故产后阳明经气旺盛,一旦受邪,极易化热,且易郁结.故竹叶汤证病机为阳虚中风,且易致痉,阳明热盛,且易郁结.竹叶汤用人参、附...  相似文献   

17.
梅核气属于"郁病"范畴,是身心疾病的一种类型,与胃食管反流病有一定的关系.病在上、因在下、治在中,是脾胃、肝肺气机升降失调的结果.治疗可在半夏厚朴汤理气疏肝的基础上,根据病情进展后所呈现兼症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清热、养阴均偏离了梅核气以虚为主的病机特点非临床治疗所适宜.  相似文献   

18.
姚魁武教授认为,高血压性头胀的病机主要与气血失调有关,以气血郁滞、肝郁血虚为主,和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头痛等病机有所不同。姚魁武重视气血功能的调理以及气血与病症的关联性,认为通调气血法是该病症的重要治则,调节气血的失衡,使气血调和从而缓解病症,临证常用四逆散等柴胡剂以及越鞠丸、黄芪赤风汤等经方。  相似文献   

19.
便秘一证,证候多样,由瘀致秘的病机为气滞血瘀、血瘀血虚、血瘀津亏.血乃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而成,故治血者,治脾为主.肝藏血,有疏泄、调节血液之功,故由瘀致秘多从肝脾论治.血瘀可致气滞,血瘀既是病理产物,亦是致病之因,瘀血停留,阻塞脉道,气机运行失常,宜用风药和血疏风、行气化瘀,方用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久病必虚,久病兼瘀"...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病机概览、方药解说、名候析疑、病变机转、证治举例5个方面对膈中病进行探析,得出膈中病因"忧恚寒热"四气和"动气"伤神,进而脾胃运化失司,气血化生不足,痰饮水湿之气弥漫胸膈所致,临床常见饮食不下、反酸烧心、短气、胸闷、心下痞坚等症,并与胸痹心痛病、腹满寒疝病、奔豚上气病、虚劳结气病、脚气冲心病等密切相关。在治疗上可选用《肘后备急方》五膈丸,并根据虚劳结气之不同程度,痰饮水气之弥漫部位,而酌情增损五膈、七气等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