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部规律轮换注射胰岛素在减少糖尿病患者注射部位皮下出血中的效果,提高皮下注射胰岛素吸收。方法将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2786例次,分为对照组(1392例次)和观察组(1394例次),对照组采用随机无规律轮换在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观察组应用自行设计制作的腹部注射定位轮换卡,改进定位方法,规律轮换注射部位,依次循环在相应的位置注射胰岛素。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在糖尿病患者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皮下出血发生率、皮下出血斑点(直径)、出血原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设计制作的腹部注射定位轮换卡,糖尿病患者腹部注射胰岛素定位具体,轮换部位一目了然,解决了腹部注射部位随机无规律轮换的缺陷,保证了注射部位无重复,有效地降低了皮下出血发生率,使胰岛素准确进入皮下组织发挥降血糖作用,保证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五指定位教学法对胰岛素注射患者部位轮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6月使用胰岛素注射笔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常规进行胰岛素注射轮换指导,观察组给予五指定位教学法进行注射轮换指导。出院后3个月,比较患者注射部位轮换情况、注射部位皮肤组织情况和日常血糖控制情况。结果: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规范轮转部位正确率较对照组高(P<0.05),而皮下硬结和脂肪萎缩发生率、空腹血糖和糖化氧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五指定位教学法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部位的更换,减少因重复注射同一部位对皮下组织造成的损伤,帮助患者更好的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3.
徐燕  韩晶  沈志梅 《护士进修杂志》2014,(24):2269-2271
目的探讨使用胰岛素部位注射图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使用诺和胰岛素注射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按照胰岛素部位注射图进行胰岛素注射,每餐固定胰岛素注射部位:早餐前:腹部;午餐前:上臂;晚餐前:大腿;睡前:臀部。且每个注射部位采用十字形划分为四个部位,每月按照日期进行注射部位之间的轮换。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注射部位不固定,随机选择注射部位。观察两组患者局部皮肤状况、血糖控制及各代谢指标达标时间。结果观察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1),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胰岛素部位注射图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血糖控制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皮下注射时运用腹前壁时钟定位固定法与运用随机注射法注射时出现的疼痛程度、血糖控制情况及肌肉萎缩、局部红肿、皮下硬结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将148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两组胰岛素注射方法一致,观察组行皮下注射胰岛素时运用腹前壁时钟定位固定法;对照组行随机轮换注射部位。两组各注射1000次,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血糖控制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强度均低于对照组,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时,运用腹前壁时钟定位固定法注射胰岛素既可以减轻注射时疼痛,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胰岛素的作用能正常吸收,从而减少了血糖的波动,保证了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治疗,也能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2月至9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24例,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为120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时采用常规胰岛素注射方法指导,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时采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进行胰岛素注射方法指导。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注射皮肤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局部反应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局部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应用,可避免患者注射胰岛素时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降低了患者胰岛素注射局部皮肤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认知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痴呆患者规范胰岛素注射部位的影响。方法:将7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胰岛素注射部位实施规范管理技能及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规范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配合程度,注射部位规范轮换情况,注射部位并发症,血糖达标时间,出院2周后注射部位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规范注射胰岛素部位的配合程度及注射部位规范轮换情况高于对照组(P0.01),注射部位无并发症,血糖达标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出院2周后胰岛素规范注射部位依从性较干预前明显提高。结论:对老年糖尿病合并痴呆患者实施规范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认知干预,能提高患者安全注射胰岛素的技能及准确率,减少用药并发症,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宽"U"形腹部注射部位定位器在II型糖尿病患者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患者通过使用自制的宽"U"形腹部注射部位定位器按顺序编号依次腹部皮下注射胰岛素,比较两组注射部位疼痛程度、皮下硬结发生情况及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在腹部注射胰岛素后注射部位疼痛、皮下硬结发生情况及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情况都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自制腹部注射部位定位器使用,胰岛素注射时,定位准确,轮换部位清楚,避免了注射部位重复,有效地降低了患者注射时疼痛及注射部位硬结形成,促进了胰岛素的皮下吸收,操作方便,护士、患者容易掌握,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型胰岛素轮换注射腰带在独居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3例独居老年糖尿病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的健康宣教,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环形轮换法定位,观察组佩戴胰岛素轮换注射腰带进行定位,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皮下硬结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皮下硬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胰岛素轮换注射腰带能有效帮助独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降低皮下硬结发生率,同时,能及时提醒患者餐前注射、按时进餐及餐后运动等,有利于稳定血糖水平,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两部四区五指轮换方案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本院高危产科门诊产检的8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两部四区五指轮换方案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对照组采用常规环形轮换法注射胰岛素。比较两组患者注射部位规律轮换率、胰岛素注射时间以及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注射部位规律轮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注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注射部位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两部四区五指轮换方案能有效提高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规律轮换率,减少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课教育在应用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初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1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采取微课教育。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注射知识及技能掌握水平及低血糖、皮下脂肪增生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胰岛素的使用期限、注射部位的选取、注射部位的轮换、皮肤消毒方法比较,干预组患者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干预组发生注射部位皮下脂肪增生的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课教育能够激发患者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提高疾病管理能力。可使应用胰岛素治疗患者保持较高的技能水平及良好的血糖控制,减少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五指定位法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中应用效果。方法将172例注射胰岛素患者分成两组,112例应用五指定位法进行注射部位轮换,60例按常规方法轮换,出院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注射部位轮换正确率、皮下硬结发生率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注射部位轮换正确率达92.9%,注射部位皮下硬结发生情况明显减少,血糖控制更佳。结论五指定位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胰岛素注射小部位轮换法,可作为胰岛素注射适宜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个体化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引导卡,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糖尿病门诊初始胰岛素注射108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的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2015年1-6月)和观察组(2015年7-12月)。对照组患者接受胰岛素注射常规教育,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应用个体化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引导卡进行自我注射。1年后对患者的注射部位轮换方法方法正确率、皮肤并发症、注射疼痛和舒适度进行评价。结果自我注射胰岛素1年后,两组患者在轮换方法正确率、皮下出血、硬结、脂肪增生、注射部位疼痛和舒适程度比较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个体化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引导卡的设计和应用能有效提高居家胰岛素注射患者的部位轮换正确率,改善注射体验,减少皮肤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胰岛素注射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注射后皮肤局部的情况。结果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局部反应情况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进行日常指导,可保障患者胰岛素强化的规范性,确保治疗能发挥降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规范胰岛素注射部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 使用诺和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1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观察组每餐固定胰岛素注射部位:每日注射2次者,早晨进行腹部注射,晚上进行臀部注射;每日注射4次者,早晨和下午进行腹部注射,中午进行上臂注射,睡前进行臀部注射.对照组随机选择注射部位.观察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结果 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比对照组短(P=0.00).结论 规范胰岛素注射部位有利于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使患者血糖早日达标.  相似文献   

15.
施赵维  陈敏华  官常荣  刘良红   《护理与康复》2017,16(12):1298-1300
目的观察两部五区五指轮换法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采取两部五区五指轮换法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照组按常规的腹部环形轮换法注射胰岛素。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规律轮换执行情况、护士胰岛素注射时间,并随访6个月了解两组患者胰岛素注射局部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规律轮换执行率优于对照组,护士注射胰岛素时间短于对照组,胰岛素注射局部并发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部五区五指轮换法有助于规范注射胰岛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胰岛素使用访谈工具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选择200例初次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在正规糖尿病治疗基础上,应用胰岛素使用访谈工具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健康教育。记录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比较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注射部位情况。结果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胰岛素注射部位红肿、硬结、肌肉萎缩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胰岛素使用访谈工具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指关节定位轮换法在胰岛素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胰岛素注射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取指关节定位法轮换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照组按常规的腹部环形轮换法注射胰岛素。观察两组护理人员规律轮换胰岛素注射部位执行情况、病人局部皮肤状况、病人执行轮换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胰岛素注射部位护士规律轮换率、病人定位掌握率高于对照组(P0.01),且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使用指关节定位能提高护士为病人注射胰岛素的规范性,同时病人减少疼痛、感染、皮下脂肪增生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需注射胰岛素的住院患者126例作为对照组,2014年8月~2015年8月需注射胰岛素的住院患者126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品管圈活动;比较两组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情况。结果:观察组轮换缺陷目标达成率151.1%,进步率78.2%,血糖达标所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品管圈有助于系统分析影响胰岛素注射部位规范轮换的原因和制定改进措施,能有效提高住院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皮肤记号笔在胰岛素腹部定位标识轮换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8例需采用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采用皮肤记号笔在腹部定位标识轮换方法进行注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腹部环形轮换注射法进行注射.比较2组注射部位的准确率及注射治疗6个月,1、2年后腹部注射区皮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注射部位准确54例,准确率为100%,对照组注射部位准确20例,准确率为37%,观察组注射部位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注射胰岛素治疗6个月、1年、2年后注射部位皮肤均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阳性率分别为3.7%、29.6%、46.3%,对照组注射胰岛素治疗1、2年后注射部位皮肤不良反应发生阳性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皮肤记号笔在胰岛素腹部定位标识轮换注射可提高胰岛素腹部轮换注射准确率,减少患者皮下硬结、红、肿、痛、脂肪萎缩,增加胰岛素的有效吸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院外心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首次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9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院外心理干预,定期随访1年,并于3个月、6个月、12个月末时观察2组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情况,评估2组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心理状况。结果 2组随访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后,胰岛素注射规范、轮换部位、针头一次性使用例数较开始治疗时均有所下降,且注射不良反应均有发生,观察组的总体情况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时间点FPG、Hb A1c较初始治疗时均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同期下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胰岛素用量较初始治疗时有所下降,对照组有所上升,2组同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时间点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较出院时均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同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外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首次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利于血糖的控制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