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郭文灿老中医治疗脑瘤临床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仝选甫  吴丹丹 《新中医》1995,27(10):3-4
郭文灿老中医治疗脑瘤临床经验介绍仝选甫,吴丹丹主题词脑肿瘤/中医药疗法,辨证分型,@郭文灿河南省著名脑瘤专家、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主任医师郭文灿,业医40余载,学验俱丰,长于治疗各种肿瘤,尤对脑瘤研究精深,今将其临床治疗脑瘤经验整理如下。1辩证分型1....  相似文献   

2.
对颅内原发性肿瘤13例,转移性颅肉瘤8例,在给予对症等有关处理的基础上,分别使用中药抗脑瘤合剂、化疗、中药和化疗合用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化疗组为60%,中药抗脑瘤合剂组为71.43%,中西医结合组为88.89%。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严重危害女性健康,其预防与治疗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清热类中药具有抗肿瘤、抗炎、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等现代药理活性,在乳腺癌等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文章从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细胞周期、调控肿瘤血管生成、抑制侵袭转移、调节免疫微环境五个方面对清热类中药的抗乳腺癌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对疗效确切、机制明确和开发前景巨大的清热类中药活性组分及其复方制剂进行了梳理,对后期清热类中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和预测,以期加速清热类中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发进程,为抗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药复方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医药历史有记载以来,肿瘤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如何有效的治愈肿瘤也是当今医学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中药复方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发展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复方治疗各种疾病古来有之。在中医病症中并无肿瘤一说,但通过对肿瘤的认识,分析其病机,可以将其归属于"癥瘕积聚"的范畴,由此可见,肿瘤治疗是中药复方临床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治疗的过程中,中药复方能够充分调动机体的防疫机制,发挥多靶点、多层次、多环节的综合调控作用,在抑制肿瘤发生、发展,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中药复方治疗强调整体观念,但由于其化学成分繁多、组方形式多样、药理机制复杂、干扰因素众多,目前对中药复方多环节、多靶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认识不够深入,以至于研究进展缓慢,国际认可程度较低。本文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和总结,在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分化,影响细胞生长周期,诱导细胞凋亡,诱导细胞自噬,抑制端粒酶活性,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抑制血管生成,调节免疫状态等方面对中药复方抗肿瘤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为中医药防治肿瘤提供理论基础以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肝癌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不易被早期诊断并且病情进程快,仍然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中国亦是肝癌的高发地区,发病人数较多且呈上升趋势,防治形势相当严峻。目前,西医对于肝癌复杂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思路尚不清晰,仍然存在许多短板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中医药在治疗肝癌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讲究整体观念,对于肝癌的治疗功效独特、副作用相对较小;不仅可以抑制肿瘤生长,还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其生存质量。因此,中医药方剂治疗肝癌的研究吸引了无数临床工作者和科研学者们的目光。但是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发挥药效机制网络庞大,极大地限制了学者们对其的深入研究与临床用药开发。近年来,中药复方在抗肝癌的药效与作用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复方对肝癌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与自噬作用、抑制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调节免疫功能、增效减毒和逆转耐药性等方面。该文对中药复方抗肝癌上述药效与作用机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现就其抗肝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为今后中药复方抗肝癌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6.
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转移的重要基础,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大肠癌常规治疗方式。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去甲斑蝥素和龙葵碱等中药单体,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和白头翁等中药,健脾解毒方、健脾消癌方及藤龙补中汤等中药复方具有抑制大肠癌血管生成作用。在既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中医药资源,研发高效低毒的抗血管生成的中药制剂,对大肠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连、土大黄、苍术提取液抗银屑病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黄连、土大黄、苍术提取液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选用人角质形成细胞株colo-16,观察黄连、土大黄、苍术单方及复方中药提取液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前后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黄连、土大黄、苍术单方及复方中药提取液在TNF-α刺激前后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作用,与对照组甲氨喋呤和环孢素A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药复方通过抑制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增殖对银屑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因此,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在肿瘤治疗策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从中药复方用于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必要性,中药抗肺癌肿瘤血管生成在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益气养阴复方用于抗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行性三个方面探讨了益气养阴复方在抗肺癌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认为益气养阴法抗肺癌血管生成的提出开拓了中医药抗肿瘤视野,为筛选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中医学运用益气养阴法抗肺癌血管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药抑制肿瘤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从中药单体和复方制剂两方面对中药抑制肿瘤上皮一间质转化(EMT)的研究进展作一整理,并总结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药理机制之间的关联,上皮-间质转化是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的程序转化为间质细胞的生物学过程,在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至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中药单体成分及复合方剂抑制肿瘤EMT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了很多,有些药物已经在临床中应用并经证实疗效确切,亦有些药物目前尚处于基础实验阶段,中药单体的作用机制较复方合剂进展迅速。但EMT的调控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寻找更加特异的靶点,特异性地抑制调控EMT的过程;同时需要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兼顾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耐药现象。相信随着对EMT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和理论的完善,中药抑制EMT的研究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实现中药现代化起到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脑肿瘤辨治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肿瘤辨治举隅北京大兴县科教文中心中医院(102600)李征,杨晓菲以往人们普遍认为,中药难以通过血脑屏障而不能治疗脑瘤。笔者临床对30余例脑瘤患者分别以活血化瘀,散风解表,益肾填髓等法则予以辨证治疗,疗效满意,证明前一种观点是错误的,举隅如下:例1...  相似文献   

11.
疲劳是指开展或维持随意活动过程中出现障碍的表现,既可作为独立的疾病,又可作为多种疾病中出现的症状。疲劳发生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防治疲劳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疲劳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能量损耗、代谢产物堆积、递质分泌失常、线粒体功能下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疲劳的基因学研究是目前的研究前沿,基因表达谱研究为疲劳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基因芯片技术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有望给疲劳的发病机制研究带来突破性进展。在疲劳的基因芯片研究中,信使RNA(mRNA)和微小RNA(miRNA)是常见的研究对象,而围绕某一具体信号通路对疲劳的基因表达规律及中医药治疗疲劳有效调控靶点的探索较少。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奖励和抑制作用的功能失调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γ氨基丁酸(GABA)和多巴胺(DA)分别作为抑制作用和奖励机制的主导物质备受关注。GABA和DA主导的抑制作用和奖励机制维持平衡则机体无疲劳感,而平衡一旦被打破,则疲劳感形成。同时,DA和GABA受体还可通过调控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来影响机体的疲劳感。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对GABA/DA平衡机制及相关cAMP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进行研究有望深入揭示疲劳的发病机制。采用基因芯片的方法,检测疲劳人群和正常人群中GABA/DA信号通路及相关cAMP信号通路中关键基因表达的变化,可以深入探讨疲劳的发病机制。基于此,该文对和疲劳相关的GABA/DA平衡机制及相关cAMP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进行总结归纳,为从基因学研究角度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疲劳的发病机制并进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高效地促进科学研究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形成良性竞争科研 环境,从而推动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科研机构评价是科研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部分,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并 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督查评价指标体系为例,为中医药科研机构的评价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制剂组分较为复杂,作用靶点较多,其药代动力学研究与仅关注单一成分或生物效应的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为了全面阐述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推动中药现代化,中药药代动力学成为近年来兴起的中药研究新领域,研究者们在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和药动/药效学模型结合法等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药整合药代动力学、药代标志物、指征药代动力学和中药复方谱动学新研究方法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新方法、新思路,大大推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查阅通过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对其中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总结,综述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中药葛根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药材种植、产地初加工、药效物质基础、炮制工艺、质量标准研究、新药和功能性食品开发现状等方面对葛根产业链过程进行综述,认为目前研究在葛根的种植、产地初加工、药效物质基础、炮制和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为了使葛根饮片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以及葛根深加工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应对葛根药材、饮片和提取物的质量标准再加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中药制剂组分较为复杂,作用靶点较多,其药代动力学研究与仅关注单一成分或生物效应的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为了全面阐述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推动中药现代化,中药药代动力学成为近年来兴起的中药研究新领域,研究者们在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和药动/药效学模型结合法等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药整合药代动力学、药代标志物、指征药代动力学和中药复方谱动学新研究方法等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新方法、新思路,大大推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查阅通过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对其中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总结,综述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三七提取的工艺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方法。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三七中非皂苷成分分析方法的大量文献进行总结。结果所综述的分析方法都在非皂苷成分的含量测定中都取得了成功。结论综述非皂苷成分的分析方法对三七的提取工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癌痛病因为六淫邪毒、七情内伤、饮食失调、正气亏虚等,邪气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机体脏腑功能,引起阴阳、气机升降失调,导致气滞、血瘀、痰凝,邪毒壅塞,瘀阻脉络,闭塞凝聚,结块作痛,因邪实所致疼痛乃“实痛”,即“不通则痛”。肿瘤日久,邪气客居较深,正气亏虚,脏腑功能进一步下降,气血不足,阴精亏损,血行迟缓,脏腑经络失养出现疼痛系“虚痛”,即“不荣则痛”。采用内治法(专方专药、中西医结合),外治法(涂擦、穴位.敷贴.注射一药物离子透入.艾灸.针刺),针对患者情况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临盘床疗效回归实验室止痛机制研究不多,对进一步探讨中药药理带来困难;未来应规范化设计,随机、对照、双盲研究临床研究,提高生活质量,进行综合、全面的治疗,使癌痛得到迅速、完全、长期的缓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历代书籍对黄芪的文献记载,对黄芪进行本草考证,总结黄芪的现代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学书籍以及与黄芪相关的现代书籍与期刊,从黄芪的道地沿革、基源、名称、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分类品级以及黄芪在现代医学应用研究七个方面进行考证。结果:通过查阅,黄芪道地产区由之前的四川、陕西、宁夏地区逐渐过渡到山西、内蒙古地区,如今以山西、内蒙古地区的黄芪为优,较为全面地分析了黄芪的发展历程和应用价值。黄芪作为最常用的中药补药,且应用范围广泛,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结论:黄芪最初以膜荚黄芪为正品,后来蒙古黄芪所替代,但膜荚黄芪仍作为正品被使用,为黄芪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黄芪作为最常用的中药补药,应用范围广泛,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鲜竹沥被中医誉为“痰家圣剂”,具有清热化痰、开窍定惊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痰热咳嗽、痰黄气促、中风痰盛等证。其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是实现其工艺现代化和质量标准化的关键。笔者在文献调研基础上,对鲜竹沥进行本草考证,梳理鲜竹沥的药用历史沿革,对比其传统与现代制备工艺的优缺点。基于历史文献记载,提出鲜竹沥传统及现代炮制工艺尚存在诸多问题,传统工艺产量低、生产工艺较为粗放,不能满足大规模绿色制造的需求。目前关于鲜竹沥基原、品种及炮制工艺对比研究的文献较多,但大多仅限于化学成分方面,未对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鲜竹沥的药理药效也多限于镇咳祛痰方面,鲜有其他药理药效的相关报道。综上分析,建议后续研究工作可从5个方面进行:①正本清源,丰富和完善鲜竹沥的用药资源;②规范鲜竹沥的炮制工艺,建立相关质量标准体系;③阐明鲜竹沥药理作用机制,加强鲜竹沥的药理药效及临床应用的基础研究;④传承古法炮制,研究开发鲜竹沥专用制造设备,规范生产操作规程;⑤对制备过程中的副产物进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从系统复杂性研究视角,提出中医药临床研究相似诊疗环节识别的"案例推理"模式;同时在中医药临床诊疗过程中开展多维度、多信息源关联映射的"中医诊疗小数据"建模研究,探求不同疾病、不同诊疗体系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能性新路径,为后续相关研究作出提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